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林桥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化是提升課后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是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的必然选择,是课后服务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当前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化普遍存在课程内容单一、体系化不强,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科学性不够,专业师资缺乏等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进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化持续发展,应当整体规划、一体设计,关注需求、适应发展,整合资源、多样实施,不断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一、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化实施的合理性
1.课程化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当前,小学课后服务通常于课内学习结束后开始,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结束,这意味着学生放学后还可以在学校停留两个小时。在这个时间段内,如何让学生既能完成作业又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关键在于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化可以形成一个个有特色、有体系的课程,这些课程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能有效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2.课程化是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的必然选择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还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后服务课程化的实施可以充分整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各种资源,并结合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的领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3.课程化是课后服务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方面,课后服务需要不断丰富内容、完善结构体系并高质量实施,才能实现从留住学生、吸引学生到发展学生的跨越,达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课程化的实施能保证课后服务的连贯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减少课程学习的交叉或割裂,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课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化实施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内容单一,体系化不强
经调查发现,小学课后服务开设的课程大多为本校已有的兴趣课程,比如常规的音乐、绘画等,特色课程比较少。同时,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低年级所学的课程很难与中高年级的课程衔接起来,常常会出现断层、零散等现象,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学习。
2.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科学性不够
部分小学课后服务质效不高,体育课在教室内进行、兴趣课变成自习等现象较为常见,课程化的实施还需进一步科学规范。同时,在编制课程内容时没有落实课程的基本要素,部分课程只有单一的主题,缺乏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基本要素。此外,课程化的实施过程中基础课程和兴趣课程的时间协调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3.专业师资缺乏
当前,大部分学校没有引入校外机构或者其他师资力量,课后服务仅靠学校现有的教师团队支撑。专业师资的严重缺乏,成为课后服务课程化实施的主要阻力。
三、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化实施持续发展的思考
1.整体规划,一体设计
学校在设置课后服务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情和本校实际,做好整体规划。以笔者所在大元中心小学为例,学校遵循“让每一个学生大有可为”的理念,从体育、艺术、劳动和科技四大块构建课程体系。体育课程包括武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足球,每一个课程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艺术课程包括声乐、衍纸、口风琴、舞蹈、绘画等,其中衍纸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覆盖所有年级;劳动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资源,以蚕桑为主题,从种树、培土、维护、摘桑叶、养蚕、观察、缫丝、蚕文化等方面设置系列课程;科技课程以航模为学校特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相关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航模、学习航模。总之,学校应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整体有效地设置课后服务课程。
2.关注需求,适应发展
课后服务政策的推行是为了解决家长无法及时接学生放学的困扰以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但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让绝大多数学生喜欢上课后服务,并能在课后服务中有所收获,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究。对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课程,同时也应了解家长需求,确保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此外,还应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课后服务课程,推动课后服务多样化发展。
3.整合资源,多样实施
针对学校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应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宽供给渠道。“双减”相关文件中提到为更好地开展课后服务,可积极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包括争取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等优质师资。因此,除了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优势之外,学校还可以遴选相关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通过专业教师的引进,丰富和完善课后服务特色课程,进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热情,增进其实际获得。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课程化是小学课后服务的必然走向。学校应结合具体实际,整合多方面优质资源,开发个性化、多元化的课后服务课程,构建科学全面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实施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