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新蜀,郭雪萍
(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经过四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些事实说明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市场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也会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市场化进程通过减少政府行政干预、促进产品市场发展、加快非国有企业发展等方式促进创新产出增加,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另一方面,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使生产要素更加自由地流动,企业能够选择具有更大优势的地区进行生产,形成产业的地理集聚,而集聚区内知识和技术的流动比非集聚区更加便捷,新知识、新技术能够在企业间快速扩散,增加区域间的创新产出,进而推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由此可知,市场化程度不仅通过自身作用直接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高,也会通过产业集聚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高。当前,我国市场化改革虽然已经取得良好成效,但就不同市场层面而言,商品市场化程度要快于要素市场;就不同区域层面而言,东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要快于中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集聚规模和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1]157-170。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客观来说,我国创新投入不断提高,创新成果大幅增加,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但由于过度依赖通过增加研发投入的方式来提升创新能力,忽视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导致创新资源缺乏有效利用甚至部分区域创新效率低下,不仅影响我国整体创新能力提升,也阻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在此背景下,研究市场化程度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效率,对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实现市场化改革和产业集聚的协同联动,从而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前学术界较多关注的是市场化程度、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两两之间的关系。关于市场化程度与产业集聚。钟小平认为市场效应是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关键力量[2]88-94+99。汪浩瀚认为市场化有利于重新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产业集聚[3]1736-1750。孙晓华认为市场化改革更彻底地区的工业企业具有更明显的集聚效应[4]5-18。关于市场化程度与区域创新效率。戴魁早认为市场化改革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技术进步对创新效率产生积极影响[5]4-16。陈修德认为市场化改革是提升企业研发效率的重要驱动力量[6]1488-1497。张峰基于制度性交易成本视角,阐述了市场化改革对创新的影响机制[7]32-46。关于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杜威剑认为集聚能显著促进新产品的产出和创新效率的提高[8]1-9+20。刘乃全认为相较于多样化聚集,专业化聚集更能提升区域创新效率[9]89-96。谢子远认为产业集聚通过知识溢出效应、竞争效应等多种机制促进创新效率提升[10]91-99。此外,虽然有学者提到市场化程度能够通过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效率,但并未具体阐述三者的理论逻辑,也未深入分析市场化程度通过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例如,师博分析市场潜能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时,提到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更易形成产业集聚,从而对创新产生正向影响,但未进行深入分析[11]89-95。因此,本文在梳理市场化程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市场化程度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相关假设,并利用我国30个省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深入研究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相对于以往研究,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以下方面:第一,从理论层面分析市场化程度、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逻辑关系,探究了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第二,探讨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如何在提高市场化程度的同时,实现市场化改革和产业集聚的协同联动,以促进本地区创新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我国整体创新能力提升。
市场化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深刻影响区域创新活动。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表明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力度减弱,有利于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将有限的创新资源更有效地投入到满足市场需求的研发活动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升地区创新效率。第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推动要素市场的发展,合理的要素市场有利于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使具有更高收益的行业拥有更多的创新资源,进而提高区域创新效率[12]50-61。第三,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会加剧企业间的竞争,促使企业提高创新资源管理水平、降低技术研发成本,从而提高创新效率。第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推动产品市场的发展,良好的产品市场不仅更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引导创新资源转移,而且通过传递新产品信息来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调整,促进创新产出增加,提高区域创新效率[13]78-84。第五,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市场秩序趋于规范,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能激发企业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将创新资源投向收益更高而风险更小的行业,进而促进地区的创新效率提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1a: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
目前,诸多文献已经证实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产业集聚通过技术扩散效应、竞争合作效应促进技术创新,增加地区的创新产出,提高区域创新效率。一方面,相比于非集聚区内的企业,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由于相互毗邻,能够通过参观访问、技术人员交流等渠道快速学习和模仿其他企业的新技术,从而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大量创新技术,而且随着集聚规模的扩大,新技术的扩散速度也会不断提高,使得整个集聚区的创新能力增强,创新产出大幅增加,创新效率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集聚区内同类企业的高度集中会加剧竞争,企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这迫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地缘临近性又使得企业无法避免自身技术的扩散,为了避免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企业需要不间断地进行创新活动以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升级,提高区域创新的整体效率。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有学者认为产业集聚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拥挤效应会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负面影响,表现为产业集聚使生产要素过度集中,资源的稀缺性和企业数量的饱和必然导致竞争加剧,生产效率下降,从而抑制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原毅军研究认为,不同地区的产业集聚对创新产出具有不同影响,东部地区已经呈现出“拥挤效应”,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则仍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14]23-31。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1b: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能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但过度的产业集聚会产生拥挤效应,抑制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
市场化是促进产业形成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完善的要素市场有利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转移,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企业能够选择在更具优势的地区开展生产,形成产业的地理集聚。另一方面,规范的市场环境不仅能够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吸引企业集聚到该区域,也能为劳动者提供相应保障,吸引劳动者向该区域迁移,为集聚区内的企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当集聚形成以后,空间距离的缩短使得知识和技术在企业间快速传播,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增加地区创新产出,进而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简言之,市场化程度是促进产业集聚的原因,区域创新效率提高是产业集聚的结果,产业集聚在市场化程度和区域创新效率间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但这是就整体效果而言,对于不同区域来说,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市场化程度、产业集聚水平和区域创新效率也各不相同,东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产业集聚水平和区域创新效率均高于中、西部地区,那么在不同区域内,产业集聚能否继续在市场化程度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的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依然会促进产业集聚水平提高,但是过高的集聚水平反而使创新效率发生损失;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产业集聚规模有待提高,因此在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产业集聚仍然发挥中介作用。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1c:产业集聚在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过程中发挥着中介效应,但不同地区具有差异化特征。
