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红,张润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任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考虑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层次性、差异性和动态性,要针对不同的人,根据其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精准性,或曰精准思政。多年来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很好的解决。受益于算法、数据和算力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最近几年得到飞速发展并引起全球关注,给人类思想、认知、行为和价值准则等方面带来巨大变革。自Alpha Go以来,人工智能依托强大的数据流、计算力和机器学习等算法,在数据处理、知识的结构化和自动化呈现、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显现出人力不可比拟的优势,其技术优势有助于将“精准思政”从理念落实到行动,有效区分并研究教育对象,真正做到对教育对象深入了解、精准分析、准确判断,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变量,过去单一单向纯粹依靠人的经验的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是适应当前教育对象生存时空转变、改良教育模式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时代探索。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科学的方法是指教育者既要有从历史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规律的能力,也要具备从数据中发现和提炼规律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变量系统,各变量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加和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作用和联系的非线性关系,网络数据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外显表现,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数据数量、类型上的难题和因素间的复杂关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大多停留在现象揭示层面,而利用数据探寻影响关系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网络数据无比丰富,却也无比复杂,传统的调研和统计方法无法从海量、复杂的数据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规律,大数据技术依靠机器学习算法等,可以做到对海量同源异构数据进行清洗、运算、建模,实时、快速、动态分析数据,发现相关关系,弥补人力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不足;其中人工神经网络——一种模仿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而建立的机器学习算法——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进行信息处理,更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的非线性模型建构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人的工作,要了解人、贴近人、教育人。过去我们多采用问卷、访谈、座谈的形式开展调研,此种方式收集的数据类型、规模和质量使得预测研究的实现较为困难。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为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在全面调查数据采集、舆情监测和思想行为变化轨迹分析等方面,具有传统调研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通过校园一卡通能够准确搜集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消费等数据,无须访谈便可直接掌握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状态,对学生做出针对性引导和教育;通过智能算法构建和描绘学生画像,可以准确勾勒出学生个体及群体的思想行为成长变化轨迹,对学生的学业、心理发展、思想行为变化等进行有效诊断和及时干预;通过贝叶斯知识进行追踪建模,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行为进行预测,可以提前进行引导防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预测预警水平。
不论是知识的建构还是价值观的确立,既需要人自身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也需要自我与保有交往互动关系的他者之间的言语交流和情感交往。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的讲解、记忆与考核这类调用大脑初级思维的工作占用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使其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深度师生交往。实际上,师生交往才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知识图谱技术可以满足知识生成在时效、数量和结构上的需求,将各个孤立的知识点串联成知识网,实现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结,这种快速化、灵活化和结构化的知识呈现方式将教师从大量的重复性知识讲解工作中解放出来;基于学生网络学习记录的智能化组卷,可以实现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个性化考核。如此,教师便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创造性的师生交往,与学生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交谈,为学生提供量身订制的身心发展指导和建议。
潘云鹤提出人的生存空间已扩展到三维空间,即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并且信息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境下,单靠传统的师生面对面交往已然无法有效满足人的生存空间需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等技术的智能问答系统可以实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机交流和师生交流,交流的形式由单一的文字形式拓展为文字、图片、表情、视频等形式;社交网络语义分析、情感倾向分析技术等可以及时发现社交软件中个人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评论观点抽取技术能有效地进行文本数据的观点抽取,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精准掌握。此外,基于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的微信、微博、QQ等网络工具为师生交往创造了新的场域、手段和方式,拓宽了学生实践交往的圈子,丰富了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使得师生交往的宽度、厚度和广度的提升成为可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点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满足意识形态的内容选择与社会控制需要;二是满足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发展的需要。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多地强调对意识形态与社会需要的满足,忽略了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也忽略了人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水平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条件。利用眼动跟踪技术、面部表情识别技术、运动传感技术、网络平台日志数据收集技术等,我们可以采集学习者的静态与动态,网络浏览与发声等行为数据,建立学习者模型,分析学习者的知识关注类型、关注程度、需求类型、需求内容、学习偏好与短板、注意力集中程度、情绪情感状态和行为变化等;在此基础上将视频、图像、文字、语音结合在一起,针对学习者的具体需要、短板与学习风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生产;之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偏好,选择适合的时间、方法和方案对其进行分类、分众、分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描绘学习者的精准画像,从历时性与发展性的角度考察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变化,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层次化、差异化、动态化需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供需是否匹配不仅要在学生学习的阶段去看,还需要放在整个人生进程中去衡量和评估。仅通过卷面考核成绩来评判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做法并不妥当;通过几门课、几次活动就要立竿见影地看到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更是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原则。以数据记录为基础的成长档案画像技术,可以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全程全方位的了解,能够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了解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变化发展规律,找出教育的关键时点、关键内容与关键方式,以此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问题,提高供需匹配度。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科学的、开放的、动态的体系,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自我调整,这种调整既包括内容,也包括方法,但不论如何调整,变的是具体的内容和形式,不变的是其规律和价值追求。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回应,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守正的要求。
