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大连 张怡宁 赵红娟
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在新阶段所进行的中长期战略部署。恰逢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也是第二个百年目标开局之年,我国基于世界新形势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辽宁省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以及装备制造业资源,是新中国现代工业起点之一。所以,在顺应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上,加速装备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1.出口竞争力现状。2021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辽宁经济发展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2020年末,辽宁省共有制造企业法人单位10万多个,装备制造企业从业人员177.4万多人。根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相关资料显示,2018-2020年辽宁省全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7.4%、29.7%和29.5%。显然,装备制造业为辽宁经济发展和满足人员就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业占辽宁总出口的占比由2018年的44.56%下降到2020年的26.41%,出口竞争力急需提高。
2.出口商品结构。2016-2019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出口的主要商品中,占比最大的是电器及电子产品,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说明辽宁省为其倾注了更多行业资源提高行业出口产品竞争力。除此之外,机械设备及运输工具出口比重也较大,且波动相对平稳。金属制品、仪器仪表及其他机电类产品对出口额贡献相对较小。但总的来说,装备制造业出口商品大多数是以较为中低端的加工产品为主,高端产品占比较低。因此,辽宁省要提高装备制造业出口商品高端产品的比重,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
1.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和缺乏创新力度。①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一直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但由于此产业积累较为薄弱,缺乏创新意识,与国内其他装备制造业更发达的省份相比,R&D经费投入仍有较大差距,这就直接导致了产品核心技术较为缺乏,出口竞争力较低的局面。从表看出广州、江苏、山东等装备制造业较发达省份R&D经费投入均超过千亿元,而辽宁省投入经费最高年份在2020年达到了549亿元,甚至于不足广东省投入经费的1/6,且投入强度近五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2020年的R&D经费投入强度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2.13%、2.19%、2.23%、2.40%)。 R&D经费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石,也是产业走向高端的必要条件之一。R&D经费投入强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对于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视程度,想要打破产品出口竞争力低的局面,政府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R&D经费投入,让装备制造业焕发新的生机。
表 2017-2020年R&D经费投入及强度(亿元,%)
②缺乏创新力度。企业的核力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而核心竞争力往往离不开创新。中国在生产方面的技术大部分是在其他国家技术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进一步发展,制造业上自主研发的技术相比与国外还是较为缺乏。辽宁省相当一部分的装备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其生产所需的核心零部件,甚至于整套设备都依赖于国外进口,所以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外的制约,无法真正做到自给自足,满足自主需求。而有效发明专利数往往能代表行业创新的水平,发明的专利惟有真正投入到行业发展并行之有效才能发挥出专利的最大作用。根据国家数据网的统计,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近五年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由2016年的14188件升至2020年的28788件,但远低于其他工业较发达省份,专利数常年不足广东省的十分之一。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想要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就必须要提高产业总体科技水平,提高总体科技水平就必须增强创新能力,逐渐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创造并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将产业总体科技水平提升到新高度,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
2.高端人才及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才是生产力的第一重要因素,在生产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高级人才和相关专业人员在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据统计,辽宁省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由2016年的131.7万人降至2020年的102.4万人,辽宁省2020年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77241元,低于天津市上年的工资,甚至只有北京市2020年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一半(天津市2019年和北京市2020年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为93132元、148777元)。人数的减少就说明本省的优秀人才的流出趋势,加剧了出口竞争力低的局面,企业应把重点放在留住省内优秀人才并引进相关人才。
专业行业人员的缺乏会很大程度上阻碍产业的发展。地区经济的发展往往决定优秀人才的集聚,好的人才除了流向国内发达地区,也可能流向国外。因此企业要更新人才福利待遇,留住并吸引优秀人才,同时要加强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养,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
3.产品附加值低。产品附加值是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目前还是以中低端的加工、组装零件为主,高端设备、核心零部件还是以进口为主,对外依存度较高,往往会受到外国的刻意制约。以加工制造零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往往会陷入微笑曲线的困扰,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足和品牌意识较为淡簿等原因使前端的研发、设计和后端的包装、销售、品牌较少涉猎,从而会导致加工费用与出口到国外的最终销售价格有数几倍的差异。品牌效应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最有效方式之一,2021中国品牌100强名单中只有2个来自于辽宁,辽宁省的品牌意识急需增强。跳出微笑曲线魔咒,应该加大前后端的参与,将装备制造业减少中低端加工比例,用打造特色品牌等方式尽可能地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出口产品利润。
4.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长期困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问题,是影响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积极发展的条件之一。根据《辽宁统计年鉴2020》统计,大连、沈阳、鞍山占据了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前三名,围绕其三个所展开的产业集群生产总值达到了辽宁省的92.1%,而西北地区深处内陆,经济发展并没有他们如此发达,生产总值只有7.9%。从大中型工业企业单位数来看,仅大连、沈阳、鞍山单位数就达到了辽宁省的56%,大多数资源都被集中在了中部和南部,导致资源分配严重失调,地区差异较大,行业分布畸形。
