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

2022-11-08 04:37傅小倚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专创课程体系院校

傅小倚,周 玥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创新创业是促进我国经济保持活力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就业的关键。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毕业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而创新创业成为毕业生选择的新路子,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当前毕业生重要方向。高职院校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各个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1]。本文在深入剖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从专创融合视角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 基于专创融合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1.1 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是推动经济保持活力的动力之源,但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创新创业必然走不长远。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世界经济融合度日益加深,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创业型人才,这就促使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将专创融合理念纳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这既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将带来挑战[2]。院校在设置教学方案时需要以专创融合为核心,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进行交叉融合,是提升学生适应时代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时代使命。

1.2 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专创融合理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落地见效。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质量专业建设规划,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建设“双高”院校需要凸显高水平和高质量,因此必须产教相互融合、专创相互融通、校企合作相互促进,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创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3-4]。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加上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未能深入到课堂教学,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毕业生参与创业的比例低。

1.3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以技能型课程为主,因此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划,因此高职院校将专创融合教育理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学习到的创新创业知识融入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中,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面向市场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推动高职院校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2 专创融合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存问题

2.1 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确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正处于改革调整期,在创新创业浪潮下,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成为当前重要的教育改革方向,应在教学的各个阶段科学融入创新理念,推动“专创融合”理念深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质的飞跃[5]。但当前基于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没有清晰的目标定位,只是在原本传统专业课程的基础生进行改造升级,没有从社会发展、产业需求的角度出发优化课程体系。虽然强化了实践能力,但是在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培养等方面不深入,只是以“专业+”的形式融入一些创新创业知识。

2.2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缺乏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因而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多数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在各个学院都设有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但多数高职院校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较少以专创融合理念为基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因此无法实现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相融合,造成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弱[6]。二是当前高职院校创立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学院、创业孵化器等平台,都是脱离原本专业课程体系,没有将其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真正成为高职院校重要课程,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因此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2.3 双栖型导师队伍短缺

随着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师资团队短缺问题越发凸显。一是师资队伍来源较为单一。现有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基本都是专业课老师兼任,缺少具备企业运营管理经验、行业研究经验的实践型教师,专业课老师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7-8]。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将基础的创新创业通识教授给学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提升难以评估。二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年龄结构方面,根据多数高职院校公布数据显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中中年教师占比高,年轻教师“断层”现象严重。师资配置方面缺乏“双栖型”导师,专业课老师一肩挑现象严重,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比例高达90%。

3.4 教育评价体系不够规范

教育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当前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基本都是采取静态评价,以结果来衡量。很少将创新创业的整个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忽视整个创新创业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的实际,使得学生在整个实践创业过程中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9]。二是缺少相应的考评标准,无法直观地评价创新创业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教得好与坏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指标。

3 专创融合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3.1 明确目标,构建清晰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需要将创新创业所涉及的元素融入到教学全过程,专业课相关课程内容要嵌入创新创业理念,使得学生在校全环节都能接触到创新创业知识,推动专业学科与创新创业知识互融互通,形成专业赋能创业、创业促进专业知识提升的良性循环。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应通过国家、省级、市级创新创业大赛、知识讲座、经验分享等相关活动,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将优秀毕业校友、创业家等利用起来。教学过程要坚持以创业项目实践为主,专业知识教授为辅,形成“专业+创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3.2 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学基地

高职院校需要聚合资源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学基地——创新创业学院,以专业推动创业往纵深发展,形成完善的专创融合发展机制。通过建立创业教研室、专业教研室、创业班及创业园区等作为载体,分别制定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创融合培养计划,并逐步设立协同创新平台、教学团队、研究所等,以此为平台将专业学科(如市场营销、跨境电商等)融入到教学方案中,并通过创业班及创业园来推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运行。创新创业学院如图2所示。

图2 创新创业学院

3.3 构建基于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

创业是一个系统性的教学过程,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来支撑,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逐步完善基于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联合专业课教师和创业课教师双方优势,将双方教学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同时鼓励有相关创新创业经验教师参与到创业教育课中,连同专职创业课教师联合研究开设个性化课程,推动专业与创业做到无缝衔接。在日常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思维潜移默化的教授给学生,尝试将创业知识与专业课知识相互交叉,不断丰富创业课程体系。二是积极探索开发基于项目实践的创业课程,引入行业、企业实践操作项目,运用真实的市场环境、职场环境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形成将教与学、学和做相互交融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3.4 建立“混编”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保障,创业导师往往扮演着两种角色,既是创新创业教学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创业行为的启蒙者。担任创业课的专职教师要转变身份和思维,从教师身份转变为创业者身份。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课程设置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聘用制度,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择优遴选创业课程专职导师,同时构建基于本地实际的创业导师师资库。以专创融合理念为指导,构建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相结合的师资建设模式,校内老师以专业课程教育为主,校外老师以创业实践课程教育为主,将两方面优势进行深度结合,打造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都丰厚的“混编”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依托校外导师优势,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来塑造校内老师的创新创业思维,进而提高校内导师的创业课程教学水平。引入成功职业经理人、企业家和创业者、优秀校友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推动校外资源和校内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无缝对接。

3.5 创立专创融合创新平台

高职院校要利用好专业学科优势,将“专业+创业”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位,通过建立创客坊、市场研究所、行业研究院等多个专创工作室,以工作室为依托推动跨境电商、经济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专业+创业”的多点培养。采用“导师—项目—学生”模式,构建“课堂教学+市场运营+实训训练+项目实战”相融合的双创培养体系,在不同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课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实现互联互通。课程设置如图3所示。

图3 专创融合工作室课程规划

4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全面性、系统性的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对课程需求向多样化转变,高职院校需要统筹规划,以专创融合理念为基础,有效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持续优化创业课程体系,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并搭建基于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平台,利用校外校内两种资源组建“混编”式师资队伍,以促进“专业+创业”实现深度融合,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猜你喜欢
专创课程体系院校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