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美育培养研究

2022-11-06 20:30:26王健黄浩
艺术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

王健 黄浩

摘要:进入新媒体时代,美育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造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更可以通过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更好地发展。基于此,文章结合实际,首先阐述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美育培养工作的基本概念,其次阐述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美育培养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美育培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美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20-0-03

0 引言

美育作为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高校内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美育培养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不仅渗透于不同的教学阶段,更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了便利。教师可以借助新平台、新技术推进课程思政和美育教学的完美融合,从而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1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美育培养工作概述

1.1 意义

美育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条件,教师在培养学生美育时会运用对应的美育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审美直觉及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让学生具备高尚的情操,为后续其美好人格的形成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美育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性的培养,是一种超越功利的内在情感表现,它的最终价值是善,提倡的是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可以跨越地域、时代等限制,确保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去追求远大的理想。

1.2 作用

新媒体时代,人们对新技术的需求逐渐增加,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若将其与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新媒体时代高校更注重培养能够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人才。

例如,可利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通过功能强大的社交软件,在多个领域渗透美育培养工作,创建相应的平台,确保美育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学生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尤其是大学生大都会利用新媒体开展日常交流,并从多个渠道获取所需信息。所以,新媒体能够使美育更好地渗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美育教学工作提供助力,让美育内容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应用新媒体技术,可以使美育教学工作不再枯燥乏味,教师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漫画等开展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对美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2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美育培养的必要性

2.1 有助于学生的生理健康

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尤其是在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学生往往会在网络平台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上。长此以往,将损害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健康,使学生产生空虚、自闭及焦虑等消极情绪。

2021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使各校的美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基于此,美育工作应从审美教育出发,使美育活动不再被孤立,而是可以多向迁移、横向连接,通过美育培养,提升育人工作的价值。

同时,基于“两办”关于美育的意见可明确,美育已被重新定义,“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因此,美育既可以是心灵教育,又可以是情操教育、审美教育,开展美育培养工作,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获得快乐。要运用正确的心理引导方式,及时为学生排解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温润其心灵,陶冶其情操,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继而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大学生,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1]。

2.2 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塑造

高校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德”的培养,而美育中的“德”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可强化德育的作用,为学生塑造相对健全的人格,保证学生具备发现生活中美的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获得美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美学观念,通过审美的人生态度观察身边的事物,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心理素质[2]。

其次,開展美育培养教学工作,可统一德育及审美标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根据学生的不同追求,引导学生形成差异化的审美观。据此,可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更好的规范作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3]。

2.3 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育培养工作同样以育人为目的。在此基础上,美育培养工作更加注重感性教育,在高校的课程教学环节渗透美育,可让学生从感性层面升级到理性层面,利用美育进行完善及补充,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在学习实践中需要践行的德育理念。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变化,明确自身的真实想法及迫切需求,并以此为基础,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4 有助于价值观念的树立

高校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学校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培养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直接影响。因此,美育培养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关键,可根据大学生在此阶段追求的目标,加深学生对美学的认识,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

3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美育培养的相关策略

3.1 提高美育重视程度,构建美育课程体系

高校在面向学生开展美育工作时,应正确发挥自身的环境塑造、课程体系优化等主导作用,提高对美育工作重视程度,构建更为系统化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美育地位,增加学生美育素养培养机会,通过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表达能力。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应立足于现有教学政策,将美育纳入法定教育体系,以此彰显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象。紧抓时机,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推广美育工作,依托媒体技术实现美育工作的线上、线下全覆盖,令学生在线上冲浪时,能够通过官网、短视频官博平台等,获得与美育相关的理论内容,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强化高校美育工作的实效性。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立足于美育工作实际,持续优化美育课程体系,在增强其教育培养独立性的同时,充实培养内容。例如,以新媒体技术平台为基础,构建多层次的美育课程体系,依托多条美育素养课程培养路径,推动相关理论课程、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尤其是基础课程和艺术类课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实际课程中,高校应注重新媒体对高校美育形式的丰富,比如举办沉浸式艺术展,打造虚拟现实美术馆、虚拟博物馆等,达到知觉、视觉、听觉的统一,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提升审美能力。另外,为增强学生的审美自主性,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即利用“四微、一端、一平台”,创造格调高雅的文化环境,提升学生对美的判断力。

3.2 加强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新媒体时代,审美情感是一种主观表现,其将审美作为主体,确保客观对象可以对美产生共鸣,同时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所以,审美情感并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其不仅与先天因素存在紧密的联系,更可以运用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强化,抑或是通过后天培养的方式,保证客观对象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

