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众健身趋向研究

2022-11-07 10:32贾慧芬游春花
体育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居家大众体育

贾慧芬 游春花

(西安工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200)

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突如其来的全球流行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的出现,极大地威胁了人民大众的健康及生命。在我党的正确部署和全民的齐心协力下,我国的疫情防控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基于本次新冠病毒的强感染性、强变异性及国外感染人数的持续大幅度增加,我国的抗疫工作面临极大地挑战。疫情的影响,使得大众健身场所及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居家健身的兴起,使体育参与形成了在功能性社会背景下的符码操持。居家很好的阻断了疾病传播的途径,但长期居家造成的大众身体活动减少、久坐、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更是增加了患慢性病的风险。为最大限度巩固现阶段我国所取得的抗疫成效,探讨后疫情时代大众健身趋向对提高大众健康素养、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基础疾病及有效缓解有关症状、调控居家情绪十分必要,也能为更好的指导大众健身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1 大众健身主体趋向

1.1 大众健身主体界定

虽各界一直呼吁且致力于“全民健身”,事实上,大众健身并未覆盖至全民。“健康中国”建设需要中老年群体的健康保障,但他们也只是大众健身主体的一部分。我国的青少年儿童,虽然有学校体育的干预,但由于其缺乏与家庭、社会两方面的协调配合,其身体状况并不容乐观。近年来,许多慢性疾病患者的年轻化以及“亚健康人群”的逐年增加,亦使大众健身主体扩大化。因此,大众健身实质上的全民化仍是我们现阶段应该正视和重视的问题。

1.2 大众健身主体需求趋向

1.2.1 身体需求

有数据显示:此次疫情中,重症患者中年长者且患有基础病症的比例较高,有抽烟习惯的男性患者比例较高,而身体健康、免疫力强的年轻人感染率相对较低,即使感染病毒,其治愈率也较高,治愈周期也相对较短。充分说明,个体身体健康、免疫力较高能很好地抵御疫情的侵袭。大量研究已证实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心肺功能、骨骼肌力以及心理健康等。2020年5月16日,国际奥委会(IO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就促进健康和运动活动签订的备忘录,明确了体育在对抗疫情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显示,30分钟中小强度的持续有氧运动可增加机体免疫力。娄虎等,综合众学者(Nieman、Matthews、Fondell)研究得出:中小强度体育运动能有效降低上呼吸道感染机率;中等强度体育运动可降低大约20%患病风险。居家防疫期间适度的体育运动有助于维持生物节律,防止发生免疫功能紊乱。

1.2.2 心理需求

疫情期间长时间居家隔离导致大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疫情后大众的心理创伤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急需进行干预。体育锻炼能有效降低居家防疫期间学生焦虑、抑郁水平。另外,佛系群体的大量涌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一群体的压力和焦虑状况。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也能有效降低悲观、紧张、焦虑和不安等情绪。这种情况下,体育锻炼作为经济有效的干预手段是必然的。

1.2.3 社会适应需求

体育参与是重要的情感载体,是健全人格、规避冷漠的重要手段。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家健身活动可以发挥代际传承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体育观念、体育习惯和体育活动方式等传承效果会对家庭成员的体育参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大众健身在实现社会交往功能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圈子文化(圈子体育)、她文化(她体育),以及云文化(云体育)等,附加的文化淡化了个体心理与直接体验的隔膜,使个体在轻松、愉悦、新奇的氛围下体验其中,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大众社会交往需求。

2 大众健身时空趋向

2.1 时间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大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大众健身时间持续呈现碎片化、自由化特点。青年人群面临着学业、电子竞技的冲突,而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则充斥着各年龄群体的生活,健身与上述休闲时间的角力、转化是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健身时间碎片化特点也导致“快餐式”健身的涌现,但正是基于其时间短、动作简单,大众也较易从学习或工作状态中解离出来进行运动。笔者认为,目前形势下,“快餐式”健身虽效果甚微,但是,大众在居家防疫期间养成的运动习惯,假以自由化健身时间的保障,长期坚持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2 空间

疫情期间的隔离政策加速了大众居家健身知识的普及,也重新激发起大众对家庭体育的重视。居家健身的兴起在缓解大众恐慌、焦虑、应激状态的同时,也很好地促进了家庭体育的发展,成功的拓展了大众健身空间。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策略,保证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工作高效开展的同时,也给大众健身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健康知识普及平台。大众不仅可以和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共享线上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的健康知识素养,还可以通过移动端或PC端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健身知识,丰富自己的健身手段。随着“城市社区15分钟服务圈”建设的逐步深入,大众健身的信息化支持也逐步改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淡化了空间的限制作用。借鉴网络群体集群行为形成理论的“趋同论”,我们认为,应运而生的各类健身APP、“云社区”、“云健身”等的出现,更是契合了群体集群行为理论及现实空间限制下大众健身的身心需求,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健身需求加入适宜的“社区”,和“社区”内的同盟相互交流、相互监督、相互进步,亦可以参加各类社会团体组织的“云健身”活动……后疫情时代,我们不仅要巩固疫情期间已取得的成绩——拓展家庭和线上大众健身空间,还要深度挖掘,摒弃流于形式的健身,让健身空间最大化,家庭、学校、社区全覆盖,“云健身空间”更加科学、合理化;同时,也要横向拓展,将室内、室外、线上、线下空间统合起来,为大众健身创造最大化的健身空间,满足大众个性化的健身空间需求。