系统论认为,系统内外要素之间不但相互作用,并且还与外部环境不断地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这种交换决定了外部技术发展赋能成为系统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体现了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内容创新,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化等不断更新变化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针对性,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层次化、多样化和差异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商业营销、医疗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崭露头角,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这一技术红利,顺势而为,让人工智能技术“为我”服务,以此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展现教育的时代性。因此,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差异发展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新的模式和方法,以提升效果。
大数据、用户画像等技术可以用来研究影响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重要事件与关键节点,实现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最近发展区”与“教育时间”的有效把握,从而将教育前置,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引领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发展的目标,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均衡化发展,助力国家政治和经济战略发展。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高校精准思政将推动各教育主体之间、教育对象之间、教育主体与对象之间通过网络与现实结合、人机结合等方式进行多元协同合作,有效扩大了个人交往的半径,弱化了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界限和身份意识,有利于激发教育对象的内在动机,扩大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群体的关注视野与讨论,形成彼此“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体际相互依存”的良好互动关系,而这正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逐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虚拟技术通过创造丰富、生动、鲜活的情境,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贴近人们生活的具象感知,打开被教育者头脑中的经验通道,有利于人脑对知识与价值准则进行编码、提码和长时记忆,促进人的思维养成和价值观的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规律的呈现具有时代性和技术性,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是对这一规律的及时回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拥抱新技术不断深化发展的重要呈现。
灌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过程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非仅仅采用强制的、填鸭的、机械的、非理性的单向宣讲,而是“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合适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方式是指要根据不同的时代条件与社会环境调整具体的手段与方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是在维护统一性的前提下尊重个体的多元化差异,是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大水漫灌到现代精准滴灌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须要遵循的规律。
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这一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呈现出了新的变化。进入新时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现实问题由物理空间转移到了网络空间,网络已经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变量。技术现象学认为,人需要借助技术而存在,技术可以对人的“缺陷存在”进行“代具性弥补”。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依托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大数据技术,通过网络数据分析,从纵向上可以“科学把握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变化规律和社会意识形态运动规律”,横向上可以“精准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挖掘影响人思想行为变化的因素,提炼背后隐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满足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经验依赖演绎的研究走向运用数据科学的研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现代化、数据化发展转型。
现实的个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起点,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根本追求,每个人的解放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之路。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目的就是解放人,精准思政的目标在于为教育对象提供针对性教育、管理和服务,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者的结合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的人的观照这一价值追求的题中之义。
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享有自由的时间。未来的共产主义,“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通过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尤其是科学技术,来实现人对于工作效率效果的有效自主控制,把人从工作的“异化”和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是马克思主义主张和追求的解放实践。人工智能模拟人类智能,以人类的本质实现和人类的自由解放为指向,将人从大量机械、繁杂甚至危险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这一点上来说,人工智能本身为人们享有更多的自由可支配时间来进行除了谋生之外的其他兴趣、爱好、创造、人际交往等提供了可能,成为人类解放自己、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力量。
马克思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意味着不是某类人,某群人,而是所有人,不落下任何一个人;全面发展意味着既包括身体物质等素质,也包括文化艺术等素质。人们并不是盲目地或者仅凭主观意愿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而是在社会发展条件许可以及自身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下的需要。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让每个人在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的自由,获取所需的资源,实现全面的发展,体现最大的价值,是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人”出发,为了“人”的发展的价值追求。
