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构建多元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2022-11-08 03:57:13张彩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因数多元化内容

◎张彩艳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通化镇中心小学,甘肃 平凉 744699)

一、引 言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小学阶段是基础学习的重要阶段,数学作为理科性知识的基础,教师更要丰富课上的教育内容构建多元化课堂,教师需要从导入环节、课上内容、学习方式、互动频率、评价体制等多方面出发,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建立良好的数学素养,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仍旧遵循老传统、老观念,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下,难以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授课中都采用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这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短暂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难以保持教学质量的稳定同时,也有部分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忽视了学生的交流讨论需求,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的提升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其在课堂学习中永葆热情,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三、在小学数学中开展多元化教学法的意义

多元化教学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化的桎梏,以更加多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元化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拉近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在讨论中建立良好的合作交流意识在充满趣味性的数学课堂中,学生能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通过直观且真实的情境提升自身的学习内驱力因此,教师将多元化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对数学教学而言是一次全新的历史性突破,能够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四、在小学数学中开展多元化教学法的策略

(一)重视初始环节,优化导入内容

导入是课堂的初始环节,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师经常忽略了这一环节,大多使用“单刀直入”的方式开展教学,直接向小学生讲述一些知识内容,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导致课程质量不高、学生学习意识不强的情况出现基于此,在构建多元化课堂的时候,教师应当利用好这一教育环节,使用全新的导入方式,利用多种趣味性的知识,改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他们能够以一个主动接受、自主学习的状态走进课程中,从而达成教育目的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观察物体(三)”一课,要求学生们能够讲出不同物品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图形在进行导入环节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疑问导入的方式开展教学:“我今天观察一个物体,它从正面看,有两个正方形;从侧面看,有三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有五个正方形你们想想,这个物体是怎么摆放的呢?”引导学生们对内容展开讨论,在导入环节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优化导入的内容,加强对课堂初始部分的重视,构建多元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手段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阶段,他们对事物和内容的分析停留于表面,对深层次和隐晦的疑问敏感度较低情境教学能够根据题干中的内容和要求,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全新的教育情境,通过图示、动画、声音等辅助教学工具,增强学生对题干的了解,快速找到等量关系和疑问,帮助学生快速地梳理习题要求,准确找到各种条件,并利用学习过的内容进行计算,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要求学生们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学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在使用情境构建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通过动画演示的方法,向学生们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并将其六个面进行展开,帮助他们建立“平面→立体”的思维,进一步深化所学内容,了解每个面的长和宽与物体长、宽、高的关系,达成教育目的,进而展开计算和学习,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去,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展开实践学习,丰富学生的认识水平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国家和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们的能力,尤其在数学学科中,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加强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是教师们的重点教学内容多元化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学习观念,合理安排课程中的知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开展实践学习的课程,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慢慢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进而丰富生活经验,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在开展计算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实际生活中接近的物品,如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向学生提出问题:“一个长方体的无盖水族箱,长是6 m,宽是60 cm,高是15 m这个水族箱占地面积有多大?需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玻璃?它的体积是多少?”这类生活中的问题更能够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联系平日的生活经验,展开对内容的学习,丰富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达成课程教学的目的

(四)设计课堂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生年龄小,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不难发现,部分学生还存在玩心重、好奇心强的特点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的特征转化成教学优势,创设趣味性的教学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通过趣味性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知识内容,提升课程学习效率,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发展他们的应用水平,构建高质量的教学课程活动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因数与倍数”一课,要求学生们掌握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并能够在计算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趣味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如设置接龙游戏“18的因数有哪些”引导学生们有顺序地展开接龙,说出“1236918”等数字教师可随时调整问题,如“20的因数有哪些”“16的因数有哪些”“30的因数有哪些”等,让每个学生都加入游戏中来,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深化定义内容和影响,提升学习效率,达成“寓教于乐”的目的

(五)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帮助学生顺利构建良好的数学思维体系,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教师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预设循序渐进的问题,帮助学生在问题探索的过程中找寻答案,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逐渐掌握数学技巧

承接上文,在“因数与倍数”的教学设计当中,教师利用课堂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环节结束后,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指入深度思维:“相信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大家已经初步了解了因数的基本含义,如果我将算式进行排列重组,那么,同学们还能够找出算式中的因数吗?”大家纷纷表示肯定,对自己抱有充足的自信在此基础上,教师呈现问题:15÷3=5,在这道算式中,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区别于乘法算式,这道题目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并在探究中建立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的概念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在解题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建立良好的数学框架

(六)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合作能力的强弱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加强学生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小组,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打破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引导他们利用好小组学习模式,形成“教师听、学生讲”的课堂,展开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其在组员的帮助下,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的习惯,主动接受所学内容,形成自主探索、独立学习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达成教育目的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图形的运动(三)”一课,要求学生将顺时针、逆时针和角度进行关联,能够准确地说出“××物品绕着点顺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他们自主探索所学内容,学生通过和同伴之间的合作,进一步了解了所学内容,加强了对课程的了解,最后教师使用纸质汇报或者讲授的方式,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构建知识的习惯,加强对数学课程的认识,活跃课上的氛围,构建多元化的小学课堂

(七)加强师生互动,丰富提问内容

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强制性地给学生们灌输知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学习的空间,并且课上教学氛围较为沉闷在构建多元化教学课堂的时候,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改善课上教学的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和学生们处于一个平等地位,一起研究学习内容和问题,帮助他们构建一个完整的学习框架,让学生慢慢地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要求学生掌握分数单位,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发出一些疑问,如“含义是什么”“代表了什么意思”等,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利用距离、画图等方式,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另外,教师也要加入学生们的讨论中,和他们一起研讨学习内容,并适当做教育引导,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形成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数学课堂

(八)完善评价体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生受年龄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渴望来自外界的关注和认可,尤其是来自教师的认可在构建多元化教学课堂的时候,教师应当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完善评价体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学习过程,避免以往“唯成绩论”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态度、过程等因素,给予他们综合性的评价,不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准,慢慢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要求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们的基础和能力不同,计算的速度有快有慢,教师在展开评价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如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他们的进步空间、学习质量、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结合他们的初始情况,对呈现出来的情况展开分析,并结合课程中的要求与教学目标,将各个环节进行分配和优化,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达成理想中的教学效果,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延长他们对数学内容的热情度,保证后续学习的有效性

(九)采用因材施教法,合理预留练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部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都以统一的练习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但是这样的练习模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违背,对于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无法从同一化的练习题目中得到提升,同时,部分较为困难的题目,也会使其产生学习压力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养异,采用因材施教法,合理布置课后练习任务,保证全体同学都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实现自我提升针对学习能力较弱且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在题目设置中应以基础巩固为主,将同一单元内的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有效汇总,在练习中不断夯实基础,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针对学习能力较强,且课内知识都能够及时消化的学生,教师应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适当为其提供拓展性题目,如奥数竞赛、高年级题目等,进一步帮助其提升自身数学素养这样的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利用具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题目,帮助其实现数学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采取因材施教法,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具有深度的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使此种方法的施行更具效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材,对构建多元化的小学课堂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数学教师应当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正确的教育方法,迎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多种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形成勇于探究、大胆创新的能力,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形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为未来的其他理科性知识做好准备,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因数多元化内容
借助因数巧妙拆分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11-24 13:25:57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