上一堂“进得去,出得来”的语文课

2022-11-09 05:10许丽莹
中学语文 2022年30期
关键词:周朴园语文课文本

许丽莹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则是入书法;用得透脱,则是出书法。”这是南宋学者陈善关于“读书”的看法。受此启示,要引导学习者进入语文学习的最佳境界莫过于“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也就是让学习者既能深入课文领悟知识,又能将知识灵活运用于课外。这正契合了新课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陈善的“读书出入法”启示我们:语文课,原本就是要上得“进得去,出得来”。

那么,怎样才能将一堂语文课上得“进得去,出得来”呢?

一、协调好“进”与“出”的关系

1.用“进”“出”平等代替重“学”轻“用”

“进”就是深入文本,研习并掌握与文本相关的知识;“出”就是跳出文本,将从文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情境中。协调好“进”与“出”的关系,首先就是要做到既能深入文本认真“学”,又能跳出文本灵活“用”。事实上,所谓“进”与“出”的过程就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情境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仅打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将二者融为一体,实现了知识的自我内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习之所以长期走不出少慢差费的境地,主要就在于传统语文教学重“学”轻“用”,重“进”轻“出”。因此,语文教学只有做到“进”“出”平等,才能引导学习者在“学”与“用”的平衡中真正学好语文。

例如,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题,学生常常提不起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匮乏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教学方法上出了问题,教师没有协调好“进”“出”的关系。很多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积累和文意梳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鉴赏作品思想内涵的能力。试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博大精深,其价值哪只是几个字词就能概括的?如果文言文教学能从“用”的角度,即从教会学生鉴赏文言作品的方法入手,以文言作品的思想魅力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鉴赏铺平道路的字词翻译、句式、活用等知识点,自然就能在“学”与“用”中得到解决,一堂文言文课就能上得“活进活出”、趣味十足了。

2.用“进”“出”的综合性代替学习的零碎性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懂、吃不消、想不透,总习惯将把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切”成无数板块来进行教学。事实上,这种零碎性的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大胆地舍小取大,进而“串零为整”,在“进”“出”结合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如在教学《石钟山记》时,我们可以先设计一个整体的研习任务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跟随着苏轼的脚步,像科学家一样地去考察揭示石钟山命名之谜团。请同学们梳理文意,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以下这份科学考察报告。”

表1:

当学生被“揭示石钟山命名之谜团”激起学习的热情之后,他们就会为了揭示真相而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梳理,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言字词句的翻译障碍,从而找到他们心中最认可的答案。当学生完成了这份科学考察报告之后,《石钟山记》这篇课文的“引导学习者积累并运用文言文知识,培养在实践中质疑的科学精神”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在这个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深入文本落实了文言知识,又跳出文本提高了整合归纳能力和思辨运用能力,这就是用“进”“出”的综合性学习代替传统零碎性学习的优势。

二、用“发现”来开启“进出”的大门

“进得去,出得来”的语文课拒绝单向输导式的教学课堂,提倡的是一种自主发现、开放、愉悦的课堂。在这一个层面上,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一个平等地与他人展开交流与对话的探索性过程。换言之,要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用”好知识,就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可持续增长。

然而,要提升学生的发现能力不能只凭借教师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它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前提条件。

1.要实现课堂的“自由对话”

一堂语文课就是一场“自由对话”,它是发生在教师、学生、课文、课堂间的“自由对话”。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便是在这种流动式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并被掌握。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可能会将鲜活的思想扼杀于摇篮中,自由对话的课堂蕴含了无数的燧石,它让学生和教师在这里自由地撞击出思想的火花。没有了强迫的束缚,学生“学”的渴望和“用”的渴望在这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自然而然地促成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发现,这堂语文课也就能够上得“进得去,出得来”了。

如在教学《鸿门宴》时,创设一个“人物反转二次艺术创作”的探究情境:“历史让两个英雄生在了同一个乱世。一场鸿门宴决定了谁会是最终的帝王。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刘邦成了那个最终的帝王,而项羽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如果历史再给项羽军团一次机会,让你来主笔,你会认为项羽军团中谁会是那个能‘牛’转乾坤的关键人物?《鸿门宴》的故事又将如何演绎?接下来的《鸿门宴》学习我们将开展‘人物性格反转二次创作’的探究活动,让项羽军团在《鸿门宴》中赢回来。”

当学生被“人物性格反转二次创作”激起好奇心后,紧接着教师分发《鸿门宴》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校本作业。

探究情境:

如果历史再给项羽军团一次机会,谁能“牛”转乾坤?

