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米娜
(民族文化宫民族画院,北京100031)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国画具有明显的水墨性、民族性、时代性与人文性等特点。在国画创作与发展的过程中,国画创作者借助笔墨这一工具不断进行创作理念、技巧、手段的革故鼎新,力求在精准把握国画自身独特魅力的基础上,更酣畅淋漓地传达出我国传统国画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民族性、人文性与时代性因子。笔墨是国画的语言和标志,是国画主题内涵解析、情感抒发披露与意境巧妙展现的工具载体,研究国画创作,应从国画中的笔墨文化元素着手。在西方文化肆意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加强传统笔墨文化与国画创作的融合研究,更好地发挥笔墨文化在国画创作中的价值,才能不断传承与发展国画艺术。
1.国画内涵及发展
“国画”一词可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主要是指人们用毛笔蘸水、墨、彩等画在手绢、宣纸、帛等上并用来装裱的卷轴画。从广义上来说,国画泛指一切以笔墨为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而从狭义上来说,国画即卷轴画。从创作材料上看,国画创作需用到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帛、绢等材料,从国画创作的题材看,花鸟草虫、人物山水等应有尽有。大到秀美河山、层峦叠嶂,小到飞虫走兽、莺莺燕燕皆可入画,国画创作者用具象和写意手法使山水意境、自然生态跃然纸上,以此表达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国画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鸟一兽都有情感,不仅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歌颂与期盼,同时也可展露对黑暗丑恶的抨击鞭笞。
我国国画创作历经汉代、两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国画雏形,只不过并未出现“国画”二字。春秋战国的国画主要被用于庙宇,表达对雄壮河山的崇敬,在汉代、两宋时期的国画创作中,国画意境与写意技巧得到发展;元明清时期,我国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写意山水画作品,并且在这一时期,国画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其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进入现当代,国画的发展仍未间断,很多优秀的国画大师出现,我国国画创作迸发新的活力。
2.国画的独特魅力
中国画有着独特的魅力,这一魅力首先是体现中华文化特色与中国文人思想。国画创作者运用国画笔墨文化元素中的线条元素简单勾勒、随意创作便能体现中华文化包罗万象的特点;国画处处流露出中国特色,如抑扬顿挫的线条弯弯曲曲、有轻有重、有深有浅,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与历程;国画中深浅不一、粗细不同的笔墨也蕴含了古人对道德、文艺、哲学方面的深思;写意画笔法、神韵、形态等都是文人对文化细致入微的刻画以及对内心情感的尽情抒表。其次,国画的魅力还体现在其丰富的欣赏价值。正所谓“画如其人”,欣赏国画就是与国画创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初次阅画,读者看到的只是外在的景象勾勒,但仔细揣摩后便会发现国画笔法技巧、意境构造、情态神韵等方面的奇妙之处。国画中灵动的花鸟、静美的小桥、潺潺的流水、巍峨的山峰无一不体现出自然美、和谐美、意境美与笔法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1.传统笔墨文化元素
笔墨是国画创作中的主要工具和材料,笔墨文化就是运用笔和墨进行绘画创作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说到笔墨文化元素,人们通常将其与国画进行联系,国画是依托笔墨文化产生并能传承笔墨文化的一种艺术类型。国画蕴含着深厚的笔墨文化底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与延续。因此,与西方的绘画创作手法与意境表达方式相比,国画由于沾染笔墨文化气息而在创作中增添了更加浓厚的古典韵味与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离开国画创作谈笔墨文化便难以把握笔墨文化的精髓,而离开笔墨文化谈国画也容易使国画丧失核心与灵魂。与西方讲究光线与色彩的柔和不同,国画创作者善用笔墨使点与线、水与墨、情与景之间协调搭配、相得益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笔墨文化的艺术光芒一直闪烁,其表现手法也时常更新,这为国画良好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艺术土壤。
