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妙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结构性供求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亟须从供给侧发力,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红色旅游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行业的朝阳产业,彰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发展动力,发展红色旅游不仅可以解决当前房地产库存,还可以推动水泥、钢铁、电器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促进就业与相关服务业、金融业务的拓展,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1]
冷水江市既是湖南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也是湖南省的革命老区之一。随着矿产资源不断被开采,冷水江市现面临矿产资源枯竭、经济发展乏力、生态环境恶化的困境。冷水江市在转型过程中不仅要利用好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还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学的思想,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促进冷水江锡矿山发展红色工矿旅游。通过发展红色工矿旅游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2],实现经济转型中经济效益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冷水江市属于革命老区,锡矿山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传统。它作为湖南省最早的工人最集中的地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锡矿山就埋下了红色基因的种子,是一片名副其实的红色热土。锡矿山是中国共产党在湖南省诞生的第一个企业党支部。在大革命时期,中共湘区执委在锡矿山开展了工人运动。1925年秋,锡矿山成立特别工委会,发展会员2.51万人,组建中共锡矿山特别支部,发展党员32人,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在工人运动影响下,境内乡村建立了农民协会,发展会员5100多人,开展清算地主豪绅、铲除封建旧习的斗争。“马日事变”后,湖南政局陡然逆转,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被镇压,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湖南省委委员萧石月等4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国名党伤害。红军长征时,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团第十六师来到锡矿山宣传抗日救国,开展打富济贫、扩军筹款等活动。红军离矿时,共筹集银圆5万块和一大批粮食、衣物、布匹等,800多名冷水江儿女随军北上,大多数血洒抗日战场,他们为红军长征写下了精彩的篇章。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湖南省委在锡矿山建立区委,发展党员20多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9年5月,中共湖南省委在锡矿山成立党总支委员会,发展党员81人,主动配合人民解放军一四七师和一六零师打响了解放锡矿山的战斗的第一枪。经过3天的激烈战斗,保护“世界锑都”锡矿山免遭破坏。战斗中牺牲的革命英烈长眠于北矿山头高8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下。
锡矿山现有省级保护文物“古碉堡”“中共第一个企业党支部诞生地旧址”“长征时红军路过锡矿山驻扎过的遗址”“革命烈士纪念碑”“忆苦窿”“现代工艺流程”“锑文化博物馆”“千米垂直矿井”等红色旅游资源。
譬如“羊牯岭碉堡”,它是湖南省保留规模最大、最美的碉堡建筑,是旧中国资本家压迫剥削并残害工人群众的历史见证。
“忆苦窿”,是解放前矿霸残酷压榨矿工做牛做马的产物。矿井低矮,矿工只能俯着身子在里面劳动,嘴里叼着竹桶做的灯光,爬着将矿石一袋一袋地背出矿井。它是旧社会葬送工人生命的人间地狱的一个缩影,也是旧社会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把“忆苦窿”列为教育基地,组织老矿工进行模拟示范表演对外开放,为教育下一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共第一个企业党支部诞生地旧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席卷全国各地。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锑都”锡矿山在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日本侵华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为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冷水江锡矿山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红色旅游资源具有鲜明个性,同时,可模仿性差,难以移植或复制。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随着旅游者出行经验更加丰富、出行计划趋于理性、出行要求更加个性化,旅游业的供需矛盾问题也同样突出,目前形式单一、普遍化的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游客逐渐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冷水江锡矿山发展红色工矿旅游完全可以利用独特的红色资源在个性化、多元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下功夫。
作为湖南省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冷水江市的锑产量占全球的60%,原煤、钢铁、火电、耐火砖等产品产量在湖南乃至全国位居前列。截至2020年,冷水江市工业产业生产总值约92.18亿元,资源型和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占比产值超过70%,全市有80000人左右的人员从事资源开采、加工以及销售,占据全市从业人员的30%左右。但是,由于资源枯竭,冷水江的锑矿、铁矿、煤矿等各类资源开采服务年限不足,“世界锑都”已经走向消亡。而今,由于资源枯竭,矿业及相关产业失业人员超过60%,仅锡矿山闪星锑业公司(原锡矿山矿务局)一家累计亏损已达3亿元以上。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冷水江要求完成钢铁、煤炭去产能,结果必然会造成GDP和税收收入的减少。如图1所示,根据2020年冷水江市统计数据,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38.3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12.3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6.4亿元,同比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9.5亿元,同比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1∶44.7∶50.2,三次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4%、64.5%、31.1%,第三产业的增长值逐年递增且高于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存在巨大消费需求及消费潜力。