探究过程:

(1)翻盘前文本人物分析(性格特点+事例分析)

项羽军团人物 VS 刘邦军团人物

(2)选择项羽军团中的一位最具翻盘潜力的人物。

(3)设计一个最佳翻盘策略(写出具体故事情节)。

(4)写一句“翻盘金句”(总结感悟)。

每个探究小组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确定本组的“最具翻盘潜力人物”,每个成员都各自完成一份《鸿门宴》人物与情节探究性学习活动校本作业,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推选出一份本组最佳探究作业在展示课中进行班级交流分享。

在这个《鸿门宴》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深入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地跳出文本,进行人物性格反转的二次创作,设计最佳翻盘策略的探究活动。用“出入”法创设的学习情境目的在于构建一个“自由对话”的课堂,激发学生对人物性格深入、独特的丰富想象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探究课活动气氛,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对文学艺术形象的感知和创作,又将读、看、评、说、写等多种阅读方法综合地运用起来,训练学生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并发表看法的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表达能力。每个探究小组发言后,允许其他小组对其设计策略进行质疑。这样的“自由对话”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个性解读能力。整堂《鸿门宴》的人物形象探究课就上得“进得去,出得来”了。

2.要有“开放”的教学意识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要允许学生有好奇心,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成知识。现代学习就是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不断发掘和生成新知识。因而,成功的语文课中常常不断碰撞出智慧的思想火花,不断出现超出教师备课所能及的意外。一名善于驾驭课堂的语文教师一定要随时做好预设环节在实际课堂中被推翻的应变措施。教师如果只想把教学内容牢牢抓在手里,并把它浓缩在肚子里,“成竹在胸”,而没有开放的、包容的心态,那么他按部就班、一字不差上出来的语文课不属于学生,因为这样的课堂阻碍了学生的发现和探究,它不是真正能“进得去,出得来”的语文课。

如在教学《雷雨》时,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周朴园的戏剧语言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却出现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

笔者问道:“周朴园对鲁侍萍身份的第一次发问:‘你——你——你贵姓?’你们认为应该以什么样口气来发问?请大家模拟周朴园的语气将这一句话读一下,看谁读得更逼真、更好?”

顿时,同学们朗读声此起彼伏,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朗读这句话……正当笔者得意地想进一步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去想时,突然有一个同学举手说:“我认为周朴园不可能会说这样的话,这是曹禺的一个笔误。既然是笔误,曹禺写错了,这个问题就没有思考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何必花力气去揣摩这句话的语气呢?”

问题很犀利。底下嘘声一片。

这是笔者备课中没有想到的一种回答。这位同学补充道:“《雷雨》的社会背景是半封建社会时期,周朴园作为一名大资本家,也是一名封建卫道士,他的等级观念应是根深蒂固的,对鲁侍萍这样的‘下人’他不可能会用‘贵姓’这样的尊称来询问,这样会有损他高贵的身份,所以曹禺写错了,是笔误。”话音刚落,掌声已是一片。

在此基础上,笔者因势利导:“这真是曹禺的一个笔误吗?大家认真想一想,假设这不是一个笔误,那为什么曹禺要让‘周朴园’说这样一句违背他身份的话?”

同学们陷入了思考,又一同学提出:“我认为这是‘周朴园’的口误,而不是曹禺的笔误,‘周朴园’的这种口误恰恰表现了他惊慌的心情,以致于慌不择言。”

笔者与其他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究竟是周朴园的口误,还是曹禺的笔误,已不是这堂课最重要的讨论结果,最重要的是在这堂开放的课堂里,教师没有给学生的发散思维上枷锁,而是允许学生大胆地展开与文本、教师、同学的“自由对话”。在没有按预设进行的开放性课堂中,学生自己完成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知识构建过程,收获了学语文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一堂“进得去,出得来”的语文课就这样产生了。

三、“进”与“出”的润滑剂——教师的“导”

上一堂“进得去,出得来”的语文课,学生是主体,固然重要,但要让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还需要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但不是让学生毫无方向地四处摸索,提倡知识学以致用,但不是让学生毫无目的地运用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走一步都需要教师的指引,才能避开弯路。语文课堂是预设的,同时也是未知的,学生的学习潜质充满着各种可能性,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将这些可能性挖掘出来,靠的是教师的正确的引导和推动。如果说一堂语文课就是一台戏,要让学生在这台戏中展现出最耀眼的星光,关键靠的是这部电影的幕后导演——教师。所以,用“出入法”上语文课,教师正确、及时的引导犹如一剂润滑剂,它提高了学生在“进”与“出”之间领悟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效率。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激活课堂,就应做到以下五点。

一要深入挖掘教材,敏感地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激趣的学习情境;二要潜心备课,腹中有料,课堂上才能有理可讲,树立威信;三要给课堂留有余地,话不要讲多,内容不能过满,要留足时间鼓励学生质疑,进行阐述、争辩;四要忍住讲答案,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解析,哪怕不完美;五是不要吝惜赞美,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总之,语文教师不能成为平庸的教书匠,他应当和学生携起手来,在“进”与“出”的辩证统一中,共同创造出一个个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可持续增长。

猜你喜欢
周朴园语文课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语文课上做游戏
语文课教学中的再阅读
《雷雨》(节选)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
鲁侍萍的未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