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立
(金乡县人民医院 山东 济宁 272200)
小儿阑尾穿孔作为常见的急腹症,该病的发生因素较多,可以导致阑尾出现严重病理改变并出现穿孔的情况,且常伴随腹膜炎、脓毒症,并发展为全身严重综合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死亡几率[1]。因此,早期切除患儿的阑尾,清除腹膜炎,降低机体的炎性水平是控制疾病的关键[2]。传统开腹治疗的手术创伤比较大,影响术后恢复情况。腹腔镜作为一种微创治疗,其具有创伤比较小、手术视野比较清晰、出血比较少、炎症清除干净、恢复较快等优势。因此,本文将分析对阑尾穿孔腹膜炎脓毒症患儿使用为微创腔镜治疗的效果,如下。
从2019年1月-2022年1月区间内因阑尾穿孔腹膜炎脓毒症入院接受诊治的患儿内随机选择80例展开实验,根据治疗形式进行组别分类,即实验与对照,每组内患儿人数为40例。实验组年龄在3-13周岁,平均为(7.92±0.23)周岁,男22,女18。对照组年龄在3-13周岁,平均为(7.91±0.21)周岁,男21,女19。对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分析后,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纳入标准:(1)知情同意,且积极参与。(2)确诊为阑尾穿孔腹膜炎脓毒症,且接受手术治疗。排除标准:(1)存在凝血障碍。(2)存在手术禁忌。
对照组整体患儿接受传统开腹治疗:对患儿进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在右下腹直肌外作一手术切口,使用吸引器将患者腹腔内积液彻底吸除干净,随后对阑尾以及周围的系膜进行常规切除,并使用荷包对阑尾残端进行缝扎处理,将残端进行包埋,使用蘸有甲硝唑的纱布对患儿的右下腹以及盆腔进行擦拭,对切口实施常规冲洗,术后留置引流管,结束手术。
实验组整体患儿接受微创腔镜治疗:使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患儿,在患儿脐孔部位作一个手术小切口,随后建立气腹,将腹腔镜放入患儿体内,随后套入套管针。若患儿腹腔中存在粘连的情况,则需建立开放式气腹。在腹腔镜下对患儿的腹腔、盆腔、盲肠、大小肠进行查看,随后沿着盲肠的三条结肠寻找到阑尾,详细观察炎症涉及到的范围,使用电凝将肠系膜分离,并采用hemlock夹将阑尾的根部结扎,应用电凝对阑尾残端粘膜进行灼烧处理,随后将切除的阑尾放入标本袋内,检查残端是否出血,使用生理盐水对其进行冲洗,最终释放气腹,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引流管,结束手术。
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指标,指标中包含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
对比两组患儿的免疫炎性指标,在患儿治疗前后分别采集空腹状况下静脉血5毫升,并使用力新仪器对其进行分离,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患儿的炎性因子中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以及白细胞肿瘤介素-6的水准,同时检测患儿补体C3、C4的水平。
对比两组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并发症包括感染、腹腔内出血、腹腔内脓肿。
本次临床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手术相关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详细见表1。
表1 临床症状
实验组患儿治疗前的肿瘤坏死因子为(16.54±1.01)ng*L-1、白细胞介素-2为(3.54±0.65)ng*L-1、白细胞肿瘤介素-6为(3.73±0.23)ng*L-1、补体C3为(1.64±0.22)g*L-1、补体C4为(0.22±0.04)g*L-1,对照组患儿治疗前的肿瘤坏死因子为(16.39±1.21)ng*L-1、白细胞介素-2为(3.55±0.66)ng*L-1、白细胞肿瘤介素-6为(3.68±0.27)ng*L-1、补体C3为(1.22±0.27)g*L-1、补体C4为(0.21±0.03)g*L-1,对比t=0.6019、0.0683、0.8916、0.7264、1.2649,且P均>0.05。
治疗之后实验组患儿的肿瘤坏死因子为(9.65±1.11)ng*L-1、白细胞介素-2为(0.71±0.11)ng*L-1、白细胞肿瘤介素-6为(8.65±1.32)ng*L-1、补体C3为(1.02±0.07)g*L-1、补体C4为(0.66±0.13)g*L-1,对照组患儿的肿瘤坏死因子为(12.98±0.67)ng*L-1、白细胞介素-2为(1.99±0.31)ng*L-1、白细胞肿瘤介素-6为(6.87±1.51)ng*L-1、补体C3为(1.24±0.04)g*L-1、补体C4为(0.46±0.11)g*L-1,对比t=16.2439、24.6108、5.6131、17.2582、7.4278,且P均<0.05。
