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轩轩 谢 云
1.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0234;
2.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上海 201600
“互联网+”环境下,对高技能、信息化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使职业教育开始着力于培养能够承担高级技术工作的信息化新型专业人才,职业教育由传统培养模式向信息化、现代化培养模式的转变己势不可挡。职业教育信息化以就业和建设人才资源强国为导向,是我国实现从工业化向现代化迈进提供人才资的保障。体育教学中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的大数据分析,借鉴于国内外各大高水平运动队的智能穿戴设备及其大数据分析的反馈。相对于职业运动员日常训练、比赛而言,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更偏重于保障身体健康和通识体育知识的普及,信息化手段的引入更加必要。信息化手段在体育教学的实际应用中也显现出传统体育教学中所不具备的优势。
信息化技术与手段的引入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系统,解决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处理学生个体差异方面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练习的量和强度也有十分明确的要求,教师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体育教学中的技术动作学习是一个反复、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不到位或错误的动作,传统体育课堂中教师通过动作示范、易犯错误提醒和错误动作演示来完成教学与纠错,体育作为学生进行身体学习与练习的课程,需要不断的模仿与练习。信息化手段的引入可以实现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例如,智能篮球系统的引入使我们拥有了从球性练习的运球到投篮的出手速度、投篮弧度、出手反应时等一系列数据,系统设置了进阶训练,达到系统要求后才会进入下一阶段进行练习提高,每组练习都会有实时的数据反馈,也有利于我们及时修正、改进自己的技术动作。我们利用现实虚拟的VR技术来提高学生武术练习中动作的规格、行进路线;利用监控设备记录学生练习时的技术动作,使学生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技术动作,对自己的技术动作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通过观察对比标准动作纠正自己的动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目前学校体育更多还是采用班级制进行体育教学,学生人数偏多。传统教学中课时计划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一个班级里总会有几个运动能力欠缺和几个运动能力特别好的同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有个别学生“吃得撑”和“吃不饱”,都不利于教学计划的完成。课时计划中也只是在教学目标里有一句“使85%的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剩下的15%一直是我们体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干预可以解决体育课堂中的一些问题,举个例子:课堂中要求所有学生进行1000米的跑步练习,85%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跑完量和强度刚刚好,你也可以理解为这个量和强度就是为这85%的学生制定的,10%的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跑完之后没有达到强度的要求,5%的学生强度到了,但是1000米没有完成。也就是说5%的学生没有完成课堂任务,而10%的学生运动强度不够,同样没有完成课堂任务。长此以往,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而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因为达不到要求必然会对体育课产生厌恶情绪。
强度就是体育活动中的运动心率,合适并持续的运动心率有利于运动能力的强化与提高。传统体育课堂中教师通过手搭学生脉搏与观察学生运动状态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运动强度的要求,显然科学性不够。智能穿戴设备的介入很好的填补教师对学生运动强度监控的空白,根据设备实时的运动心率反馈,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提出运动强度的要求,例如:跑步时要求学生运动心率维持在靶心率70%-80%的时间为10分钟,这时候之前提到的10%的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速度来使自己的心率上去,而5%的学生频率稍慢也会达到要求的强度,长此以往,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有效练习,而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因为得到了有效并适宜的练习也会迎头赶上。这样借助信息化手段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就显得更为科学。同时,有效并实时的心率监控还可以起到运动队选拔和预防运动猝死的保护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价值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只凭教师主观观察,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使各个教学环节都有据可查:校园监控系统的安装、智能器材对学习动作的纠正与引导、智能穿戴设备的实时数据记录使得每位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个人信息数据库,每节课的有效运动时长、运动距离、平均心率、最大心率、最小心率、燃烧卡路里、运动效果等指标都会明确记录,学生通过终端了解自己的课堂表现,通过对比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自我定位,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教师通过智能终端对所有学生运动状态一目了然,教学评价中再结合自己的主观观察,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总结与改进也提供了数据基础。这样就形成了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