2.笔墨文化元素的特点
在剖析笔墨文化元素的重要性以及笔墨文化与国画创作融合的路径之前,需要明确笔墨文化元素的特点。在国画创作中,传统笔墨文化元素包含了工笔、写意两种表现方式,笔墨文化元素的特点需要基于工笔(工笔以线为主)、写意来分析与界定。具体来说,笔墨文化元素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线条”特点、“写”特点以及“哲学构图”特点。
其一,“线条”特点。线条是构成国画的基本元素,也是笔墨文化中最令人叫绝的特点。线条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可谓一绝,画家在宣纸上运用笔墨勾勒出疏密相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平滑不等且极具美感的各式各样线条,加上宣纸本身具有晕染效果,这些线条在宣纸上的呈现往往别有一番韵味。除了国画创作之外,笔墨文化中的线条元素还可应用于书法创作。很多国画创作家在创作国画时借鉴了线条在书法中的应用技巧,将自己对深厚文化底蕴的理解转化为对线条元素游刃有余的运用。从该视角看,国画创作中的线条特色十分明显。
其二,“写”特点。国画创作中“写”的特点是从书法创作中借鉴来的,这里的“写”指的是“写意”而非简单的“文字书写”。国画创作者会运用笔墨的方式将内心的情感“写”出来,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及的“写意风流”。“写”强调一种意义和状态,国画中的“写意”是国画的灵性,缺失了写意,国画便丧失了魅力。很多创作者运用不同的笔墨写意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绘画元素的组合搭配、细节的雕琢及意境的打磨等不同创作过程中,最终提高了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其三,“哲学构图”特点。从不同的国画作品来看,不难发现,国画侧重用黑白灰来构图,无彩色是国画的一大特点。笔墨文化融入国画创作,国画的“哲学构图”思想一览无余。白的纸黑的墨形成极致鲜明的对比,在黑与白的映衬下,由水调和的墨还展现出或深或浅的灰,三种颜色交相辉映构成一种思辨的哲学理念。除了灰的混沌思辨哲思之外,太极阴阳、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在国画中的笔墨文化中也有体现。
笔墨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技艺,它被归纳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笔墨画大师能运用“笔”和“墨”两种技法恰当搭配线条笔画,突出画作的筋骨造型,轻松用骨法便展现了国画独一无二、精妙绝伦的艺术风采。因此,笔墨被认为是国画的艺术象征。笔墨线条在展现国画艺术表现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线条是国画的骨骼框架,画家巧妙运用笔墨线条可突出画作的明暗结构,并实现艺术想象与绘画写生的顺利结合,这充分提高了国画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利用笔墨线条可突出画作的造型之美,传递出国画的深刻内涵与意蕴哲思,极大丰富了画作的艺术层次。除了线条之外,国画中的笔墨元素还有点、留白、光影、意境、笔法等其他几种,不同的国画元素有着不同的特点。线条点面的交织、留白空间的烘托、黑白浓淡的搭配以及光影笔墨的有机结合都无疑提高了国画的美感、增强了国画的艺术效果。
笔墨是国画的筋骨,更是国画的内涵。在创作国画的过程中,画家通过画作表达自身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必须以笔墨为载体。画作欣赏者在欣赏国画时往往需要通过解读作品中的笔墨文化元素来洞察画作的深层次内涵以及领略画作所展现的作者情思。笔墨文化承载了国画的内容,可以突出国画的神韵,让欣赏者在欣赏画作时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一般情况下,笔墨文化在国画中的体现往往表现为诗书画一体的形式。诗书画一体是中国画独有的特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国画的内容,使欣赏者感受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深邃意境,而且使国画达到了形神合一的艺术形态,这样更有利于画作家借助画作来表达主题内涵与抒发自我情感。
