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井水,徐 丽,龙 源,丁 翔,侯昌松,徐 芳,陈 燕,王逸凡
安徽艺术学院公共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11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符合新形势的要求,安徽省教育厅以文件的形式指导各高校开展体育艺术俱乐部教学[2]。随着高校教改的深入发展,体育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践,但可供艺术院校学习与借鉴的成功经验不多,通过对南京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院校进行调研发现,普遍存在办学用地面积小、体育场馆设施少、体育教师少、体育社团少的问题,安徽艺术学院作为一所新建艺术类本科院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打造校园体育文化[3]等方面综合考虑,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针对艺术院校体育教学特点及体育社团开展现状,提出基于社团架构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以期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艺术院校体育教学更好地发展。
“以生为本”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落实“三自主”原则是技术路线,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程专业化、建立健全俱乐部管理运行机制是主要落脚点[4]。艺术院校的学生相较普通大学生思维较活跃、审美能力稍强,教学中比较积极主动。安徽艺术学院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大学体育课程是必修课,开设4个学期,128课时,以体育俱乐部制模式实施教学。学生在学院的选课系统中自主选择他们喜爱的体育运动课程,选课的学生直接成为社团会员,体育教师既是体育俱乐部教练员,也是体育社团的指导老师。通过选课进入体育俱乐部的学生技术水平和能力层次都参差不齐,开课前,指导教师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式分层遴选出初级会员、中级会员、高级会员(即校队),根据不同层级会员水平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指导教师可以从高级会员中选拔体育社团的“小先生”,即体育俱乐部的高级会员,协助老师做好课内课外的教学和体育社团活动开展,满足更多学生技术学习的需求。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体育俱乐部进行健身活动,不作为必修课,但要服从体育社团的常规化管理。
改革前的教学内容包含的运动项目比较多,但深度、强度不够,导致不少学生上了十几年体育课却一个运动项目技能也不熟练,而改革后的教学内容是专项化加体能教学,学生参加单一运动项目的学习时间至少一学期,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育运动项目,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艺术类院校以打造艺术类专业为主,体育专业教师数量往往不多,所能开设的体育项目数量受限,安徽艺术学院也是如此。实施俱乐部制教学后,基于社团的体育俱乐部根据学生意愿开设课程,虽然目前仅开设10个俱乐部项目,但学生的满意度却提高了不少。
体育俱乐部主要以教师教、学生学、课后练、师生互动为主要手段[5]。基于体育社团的俱乐部,将使课堂教学和体育社团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同时,教师利用微信、校园网等网络技术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延长一至两周[6]。促进师生互动,增加师生的沟通和交流。
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专业实践活动,例如音乐专业与美术专业的课堂专业技能训练、课余实践练习,这就导致专业课程与体育课程之间存在练习时间上的冲突,体育课的课后练习很难保质保量完成。这就需要对体育课进行特殊安排,错开学生实践练习时间,实现机动灵活的课程安排。安徽艺术学院根据本校实际,体育俱乐部将同一个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集中在一个课堂,推动了同项目学生之间的交流认识、彼此相互学习的机会,增加了各系部和专业间的沟通。体育社团最大的优势是能够迅速地把全校有同一体育兴趣的学生集合起来,不受系部、班级、年级、专业的限制[7]。学生在选课确认的同时加入体育社团,它既是体育社团会员,也是俱乐部的学生,也可以参与体育社团组织的学习活动,二者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相辅相成。逐步形成指导老师通过对体育俱乐部高级会员学生的技术指导,再由高级会员带领中、初级会员勤练,根据学生掌握的运动技能水平,开展相应的教学比赛,通过常赛促进学生的技能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艺术学院校的体育教师一般归属于公共教学部体育教研室(体育教学部),安徽艺术学院也是这样,学校分管领导具体指导团委和公共教学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下设体育社团联合会(图1),对体育单项社团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协调[8]。社团指导教师把握社团的发展方向,审核社团的学年工作计划。为了确保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推动学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深度融合发展,由公共教学部对体育社团进行教学、训练管理,团委对体育社团成员按照社团模式管理。各单项体育社团的内部组织机构包括:秘书部、宣传部、竞赛部、外联部、财务部五个部门[9]。
图1 体育俱乐部运行架构图
通过调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设施情况、师资力量等客观方面情况,安徽艺术学院设置了10个基于社团的体育俱乐部(图1),此举丰富了课程内容,增加了社团数量,学生选择的空间更大。
艺术院校的学生个性特点比较鲜明,在身体素质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舞蹈专业的学生选修健美操、啦啦操等课程难度小,但大多数艺术专业的学生体能相对较差,个体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欠缺,缺乏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安徽艺术学院的俱乐部制教学改革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学生体能出发,将体育俱乐部竞赛活动平台(图2)分为三大板块:竞技竞赛板块、趣味健身板块、授课讲座类板块。竞技竞赛类主要是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等传统竞赛项目,主要与上级官方赛事衔接,通过运动竞赛让社团成员对体育运动项目有更高层次的认识[10];趣味健身类:以太极、武术、操舞、趣味运动会等表演娱乐性项目为主,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授课讲座类:主要聘请体育专家举办健康养生、健身塑形知识讲座,同时邀请退役优秀运动员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和裁判员培训[11]。
图2 基于社团的体育俱乐部竞赛活动平台
安徽艺术学院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前,大学体育的考核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30%,二是期末成绩占70%。最新的实施考核内容(表1)分为四部分:参与体育社团活动、专项技能、体质测试和出勤[12],相对于以往考核内容增设了课外锻炼和体质测试两块[13],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更加合理化、科学化。调查结果显示,此举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锻炼的积极性,强化了体育习惯的养成,促进了体育俱乐部教学和体育社团活动之间的融合。
表1 体育俱乐部评价构成比例
