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占军 乔凯 石琳
设计学科的实践性要求其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时刻心系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问题,担负起应有的服务责任,这是设计学科诞生、存在及发展的价值所在。基于此,本研究从学科交叉融合、设计教育国际化趋势、设计服务国计民生,以及设计伦理与使命四个方面,对2021年中国设计学多元发展趋向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为设计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设计学;学科;新文科;新工科;国家战略
设计学是以“设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因其与器物生产、科学技术直接关系,致使带有自然科学性;同时又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相关,故又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当前,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国制造2035”“乡村振兴”等的推进,学界对设计研究的重点已由其基本物理属性,转向其在国家整体战略下的系统研究。这种转向预示着:设计学不再是艺术学下属的一种只关注造型层面的学科,而是逐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融合,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一致,服务于中国“美好生活”建设的新型交叉学科。2021年的中国设计学研究,也凸显了设计学学科建设的新目标,彰显了设计走向服务国家战略的新征程。
2021年中国学科建设中,“新文科”“新工科”成了高频词。“新文科”是对原有“文科”概念的提升。“文科”是指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研究偏重于人类社会与人类文化遗产等人文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区别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理工科。“新文科”中的“新”字不仅体现在文史哲等之间的彼此交叉,还体现在文理交叉。而设计学科囿于自身的内生动力无法突破现有的发展瓶颈,结合其本身时代性、包容性等特性,故必须依靠外力(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的介入才能实现新的发展。顺势应时,本年度针对“新文科”背景下的设计学学科建设研讨异常丰富。
设计学科对人类命运应有担当。鲁晓波的《应变与求变:时代变革与设计学科发展思考》认为新学科建设要立足当下、瞄准未来、主动变革。他通过梳理设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和责任,提出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的设计学学科建设应该重点关注生命健康和公共卫生,重塑人类生活方式,而且数字经济、虚拟体验可能是未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设计研究方面的重要方向。潘鲁生的《构建设计学科生态:探索新时代设计学科发展路径》坚持学科建设要关注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路。他认为新文科语境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计学科生态体系应该强调以人为本,树立生态理念,突出文化内涵,注重学科交叉。并且主张设计学科紧密结合当下智能变革期、后疫情时代发展、民族复兴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四种社会现实,贡献出中国的智慧。
设计学科建设的路径探究。董占军《新工科语境下的工业设计学科发展及理论体系构建问题》,认为“新工科”所强调的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与工业设计强调的跨界融合不谋而合,且工业设计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引擎。在此语境下“工业设计”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成为可能,而与之相应的工业设计理论体系构建,是一个社会性(产业需求导向)、系统性(学术界、产业界、教育界密切相关)和多样性(多学科交叉)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建构过程,需要从历史的维度、经济学的维度、现实的维度,以及未来的维度进行多方面综合的思考。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全面、系统、合理、多维度构建的理论体系。潘长学的《设计学学科建设的学理方法和武汉理工大学设计学学科建设实践》一文,指出设计学科是培养设计人才具备设计能力所需要的系统性知识构成与培养体系,其有别于我们学科下面所属的各个专业,专业属于社会职业的范畴。如果我们的学科建设、知识体系建设以专业为对象进行组织,所谓的实用知识会使我们的设计活动变得越来越窄,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会随之减弱。一个专业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比如产品设计专业就需要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的支持。刘洪帅等认为,新文科是话语体系从西方学科分类方式向中国话语体系的转型,是培养跨界融合、创新型人才的学科体系。设计学科必须基于新文科的视野,追索跨界融合的新发展,以“大设计”的学科理念诠释好跨界即无界的未来之途。许彧青等则另辟蹊径,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设计学专业为例,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的设计学学科体系的问题。明确了新工科的含义及与设计学学科的关系,从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5个方面,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的设计学学科内涵、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和课程考核等内容。通过有识之士的探讨,设计学学科建设突显了两大特征,一是学科的建设不能脱离当下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如后疫情时代的生活方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二是设计学自身所携带的交叉学科属性在当下愈发凸显,此特性不但体现在新文科领域,同样也体现在新工科领域。