笔墨是国画最原始、最基本的符号,堪称国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国画是以笔墨为工具与原料创作而成的,在中国画中,笔和墨相互配合、互为运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显著标志与基本原则。从某种程度上说,国画的艺术便是笔墨的艺术,国画以线条为造型、以笔墨为媒介、以黑白灰为底色共同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方面,笔墨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可提升国画的艺术价值。笔墨有着不同层面的含义,它除了指作画时用到的“笔”和“墨”之外,还指作画时的一系列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让国画的艺术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另一方面,笔墨体现国画的审美价值。除了被当作绘画工具、表现手法之外,笔墨还是国画中的艺术语言,其能从绘画的形态、节奏、韵律等方面表现绘画的美感,体现国画的审美价值。很多国画之所以赏心悦目,审美价值极高,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作者对笔墨艺术语言的巧妙运用。
传统笔墨文化元素与国画创作的融合需要创作者巧妙运用笔法。笔法是基于笔墨文化进行国画创作的运笔作画技巧,主要包括勾、皴、点、染、擦五种。国画包括人物、花鸟、山水等三种主要的绘画题材,在三类国画题材中,山水画因表现景物多,层次感强、内容复杂度高而被认为是最难的国画类型。这里以山水画为例来说明水墨笔法的运用。在作中国山水画时,创作者可结合笔墨文化精神通过勾、皴、点、染、擦五个笔法来画就集树、石、山、水、云等景物为一体的山水画。首先是“勾”,作者可依据由近及远、先主后次的景物勾勒顺序勾勒出山石或树的轮廓。接下来,要用皴和擦的笔法画上山石、树等景物的纹理,使景物的层次感更强。虽然皴和擦都需要用淡墨进行,但擦需要将毛笔的笔锋打撒,然后轻轻地擦。随后是染,染需要在擦“淡墨”的基础上加深墨色,使染过的地方呈现大片黑灰色区域。最后是点,点要顺着山石的轮廓点,使画面浑然天成。
留白艺术是国画创作中的常见艺术表现手法,其主要是指创作过程中在宣纸上构建一定的空白区域,以更好地烘托画面中的物象造型,达到以虚托实、以实托虚、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当然,中国画中的空白并不是画作者不愿去填满,而是画作者为契合整幅画的形态、神韵等而故意为之,目的是借助留白艺术给予整个画面喘息的空间,避免画面因内容繁杂而过于“拥堵”。同时,留白艺术与中国画创作的融合也可为欣赏者预留足够的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观赏画作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更深层次地解读画作本身,并最终获取更优质的审美鉴赏体验。在运用留白时,画作者会根据整幅画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形态巧妙设置画作的比例,并预定在何处留白,以何种方式留白。虽然留白是无形的,但创作者可以借助水墨技巧通过云烟雾水等元素更恰当地设定留白,给予欣赏者无限的遐思想象。留白能对意境塑造起到烘托作用,画作者在创作国画时应巧用留白艺术增强画面黑与白、明与暗的对比,让画面更引人入胜。
在国画创作中,点是最基础的部分,也是笔墨文化与国画创作融合最起始、最不容忽视的体现。点的大小、浓淡和方向不仅会影响整个画作的艺术表现,同时也会给画作欣赏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在国画创作中灵活运用笔墨文化中的点元素,借助点的大小、方向、形态等还可使画作形成不一样的风格,并将画作的意境更精准地表达出来。点的形式有枯点、圆点、竖点、横点、湿点等若干种。为呈现不同的点形式,国画创作者在下笔用墨时一方面要以腕发力、以快慢不同的速度绘成疏密、浓淡、虚实、大小等符合画面风格、意境要求的点。另一方面,画作者还应在绘点时关注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并将自己的情思以及个人修养融入对点元素的运用中。
