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类专业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2-11-08 23:26冯其红单英晋杨慧
大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胜任国际化石油

冯其红,单英晋,杨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266580〉

一、全球胜任力培养的背景

(一)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2013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指明了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战略方向: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战胜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努力。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二)石油行业发展急需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人才

石油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我国的短缺资源之一。近年来,中国成为全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我国石油企业积极探索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迎接海外贸易的挑战。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诸多不菲的业绩,但在跨国公司经营、国际风险管理、跨文化团队融合等方面仍存在着劣势。能源行业的特殊性还带来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技术和自然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石油企业亟须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储备大量的国际化人才,这对高校石油类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高校培养大批掌握专业知识、善于经营管理、熟悉国际规范的石油领域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符合学校石油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直坚持国际化的办学道路。2010年,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开放发展”战略,确立“建设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2015年学校召开国际化办学工作会议,出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关于加强国际化办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快了国际化战略实施步伐。学校2017年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将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纳入人才培养目标。

2017年,学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为石油类学科和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而全球胜任力正是世界一流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学校两个“双一流”学科下设石油工程、海洋油气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资源勘查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等石油类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师资条件优越,具备开展全球胜任力教育的良好基础。

二、全球胜任力内涵特征分析

1988年,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简称CIEE)的指导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面向全球胜任力的教学》(Educat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的报告,回顾了美国教育国际交流方面的现状,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这是“全球胜任力”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但并未对这一概念做出明确定义。1993年,在CIEE 主办的第46 届教育交流国际研讨会上,时任美国外语中心主任、会议主席理查德·D·兰伯特(Richard D.Lambert)提出,全球胜任力可分为五个维度:知识、同理心、认同感、语言能力、工作能力。这被认为是教育界首次尝试定义“全球胜任力”这一概念。自此以后,不断有不同的机构和个人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全球胜任力的内涵阐释。

201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在美国哈佛大学正式发布PISA2018“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对全球胜任力的内涵给出了解释:全球胜任力是指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互动的能力;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2018年,OECD正式开展了基于该框架的国际学生全球胜任力评估。

世界智慧组织(World Savvy)从行为、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全球胜任力的核心构成要素。行为层面要素包括能够运用不同观点的理解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够承担共同责任、具备合作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技能层面要素包括能够选择并应用适当的工具和策略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具备对新环境的适应性等;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要素包括对新机会、新想法和新思维方式的包容,对身份和文化的自觉、对差异的敏感与尊重等。

清华大学将人才的全球胜任力解构为“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具体包含认知、人际与个人三个层面的六大核心素养:了解世界知识与全球议题;掌握与国际同行深入探讨专业话题的语言;尊重文化差异,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具有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能够在跨文化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深刻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与价值观;遵守社会伦理,恪守职业道德,坚持在重大事项上做出负责任的决策,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以上不同全球胜任力理论框架的梳理发现,不同框架之间也具有不少共通之处。如它都强调尊重、开放与包容,强调交流、沟通与协作,强调自我意识与文化认同,强调全球意识与世界意义,强调共同责任与集体福祉。在此基础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和服务面向定位,确定了学校对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学校石油类专业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构建

(一)优化石油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通过深入调研国际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挖掘石油石化企业选人用人的难点痛点,确定了石油类专业“着力培养未来的行业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并将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中落到实处。

一是从培养方案架构设计上推进全球胜任力培养改革。专门开辟国际交流与全球视野通识教育模块,开设丰富的国际交流类核心课程,纳入国际教育学分,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至少取得2 学分,实现学生知识学习、素质提升和人格养成的有机结合;优化设计大学外语分层分类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技能,并使学生通过语言教学欣赏不同文化的内涵,了解并学会尊重文化间的差异;加速推进双语、全英语课程设置,提升整体学习经历的国际化水平。

二是将全球胜任力培养全面融入课程体系。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与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将国际能源、健康、安全等全球议题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增设深地、深海、非常规能源(煤层气、页岩气)、新能源、智能化工等与国际前沿接轨的方向和课程;设置研究性课程、综合设计、跨学科课程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在工程类专业课程中加强课程思政,引导学生遵守社会伦理,恪守职业道德,能够在专业相关的重大事项上做出负责任的决策。