图1 2016-2020年冷水江市产业数据
如图2所示,2020年,冷水江市全年旅游总收入完成34.36亿元,接待旅游人次386.18万人次。除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次都有非常明显的涨幅,由此可见,发展旅游业对完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不再仅依赖于之前的矿产资源,把原本只具备生产功能的矿井、矿山和工矿企业进一步赋予相应旅游功能,让旅游业代替资源产业,正确认识到这些资源的旅游价值,运用现代化的经营手段,通过发展红色工矿旅游,创新旅游产品,打造精品理念深化冷水江市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为冷水江市经济发展提供全新的动力。
图2 2016-2017年冷水江市旅游业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旅游产品结构性矛盾主要在于新型供给供不应求。随着旅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提高,普通的观光旅游难以满足其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的不同在于红色旅游通常具有历史性、生动性和故事性等特征,内涵更丰富。但就目前来看,冷水江锡矿山的红色旅游,多是以提供纪念馆参观展览或者遗址、纪念碑等的瞻仰,而且形式基本上是靠讲解员介绍为主,大部分是静态景观和陈列文物,内容相对单调、僵硬。这样传统、单一的产品形态,就难以使红色旅游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导致旅客在游览过程中参与感和体验感较低,难以调动他们的观看兴致和积极性,导致他们在锡矿山停留的时间较短,消费较少,难以带动周边产业发展。近年,锡矿山推出《矿工记忆》情景剧演出,但是内容不够丰富,如果能更多地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进行相关场景演示,就更容易使游客在科技体验和学习中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旅游产品要受到旅客的青睐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能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的体验。冷水江锡矿山在发展红色工矿旅游的过程中,对红色精神、地区文化、矿工斗争精神的挖掘还不够深入。锡矿山发展红色工矿旅游如果想依靠红色资源达到理想效果,就必须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和旅游的紧密结合,才能为推动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注入新动力[3]。目前,人们到锡矿山基本上只是参观了锑文化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碑,观看“忆苦窿”情景表演,对当地的红色历史了解浅显。展览和讲解更多是让游客停留在故事表面,缺乏对历史事件更深次的精神提炼,也忽视了对锡矿山近代斗争这一部血色历史的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缺少感染力和影响力,就无法达到让旅游者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的效果。
此外,锡矿山既有历史资源,又有工业观摩资源,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佳场所,但是目前并没有形成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没有做到精细化、区别化,对大中小学生和青年职工的吸引力不够,旅游产品的供给质量不高,不足以满足旅客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目前,锡矿山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有很多,如羊古岭碉堡、“忆苦窿”等,但是由于几个景点分布较为分散,各景区由不同部门进行管理,景区之间又没有景区交通工具进行连接,无法形成辐射效应。而且锡矿山红色工矿旅游未与波月洞、大乘山、渣渡景区和资江水上旅游合作,形成良好的交通网络。此外,锡矿山旅游产品设计创新不足,在旅游产品的生产要素的开发中,“住、娱、购”等几个产品要素配置不足,旅游产品的供给效率及效益低下[4],难以让旅客尽量长时间留下来进行消费。
锡矿山长期开采和冶炼锑矿,开采历史已有110余年。由于早期开采技术落后,基本上全是浅部矿层的开采,并且人们安全意识薄弱,未对采空巷道进行填补,导致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程度极深,植被破坏严重,上万亩土地石漠化。据统计,冷水江市因采空区影响,1万余户房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导致旅游景区开发难度增加、景区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游客数量。就目前而言,要恢复锡矿山的生态环境仍然任重道远。
冷水江锡矿山本身因为矿产开发生态破坏严重,生态旅游具有一定缺陷,红色旅游未与农村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有效结合起来,难以形成有效的旅游发展增长点。由于目前冷水江革命老区实施“一村一品”和“多村一品”的成效不足,对冷水江市的乡村度假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和乡村文化旅游的开发还不够深入,旅游的各项功能仍有待完善,单个的景点因为规模小,很难向度假旅游方向发展。只有通过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红色旅游和农村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更有力的旅游产业增长点。
1.加强区域合作
在满足人们对旅游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的同时,要满足他们对精神的追求,锡矿山红色工矿旅游要整合旅游资源,发挥整体优势,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加强区域合作。根据冷水江市旅游资源的分布,应该把冷水江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联合各个风景区打造“四区一线”的区域旅游中心,扩大旅游的服务半径,吸引游客留下来消费,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
