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丽君,顾浩,刘健豪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多次向社会各界阐释新时代劳动价值,对劳动教育做出了重要论述,尤其是就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提出了全方面、全方位的要求。本研究将以促进新时代民办高校劳动教育为目的,以南京工业浦江学院为例,发掘现存问题,结合民办高校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四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要想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劳动,更离不开工匠创新精神的支撑,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劳动,进而在劳动中不断地创新,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建立合理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在当前时代尤为重要。
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民众社会生活运转的各个方面,让人与人之间、环境与社会之间形成交互,对人的知识、理解和素养的形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多数人在这一过程中会去思考和追寻生活的意义,享受生活带来的愉悦,进而为创造幸福生活而奋斗。通过社会各个渠道的多种资源来改变或消除社会对劳动的偏见,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在近三年阻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行动中,无数平凡的劳动者、各行各业可歌可泣的“逆行者”在与时间的赛跑中,谱写了无数平凡而伟大的悲壮战歌。显而易见,劳动教育是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步。
以劳动立德,用劳动树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教育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劳动方法是智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促进劳动能力的锻炼是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劳动中开发对美的创造是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五育”相辅相成,以劳动教育为托手,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新时代立德树人新样态。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可以使其明德修身;通过劳动教育传授实践技能,有利于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将书本理论拓展为实际,从而开发学生智力成长;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其参加生产劳动,强身健体,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升。
在劳动中创造美,在劳动中发现美,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劳动教育促使“五育”并举,促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强大助力,其实施效果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及劳动技能水平。但受应试教育、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等影响,目前劳动教育在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被边缘化,不被重视,这就容易导致大学生劳动观念薄弱,无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学生对现阶段劳动教育的认知,并通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此次问卷调查包含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内涵、作用以及进行劳动教育途径及实践方案等方面。本研究累计回收546 份有效问卷,通过对问卷结果的整理分析,从中提取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可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民办高校对劳动教育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为现阶段民办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虽然全民素质及思想观念在稳步提升,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在家庭、社会等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劳动意识淡薄,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本身存在轻视劳动教育的思想行为,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及内涵没有充分了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9%的学生更愿意从事脑力劳动,1.3%的学生更愿意从事体力劳动,其余为都可以。由以上数据可知,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重智轻劳的思想已经深入学生们的内心,家庭和学校也更加注重脑力劳动教育方面,这也导致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逐渐失衡。第二,问卷调查中关于“父母对于你参与劳动的态度如何?”一题,29.5%的学生选择“搞好学习就可以,劳动任务家长可以包办”,48.2%的学生选择“可以适当劳动”,仅有22.3%的学生选择“多参加劳动,锻炼自己”。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观念比较淡薄。第三,民办高校本身不够重视,问卷调查中针对学校劳动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20.9%的学生认为学校一点都不重视劳动教育,从未开展过任何相关活动,26.4%的学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未有过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从以上数据可知,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校没有感受到劳动教育氛围。
第一,高校往往较为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专业成绩和科研成果,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太高。很多民办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理论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第二,民办高校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少、类型单一。绝大部分民办高校没有依据学生的学习阶段进行劳动教育主题活动的分层培育。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的学生为例,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劳动教育这部分不充分、不完整,仅21 级开设一门有关劳动教育的线上必修课。看似学生是学习到了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但却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仅靠线上的理论课程,没有线下的实践过程,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学生无法通过实践印证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劳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民办高校劳动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没有专职的劳动教育指导教师,仅靠思政教师及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极大地阻碍了劳动教育课程及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劳动教育师生比例失调,以浦江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例,指导教师基本都是学生的辅导员教师,一人需要对200 人的暑期社会实践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是培育学生劳动教育观念的主力军,但他们忙于日常工作,要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接受过专业化劳动教育的培训,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充分,无法保证劳动教育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把其放在人才培育的重要位置,出台相关政策指导落实劳动教育制度。但绝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劳动教育制度建设较为滞后。一是没有把劳动教育列入学生的学业考评范围,没有将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和个人综合成绩挂钩,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二是没有将考评成绩作为教师的绩效指标,未引导教师重视劳动教育;三是高校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劳动教育的分管部门,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更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场所等教学资源,使得劳动教育的规划、实施方案及考评标准缺乏保障。
将劳动教育纳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推进。高校可以在劳动节等节日时,组织全校团支部,以团日活动为基础展开劳动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宣讲,讲解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区别和联系;以典型人物事迹为例,引导学生向劳动模范学习;树立典型,强化劳动观念,邀请优秀校友、身边的先进劳动者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发挥其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第一课堂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第一,应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不能仅仅只是简单的线上课程学习,应该划分为劳动理论、劳动技能和社会实践三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夯实理论,适当提高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学分,引起学生重视。第二,融入思政课和通识课。教师应在思政课程上重点讲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第三,融入专业教育。通过实习实训、科学实验、毕业设计等形式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劳动锻炼要求。
就第二课堂而言,民办高校应丰富劳动教育实践载体。首先,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里,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品牌活动。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注重文明寝室的建设,将劳动教育与文明寝室建设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如劳动教育主题辩论赛、合唱比赛等,定期举办劳动教育专题论坛、学术沙龙等,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其次,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在校内,高校可提供多种勤工助学的岗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还可以设立大学生创业中心,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校外,加强校企合作,提供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训职业技能,使之在劳动中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除此之外,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志愿服务中强化学生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灾害时勇于承担的精神。
为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民办高校需打造一支既有劳动教育理论又掌握劳动技能的师资队伍。第一,优化劳育师资结构。以劳动专业课讲师、思政教师和一线辅导员为主,为学生讲授劳动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实习实训技能。第二,邀请知名企业家、优秀校友等进行劳动教育系列讲座,以自身为例,传达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体会工匠精神,发挥榜样促进作用。第三,加强学校教师劳动专题培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的发展规律,对劳动教育不断深化认识。第四,加强师德建设。高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对于劳动教育,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机制。第一,建立协同育人制度,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合力共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联络沟通和资源共享机制。第二,建立分层教育制度。大一新生应当重视自身劳动,积极参加校内志愿服务,通过劳动适应大学生活。大二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推动专业方面的认识程度,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大三学生应结合专业实践,深化科研学习,培养创新意识,进一步通过劳动实践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大四学生的劳动实践应当与就业相接壤,强化就业见习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三,建立健全大学生劳动素质评价制度。民办高校应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素质纳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考评标准中,劳动素质考查结果应当与学生的评优评先和顺利毕业相挂钩,以此压实劳动教育。第四,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民办高校应加强组织领导,将劳动教育贯穿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由校党委统一领导,校团委、学工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密切配合,此外,可以专门形成劳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劳动教育的总体规划、实施运转、安全保障,提供相应的经费、耗材、场地等支持,以强化劳动教育工作保障。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意义尤为突出。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要重视劳动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价值,紧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切实加强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