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重庆大学 共青团委员会,重庆 40004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许多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习近平总书记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说,“当年,我在梁家河插队,实际上就是在上社会大学,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那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也正因此,要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继续深入思考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应该认识到学生社团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探索和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为推动学生社团工作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高校社团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将“五育并举”理念纳入社团工作的探索开展。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实现对思政类、科学技术类、体育锻炼类、文化艺术类、志愿公益类等不同类型学生社团的分类指导,构建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社团工作体系,实现学生社团助力大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等方面成长成才。
高校学生社团目前主要分为思想政治类、科学技术类、体育锻炼类、文化艺术类、志愿公益类等类别,这些社团的运行各自有不同的特点,社团管理服务分类指导的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进程有待提速,在此之前也要对当前各种社团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研究团队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各种学生社团的基本特点,分别论述如下:
思想政治类社团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社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社团成员的政治素养不高,社团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通常以宣讲、培训等形式开展,宣讲内容枯燥、说教痕迹严重,活动内涵有待提升,活动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引领力。社团指导单位及指导教师在工作中存在重业务指导、轻思想引领的现象,导致社团成员的工作质量不高,很多思想政治观念不能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举办的活动容易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难以很好地发挥作为思想政治类社团在思想政治方面宣传和引领的作用。
科技类社团是社团组织形态里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类型的社团的主要特点是开展科普趣味性活动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高。科学技术类社团也存在一些弱点,主要的问题就是参与创新创业赛事、创业实践活动的程度不够,指导教师开展工作的系统性、专业性待加强。社团发展的格局不够大,服务社会(专利、学术论文、竞赛成果、科研项目等)的意识淡薄。
体育锻炼类社团举行的活动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相对较高。然而目前体育锻炼类社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包括学校基础体育设施缺乏,体育类社团开展活动思想性、教育性、创新性不强,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尚未建立,活动开展内部成员参与较多,校园“全面健身”的氛围营造不够,体育类活动普及性有待提升。
文化艺术类社团是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类的社团以学生的文化艺术活动为主,学生参与面较广,在促进学生交流和交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这类社团本身也存在不小的问题,主要包括文化艺术类社团成员人文素养不高;开展美育活动较多,美育知识普及较少;开展现代文艺活动较多,传统文化活动较少;开展趣味性活动较多,高雅艺术鉴赏等活动较少。
志愿公益类社团主要开展的活动内容大多集中在文化宣传、支教、敬老爱幼等方面,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志愿公益类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参与志愿和公益活动的同学们本身生活技能、生存技能、劳动技能、感恩教育等内容欠缺;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锻炼多,开展劳动精神、社会工作等理论学习少;活动开展缺乏规范指引,志愿者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服务质量需提升等。
基于以上存在的诸多方面的问题,在具体指导社团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五育并举”,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具体的工作手段包括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拓展思想政治类社团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建立科学类社团多方联动的工作生态圈、加强体育类社团“全民健身”氛围的营造、提升文化艺术类社团美育工作水平、丰富志愿公益类社团的内涵和外延等多个方面。
建立并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第二课堂学生评价机制,推进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实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逐步将“第二课堂成绩单”打造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招录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对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具体方面进行推进。
1.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机制。成立校领导担任组长的重庆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设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成立重庆大学“第二课堂管理服务中心”,挂靠校团委,在领导小组指导下统筹全校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管理、第二课堂积分认定、第二课堂平台建设等工作;建立学工、教务、团委、就业中心等学生管理部门联动的协调工作机制。
2.客观记录评价。搭建第二课堂数据信息管理系统,鼓励学生自我参与申报,实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表现全面记录认证,为师生及时掌握第二课堂参与情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动态指导。
3.发挥价值应用。实现“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的档案化,加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结果应用和价值发掘,通过学工、团委、教务多部门协同,在部分学院试点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等的重要评价指标。