2.推广新的旅游形式
立足于观光旅游的形式,通过表演等动态展示的形式,增强锡矿山红色旅游对旅游者的感染力。同时,着力开发体验型产品,让游客亲通过身体验更具有参与感。可以推广体验式旅游项目,建立“世界锑度风貌”科技馆,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锑产品的璀璨与独特。精心设计旅游线路,把红色工矿旅游消费链延长,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比如,在旅游路线上游客不仅可以学习井冈山的吃红军餐、购红军装形式,开发吃矿工粮,穿矿工衣,体验当年锡矿山矿工的日常生活,身临其境地体验当地文化,也可以通过越野、徒步等形式的比赛形式设计重走红军路或者矿工路,进一步宣传带动周边居民和游客参与。
面对游客对旅游产品新的要求,冷水江在经济转型的道路上发展锡矿山红色工矿旅游时必须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重点应放在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上,不能再追求旅游产品总量的扩大,更关键的是要提升旅游产品质量。
锡矿山本身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红色工矿旅游完全可以借助矿石产品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比如,可以用不同的矿石打造成红色人物或者景观雕塑,将丰富的矿产资源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对外模拟现代工艺整个流程,让游客亲眼目睹从采矿、炼矿到成品的过程,不仅可以吸引青少年定期开展传统的革命教育活动,还可以进行科学考察、教学实习活动。此外,还可以开设红色教育课程,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市委党校、政研室等单位可以联手打造《锡矿山红色文化与锡矿山精神》等2—3堂红色精品课程,将乡、镇、街道、市直单位等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活动、大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其中。同时,完善交通网络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尽早修建冷水江—锡矿山、娄底—锡矿山的高速公路。锡矿山内部应在各个景点之间投资小型观光车,提高所提供旅游产品的供给质量。
1.转变政府职能
解决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提升供给效率应着力改变政府主导的模式,政府部门首先要转换职能,发挥服务功能,减少对旅游行业市场产品要素的干预,让市场在要素配置中发挥更好的引导性作用。通过市场的作用,释放过剩产能,在市场发展前景更好、游客需求量更大的旅游产品上引入稀缺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配置。
2.重视“购”“娱”要素开发
加大对冷水江红色工矿旅游产品的设计投入,深度挖掘文化特色与内涵,加入创新元素来补齐锡矿山红色工矿旅游产品供给中的短板,除了可以加入更多情景、体验式的旅游产品外,更要在旅游产品的生产要素中,大力推动旅游购物品和旅游娱乐业的发展。比如,可以开发更多的锡矿山旅游周边产品;可以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优质的旅游企业打造片区旅游,大力推广特色农产品,以红色景点带动乡村发展,建立完整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做到让游客愿意“留下来”消费。
3.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在优化旅游产品要素配置的同时,积极推动新技术的应用。依托“互联网+”创新思维,加快建设旅游信息化,以技术来推动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动智慧旅游发展,丰富产品的结构形态,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高新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开发的运行效率。如引入3D或者4D技术展示矿产品或者红色文化故事来提升旅游产品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独特的体验。通过实施“旅游+互联网”战略,推动冷水江红色旅游信息化建设,全面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互联网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好冷水江锡矿山红色旅游产品市场营销,完善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及配套设施文化,为游客提供更便利、更高效的服务。
作为旅游市场重要主体的旅游企业,对旅游地的建设开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冷水江市缺乏一流的、有品质的旅游企业,一直以来难以提供丰富、完善、高质的旅游产品。从旅游产品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冷水江的转型发展,一要增强品牌意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培育优秀的旅游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引导旅游企业创新升级;二要推动政府自身改革,为旅游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宏观条件,积极推进旅游行业的体制改革,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优质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的支持力度。
旅游产业涉及众多行业,各个行业需要加速融合创造更高的旅游价值,进一步激发旅游市场的潜力。从供给极端发力解决旅游者个性化、多元化的要求,就需要提升旅游产品的供给水平,将更具创意和文化特色的设计融入旅游产品中;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引导线上线下各企业、行业融合发展,同时加大对信息专业人才和旅游管理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建设完整的旅游体系。
冷水江可以以“世界锑都”和“革命老区”为红色旅游切入点,建设锡矿山文化旅游公园。同时,着力打造谢冰莹故居,建立抗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傩戏》挖掘整理为重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梅山古韵》和《毛板船歌》等文化瑰宝品牌,借鉴“公司+农户”等有效模式,大力推动民俗文化旅游业发展,通过加大文化供给,打造特色文化乡村进一步激活文化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