设计学科建设的学术会议。为了更好地研讨设计学学科的属性,深刻把握在“新文科”“新工科”背景下设计学发展之路如何迈进,全国多所院校开展了内容深刻的学术活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于4月19日上午9时30分许来到清华大学考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总书记此行的第一站。总书记通过校庆特别展详细了解了美术学院参与重大主题创作以及国家形象设计、日用民生设计的情况,并指出当下艺术与科学交叉融合的必要性,为学院跨学科、跨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设计学目前发展面临的困境,指明了今后设计学学科发展跨学科跨文化的发展道路。2021年7月13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工业设计流专业建设协同创新平台联合主办的“工业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召开。全国20余所高校的近60位专家代表齐聚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共同探讨工业设计专业的创新之策。2021年5月,“时尚再定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设计・泛时尚’高峰论坛”在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举行,来自国内近20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时尚再定义”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文化自信与时代需求、科技文明与社会转型、生态文明与人类未来等不同议题下设计教育学科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设计学科的交叉属性已成学界的共识。这种交叉既存在于设计学与理工科,也存在设计学与人文学科等之间。其中设计学与教育学相互融合而成的设计教育学,在整个设计学学科建筑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设计学科的发展,一方面依赖宏观的学科规律研究,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设计教育的不断发展。设计教育承载着面向未来美好生活的目标,为未来设计发展和人类发展服务的理想价值;也承载着服务于现实社会生活,培养设计人才的现实价值。
设计教育未来发展的研讨。2021年9月24日至26日,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办的2021国际设计教育学者大会在线上举行,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设计教育者以“应对设计教育中的挑战”为主题,围绕“设计思维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如何提升批判性设计素养”“设计教育中的问题建构”“设计教育合作”“跨学科设计教育”“素描教育和知识”“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教育的未来”和“设计教育者作为变革推动者”等10个分主题展开探讨。本次会议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设计教育学科发展、推动设计教育的传承与变革、贯彻落实新时代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战略,对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支撑山东省“十强”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1年10月29 至31日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携手全球50余所顶级艺术设计院校,以“向多样的世界提问”为主题,通过院校长论坛、教育学术研讨会、优秀毕业作品展览、系列工作坊、学生论坛五大版块,全面直观地展示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最新成果,在差异与共识中,探求艺术与设计的时代价值。
设计教育未来发展探索的几个维度。相关文章可以分为针对某一具体专业课程的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等几个维度。
第一,专业课程的思考。邓嵘以江南大学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为例,研究了“设计+科技+文化”及面向产品—系统—服务的综合性、复杂性社会广泛需求的跨学科培养模式。姜菁斐等以新时代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创新教育为视角,总结出新时代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路径:其一,创造教育内循环载体;其二,铺设数字教育之路;其三,重塑教育原创主体。南京艺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曹斌华将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当作自己的学位论文选题进行了研究。他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王涛和梁嘉从体验设计与设计教育的关联出发,介绍了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在设计教学改革与建构中,运用纸材的特点,并带领学生们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纸类产品,打造“纸造生活”主题课程的建设方法与过程,进而总结了纸类材料创造“超体验”感受的基本方法与路径。徐江和徐静妤《“技道合一”:工业设计实践教育的技术现象学观照》一文,认为信息时代工业设计教育具有实践性、技术性和人文性等特征。他们结合工业设计毕业设计成果,介绍了同济工业设计实践教育接轨和投身国际设计教改前沿的理念及举措。李江和黄德荃《服务人群,贡献社会:一所设计学院的人文设计教育理念与实践》一文则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的教育理念和实践问题。王维仁《设计研究的评价:大学建筑教育设计价值的维系》一文从评价标准的角度,对2012年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设计研究评估准则草案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设计研究的定义、类别与评价标准并提出与大学研究评估体系沟通的有效工具,同时探讨了建筑刊物影响与引用指数的特殊性,以及设计研究者保持整体而持续的研究论述的重要性。