为了拓展思想政治类社团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首先要配强配齐思政指导团队,通过组建包含思政教师、青年讲师团、新媒体专家、青年教师中的青马人员等的师资库,注重课程设计和学科内容交叉融合,提升思想政治类社团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增强思想政治类社团的校园引领能力。其次要设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知行合一的社团发展规划。通过思政专家授课、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授课、政企主要负责人授课、知名校友授课等,打造丰富立体的理论课程体系。通过开展基层挂职锻炼、社区服务、政企参观学习、海外游学、“学四史”红色实践等,打造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案。使思想政治类社团真正成为拓展思政课外延的有效载体。最后是建立学生理论宣讲团。考虑到朋辈教育的作用、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基于思想政治类社团组建学生理论宣讲团。利用新媒体时代信息短、频、快的特点,聚焦青年的积极关切、社会热点、全球局势、重要节点等,广泛开展短(时间)、精(内容)、小(范围)又接地气的主题宣讲,将学生理论宣讲团打造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类社团发展规划成果的最佳展示。
对于科学技术类社团的工作来说,最好的方式是建立多方联动的工作生态圈,为此需首先处理好校院共建关系。通过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整合学校教务、团委、就业、科技园等职能部门与学院的力量,为科学技术类社团提供创新创业师资、创新创业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等专业资源,校院共建共享开展建设工作,使科学技术类社团成为“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阵地。其次还要引进社会上的优质资源。通过与优秀校友企业、世界500 强、创新创业典型企业、地方创客园等合作,促进科学技术类社团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提升科学技术类社团“服务社会”的意识,鼓励有产学研链条、有竞赛获奖的社团成果落地,推进社团“社会化、企业化”,与社会接轨,与企业接轨,达到校地共赢。再次,要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科学技术类社团工作激励机制,一方面注重社团成员的兴趣培养、研究方向引导、创新创业动力激发和获奖配套激励;另一方面关注创新创业校内师资的第一课堂专业课程合理安排和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能力指导工作量认定及工作成效奖励,重视创新创业校外师资的精神、物质鼓励。建立校院、校地结合的科学技术类社团工作资助计划,为社团发展提供多维度的资金支持。
对于体育类社团的管理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全民健身”氛围的营造,为此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加大工作力度,首先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球类、游泳、健身、攀岩等场馆的建设,增加各类专业体育器材的购置,通过竞标引入社会机构对场馆进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对活动人员、活动场地、活动秩序进行有效管理,大幅增加体育场馆的学生可使用时间和频率。其次体育类的课程对于社团的管理也至关紧要,因此需要探索多维度体育课程体系。通过社团体育活动与学生综合奖学金测评结合、体医结合、体育公益结合、“互联网+”健身、体育实践、体育帮扶私人定制等方式,传播健康理念,增强体育锻炼类社团课程的吸引力,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引导青年学子自觉开展体育锻炼、磨砺坚韧的品格和意志。最后是重视竞赛牵引,大力培养典型。依托体育学院等专业资源,基于体育锻炼类社团的骨干成员,在非专业学生中着力发现、培养有体育运动特长的学生,把他们与高水平运动队区别开来,因材施教地进行专业指导,引导这部分学生参加高水平体育竞赛。加强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体育锻炼类社团的骨干成员帮扶更多有需求的学生,助力体教融合。
对于文化艺术类社团来说,提升社团的美育水平是工作的重点内容,为此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加强组织建设,推进文艺骨干队伍培养。积极吸纳文化艺术类专业学生,有文艺特长的非专业学生,或者有文艺爱好的非专业学生加入文化艺术类社团。依托文化艺术类社团开设第二课堂美育课程,涵盖音乐、美术、电影、史学、书法、民俗、国学等方面内容。鼓励文化艺术类社团成员积极开展美育知识分享、各类展演、校内外文化交流等。其次是要兼容并包,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扶持传统文化类社团的发展,将书法、民俗、相声、戏曲、国学、茶文化、汉服、国画、诗词等主题社团的活动新颖化,通过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活动,吸引青年学子的关注和兴趣,激励青年学子自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最后是要拓宽培育渠道,流行经典与高雅艺术并重。邀请校外文化艺术类专家开展讲座、论坛、沙龙等。邀请校外歌剧团、音乐剧团、舞台剧团、管弦乐团、文学院、博物馆、展览馆等到校展演或交流,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得到熏陶,审美文化修养得到提升。
对于志愿公益类组织的管理,从具体实践来看最为重要的工作是丰富公益类社团的内涵和外延,让参与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志愿和公益类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思想的提升,为此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就是要制定志愿公益类社团工作规范。根据高校专业特色和服务对象特点,制定志愿公益类社团工作标准、志愿服务认定办法、志愿服务菜单等,建立科学的工作指引、便捷的信息化平台和完善的培训体系。其次是要加强志愿公益类社团成员能力提升。依托社工专业,开展服务方法与沟通技巧、团队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授课。依托医院、红十字会、消防等单位,普及生存技能、应急处理、急救技能、劳动技能、团队协作、心理疏导等方面知识。有组织、分批次地让社团成员定期参加个别督导、团体督导,实现志愿者及志愿公益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及自我发展。最后是要结合专业促进志愿公益品牌创建。区别于社会志愿者服务队,高校志愿公益类社团工作开展应更有技术含量,依托各社团特点和成员的专业优势,建立起科技、城市管理、法律、环保、医学、体育、文艺等专项志愿者队伍,鼓励社团成员在志愿服务中开展专业实践,形成与专业相关的志愿公益品牌,教学相长,一团一品。
总的来说,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当前情况之下,作为高校社团的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需要从多维度、多层面进行全新的思考和总结。通过实现对思政类、科学技术类、体育锻炼类、文化艺术类、志愿公益类等不同类型学生社团的分类指导,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利于实现对学生活动质量的客观评价。构建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社团工作体系等途径,有利于发挥学生社团的更大效用,助力大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等各方面的成长成才,真正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