作为应用技术的存在,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比较广泛地运用在人脸识别、自动驾驶、智能客服、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等领域和行业,其背后的逻辑是资本推动和流量为王。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实质和目的是利用人工智能这一综合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具体的实践中,不能照抄照搬人工智能在商业、医疗等领域的做法,而是应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与特殊性进行有效融合。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技术如何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始终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不论今后其如何发展,始终改变不了人工智能作为高级工具服务人类的工具性。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把握正确的方向,牢记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育人使命。
当前,我们每个人收到什么样的信息,看到什么样的界面都被算法控制着。如果缺失必要的人工干预,算法必将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形成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过滤气泡”。因此运用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首先要树立“育人为本,技术为用”的正确理念,要把正确的方向、理念与价值导向放在首位,防止技术运用喧宾夺主。其次,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本领,在更高技术层次上防范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渗透,同时加强我国优良文化产品的生产,防止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智能推送中“失声”。最后,要具备人工智能素养,依靠但不依赖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思想状况方面的鉴别力是否能够做到与人类一致还值得商榷,设计者的局限性、数据的不全面性等因素都会使得人工智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靠性。我们不能忽略人本身的主体性和作为能力,不能对人工智能无限推崇,要杜绝把人类思想行为发展完全交给机器的做法。
心理学认为,不论是知识还是价值,想要“同化”成为人头脑中的一部分,与原有的知识、观点、价值观相互融合、建构,形成新的结构体系,不仅需要记忆,更加需要情感去打动人的内心、调动人的渴望。目前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在线学习、自动测评,通过简单的对话交流,来了解受教育者知识的接受、理解和掌握程度,但它并不会根据人们的情绪和情感状态来进行调适与改变。因此,精准思政在利用人工智能解决了知识传递、信息推送和理论宣讲的机械化常规化工作之后,还需要师生之间精神的沟通、意义的分享、情感的交流与陪伴。教师要切实了解并认识到情感交流的重要性,树立师生交往的正确意识和观念,掌握交往的主动权,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本质是通过技术赋能来实现对人的思想行为的精准教育和指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个性教育订制并不是完全迎合和照顾人的个性,而是要在考虑人的个性的基础上,始终牢记并实现共性价值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教化与濡化,并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发展和为社会进步服务的过程。在多元化主体的多样化需求追问下,如何满足不同对象的需要,并围绕不同需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关系以达到价值追求,既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也是一个理论性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的运用不是问题,问题是运用哪些数据,因此我们需要从理论上探寻开展精准思政所需要的各类思想行为数据,为人工智能的数据搜集提供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并不处于真空中,急剧增长的网络信息真真假假,参差不齐,给精准思政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困难。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的关键在于数据的真实性。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发布审核机制,优化信息传播算法,营造更加真实可信的网络信息环境,为精准思政的实施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订制与服务的个性化准则有所区别,服务在于迎合人的个性化需求,教育则在于制定更加符合个人发展的方案。单纯以浏览率和个体偏好为依据进行的信息内容生产和推送,容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偏执和网络交往群体的同质,既不利于个人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共识的形成。我们可以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更大更广的知识体系、更全的用户数据、更人性化的算法等来克服这种弊端。另外,人工智能技术中的信息追踪定位传播法、信息隐匿传播法、信息预测教育法等智能方法可以实现对教育对象的“全程跟踪”;利用人工智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选择的教育方法,可将教师的人为干预以及智能推送的典型案例和榜样教育活动前置于风险发生之前,达到及时纠偏的目的;最后,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类仅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因此,在人工智能解决了知识传递的问题之后,教师的重要作用之一应该是在思想、行为和价值观方面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大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是人工智能的前提,只有当“人们愿意为了智慧生活让渡自己的可识别性时”,人工智能的应用才成为可能。因此,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一方面要注意协同各方完善信息收集,力求分析做到精准;另一方面必须具有数据保护意识,最大限度保护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
第一,达成共识,建立共享原则。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底层架构,是其他算法设计和服务提供的基础。大数据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数据的量;二是指数据的维度。单一独立的数据价值和意义不大,只有将各类数据建立有效关联,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价值共振效应。首先,高校需要加强数据协同共享的顶层设计,达成数据协同共享的共识,形成一方牵头、多方合作的局面,避免重复征集数据、各部门数据不通的现象。其次,高校的基层管理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秘书等在平时的工作中通过与学生谈心谈话等积累了学生大量的学习生活的数据资料,目前这部分资料的利用程度并不高,如何将这部分数据与其他数据建立联动机制,是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应该重视并探索的内容。最后,运用人工智能开展精准思政,涉及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多维度数据,每个部门对数据的需要并不相同,探讨建立数据协同与共享的原则,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加以实现,也是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第二,严守数据使用伦理,保护数据安全与学生隐私。数据安全伦理是信息时代不可回避的话题。首先,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需要以学生的行为数据为底层架构,思想政治教育者与人工智能技术人员需要不断探索二者的结合模式和结合关键点,研判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危险,提前做出规章制度安排,最大限度保护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其次,学生的消费情况、心理辅导情况、学业情况等都属于个人隐私,能否收集使用、在多大范围内使用、是否能够公开应该取得学生的同意。最后,考核评价是推动工作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必须引入数据使用的考核机制,重点考核数据保护的意识、制度、技术操作等方面,将数据使用伦理与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目前,我们仍旧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不管未来科技的发展能否赋予人工智能类似于人的情感、直觉、想象和潜能,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类对脑科学、神经科学和思维意识等方面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化,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也不可阻挡。能否利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将是影响高校精准思政实践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要用冷静清晰的头脑,不卑不亢的态度,善用人工智能,发挥人类智能,扎实开展精准思政,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