第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尤立思等在对全球范围内多所在设计创新教育中较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以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为例证,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与产业升级下的“新工科・新设计”设计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梳理。蒋金辰《“从专业技能型到社会主题型”设计教育改革探索》一文,分析了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认为其能够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文化传承和支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使命,探索了“从专业技能型到社会主题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
第三,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究。张明针对知识升维语境下学生和教师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产品设计教育从被动到主动的教学目标升维、从三维到多维的教学方法升维、从单体到系统的实践升维要求。并认为在“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下,产品设计教学应遵循博观约取的原则,在紧扣产品设计学科内核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从而指导未来产品设计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及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的开展。訾梦楠以当代首饰设计课程实践为例,探索了设计思维与感官设计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且对当代首饰设计产生新的理解与认识。通过阐释课程内容、分析教学方法、总结教学活动成果和问题,为改善设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案例。彭婵娟《跨学科与创意回环——新媒体艺术设计教育新探》一文探讨了新媒体设计教育的相关问题。她认为未来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先行者应该在坚持“跨学科”和“创意回环”的本质的基础上做出积极的变革之举。季鹏研究了乌尔姆设计学院终结之后的国际性影响力,认为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实践证明,建立在工业化国家需要基础上的“乌尔姆模式”在非工业化国家同样可行。黄晨和黄宗贤《观念先行与视阈转换20世纪早期中国设计教育家群体研究》一文没有将视角聚焦于具体的设计教育问题,而是研究了设计教育家群体的相关问题,并且时间范围锁定在了20世纪早期。陈鹏和黄荣怀《设计教育的路径及策略探析: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视角》一文基于设计与创新的相互依存关系,分析了设计及设计教育在促进创新人才的知识、思维与人格方面发展的价值与意义,论证了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设计教育由家庭师徒传承的教育形态发展到知识网络时代以创新为目标的设计素养教育形态,提出了不同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个学科的健康有序发展,只靠理论层面的思辨是不够的,理论创新的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实践。因此,在当下复杂的国内外社会环境下,设计学科要想实现社会担当,还必须依靠主题鲜明、内容深刻、责任担当的设计实践活动的积极助力。2021年中国设计学领域举办的主要活动,按主题大致可以分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构建国家美好形象三大类。这三类主题的设计活动与设计学理论成果遥相呼应,对当前设计学学科建设以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第一,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设计展览与论坛。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特殊历史时刻,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历史贡献,发扬党的优秀精神,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局面,是全国各个单位尤其是各大高校的重要工作。各大独立建制的艺术院校或综合院校下属的艺术设计类二级学院,纷纷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党的百年诞辰给予了热切的颂扬。艺术设计用自己的方式,歌颂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的丰功伟绩,属于当下社会的主旋律。如长三角设计学科党建高校联盟举办的“永远跟党走——庆祝建党百年师生作品展”;南京艺术学院和西安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系列主题・西美-南艺双校首饰创作展”;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开展的“大美颂赞 百年辉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艺术与设计主题创作展”等等。以上主要活动充分显示了设计为党的事业所做出的应有贡献。