3 大众健身内容及路径趋向

疫情期间“居家体育锻炼”“云健身”等的兴起,丰富大众健身内容的同时,更教会了大众如何有效开发家庭体育资源,通过改变运动形式、强度及难易度,实现了大众随时、随地、多项目皆可锻炼的愿景。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大众的健身路径也更加丰富化。“互联网+”在不断推进与深入的过程中,逐渐扩展至健身行业,“互联网+健身”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时空间的限制,也打破了量贩式的发展模式,更好地解决了大众健身的个性化和效度等需求,为大众提供了优质的体育教育服务。“大数据”应用至健身行业,将健身者在健身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可视化,人们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己的健身动态。通过建模科学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清晰地记录健身实时动态。实时反馈是目前大众健身过程中急需满足及关注的重点,从而形成最大程度规模化的拥护个性化健身指导方案,实现针对性指导。科技的发展,使大众健身”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向智能化演进,“人工智能+健身应运而生。健身环境的智能科技赋能,加速了健身行业的技术和数字推动,使得一体化的智能运动健身成为可能。运用人工智能开展健身、饮食、医疗监测,健身过程及效果分析和运动能力诊断,建立全方位的智能评价,准确评估健身效果,大大提高了大众健身的效益性。虚拟仿真技术融合健身的发展,通过多维传感记录和计算运动数据,云计算分析处理后,通过语音交互技术实时指导参与者,并在结束后给予参与者运动水平诊断,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大众理解复杂抽象问题的难度,也降低了大众体育参与的门槛。通过VR+健身,可以模拟出不同的健身环境,真正以健身个体为中心,给不同个体提供个性化、私人订制的健身服务。

随着商家主动服务及健身服务掌上化意识的深入,大众的健身体验日益科学化、个性化、智慧化。为增强大众服务多元化体验,还需加快推动移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提升信息资源价值,建成移动互联、快速便捷的智慧健身网。除PC端信息服务形式外,还需以移动端、公众号等应用为载体,依靠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及时的、个性化的微服务,形成开放的移动健身平台,更好地推进大众健身工作的有效开展。

4 大众健身附加值趋向

大众健身需求的多样化,促进了体育健身设施、器械的发展,而健身设施、器械的发展满足大众健身需求多样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大众健身效果。大众健身过程中即时的运动反馈需求,促进了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可穿戴设备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大众健身体验,很好地满足了大众的效用需求。众多数据显示,疫情期间,部分体育器材同比上一年度上涨较多,可穿戴设备销量也有较大幅度的上涨。疫情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大众关于健身提高身体免疫力、抵抗疾疫的认知。后疫情时代,大众健身效用需求的个性化、精细化,将会加快体育健身设施、器械、可穿戴设备等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大众健身知识的日益累积、健身理念的日益更新、健身效益的探知渴求、体育消费意识的觉醒等,无疑会促进大众健身附加产品的发展,体育消费的构成比例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有研究显示,中国消费结构将快速向舒适、健康、快乐消费延伸拓展,充分展现了大众健身服务市场的广阔发展空间。另有研究表明,“体育+社交”将成为体育消费新的增长点。

5 大众健身保障趋向

针对目前大众健身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急需健身文化的软支持与保障,如:大众健身体育文化建设、生活体育文化建设等。在更好响应“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持久建设“健康中国”意识认同与体育行为习惯。而持久的意识认同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上升到文化层次,通过文化熏陶与浸染,才能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大众生活及体育行为中产生深刻的影响。生活体育文化的建构及进一步发展和成熟,能更好地促进大众体育行为的产生,潜移默化中增加健身活动时间及有效性,进而增进健康,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基础。当然除了文化的软支持与保障外,国家层面的制度硬支持与保障也不可或缺。有研究显示,室内活动空间不足(39.6%)、器材不完备(31.3%)和缺少专业指导(18.9%)是影响居家健身行为的主要因素。有限的体育资源仍然是制约大众健身的重要因素,因此还需进一步的制度保障和相关部门的协力合作。

6 结语

后疫情时代,只有满足大众健身主体多样化的需求,并在健身内容及健身途径方面趋向个性化、科学化、智能化,才能更好地推进大众健身的全民化、高效化。大众健身内容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健身时间的自由化、健身空间全方位化、健身可穿戴设备的多功能化以及健身多路径和智能化等无疑为大众健身创造了更加便捷、有效的条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与大众健身的有效融合,使得互联网+健身、大数据+健身、人工智能+健身和虚拟仿真+健身技术逐步成熟,融合健身的应用以及微服务理念的设计,为个性化健身指导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能够跟踪、分析大众健身数据,精确掌握大众体质状况及体育行为能力,更好地推进大众健身工作的有效开展。大众健身的效度还需要健身文化的熏陶以及大众持之以恒的健康行为的保证。大众健身文化的发展,需要更高层面的意识引领和硬件设施的保障以及全民化的科学健康素养的普及。为了更好地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我们的大众健身还需全力推动和发展。

猜你喜欢
居家大众体育
居家的日子
大众偶像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居家信条
情防控常态化 居家防护不可少
微生高的往事
我们的“体育梦”
大众科技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