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越男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国家卫健委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134)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在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仪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为2型糖尿病患者66例,根据患者治疗意愿的不同将其分为人数相同的实验组与参照组,其中实验组有患者33例,其治疗方法为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仪,参照组有患者33例,其治疗方法为胰岛素泵。结果:治疗前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早、中、晚餐前、睡前及早、中、晚餐后2h、凌晨2时血糖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上述时间段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相关治疗指标后可知,实验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明显较短,全天血糖波动值明显较小,同时其低血糖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在实施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仪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
2型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一种,其最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与特征就是高血糖,而长时间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引起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与出现[1]。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波动尤其是餐后的高血糖状态属于各种心血管并发症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2],在相同的血糖水平之下,如果患者的血糖出现较大的波动,那么其出现慢性并发症的可能性就相对较高,同时其预后效果也就相对较差[3]。可以说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血糖控制与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患者的更好治疗与病情控制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更好的血糖控制与监测方法进行分析[4]。本研究分析了在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仪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作如下分析。
本次实验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于本院接受2型糖尿病治疗的患者66例,根据患者治疗意愿的不同将其分为人数相同的实验组(n=33)与参照组(n=33)。实验组中男:女=17:16,年龄34~65岁,平均(50.03±3.26)岁,病程3~15年,平均(8.21±0.66)年;参照组中男:女=18:15,年龄35~66岁,平均(49.68±3.87)岁,病程3~14年,平均(8.09±0.58)年,对两组患者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可知,其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运用胰岛素泵实施参照组患者的治疗,首先进行胰岛素泵的安装,其位置应该为距离肚脐4~5cm之外的腹部两侧,协助患者财务舒适的平卧位后进行常规的皮肤消毒,并在成功进针之后运用3M敷贴进行固定,将胰岛素泵悬挂于皮带或者是裤腰之上。胰岛素的初始剂量以每天0.5~0.6U/kg作为计算方法,其中每日剂量的50%在24h内以每小时作为范围进行持续的皮下输注,剩余剂量分别在早餐、午餐以及晚餐前按照1/2、1/3、1/6的比例分别进行皮下注射,并采用采集指尖末梢血的方式对不同时间段的血糖进行测量。
运用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检测仪实施实验组患者的治疗,其胰岛素泵的安装与使用方法与参照组患者相同,在安装动态血糖监测仪的前要保证传感器的温度已经上升到了室温,做好患者上臂的清洁,并根据其上臂安装位置的实际周长对臂带的规格进行选择,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需要检测设备的链接,将插头搭扣与传感器锁牢,连接好传感器和数据仪后植入传感器,每5min记录1次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将其获得的相关数据输入电脑,运用软件进行科学、合理分析之后做好胰岛素用量的调整工作。
本次实验研究的观察、评价指标分别为治疗前后早餐、中餐、晚餐前、睡前与早餐、中餐、晚餐后2h、凌晨2时血糖水平以及血糖达标时间、全天血糖波动值和低血糖发生率。
本次实验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的处理、分析工具为统计学软件SPSS19.0,P<0.05为统计学差异显著。
治疗前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早餐、中餐、晚餐前以及睡前血糖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上述时间段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血糖水平比较(mmol/L)
治疗前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早餐、中餐、晚餐后2h以及凌晨2时血糖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上述时间段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见表2。
表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血糖水平比较(mmol/L)