马克思认为,美学可贯穿各个领域,不存在音乐感的耳朵,即使听到最美妙的音乐也只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审美活动的开展与学生审美情感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审美情感决定着审美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效。若缺少情感,人就无法判断真善美。为实现对学生美育的培养,应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美育工作顺利开展。

由于美育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不论是高校的辅导员,还是学生都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节目,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通过网络或校园活动多种渠道感受美,加深美学带来的影响。从美育角度而言,可专攻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或美育工作者,使其通过相关作品快速进入美育领域,享受美、欣赏美并且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高校可通过组织文艺活动等方式,邀请美学创造领域的专家学者进入校园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整合各方资源,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创作高质量的美学作品并向大众展示,顺利开展创造性活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

3.3 建立健康的审美体系及观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作用,高校要根据大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开展相应的工作。高校的辅导员可扮演督导员的角色,运用不同的美育方法,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的美的判断能力,使学生可以正确地认识美,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心灵美的目的。

首先,应建立健康的审美体系及观念。在高校辅导员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充分学习马克思美学观等内容,建立正确的三观,运用业余时间丰富自身的美学知识储备。例如,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美育,可在音乐课、美术课、语文课、数学课、自然课及劳动课上传播美育知识,或开展课外活动,运用美化校园、美化教室环境的方式达到美育目的。学生可基于教师的示范,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激发创造美的能力。

其次,大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构建正确的审美观,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追求美,凸显自身的审美趣味,得到全面发展。

3.4 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它决定着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理解方式,但不同的人审美能力不同,即便审美对象相同,依然会出现不同的审美判断。在高校学生美育培养工作中,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因此容易在多元媒体环境的影响下,被不良文化所吸引,这会对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产生消极影响,增加了辅导员开展相关工作的难度。

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活动,如让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参加校园内举办的审美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美,通过因美向善的方式,保证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同时,辅导员可以借助网络渠道,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美,通过艺术修养的提升,确保每位学生都具备审美独立性、审美创造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特性,审视美的创造过程,进而提升对美的欣赏能力。

3.5 深化学生的美育内涵

当前大学生美育工作存在流于表面的问题,导致文艺活动成为美育工作的主要载体,而非人文主义。为避免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美育培养工作出现上述问题,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定向开展美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美育知识储备,深化学生对美育课程内涵的理解,调动各方力量,加大对美育教学工作的落实力度,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自发组成校内美育小组,运用团队协助的方式,大力开展美育活动,在学校内部营造浓厚的美育氛围。

首先,可增设通识课程,让学生加强对基础美育内容的学习。将美育培养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运用课程改革的方式,确保除公共课程之外能够将美术史论、艺术理论及美术技法等课程和美育教学融合,通过增设特定学科,加大对美育环节覆盖性知识内容的应用力度,使哲学课程覆盖整个高校的教学工作,从而利用西方近现代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方式,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现实和历史的关系,拥有对美的感知力和创造力。

其次,改善教學方法有利于强化教师的教学效果,使其在美育培养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在授课环节和学生打成一片,更高效地完成基础性教育工作。同时,还要组建一支专业的教学研究队伍,让其贴合一线教师的授课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可通过应用基础教育知识,让高校的美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增强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适应性,确保在大力开展美育培养工作时,深化学生的美育内涵。

最后,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主要指教师运用形式化的美育培养方式,通过心灵教育等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对美的创造力、感受力及欣赏力,在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增强可塑性。而狭义的美育主要指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高校辅导员的带领下,增强自身的审美意识并得到教师的认可,在求学生涯中充分挖掘自身的优点。总之,高校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审美观,让学生在辅导员的引导下发现美、感受美,维护学生平等接受美育的权利。

4 结语

为贯彻落实高校的美育教学工作,应运用不同的美育教学方式,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美育素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具备较高的美育素养,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若未落实到位,不仅会制约高校学生的发展,还会导致学生无法辨别真善美。因此,高校在新媒体时代开展美育培养,应运用正确的审美眼光、审美方法指导学生,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真正成为一名具备审美情趣的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韩楚齐.新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全环境育人理念下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研究》荐读[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45(9):199.

[2] 陈婧.新媒体时代高校提高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的策略[J].林区教学,2022(9):13-16.

[3] 谢晓晖.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6):92-93,99.

作者简介:王健(1994—),男,江苏扬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美育。

黄浩(1998—),男,江苏盱眙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49:10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34:21
新媒体对当代青年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9:15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19: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