(二)深化石油类专业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改革

组建全球战略国际班。面向石油行业海外发展战略,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等能源企业全面合作,深入调研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实际需求,由校企双方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全球胜任力进行重点强化。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注重国际文化理解和职业素养提升,强化多语种应用能力,增加工程全球协同趋势下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教学内容,增设全球法律、国际贸易等跨国管理课程,并在企业实地开展工程实践,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有效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

加强与国际高校联合培养。通过设置海外交流奖学金,拓宽交流渠道,建立与国际高水平院校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海外校际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校际交流机会;拓宽校际交流模式,与俄罗斯彼尔姆国立科研理工大学、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3+1”“2+2”短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校际交流项目,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国际交流需求。

实施“石油+小语种”的国际交叉复合培养模式。为适应石油石化企业海外发展战略,2009年起学校从石油类相关专业选拔学生组建俄语、阿拉伯语强化班,单独制订培养方案,按照双学位模式组织教学,除了语言技能强化外,还重点加强当地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学习,着力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石油工程师。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恰与2013年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

(三)强化石油类专业全球胜任力校本资源建设

提升教师国际素养。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题教师培训计划”,聚焦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全球教育政策分析、国际合作需要的全球胜任力及教学技能,教师深入了解全球治理与全球胜任力教育的主要内涵,并掌握相关核心教学技能。鼓励教师通过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等方式到国外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教学和科研交流,提升现有师资的国际化水平。

组织开展全球胜任力教学资源建设。丰富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开设“全球治理”“石油政治与国际关系”“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中外石油文化”等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打造“惟真学堂”智慧教学云平台,实施“全部课程上网计划”,初步建成“课程资源云图书馆”,其中“油层物理”“气藏工程”“地质学基础”三门课程首批上线教育部高校在线国际教学平台。及时发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双语课程、全英语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对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的资源建设、教学过程等进行规范,并对教师从事相应课程教学的工作量予以认可。

充分利用优质国际教学资源。在石油类专业推进实施“海外名师课堂”,聘请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外知名高校专家来校为本科生授课,开设了“深水流动保障”“完井工程”“安全与风险工程”“过程动力学与控制”等系列全英文专业课程,采用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的教材与教学方法,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学到国际一流的课程。

(四)构建浓厚的国际化育人文化氛围

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载体和形式,营造包容开放的国际化氛围,构建跨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多元、融合、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中外学生的沟通理解和文化交流。

举办各类国际化赛事和会议。秉承“创新与实践,交流与融合”的理念,面向石油领域学生打造“石油汇:中国国际学生石油论坛”,促进国内外SPE 学生分会交流发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主办能源金融国际会议、亚太国际管道会议、岩土力学与地下能源国际研讨会、新能源国际高端论坛等油气领域高水平国际会议,鼓励相关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领略国际学术氛围。

打造“国际教育周”活动品牌。利用夏季学期,集中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授课,先后邀请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密歇根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围绕能源、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管理科学、文学、艺术等多个主题,为本科生开展国际教育课程、国际教育专题报告、国际交流营等活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五)完善石油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

在石油类优势专业试点开展国际专业认证,借鉴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先进办学经验,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同时,实施国际专业认证也有利于教育质量文化深入人心,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国际认可度和核心竞争力。

统筹内外部资源,加强协同育人。教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部门协同,共同促进全球胜任力培养工作。充分利用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社会资源,加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订、人才培养过程、培养效果考核等工作,构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持续提高石油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设立国际合作交流专项基金,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有关基地、平台、项目的培育与建设力度。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加强图书、信息等资源建设,为中外学生、学者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良好条件,为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打造优良的软硬件环境。

四、结论与启示

全球化时代,我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跨国界、跨文化合作交流频繁,对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需求愈发紧迫。高等教育中,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的设计和实施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类专业以培养能够应对全球背景下的机会与挑战、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把全球胜任力融入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校园氛围、政策保障等培养全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立足全球、思维创新、注重实践的未来石油工程师,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猜你喜欢
胜任国际化石油
聚焦港口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活动预告
石油PK太阳能
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