在回归分析过程中,如果自变量X通过变量M对因变量Y产生影响,则称M为中介变量。其中,自变量X直接对因变量Y产生的影响被称为直接效应,自变量X通过中介变量M间接对因变量Y产生的影响则被称为间接效应。具体如下:
在上述模型中,系数c表示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总效应,如果显著则可进一步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系数ab表示自变量X通过中介变量M对因变量Y产生的中介效应,如果显著则说明中介效应存在;系数c’表示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直接效应,如果显著则说明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不存在完全的中介效应,即自变量X除通过中介变量M来影响因变量Y以外,还可以通过自身变动和其他中介变量发生作用。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市场化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区域创新效率,还通过产业集聚间接影响区域创新效率,因而本文将参考中介效应模型构建以下方程组:
其中,下角标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ln()表示对各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IE表示区域创新效率,MA表示市场化程度,IA表示产业集聚,CV表示控制变量,ε表示随机误差项。根据前面对中介效应模型的阐述,系数c表示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总效应,系数ab表示市场化程度通过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的中介效应,系数c’表示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
被解释变量:区域创新效率(IE)。本文选用以相对效率为基础的数据包络方法(以下简称“DEA”)对区域创新效率进行评价,该方法作为非参数法的代表,不需要提前确定投入和产出之间关系的生产函数,也不需要预估相关参数权重。运用DEA测算创新效率时,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取极其重要,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5]174-175,选取R&D全时人员当量和R&D资本存量作为衡量投入情况的指标,选取技术市场成交额作为衡量产出情况的指标,运用DEAP2.1软件进行估计。
解释变量:市场化程度(MA)。本文基于王小鲁、樊纲等人编撰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中已披露的市场化程度总得分作为衡量依据[16],并将历年市场化数据的平均增长率作为预测标准,以2016年的数据为基准,外推出2017年、2018年、2019年的市场化数据。
中介变量:产业集聚(IA)。目前,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主要有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区位商、E-G指数和HHI指数等,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区位商作为衡量集聚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各地区工业就业人数与该地区总就业人数之比/全国工业就业人数与全国总就业人数之比。
控制变量:金融发展(FD),本文采用银行存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作为衡量指标;基础设施(IC),本文利用货物运输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作为衡量指标;政府参与(GOV),本文利用财政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作为衡量指标,人力资本(EDU),本文利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指标;城镇化(UR),本文用城镇常住人口与常住总人口的比值作为衡量指标。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201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EPS数据库,由于西藏、香港、澳门、台湾等省及地区存在部分数据缺失问题,本文最终选择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共计300个观测样本。对于涉及价格指标的数据,以2010年为基期,分别采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处理,并对所有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表1报告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
表1 描述性统计
对本研究涉及的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自变量市场化程度与因变量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84,且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该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与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自变量市场化程度与中介变量产业集聚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43,且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市场化程度与产业集聚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产业集聚与因变量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71,且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还对金融发展、基础设施、政府参与、人力资本和城镇化进行了控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基础设施、政府参与、人力资本、城镇化均与因变量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选取的控制变量是有意义的。
表2 相关性分析
方差膨胀因子用来判断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一般来说,VIF值不高于5,表示该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本研究借助stata软件检验各自变量间的方差膨胀因子(VIF),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方程中各变量的VIF值都小于5,说明各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表3 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且模型中包含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这将导致模型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选择广义矩估计方法(GMM)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市场化程度和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GMM估计
1.直接效应分析
在模型(1)中,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市场化程度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具体来说,市场化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高0.432个百分点,这验证了假设1a。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表明市场机制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创新资源将更多地流入具有更高收益的行业,促进非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完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促使技术进步和创新产出大幅增加,提高区域创新效率。
就控制变量而言,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金融发展是促进科技创新的有力工具,因此各地区应继续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提供更加符合创新需求的信贷产品,增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能力。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基础设施通过影响地区间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的流动,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因此各地区应当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为创新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基础设施网络。政府参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政府参与能显著提升区域创新效率,政府通过建设科技园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信息化程度、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等方式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创新效率提高。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人力资本是提升一个地区创新效率的重要动力,创新活动依赖高素质人才,受教育程度提高意味着劳动人口素质改善,为创新提供更多驱动力,带动创新产出增加。城镇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城镇化水平能显著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城市的发展不仅能为创新活动提供高素质劳动力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扩散,促进创新产出增加。
2.中介效应分析
正如前文分析,市场化程度能通过影响产业集聚进而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影响,为了检验是否存在这种中介效应,本文首先检验了市场化程度是否会对产业集聚产生影响,在模型(2)中,市场化程度对产业集聚的回归系数为0.328,且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能促进产业集聚规模的扩大。这是因为市场化程度的提升能够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因而企业能够选择具有更大优势的地区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产业的地理集聚。