2020年以来,安徽艺术学院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运行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从表2可以看出改革前后的变化。
表2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前后对比
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大学体育课程开设四个学期,以体育俱乐部形式教学,对教学大纲、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了改革。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推出后,安徽艺术学院设置了10个俱乐部运动项目,并且与学生的专业技能练习时间完全错开,基本满足了学生自主选择时间、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体育教师的“三自主”需求。通过随机抽取1 000名学生对学院体育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表3),可以看出推行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
表3 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体育教学改革前,安徽艺术学院的大学体育课的教学采用传统的班级制教学,开设的体育课程固化老套,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采用讲解示范法、学生练习法等固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设计的也比较杂,前几节课上篮球,后面几节课又换成了田径、太极拳等项目。因学生的基础不同,兴趣不同,极大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体育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安徽艺术学院实施俱乐部制教学后,教学项目增多,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而教学内容主要是专项技能训练和体能训练,选择一项技能后需学习一个学期,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升,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提升了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水平。
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举足轻重[14]。安徽艺术学院在体育教学改革前,全校仅有三个体育类社团,分别是篮球社、足球者联盟社团、TOP舞蹈啦啦操社,每年举办的活动不多,体育社团组织架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规范,保障体系不完善,社团宣传力度不强,缺少专业的指导老师,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通过调查(表4)可知,79.2%的学生很愿意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社团,学校实施俱乐部制教学后,组建了10大俱乐部,要求各俱乐部每年每月举办一次社团活动,社团活动越来越多,参与运动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表4 学生对加入学校体育社团的意愿强度
从表5可以看出,低年级学生是学院体育社团的主力军,高年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比例稍低。
表5 体育社团成员结构情况
安徽艺术学院现有体育专职教师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外聘兼职教师10人,在校生近4 000人。外聘教师人数超过专职教师人数,外聘教师主要是完成上课任务,很少参与体育教研室活动,不利于管理。学校体育教师少,但每人至少可以负责一个社团,再从全校遴选出适合开展体育艺术教学的指导老师若干,就基本满足基于社团的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师资需求,有效地解决了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艺术院校对体育教学往往不够重视,在体育教学上投入偏少,大都存在体育场馆建设不完善、设施配备不齐全等问题,进而导致体育教学效率低下。安徽艺术学院现有一个标准400米田径场、一个足球场、4个室外篮球场、2个室外排球场、一间室内羽毛球室、一间能容纳6张球台的乒乓球室,但学校的舞蹈房较多。对于4 000多学生来说,室内运动场相对比较匮乏,遇雨雪天气上课场地就成了最大的问题。老师上体育课时,其他学生课外锻炼就无场地可用,学生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也没有场地,这无形中挫伤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推动基于社团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后,体育场地可以拓宽到舞蹈教室、体操房等场地,有效地解决了场地不足的问题。
艺术院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排练、拍戏、主持节目、写生等活动,一般都是停课,致使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锻炼的时间减少。学生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兴趣不高,体育氛围也不浓,进而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安徽艺术学院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后,学校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组织,鼓励各二级学院联合举办赛事,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参与锻炼的时间越来越长。从学生体测数据可看出,2021年大一学生的体测合格率为97.6%,比2020年大一学生的合格率高出2.3个百分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升,达到了国家体质测试标准。
安徽艺术学院基于社团的体育俱乐部改革,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教学改革主线,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提升了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水平[15],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学生体质测试水平有明显的提升,优秀率、良好率、合格率均有提高,不及格率下降,2021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有10名新生打破了校运动会记录,表明学生体质明显增强。
学校组建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啦啦操等校运动队,改变了过去为比赛而临时组建运动队的状况,形成了良好的梯队建设,学生先后在国家级比赛中获5枚金牌,在省级比赛中获得10枚金牌,8名学生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优秀运动员称号。
(1)坚持育人导向,融入思政元素。以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及终身体育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艺术生特长,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科学机制。结合艺术院校实际,借鉴外校改革经验,注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师能力、考核评价,建立切实可行的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模式。
(3)推动部门合作,构建管理体系。学校主导、部门协同、各学院参与,保障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