线也是笔墨文化中与点同等重要的元素。国画中线元素有长短、疏密、曲直、粗细之别,在国画创作中,线元素的运用会对整幅画的艺术表现产生重大影响。在工笔和写意两大中国画创作形式中,工笔形式全靠线条来表达。工笔手法要求创作者用线严谨,不仅要圆润线条与顿折线条兼用,更要注重在创作中避免线条轻飘浮躁。顺畅的线条可将画面中的细腻美感精准地表现出来,而顿折线条往往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转移,使欣赏者的思绪转向另一个方向,进入另一重意境。除了工笔之外,写意也要关注线条的运用。写意以墨为主,一般会更侧重表现线条的疏密、曲直、虚实,通过结合不同的线条达到一种“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简且不拙、轻但有力、松而不呆”的线效果。国画创作与线元素的充分融合给予了国画物象非凡的神情,赋予了国画独特的意象审美,让国画的艺术审美价值又上升到了新高度。
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将西方写实的绘画艺术引入中国,自此,中国画也开始在作品创作中追求色彩光影的气氛。中国画的精髓在于笔墨的运用,虽然其不像西方素描那样对光影的表现异常激烈,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中国画与光影的结合成为我国笔墨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国古代绘画对光影的表现并不明显,直到近代,中国才慢慢接受光影的存在。从中国画笔墨文化角度来看,画家可采用笔墨的皴、擦、点、染等笔法来表现虚实光影,最终产生光影明暗的效果。董源画《落照图》虽然也是用最直接的笔墨来表现自己对景物的理解,但该图已有了西方绘画写实概念的影子,整幅画的光影表现十分生动,后人评价很高。近代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等画家在创作国画的过程中注重吸纳西方的光影元素,将笔墨与光影进行融合,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国画精品。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等均是用中国画的笔墨手法将光影演绎得丰满细腻。
墨是笔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墨文化与国画的融合离不开墨元素的运用。传统的国画一般通过单一的墨色来创作,然后借助线条、点、面元素以及不同的笔墨技巧来赋予国画灵动感与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传统笔墨的技法不断发展完善,墨在国画中的应用越来越推陈出新。创作者根据国画主题、自身喜好变换使用不同的墨技法,力求最大限度提高画作的视觉效果与艺术审美价值。国画创作中的用墨方法主要有浓墨、淡墨、积墨与泼墨等几种。为了能让欣赏者感受到画面变化的层次性与丰富性,作者一定要正确掌握用墨方法,恰到好处地运用浓墨、淡墨、泼墨等手法,让国画呈现出独特效果。例如,淡墨是水多墨少,该手法主要用于描远山景。泼墨是一种比较潇洒的绘画手法,其比淡墨、浓墨的用墨量要多得多,也要更不拘一格。在运用泼墨法时,可先将墨泼于宣纸上,然后再进行其他的创作。总之,不同的用墨手法能展现不同的国画意境,灵活运用墨手法才能更精妙展现国画的精髓和灵魂。
画面意境的营造可给予欣赏者特定的想象空间,让欣赏者流连忘返,意境构造从某一视角说可达到与留白艺术相似的表达效果。构建一幅画的目的是传达某种内涵和意图,而意境的构造既有利于画面内容与意境的传达,又能够使欣赏者与创作者产生心灵共鸣。因此,中国画十分讲究意境,正所谓“无境不成画”,这是国画与西方画最大的不同。国画创作一般以动景为主来构造画面意境,风中的竹林、水中的鱼虾、空中的鸟雀都能烘托画面氛围,营造独特的画面意境。在国画创作史上,很多画家都善用笔墨描绘动态的人物、动物或场景来抒发内心的情感。除了动态景的描述,也有相当一部分创作者习惯采用动静结合的技巧来营造悠远深邃的画面意境。如枯藤、老树、白云等都可入画,作为国画意境构造的重要对象和元素。
在国画创作中,创作者了解笔墨文化元素的特点以及国画创作中笔墨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对于加深国画创作的内涵深度,增强国画创作的艺术魅力,推动国画长远、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国画创作与笔墨文化元素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笔墨文化元素中的点、线、留白、光影、墨、意境等元素与国画创作的融合不仅能彰显国画的生命张力,丰富国画创作的意境和层次,而且还能传承中华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未来,国画创作者应从着重从笔墨文化元素与国画创作的融合视角获得更多创作灵感与思路,提升自身笔墨创作的综合能力,以充分展现国画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内涵,让国画在民族艺术殿堂内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