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江西省进贤县中医院 (江西 南昌 331700)
内容提要: 目的:浅析联合应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血常规检验效果。方法:选入本次研究的对象共计94例,均为2020年6月~2021年8月在本院行血常规检查者,采集血液标本后,分别进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对指标检测结果做对比分析。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结果低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即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RBC、WBC、PLT阳性率分别为97.10%、98.55%、98.5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结果则差强人意,分别为63.77%、76.81%、31.88%,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此外,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检出情况上,两种检测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应用有着重要意义,先进行仪器检测,再进行形态学复检,可以取长补短,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当机体发生病理改变后,血液成分会相应的发生变化,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这些变化,从而为疾病准确诊断提供数据参考。目前在血常规检查中有两种不同方法,分别是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其中,血涂片细胞性态学是比较传统的检验方法,主要是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数量、形态等变化[1]。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被应用到血常规检测中,有着操作方便、检验时间短等特点,能提高检验效率[2]。但是上述两种检验均存在着不同的优势和不足,为了降低漏诊或误诊情况发生率,建议将两种方法联合起来,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为了明确联合检验的具体效果,本院展开此次研究,现做如下报告。
选入本次研究的对象共计94例,均为2020年6月~2021年8月在本院行血常规检查者,年龄20~68岁,平均(42.73±5.18)岁,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比例为51:43。所有患者的血液标本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中,有69例出现报警提示,25例未出现报警提示。
1.2.1 标本采集:94例研究对象均在早上8点进行静脉血采集,共计采集2mL,置入EDTA-K2抗凝试管中,均匀混合后进行检验。
1.2.2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首先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指标检验,操作前先校对仪器,确保正常运行;并对质控品、标准品做测控,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后开始检验;根据相应试剂盒说明书规范操作。如果血液标本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再通过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复检。
1.2.3 复检标准[3]:①血浓细胞浓度(HB)<60g/L或>150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70fL或>100fL;②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计数,以及直方图异常,仪器报警;③白细胞增加或是PLT、RBC、WBC中超过1项减少,而仪器未报警;④WBC分类异常:大未染色的白细胞为0.1,N为0.85、L为0.60。在仪器检测中出现上述情况,需要进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复检,为了防止待检时间长影响血液标本质量,所有检测和复检都要在5h内完成。
1.2.4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①操作流程:首先血液标本用姬姆萨染色液进行染色处理,再使用高位显微镜做观察,查看血液中细胞分类、数量以及形态;同时根据质量控制规定,计算10个视野中WBC、PLT、RBC平均值,并做白细胞形态分析、分类、总数评估;②阳性标准:镜检中白细胞分类以及PLT、WBC数量与仪器检测相一致;另外,镜检中RBC形态存在中度以上改变,核红细胞、PLT形态中度以上改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未成熟粒细胞、细胞核左移、血小板凝聚、原始细胞等;而且血液毒颗粒、寄生虫等异常[4]。
1.3.1 将仪器检测中出现报警提示的69例PLT、RBC、WBC阳性率,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做对比。阳性标准:WBC>15×109/L或<3×109/L,RBC>6×109/L或<2×109/L,PLT>300×109/L或<60×109/L[5]。
1.3.2 将仪器检测中未出现报警提示的25例白细胞分类,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做对比。
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的代表方式为(%),计算所得数据的代表方式为χ2,P<0.05为数据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相较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RBC、WBC、PLT阳性率更低,即血涂片细胞形态学上述指标阳性率分别为97.10%、98.55%、98.5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结果则差强人意,分别为63.77%、76.81%、31.88%,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见表1。
表1.出现报警提示标本仪器和形态学检测RBC、WBC、PLT阳性率对比[n(%)]
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检出情况两种检测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未出现报警提示的标本仪器检测和形态学检测白细胞分类情况对比[n(%)]
血常规检验作为临床检验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检测项目,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为临床医师诊疗疾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但是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受到受检者的情绪、药物、活动状态、生理等非疾病因素的影响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临床医师对疾病的判断,出现漏诊、误诊现象,增加医患之间的矛盾。在临床疾病诊断和监控中血常规是主要检验项目,通过检测血液成份,有助于医师掌握患者血液中RBC、WBC、PLT含量。准确的检验结果能指导疾病诊断,还能让医生合理用药治疗,让患者获得最佳的预后效果。如果结果存在误差,则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有可靠的检验手段。值得一提的是,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一些环节需要通过人工介入,如:血液采集、血液运输、血液储存方式、血液抗凝剂的使用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因此在实施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应该做好质量控制,以便于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目前是主要的检测技术,也是常见的血常规检验仪器,操作简单便捷,由此受到了青睐[6]。该技术是以激光射散法、分光光度法、电阻抗法、射频电导法等为基础,充分利用光学和电学知识,更加客观的检测血液中各种细胞含量[7]。尽管有着耗时短、操作方便等优点,但是由于细胞形态复杂,在发生病理改变后,部分细胞形态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无法在仪器检测中体现出来,比如幼稚细胞、中毒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等就不能区分,降低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影响疾病诊断以及后续治疗[8]。有学者也在调研中指出[9],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存在自身的弊端,在调研中,我们认为对于细胞和异常的血细胞也无法进行判定,而结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可以弥补仪器的不足,更好地对细胞形态特点进行观察,从而判断血液细胞是否存在异常。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顾名思义就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使用高倍显微镜进行人工检验,直观的对细胞内部结构、形态等做观察,可以准确区分正常和异常的细胞,总结异常细胞形态变化特点,以此为依据来进行疾病诊断,可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10]。在开展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①注意粒细胞的变化,以及中性粒细胞在细菌感染后会有毒性变化;②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核相变化;③淋巴细胞在受到病毒感染的时候比例有明显增加,要观察异性淋巴细胞的存在;④在红细胞的大小,血红蛋白含量等方面需要进行仔细的观察,而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等也会对血小板产生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RBC、WBC、PLT阳性率低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分类情况,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RBC、WBC、PLT检测中,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结果不及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有着假阳性情况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只能统计血液中细胞计数,如果是形态复杂的细胞则不容易识别出来,所以结果准确性欠佳;但是通过高倍显微镜,细胞可以放大一千倍,异常形态的细胞可以准确鉴别出来[11]。所以说,在临床应用中可以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初步筛查,如果结果有异议或仪器报警提示,再用细胞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进行复查,就能优势互补,减少误差,让血常规检验更加可靠。与此同时,由于医学血液检验人员数量不够,通过显微镜计数板计数和涂片检查都会增加工作量,由此认为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样本的筛查,对异样的样本。进行深度检查,能够降低检验医师的工作量,并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全自动细胞分析仪的功能并不全面,也有很多自身的局限性,并且会受到细胞多样性的影响,在检测的时候有可能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有学者提出[12],该类仪器的检查更适合对正常形态的细胞进行分析。而针对存在病理变化的细胞,则需要加强镜检。
通过本次调研,认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联合应用的效果更好,不仅能够为医生的治疗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还能够为疾病预后治疗提供有效信息,同时也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但也要重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强化其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验中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应用有着重要意义,先进行仪器检测,再进行形态学复检,可以取长补短,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