实验组出现感染为1、腹腔内出血为0、腹腔内脓肿为0,总发生率为2.5%,对照组出现感染为4、腹腔内出血为2、腹腔内脓肿为2,总发生率为20%,对比X2为6.1346,P<0.05。
阑尾穿孔是急性阑尾炎最严重的病理阶段,也是阑尾炎较为严重且较常见的并发症,导致阑尾穿孔的主要原因如下:1、阑尾腔压力较高:当阑尾腔的压力较高时,可引起阑尾局部缺血、坏死或坏疽,导致阑尾腔的内容物,如食物残渣,以及肠道黏液、消化液等进入腹腔,而造成阑尾穿孔;2、阑尾动脉血运中断:阑尾是一个终末血运的器官,血液来自于阑尾动脉,而阑尾动脉通常并无没有侧支,所以若发生阑尾炎,很有可能会导致阑尾动脉局部的栓塞、梗阻,造成阑尾血运的中断,进而引起阑尾局部的缺血、坏死或坏疽、穿孔[3]。
腹膜炎是一种较严重的急腹症。腹膜分为脏层腹膜和壁层腹膜,脏层腹膜包裹着腹腔的肠道等各种脏器,壁层腹膜附着在腹壁上,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损伤均可导致腹膜炎发生。腹膜炎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感染。原发性细菌感染可因肝硬化、免疫力低下、免疫疾病引起,通过血液、淋巴、女性生殖道等途径引起腹膜炎;继发性细菌感染更常见,阑尾炎、胆囊炎、消化道穿孔导致消化道进入腹腔、锐器伤、肝破裂、脾破裂、肠道穿孔、胃穿孔等,均可能引起腹膜炎。当人体腹膜发生炎症后,表现为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及其他感染症状,严重时可继发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脓毒症是指明确或者可疑的感染,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的脓毒症是指脓毒症伴随着器官功能障碍和组织灌注不足,而脓毒症休克是脓毒症的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指脓毒症伴随所致的低血压,虽然经过液体治疗仍然无法逆转。
穿孔性阑尾炎伴腹膜炎脓毒症作为临床内小儿急诊外科十分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故需及时对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将患儿的阑尾切除,清理掉患儿的腹腔内炎症,其是临床治疗的关键。以往治疗的方式为开腹治疗,这一方式的手术切口比较大,且需将患儿的腹腔脏器充分暴露,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大,且术后感染几率。同时,患儿的术后依从性比较差,其免疫力比较弱,故术后恢复速度比较慢,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显著升高,且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研究显示,开腹阑尾穿孔的术后感染几率较高,且合并腹膜炎脓毒症的感染几率更是高达30%,其与手术视野局限,不能充分暴露腹腔内各个角落、腹腔脓液流出相关,甚至部分患者还需进行二次手术。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腹腔镜技术作为微创技术,其显著解决开腹手术的不足之处,且在小儿阑尾穿孔腹膜炎脓毒症的治疗内具有显著的优势。腹腔镜治疗主要是通过小切口建立良好的气腹,随后置入腹腔镜,对腹腔内各个角落进行详细的观察,随后对腹腔进行冲洗,保证腹腔内不存在死角,并结合负压吸引,彻底清除炎性脓液,以此避免传统开腹手术存在的视野局限所致的不足,显著降低患儿术后感染的几率。此外,腹腔镜手术治疗过程中是在密闭的环境内展开,可以精准定位患儿的手术病灶,降低对周围组织产生的影响,显著缩短手术的治疗时间。当患儿出现腹膜炎脓毒症后,机体会出现应激性炎性反应,导致体内的炎性指标显著升高。腹腔镜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对患者的损伤,以此保证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实现抑制炎性反应的效果。另外,腹腔镜建立气腹也具有抑菌、杀菌的效果,可以将腹膜细胞算话,以此实现抑制巨噬细胞释放炎性因子的作用,显著抑制大肠杆菌以及葡萄球菌的作用,降低机体炎性水平。
本次实验显示,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炎性因子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传统开腹手术对于腹腔内解剖结构暴露较为混乱,且手术操作具有一定得的局限性,临床止血困难系数较大,无法对腹腔进行彻底的冲洗。腹腔镜下操作则更加精准,不存在手术视野死角的情况,可以彻底清除炎性脓液,保证患儿更快的恢复,降低并发生的发生率。同时,腹腔镜治疗还可以保护患儿的免疫系统,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改善传统开腹治疗的不足之处,提高预后。
综上所述,对阑尾穿孔腹膜炎脓毒症患儿使用微创腔镜进行治疗,可以改善患儿的炎性指标,提升手术效果,减少术中出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