实验组与参照组各有患者33例,其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5.36±1.47)d、(7.58±1.63)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2.447;P=0.036);全天血糖波动值分别为(3.65±1.29)mmol/L、(4.53±1.52)mmol/L, 两 组 比 较 差 异 显 著(t=4.303;P=0.033);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9.1%(3/33)、24.2%(8/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5.992;P=0.046),对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全天血糖波动值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可知,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型糖尿病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糖尿病类型,其发病率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85%左右,其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患者自身可以产生胰岛素,但是细胞对其无法作出相应的反应,降低了胰岛素的效果与作用,属于胰岛素抵抗与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导致的一种糖尿病类型[5]。在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胰岛素属于应用较多的一种治疗药物,其对于血糖的控制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胰岛素的使用方法有很多,其所获得的效果不尽相同,再加上血糖波动可能给患者造成的影响,做好血糖监测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就需要分析更好的胰岛素使用方法以及血糖监测手段[6]。
胰岛素泵属于人工智能控制的一种胰岛素输入装置,其由泵、小注射器与输液管共同组成,可以根据人体的实际需求量来实现胰岛素的持续皮下注射,有助于更好地维持血糖的稳定性,进而达到血糖控制的目的。胰岛素泵的应用优势相对较为显著,首先其可以模拟生理胰腺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同时其实现了同一部位的小剂量持续输注,克服了传统注射方式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所以说在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胰岛素泵是最符合人体生理分泌状态的胰岛素输注装置,其可以分段急性胰岛素输注量的设定,满足了患者的实际需求,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夜间低血糖情况的出现,通过餐后大剂量胰岛素的追加实现了血糖的更好控制效果,缩短了胰岛素的起效延迟时间,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使用胰岛素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胰岛素泵治疗属于胰岛素强化治疗,在强化治疗的过程中必须定期复查血糖,以免发生严重低血糖。②佩戴胰岛素泵应当避免接触强磁场,比如磁共振室等,以免影响泵马达的正常工作,导致胰岛素泵停止输注,甚至造成泵的毁坏。③使用胰岛素泵应当设置大剂量上限,避免过量输注胰岛素,产生严重低血糖。④定期更换胰岛素泵管路,一般在1周左右就需要更换。⑤保持局部卫生,避免发生注射部位感染。胰岛素泵一方面能够持续输入基础胰岛素,以控制空腹等基础状态下血糖,另一方面可以在进餐前予以餐前大剂量以控制餐后血糖,所以胰岛素泵是最能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的胰岛素治疗方案,能够达到良好控制血糖的目的。动态血糖监测仪是一种高新科技产品,其可以持续、动态的进行血糖变化的监测,可以实现日常生活状态下患者血糖数据的检查与记录,一般其每3min就可以记录一次患者的血糖,人体组织液内的葡萄糖渗透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感应探头的半透膜,与感应探头的葡萄糖氧化酶反应,产生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分解生成与葡萄糖相应的电子2e-F,电子2e-F电信号通过Pt电极传输到血糖记录器,与此同时,每天给患者输入4个以上的血糖值,输入患者大事标记,如进餐、注射胰岛素等,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所测血糖值与指血血糖值进行校正,并存储在血糖记录器上。信号提取器通过红外通讯口或RS232通用串口将监测数据从血糖记录仪上下载到电脑,通过数据处理软件提交测试者的血糖报告。可以在72h内连续、动态的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并形成较为精确的血糖变化曲线,为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在近年来,动态血糖监测仪在临床上有着一定的应用,其更好地显示出了患者的血糖变化规律,为医生提供了更加精确的血糖数据信息,属于血糖监测的最佳方法,在实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过程中动态血糖监测仪的准确性与实用性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做好了患者血糖水平的实施关注与监测,有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更好判断,更好地发现了患者的低血糖情况,对各个时间段胰岛素应用计量的规范与调整有着积极地引导作用。可以说,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与血糖监测仪的联合应用不仅仅实现了胰岛素的科学、合理应用,同时也做好了患者实时的血糖监测工作,可以及时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来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对于患者的血糖控制与病情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王英博[7]的相关实验研究运用双色球分组法将14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了甲组与乙组,分别给予胰岛素泵治疗以及胰岛素泵+动态血糖分析仪治疗,结果显示甲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早餐、中餐、晚餐后2h血糖与睡前血糖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且甲组患者血糖降低程度显著高于乙组患者,同时甲组患者胰岛素用量少、血糖达标时间段和低血糖发生率低,这一结果与本次实验研究中所获得的“治疗后实验组早、中、晚餐前、睡前及早、中、晚餐后2h、凌晨2时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同时实验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明显较短、全天血糖波动值明显较小且低血糖发生率明显较低”的结果存在着相对较强的一致性,进一步说明了联合运用胰岛素泵+动态血糖监测仪有助于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促进了血糖达标,稳定了血糖水平,达到了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实施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胰岛素泵与动态血糖监测仪的联合应用获得了相对较为理想的效果,不仅更好地控制了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糖水平,同时也缩短了血糖达标时间,避免了血糖出现较大的波动,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与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