设计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真正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贡献,必须将自己的建设与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战略捆绑,才能顺应发展潮流,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能。在此导向下,2021年度设计学也有所活动。如2021年6月18日,中国设计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五届“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在同济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设计治理与国家发展战略”专题以及“基本概念与理论建构”“乡村振兴与设计产业”“设计治理与文明建设”“工匠培育与国家发展”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另外,2021北京国际设计周于2021年9月23日至10月7日举行。本次展览以“品牌力量”为主题,将设计功能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具特色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国家品牌助力。
第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设计活动。设计实践的职责一方面要助力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也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思考当下社会切实存在的民生所需,为大众的生活环境献计献策,优化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2021年1月20日,第六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以下简称“DIA”)正式启动,面向全球企业、设计青年征集优秀设计作品,号召全球设计师共同为抗击疫情及人类美好未来而设计。活动关注了抗击疫情的社会现实,并对人类美好未来做了展望。第七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于4月3日正式启动,面向全国各高校大学生征集作品。此活动主要关切了人居环境问题。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秉持“文化创新、艺术公益”的理念,携手政府、社区、环保、学术、建筑、时尚、设计、艺术、科技、媒体等各个领域的杰出机构及专家,共同发起年度专业大奖“中国可持续设计大奖”,以推动公众各界对于可持续设计的关注与行动。这一活动将焦点瞄准了设计学领域一项重要的命题——可持续设计。这一命题关乎人类生存环境当下的优化与未来的美好。2021年4月17日,由中国装饰杂志社与广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四届《装饰》学术年会于桂林开幕。本届年会的主题为“在地性”。此活动主题强调了设计实践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
第三,构建国家美好形象的设计活动。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项全世界关注的体育盛事,其活动精神为“团结友爱、公平竞争、相互理解”。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1896年举办的,1924年举办了首届冬奥会。起初的奥林匹克追求更多的是一种体育精神。当下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演变成一种融合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体育、生态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盛会,也成为各个参与国之间文化交流、彰显举办国综合实力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也助力国家发展战略开展。而设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诸多学者围绕设计与奥林匹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自己的研究。2021年的有关设计和奥林匹克的研究,主要目标都指向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些研究有的从可持续的角度,关注了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赛区概况、工作模式、核心理念、总体布局、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情况,阐释了“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核心设计理念,展现了自然与人工互成相生的中国文化精神。譬如运动会服饰方面,通过分析研究奥运会志愿者服饰的发展、民族文化、奥运主题、文化定位、文化认同等的关系,梳理、归纳了奥运会志愿者服饰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思考路径,探索了其与民族、文化、社会等因素的联系。大部分的研究则侧重于冬奥会的视觉形象设计方面。如类维顺和肖嫘《人形符号艺术设计研究——以奥运项目人形图标为例》一文,以奥运项目人形图标为例,研究了人形符号的艺术设计问题,阐明了人形符号得以流传至今又有发展前景的原因。刘蕾和王瑾《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的设计分析》一文,通过分析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吉祥物“冰墩墩”,认为吉祥物设计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为灵魂,充分利用新兴的软件技术,展现出我国新时代的冰雪运动文化和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田郁川和邬佳琦《基于符号学的冬奥会吉祥物设计解析》一文从设计符号学、符号价值方面入手,从语义、语构、语用三个维度解析了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张洺贯《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篆刻风格创作谈》作为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体育图标设计团队的主创人员,回顾了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篆刻风格创作过程。李子钰《从东京奥运会图标设计看品牌动态标志的设计与传播》一文,从东京奥运会的动态体育图标设计引出品牌动态标志设计的趋势,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动态标志的发展历程,并提出来品牌动态标志设计的建议。王艺琳和李奕阳《中国传统元素在奥运会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一文,分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奥运会纪念品设计的关系。