学生课后自主锻炼一小时是体育课堂上对每一位学生提出的要求。传统体育教学中这一块其实是缺失的,就算教师要求学生课后锻炼一小时,但实施起来教师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教师如何去监督,学生有没有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等一系列问题是课后锻炼一小时流于纸面的重要原因。智能设备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到监督作用,教师通过微课等形式发送课下练习内容,规定量和强度的要求,学生模仿练习,完成量和强度的要求后截图上传至平台,教师在后台就可以清晰掌握每位同学的课下锻炼情况,使课后锻炼更加有效。
“互联网+体育”作为一个依托于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新兴的产业,仍在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信息化技术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相比于传统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际课堂教学的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硬件以及软件的问题。
目前用于监控体能练习的智能心率设备已经比较成熟,各种价位不等的设备也可以满足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主要功能主要记录运动时间、步数、心率、距离、速度、消耗卡路里等功能。但对于运动技术学习和巩固的相关智能设备比较少,主流的运动项目中用于篮球技术的矫正、练习的智能设备比较多,苹果公司的最新款手机中也开发了用于投篮基本动作、出手角度、弧度等功能的APP,其他运动项目目前尚未开发出相关技术练习的智能穿戴设备或APP,这和项目的流行程度、练习人群也是密不可分的。
智能化的穿戴设备最早见于高水平俱乐部或专业的运动队,用于监控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训练。相对于学校体育教学,高水平运动队队员人数较少,相关设施、保障充足;而在学校体育应用过程中设备必须有所保障,就心率手表而言,心率手表人手一个,每人对应一台手机的APP,教师手中应有后台监测数据,有一块大屏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运动数据,网络环境必须安全、通畅……这种配置对于学校运动队而言可以实现,但如果面向学校所有学生就会面临学校班级、学生较多,同一时间段有多个班级在运动场馆上体育课这种情况,目前学校的运动场馆仍然不足,这是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问题之一。
时代的话题要有时代的意义,新的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新的发展,智慧教室逐渐取代传统课堂板书,粉笔字练习课程已不见了往日的辉煌。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使一些复杂、繁琐的技术动作可以以慢动作的形式一遍遍的在电子大屏上呈现,体育教师上课也不必搭着学生的手腕测脉搏来使学生达到量和强度的要求,但随之而来的是体育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新设备、研究其性能,学会科学的数据分析,根据大数据的分析制定不同的课时计划和单元计划,对运动能力稍显不足的学生要有个性化的训练计划。这是大数据时代带给体育教师的要求,也是当下时代中体育教师不断更新自己所学的动力。我们时常会说“要给学生半碗水,自己首先要求有一碗水”,这也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我们所有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社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现在的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是技术的革新,更加科学系统的锻炼有了智能穿戴设备的保驾护航使得运动评价更为客观、直接,体育产业也如虎添翼般飞速发展。目前市场上的智能穿戴设备还略显单一,个性化的定制价格过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投入到科研开发中,同时还需要通过技术革新降低设备成本,惠及全民的同时开发相关的外延产品,为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需要不断的去更新换代来紧随时代的步伐,相关的网络、带宽也需要不断地去更新来适应新的设备。学校的体育设施设备同样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这就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高新技术产业,提前做好预估和预算,不断更新硬件设施和条件,另外,学校需要设置专门的岗位来进行日常软件的维护和更新,保证数据的及时上传和反馈。
教师需要不断培训学习来适应高速发展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的变化,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要求教师也要进行不断的去学习、更新现有知识。目前针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师资培训有很多,但还是需要大家不断地去接触、学习新的技术手段。同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提供能够持续学习的平台使教师能够一直走在科学技术手段创新的前沿,用自己不断更新的知识库和设备来教书育人。
处在一个急剧发展和变革的时代,需要不断地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新生事物。坐享新时代发展为我们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时代发展的产物来充实、丰富自己,了解时代发展的前沿,有效的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教授共享“互联网+”时代的成果,更加科学系统地进行身体锻炼,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身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