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林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检验标准之一。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其理论价值对于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仍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实践论》的理论价值为指导,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原则,充分发挥各个群体的协同作用,共同克服困难,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时代在发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也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紧抓农民群众的思想,贴近农村实际,紧扣农民群众的需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主动了解农民群众的思想,帮助农民群众解决难题,促进农村的不断发展。《实践论》中包含的坚持在实践中宣传理论、在实践中总结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原理对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在信息化的新时代,我国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认识较之《实践论》发表的年代,尽管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当前中央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民群众的素质要求和乡风文明建设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农民群众对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对于时政、政策了解不及时。要使农民群众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必须加强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实践论》为理论指导,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农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到农村中去,与农民群众做深切交流,做好理论宣传和落地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群众的思想困惑,充分发挥《实践论》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指导作用。
要了解农村的发展情况,必须深入到农村,多与农民群众进行交流,多听听农民群众的想法,了解农民群众的真实情况,这样才更有利于解决农民群众的困难。农村干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新时代的农村干部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的指导下,从了解农民群众生活、解放农民群众思想、满足农民群众诉求出发,解决了部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使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囿于知识结构和生活环境,部分农村干部群众观念意识淡薄、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在一些相对棘手的问题上,没有做到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群众,而是盲目决策,脱离农民群众,脱离农村实际。农村干部是党和国家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纽带,是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落地的具体执行者,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用农民群众精神面貌是否向上向善、乡风是否文明、生产是否发展、农民生活是否富裕来衡量。为此,农村干部既要认识到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农民群众的主观世界,更要认识到只有亲身深入农民群众的生活、全面了解农民群众的思想,才能触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物质生产工作的本质。农村干部应坚持以《实践论》为指导,自觉站在农民群众的立场上,多与农民群众交流,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田间地头,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作用,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度不断提升,农村的乡风文明程度也得到了极大改观,由此也带来了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了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但受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仍有小部分农民群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躺平”文化在农村还存在一些市场,说明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短板,思想政治工作者仍需重视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需采取积极的措施不断克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短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应一味追求速度往前走,而应立足农村实际,注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补短板、强弱项”的原则,坚持时代性原则,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断解决农民群众的困难,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改变农民群众的传统观念,通过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党在农村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新时代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国农村依然面临着农村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农民利益改革的新挑战,这也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工作队伍建设协同性不够、“生命线”作用发挥不够、激励政策不完善的新挑战,如何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尽快适应新的形势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如何关键在队伍建设,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一支能力强且专业的队伍,需要发挥各个群体的协同作用。近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多媒体教室等科技产品逐渐进入农村的学校,农村的环境也越来越整洁,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在经济、环境、政治等方面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就业机会方面,我国农村就业机会较之城市而言相对狭窄,大多数青年选择外出务工,农村的年轻力量越来越少,村级后备人才越来越少,一些地区存在村干部“单打独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不够。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单靠村干部的力量是不够的。村干部也存在年龄偏大、能力不足、知识陈旧、形势把握不及时、工作手段单一等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些新挑战掩盖了他们稳重、经验丰富等优点,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村官往往掌握最新的理论,参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弥补村干部年龄偏大、知识陈旧等问题;驻村干部往往掌握专业的知识,可以帮村干部解答一些专业知识。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协助村干部共同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思想的工作,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农民群众,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农民群众的重要作用。我国农村地区较之城市而言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群众大多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学历低、理解能力不足、接受能力弱,对关系自身利益的中央农村政策不能及时了解或了解不透彻,容易误读党的农村政策,不利于农村生产建设的开展,不利于思想的进步和政治认识的提高,也不利于对党的农村政策的认同,思想政治工作对农村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生命线”没有发挥出来。因而,农村干部作为农民群众思想政治的解惑者、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者、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头人,必须“教育者先受教育”,必须紧跟形势和中央农村工作精神,学懂弄通农村各项工作的相关方针政策,必要的时候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深入农村为农民群众解答思想困惑,增强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养。农村干部还可以通过拉横幅、写板报等形式使农民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农村干部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命线作用。
邓小平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任何一项工作能否顺利展开与制度是否完善有直接关系。新时代以来,我国政治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群众的教育观念意识不断改变,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政治参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政治选举,这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但仍有部分农民群众对农村工作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象、政治冷漠现象在一些农民群众中依然存在,个别农村干部也存在着“简单维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这与一些农村地区的激励政策缺乏、激励方式单一、激励目标不明确有一定的关系。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干部的精气神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社会风气和农民的精神面貌。学者申端锋认为,“当前村级干部队伍不胜任难题,表面上看是村干部待遇低的问题,实质是治理转型背景下村干部激励系统出了问题”。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内生动力,就要不断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明确考核对象和考核标准,激发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意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和农民群众在工作中收获幸福感和满足感。
乡村振兴需要克服农村各阶层群众的认识短板,发挥各个阶层群众的协同作用。新时代要不断加强当地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训和乡村治理能力培训,教育村干部树立人民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认识到服务就是要为村民的利益而工作;要充分发挥农村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进农村”,调动作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力量的党员群众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驻村第一书记等干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广阔的眼界优势,教育农民意识到乡村振兴是一个各项工作协调的战略;要发挥农村中致富能手、先进分子的带头作用,利用传帮带、市场经济规模化等思想,引导他们扶持和帮扶弱势群体,树立“一人富了不是富,全村富了才是富”的思想。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发挥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先进知识分子等的协同作用,需要不断激发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发展。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来都离不开积极的宣传方式和细致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新时代是传统和非传统宣传方式作用协同发力的时代,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单纯依赖简单传统的集体会议、广播、拉横幅等工作模式,而是要与时俱进,充分结合传统和现代元素的优势,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加强村级图书馆、村级文化长廊、老年康养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思想碰撞、文化交流的场所,鼓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加“一村一特色”的乡村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点,通过邀请一些技术能手、政策宣传员等为农民群众讲解现代农业知识,为农民群众普及党和国家的育民、优民、惠民、乐民政策,增强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好“榜样”“感动中国”等正能量优秀节目的感染力,鼓励农民群众建设健康积极的精神文明。时代在不断发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也应不断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创新应立足实践,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新时代对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完善其政策理论,有利于推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光靠一张嘴,光说不练”,必须结合对干部群众的激励政策,做好利益连接,这样才能起到运用共同理想激发农民群众、利益共同体凝聚农民群众、共同目标团结农民群众的目的,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农村一切工作中的“生命线”作用。新时代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内在激励,建立和制订严格的考评制度,通过物质或精神奖励增强农民群众在参与农村工作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鼓励广大农民群众持续发挥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进步作用;要不断完善农民群众的反馈制度,鼓励农民群众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为农村激励政策的制订献言献策,做到群众的事情群众共同商量着办,群众的利益群众来维护,群众的劳动成果群众来享受;要做到不吝惜激励、不包庇坏人坏事,进而改变一些农村治理中的宽松软、无人管的状况,使积极、正面、团结、友爱、孝老爱亲在农村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