设计为国家的重要活动服务,也是其发挥本质功能的职责所在。设计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角度是多方面的:视觉传达设计可以辅助奥运会的视觉形象方方面面的展示和宣传,环境设计可以直接参与各个场馆的设计营造,产品设计则可以介入奥运会所用各种器械的设计和生产。所以设计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之间联系密切,两者的结合可以实现共赢,同时也是设计服务国家发展、顺应国家战略的表现。
民生之事无小事,关乎国家发展的长远大计,所以我们也经常将“国计”与“民生”连用,或许可以认为民生即为最大的国计,国家大计的制定要以民生所系为基础。设计服务国计民生的思想并不是当下才产生的,早在战国时期,墨子就已经提出“兼爱”“尚同”等朴素关注民生的治国思想,孟子则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至明末又出现了王艮“百姓日用即道”的设计导向,进一步凸显了设计与民生应该具备的紧密关联。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民生问题,曾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发达的社会态势下,如何让人民生活更幸福成为党和国家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各种为民的政策要想落地实施,必须依靠设计将其物化为民生所需的各种产品。所以设计在服务国计民生过程中必定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民生问题范畴广泛,概括性的含义即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大致包括食品、医疗、就业、入学、生态、养老、住房、生育、出行、休闲十个方面。以上十个民生问题都直接关联人民生活的幸福与否。我们不难发现,设计介入以上十个民生问题的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2021年设计学关注国计民生主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设计介入乡村振兴、设计参与医疗、设计助益养老、设计丰富日常生活四个方面。
第一,设计介入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给予农村、农民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庄严承诺,对提升党和国家的公信力、切实让百姓共享盛世成果、制定我国长远发展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设计无疑成为政策实施的抓手,百姓实际利益获取的途径。董占军探讨了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与路径。他认为艺术设计凭借其跨学科、专业覆盖面广、对接乡村建设的直接性等优势介入乡村经济和文化建设,从而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贡献。郑丽虹《从“设计扶贫”到“乡土设计”——艺术乡建中的主客关联与融合创新》一文,认为“设计扶贫”是当代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一种重要理念与实践路径,并通过苏州大学“看见大山”校地合作项目探讨了设计扶贫中的主位观察、客位能动、主体回归的思考。苟晓梅和李明《乡村振兴下盐城恒北早酥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一文,瞄准个案,总结了盐城恒北早酥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该品牌形象的设计策略。文卫民等《文化创意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六维模式探讨》一文,分析了文化创意设计融合乡村振兴发展的六种模式:吃、住、行、乐、购、养,对艺术设计各专业介入乡村振兴建设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探讨。张羽清等《基于东方设计学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一文认为,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应该做到乡村环境要营造“东方情调”,乡村产业要讲好“东方故事”,乡村材质要展现“东方风格”,乡村产品要反映“东方精神”,主张将东方设计学全方位应用到乡村景观设计中。张田田对乡村振兴下的“手工艺+农产品”整合创新设计进行了研究,李婉姗等则思考了设计竞赛介入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以上研究可以归为两类,一是从宏观的文化或原则层面探讨设计与乡村振兴的联系;二是从乡村具体的实物出发,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助力乡村振兴。
第二,设计参与医疗。赵超《健康医疗设计:叙事循证的创新范式》一文认为,健康设计是设计学科新的增长点,并试图在五个创新维度,通过人性化的创新实践颠覆现有的健康医疗体系,重构人们的就医体验和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马里内拉・查莫罗—科克等针对设计研究在个人运动类健康科技产品中的应用问题的思考比较具有现实意义。个人健康科技产品的设计需要平衡好用户健康目标与科技使用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出的模型为设计师和开发人员提出了一种针对健康科技产品的应用策略。阿什利・霍尔等研究视角独特,他们认为在医疗保健设计中,应坚持“去人类中心化”的原则,将医疗保健设计纳入整个全球生态系统中。曾俊儒等《饮食健康照护与餐饮管理:机构式高龄退休社区智能餐饮健康管理系统设计方法》一文,提出了一种为机构式高龄退休社区设计智能餐饮健康管理系统的方法。此研究点既关照了养老的问题,也涉及了饮食健康设计问题。