在模型(3)中,市场化程度和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93、0.403,且均在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根据前文分析可知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均显著意味着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由此可见,产业集聚在市场化程度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即市场化程度可以通过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来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假设1c得到证实。具体来说,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总效应为0.432,市场化程度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高的中介效应为0.13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0.5%。
为了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做了两种稳健性检验:一是替换因变量,重新选取专利申请授权数作为衡量产出情况的指标,投入指标仍用R&D全时人员当量和R&D资本存量衡量,使用DEAP2.1软件重新估计区域创新效率。二是采用Preachers(2004)提出的Bootstrap法,运用spss软件中的process插件,分别设置市场化程度为自变量,产业集聚为中介变量,区域创新效率为因变量,其他变量为控制变量。在两种稳健性检测结果中,参数估计和显著性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本文此前实证结果是稳健的。
由于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和产业集聚规模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和产业集聚水平远高于中、西部,为了检验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本文按照传统方法将30个省区分成东、中、西3个子样本,再基于模型(1)(2)(3),以东中西各地区数据分别建立模型(4)—(12),从而得到分地区维度的市场化程度与区域创新效率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分地区检验
在东部地区,如模型(4)的检验结果,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778,且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在模型(5)中,市场化程度对产业集聚的回归系数为0.530,且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市场化程度能促进产业集聚水平提高。但在模型(6)中,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223,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根据温忠麟等人的研究[17],可知这一情况意味着在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在市场化程度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过程中起到遮掩效应,即在市场化程度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高的过程中,产业集聚的加入会减弱这一影响。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制度优势吸引了大量制造业企业进入,使东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过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拥挤效应”,从而引发企业间的过度竞争,使创新资源的价格进一步上升,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就综合作用而言,市场化程度仍然对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中部地区,如模型(7)所示,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回归系数为1.658,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市场化程度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在模型(8)中,市场化程度对产业集聚的回归系数为0.429,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市场化程度能有效促进产业集聚。模型(9)中,市场化程度和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579、0.183,且在1%和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表明在中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能通过影响产业集聚来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即产业集聚是市场化程度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的部分中介变量,原因在于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完善的市场机制促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提升。
在模型(10)中,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回归系数虽然为正,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在模型(11)中,市场化程度对产业集聚的回归系数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表明在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并未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且产业集聚在该过程中并不能发挥中介效应,即中介效应不存在,原因在于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缓慢,市场力量薄弱,难以对产业集聚水平和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在模型(12)中,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274,且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表明产业集聚对西部地区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本文选取201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引入产业集聚作为中介变量,运用系统GMM方法,探究了市场化程度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影响。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从整体来看,市场化程度能显著提升区域创新效率,产业集聚在其中发挥中介传递效应。由于在市场化进程中,市场机制的完善使得生产要素能够更加自由地流动,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企业能够选择更具优势的地区开展生产,从而形成产业的地理集聚。当集聚形成之后,空间距离的缩短使得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能够更加频繁地流动,知识和技术得以在企业间快速传播,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产出大幅增加,进而提升区域创新效率。
第二,分区域来看,市场化程度和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差异化特征。在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在市场化程度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高的过程中发挥着遮掩作用,即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产业集聚的加入会减弱这一影响,原因在于东部地区过度的产业集聚所引发的拥挤效应会阻碍创新效率的提高;在中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通过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并且产业集聚是市场化程度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部分中介变量,原因在于中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在西部地区,由于市场化进程缓慢导致市场化水平较低,因此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效率虽然具有正向影响但结果并不显著,而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提升作用。
针对研究结论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推进市场化改革,提高区域市场化程度。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对创新资源配置的过度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要素市场的改革,通过完善就业制度、改善市场资金结构、健全知识产权及保护制度等手段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推进市场法制建设,建立高标准的市场法律体系,整顿不合理的市场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市场机制更加有效地运行;建立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打造跨区域的合作平台,促进技术、人才的协作和沟通,形成区域间的良性竞争机制,为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从而实现创新产出大幅增加,区域创新效率显著提升。
第二,建立市场化改革和产业集聚的协同联动机制。根据研究结论可知,市场化程度可以通过促进产业集聚进而影响区域创新效率,因此,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市场化与产业集聚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化和产业集聚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东部地区应当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适度降低产业集聚水平,避免过度集聚导致创新效率下降,积极推动高新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中部地区应当在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充分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根据自身优势制定产业转移政策,吸引相关产业进入,提高产业集聚规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发挥集聚对本地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西部地区应当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发挥市场化对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升区域创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