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凤,刘 波,张 林,王帮进
(云南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1]倡导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同时提倡“教、学、评”一体化,强调将评价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新课标旨在呼吁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呼吁以始为终的一体化课堂教学,呼吁基于迁移的理解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美国教育家格兰特·威金斯和伊杰·麦克泰提出“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简称UbD。UbD理念强调“目标先行,评价优先”。该理念的特点是明确预期的学习目标,专注于设计教学评估、选择教学方法、设置教学活动[2]。崔允漷教授据此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六个要素,即名称与课时、单元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3]。UbD理念与大单元教学设计有相似之处,为“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指明了方向,也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本文意在利用逆向教学模板,初步探索出“铁及其化合物”的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思考自己想要学生理解什么,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什么,设计出符合课程标准而且能对学生知识、技能培养有帮助的教学目标。此阶段需要确定学生的单元学习目标,以及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4]。UbD单元设计中的学习目标不仅仅限于掌握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的实现从三维教学目标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转化。应用UbD理论,结合课程标准,阶段一设计如图1所示。
该阶段要求教师思考有哪些证据能够有效的达到上述目标,应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突破传统的评价方式,据不同类型的知识匹配不同的评估方式,让学生明白不同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如图2[5]所示。
具体到“铁及其化合物”这一单元,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任务是掌握氢氧化亚铁与氢氧化铁的制备和亚铁盐与三价铁盐之间的转化,并能够用化学方程式正确的表征;根据已有知识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应用铁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而对于铁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铁单质和铁的氧化物相关的化学方程式等是学生需要熟悉的知识,利用测验的评估方式即可。根据以上分析,利用UbD的设计理念,结合阶段一的目标,本单元的阶段2设计如图3所示。
为了促使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更好的理解,对上述的3个表现性任务具体化:该任务对应的教学目标、完成该任务的标准是什么、需要哪些证据等,如图4所示。
根据UbD理论的设计理念,在阶段一和阶段二确定后,教师对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安排和设计,思考运用什么教学活动和策略进行教学才能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教学策略来组织活动,切实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迁移应用,实现预期目标的达成。UbD理论中提出了“WHERETO”要素,如图5所示。
具体到“铁及其化合物”单元教学设计中,使教学过程具有吸引力和有效性,本文依据逆向设计单页模板中“WHERETO”,对学习活动进行编码,具体见表1。
从设计程序上,传统教学设计的流程一般是“目标-活动-评价”,而逆向教学设计的流程是“目标-评价-活动”,将“评价”调整到离“目标”更近的第2阶段,优势是更容易将目标转化成相应的评估依据。教师在设计“铁及其化合物”单元教学过程之前,先思考通过本节课能够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哪些证据能够证明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基于UbD理论的教学设计从逆向思维出发对教学程序进行设计,以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通过确定达成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来落实教学活动的安排,用具体的表现性任务开展教学同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表1 “铁及其化合物”的具体教学过程
基于UbD理论的教学设计注重教学评价,与新课改的理念一致,并且将评价前置于教学活动之前,强调了教学评价推动教学目标的完成。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多以成绩为评价方式,而基于UbD理论的教学设计不仅有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单元知识检测等的知识性评价,而且有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的技能性评价。UbD理论将评价前置于教学活动,一方面作为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依据,说明评价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为具体教学过程中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提供了标准。UbD理论中的教学评价是基于教学目标的,与教学目标共同发挥促进学生的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方式不仅仅限于单一的纸笔测验,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