第三,设计助益养老。在设计与国计民生关系中,养老问题事关民心所向。2021年度关于养老与设计关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老龄化设计价值、老人需要具体的设计、老人居住环境设计等几类。代表性成果如董玉妹等《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设计赋能方式探究:基于“手段—目的链”的案例研究》探讨了设计如何促进老年人的活跃参与和社会福利创造,并通过动机赋能、关系赋能、人工物赋能和信息赋能四种方式提供了激励、连接、支持和传达四个设计着力点,也为积极养老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解框架。王璐基于哲学语义解释图示,从实体的、本体论的、存在的和现象的四种解释构建了“老年人”解释框架,并应用该框架发展了四种老龄化设计研究内容。她认为人文主义视角下的老龄化设计是老年人获得社会归属感和尊重等精神需求的设计方向。窦金花和覃京燕面向智慧健康养老产品设计过程,提出三种典型的老年用户研究方法:基于人种志方法的老年用户研究、老年用户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外观意象需求研究和基于多维数据同步测量分析的老年用户研究。李文嘉基于老龄化语境,以适老家具为视点,采用包容性发展理念,从功能包容、行动包容、空间包容、身份包容、服务包容、情感包容六个角度构建了适老家具包容性设计要素框架。王洪羿和张玲以机构型养老建筑为例,对老年人个体私密空间营造设计进行了研究。马兰和李佳倩则对改造老旧社区适老化服务体系,优化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养老模式问题进行了思考。
第四,设计丰富日常生活。设计涉及民生日常生活,主要集中在家电设计方面。陈澜认为家用电器工业是国家“产业现代化”“生活现代化”的表征。我国目前也需要较多的中国设计制造的家电满足人民生活的所需。研究家用电器的“被设计”应该与中国的“时代需求”关联起来。有的学者探讨了设计研究中对地方性知识的挖掘与转化问题,并认为设计师应加强从西方主体到文化本体、从传统到现代、从物理空间到网络世界的视角转换,自觉挖掘、活化、转化“地方性知识”,进而创造出新的、鲜活的、现代性的“地方性知识”。张凌浩等以系统性体验为研究视角,提出了系统性交互体验设计新范式,目的是以新的范式和方法为探索家电智能交互体验的未来发展提供积极的支持。
设计之物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一部器物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的缩影。纵观历史,我国虽有无数的优秀设计作品,但限于传统文化对“技”“器”等概念的轻视,设计研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发展滞缓。近代外国列强犯我中华,激起有识之士对中外技术、设计等的重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发展民族工商业”等思想不断涌现。“设计”“技术”已非“小道末技”,渐渐被世人所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不管是中国十大建筑设计,或国徽、国旗等国家形象设计,抑或工艺产品出口换外汇,还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创造,设计早已关乎国计民生。究其学科发展,起初“设计学”隶属于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而艺术学又在文学之下。这种学科设置显然存在弊端,尤其是遮蔽了设计的新时代责任。在此语境之下,很难定位设计学学科的价值和意义,也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迟至今日,设计学才被完全重视起来,且在新一轮学科目录调整中得以突显。
纵观2021年度的设计学研究,设计学不是细枝末节、可有可无的学科,而是密切关联国计民生、长远战略的重要发力点。有对学科建设本身的思考,有对设计助益国计民生的关怀,有对设计教育的关注,也有形式多样、内容深刻的各种学术活动、会议的举办。诸多设计学研究都将有助于设计学学科的合理有序发展。基于设计学的学科交叉属性和实践属性,设计已经逐渐远离了对基本的形式与功能的讨论,而是转向了设计服务于中国制造、乡村振兴等人民美好生活建设。设计学已然是为国家战略、社会责任、人民生计等的责任担当。
注释:
[1]鲁晓波:《应变与求变——时代变革与设计学科发展思考》,《设计》2021年第12期,第56-59页。
[2]潘鲁生:《构建设计学科生态:探索新时代设计学科发展路径》,《设计》2021年第12期,第72-75页。
[3]董占军:《新工科语境下的工业设计学科发展及理论体系构建问题》,《设计》2021年第12期,第70-74页。
[4]潘长学:《设计学学科建设的学理方法和武汉理工大学设计学学科建设实践》,《设计》2021年第12期,第60-63页。
[5]刘洪帅等:《跨界即无界:新文科视野下设计学科的发展与转型》,《艺术教育》2021年第2期,第193-196页。
[6]许彧青等:《新工科背景下设计学学科体系研究探索》,《机械设计》2020年第S2期,第286-289页。
[7]李拓等:《“实种实褎实颖实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庆特别展”庆祝清华110周年华诞》,《装饰》2021年第五期,第6-7页。
[8]《“工业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与2021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召开》,《装饰》2021年第8期,第6页。
[9]王熙元等:《“时尚再定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设计·泛时尚’高峰论坛”会议综述》,《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84-86页。
[10]邓嵘:《知识结构转型与培养路径思考——以江南大学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装饰》2021年第6期,第40-41页。
[11]姜菁斐等:《新时代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路径研究——以深圳大学文创设计教育视角》,《美术与设计》2021年第4期,第176-179页。
[12]曹斌华:《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博士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21年。