辽宁省西北地区应利用中南部产业辐射作用引导自身地区产业向前发展,提高自身比重,推进装备制造业均衡发展。
1.加大R&D经费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①政府与企业合作,加大R&D经费投入力度。如今逆全球化与全球化浪潮反复无常,全球生产链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国外技术和机密零件等科学资源往往会受到封锁,因此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了当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推动力,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从本省实际情况出发,加快构建和完善本省创新体系。
对于政府来说,政府应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划拨专门经费用于科学研究,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装备制造业进行深度科学研究创新,根据装备制造业的行业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投资,建立一套完整的经费投入体系;可以通过企业设立专门的扶持基金以及特惠还贷方式等方法,减轻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的资金压力,为新产品的开发注入生机;每年根据装备制造业总体财政收入和产业发展情况对经费进行合理调整,要注重于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方面,根据企业的科研能力强弱分级提供经费,让经费利用效率合理化、科学化;建立奖惩制度,对于积极创新、创新成果显著的企业进行资金奖励,对于虚假科研以骗取科研经费的企业进行处罚问责,拉入政府黑名单;政府派遣考察小组向广东、江苏等装备制造业较为发达的省份进行实地考察交流,以自身问题为导向汲取相关经验,取长补短,构建辽宁省更为完善的经费投入体系。
对于企业来说,设立专业的装备制造业开发研究部门,其拥有专门的科研经费和设施用于进行科学研究项目;可与当地研究所、高校搭建相关平台,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装备制造业方向的课题研究,增加科研主体,共同致力于科研创新;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可以合理利用政府的特惠政策拿到低利息的资金用于新产品技术的创新研发。中小型企业要以行业巨头为目标努力发展,做好长期研发投入准备,更新创新理念,为提升产品竞争力提供条件。
②顺应新发展格局,提高行业创新力度。通过参与国际大循环为国内循环注入新活力,积极与国外交流相关技术经验,可以搭建相关交流平台,定期保持技术交流;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定期派出技术小组向其他省份进行交流学习其经验,及时消化并及时运用到装备制造业实际生产实践上来从而打造良性循环。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提高科技经费在总支出中的比例,从而加强行业核心技术的创新力度和提高技术含量。调整装备制造业总体结构和空间规划,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重点是发展辽宁先进设备制造工业,优化工业空间规划,利用“互联网+”促进信息和设备工业一体化,以及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实现设备制造工业现代化。
鼓励创新技术和发明专利,邀请其他地方的代表性创新人才开展讲座等活动激发全省企业的创新热情。可设置相关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注重专利的有效性,针对装备制造业薄弱的地方有的放矢,将专利最大程度上利用起来。同时也要注重保护专利,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进一步提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
2.加强技术教育,吸引优秀人才。政府可以加强建设相关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园里积极开展讲座,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有意向的学生进入专业学校进行下一步学习。在社会上多多宣传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性,扭转家长认为孩子去工厂工作是没有前途的观念。聘请专业老师和邀请一线工人来培养专业人才,使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提高专业素质,让专业知识和实践相辅相成,持续为装备制造业输送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相关人才福利制度,加强高级人员的福利待遇,加大购车、购房等生活补贴,用真诚的态度和良好的待遇留住本省优秀人才,吸引其他优秀人员,使其能全心全意为行业贡献自身的力量。
企业可以运用定时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派遣学习小组向外交流学习等方式交流学习心得,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创新型观点。聘用国家高级技师等高级人才定期给工人授课,示范操作,传承高端技能。根据国际标准着重培养标准化管理型人才、实操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根据类型分别制定培养计划,完善人才结构。同时根据不同收入的工人群体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认识到薪酬激励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装备制造业生产工艺的创新技术纳为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绩效考核既要考虑到加工质量、精度等生产要求,还要兼顾客户满意度、市场需求等服务性要求,并及时根据市场形势修改考核指标,打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定期评比装备制造业优秀人员进行公开表扬和现金奖励,激发工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提高员工自主创新意识。
3.打破微笑魔咒,提升产品附加值。要想跳出微笑曲线魔咒,行业必须努力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企业应抓紧跳出中低端制造泥潭,根据自身条件及时转型升级,由加工组装向创新设计的前端或品牌包装销售的后端走出新发展道路。
要注重产品的售后服务,及时根据出口方要求和市场形势对生产做出调整,完善产品销售链条。另外辽宁省政府可以运用政府资源扶持一批中小型新型装备制造业作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特色品牌,开展相关讲座积极宣传并培养全省的品牌意识,而且还可以并购一些国外中端品牌,让企业家学习并重视品牌效应对出口产品附加值的重要影响,尽可能的在最短时间内打造出一批知名品牌,让出口的产品附上品牌价值,由此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4.促进产业集群全面发展。因逆全球化潮流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进出口受到阻碍,辽宁西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又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要促进产业集群均衡发展,必须要打破地域封锁,提升地区循环度,加强各个区域的相互联动。要建立合理的资源共享体制。辽宁西北地区的地质资源丰富,而其他较发达地区在资金、人才等方面资源优势较为显著,双方依托此机制既降低了较发达地区产业的生产成本,又使得西北地区受产业辐射带动影响促进自身产业转型升级。另外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通过调查分析各个地区的优势资源和区位特点,用全面的角度看待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战略。如今,国际市场的装备制造业逐步走向个性化生产,不再是单一的标准化生产,生产要求也越来越多,这些都要求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要破除区域封锁,打破区域鸿沟,加强国内外良性互动,联合国内外两种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合作共赢的双循环发展机制,促进各区域均衡发展,提高产业集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