[13]王涛等:《基于体验设计视角的“纸造生活”主题课程建设》,《装饰》2020年第11期,第140-141页。
[14]徐江等:《“技道合一”:工业设计实践教育的技术现象学观照》,《装饰》2021年第6期,第32-33页。
[15]李江等:《服务人群,贡献社会:一所设计学院的人文设计教育理念与实践》,《装饰》2021年第4期,第74-79页。
[16]王维仁:《设计研究的评价:大学建筑教育设计价值的维系》,《建筑学报》2021年第4期,第18-22页。
[17]尤立思等:《超学科范式下的设计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年第9期,第128-131页。
[18]蒋金辰:《“从专业技能型到社会主题型”设计教育改革探索》,《装饰》2021年第6期,第56-57页。
[19]张明:《博观而后约取——知识升维语境下的产品设计毕业课程教学》,《装饰》2021年第6期,第48-49页。
[20]訾梦楠:《设计思维与感官设计理论结合应用的教学实验——以当代首饰设计课程为例》,《装饰》2021年第6期,第78-81页。
[21]彭婵娟:《跨学科与创意回环——新媒体艺术设计教育新探》,《美术观察》2021年第5期,第71-72页。
[22]季鹏:《乌尔姆设计学院终结之后的国际性影响力》,《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年第2期,第170-172页。
[23]陈鹏等:《设计教育的路径及策略探析: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视角》,《电化教育研究》2021第2期,第18-26页。
[24]韩禹锋:《为新时代新征程贡献中国设计理论智慧——“中国设计理论与国家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综述》,《创意与设计》2021年第4期,第99-104页。
[25]北京国际时装周:《2021北京国际设计周倒计时10天》,2021年 9月 14日,https://luxury.huanqiu.com/article/44lMpYMxsbV,2021年9月14日。
[26]胡心玥:《2021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全球启动征集》,《装饰》2021年第2期,第7页。
[27]胡心玥:《2021年度中国可持续设计大奖征集启动》,《装饰》2021年第4期,第7页。
[28]李拓等:《在地性——2021年第四届〈装饰〉学术年会综述》,《装饰》2021年第4期,第58-61页。
[29]李兴钢等:《山林场馆·生态冬奥——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规划、场馆及基础设施设计综述》,《建筑学报》2021年第Z1期,第69-76页。
[30]朱建龙:《民族与文化——奥运会志愿者服饰设计关系研究》,《设计》2021年第21期,第99-101页。
[31]类维顺等:《人形符号艺术设计研究——以奥运项目人形图标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8期,第219-223页。
[32]刘蕾等:《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的设计分析》,《艺术教育》2021年第6期,第224-227页。
[33]田郁川等:《基于符号学的冬奥会吉祥物设计解析》,《美术教育研究》2021年第20期,第80-85页。
[34]张洺贯:《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篆刻风格创作谈》,《设计艺术》2021年第3期,第45-49页。
[35]李子钰:《从东京奥运会图标设计看品牌动态标志的设计与传播》,《公关世界》2021年第22期,第30-31页。
[36]王艺琳等:《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奥运会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年第12期,第34-35页。
[37]董占军:《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与路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101-108页。
[38]郑丽虹:《从“设计扶贫”到“乡土设计”——艺术乡建中的主客关联与融合创新》,《民族艺术》2021年第5期,第26-35页。
[39]苟晓梅等:《乡村振兴下盐城恒北早酥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包装工程》2021年第22期,第367-373页。
[40]文卫民等:《文化创意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六维模式探讨》,《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年第10期,第26-29页。
[41]张羽清等:《基于东方设计学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包装工程》2021年第12期,第32-38页。
[42]赵超:《健康医疗设计:叙事循证的创新范式》,《装饰》2021年第4期,第12-19页。
[43]马里内拉・查莫罗-科克等:《设计研究在个人运动类健康科技产品中的应用》,《装饰》2021年第4期,第48-57页。
[44]阿什利・霍尔等:《去人类中心化的医疗保健设计》,《装饰》2021年第4期,第20-25页。
[45]曾俊儒等:《饮食健康照护与餐饮管理:机构式高龄退休社区智能餐饮健康管理系统设计方法》,《装饰》2021年第4期,第42-47页。
[46]董玉妹等:《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设计赋能方式探究:基于“手段—目的链”的案例研究》,《装饰》2021年第2期,第92-97页。
[47]王璐:《基于哲学语义系统的“老年人”解释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以老龄化设计为例》,《系统科学学报》2021年第4期,第77-82+88页。
[48]窦金花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适老化设计与老年用户研究方法》,《包装工程》2021年第6期,第62-68页。
[49]李文嘉:《积极老龄化语境下的适老家具包容性设计研究》,《林产工业》2021年第1期,第38-42页。
[50]陈澜:《发展、消费与“被设计”——家用电器在中国》,《装饰》2021年第8期,第44-55页。
[51]王炜等:《家电设计中的地方性知识与情境重构》,《装饰》2021年第8期,第24-29页。
[52]张凌浩等:《智能家电交互:系统性体验设计思维的新范式》,《装饰》2021年第8期,第17-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