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深度融合语境下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创新路径
——基于“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的分析

2022-11-05 01:44张钰妍郑家楠
今传媒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护人员媒介抗疫

张钰妍 郑家楠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第49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10.29亿。移动社交化传播背景下,技术为媒体深度融合赋能,媒体报道也越来越适应移动社交化传播,基于新技术、新融媒理念、新融媒作品的发展,重新理解媒介融合、为传播蓄力,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焦点。黄旦、李暄认为,媒介融合不只是利用不同媒介传播或使用不同内容,数字技术作为元技术平台将媒介整合为一体化的“网络社会”,媒介融合即社会形态的变化。媒介融合的产品生产及其结果,就代表着媒介融合思考及其实践的所有意义。孙玮认为媒介融合的态势是人与技术的互嵌,技术与人融合创造出的新型主体,正在成为一个终极的媒介。媒介融合正在突破社会领域的原有架构,持续地重组社会系统。曾祥敏、董华茜、罗坷欣在肯定技术升级和技术融合是亮点之余,表示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进入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在前沿技术应用趋于成熟的基础上,如何切实提升内容与表达的突破性和独特性,在产品背后的生产方式和手段上做文章是关键,实现“破圈”传播是重要命题。当前研究都关注了媒介融合对社会的涵化作用,从对新技术的猎奇探索和追逐,向关注融合产品内容和社会效应转变。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与疫情相关的信息报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媒体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进行高质量的融合报道,展现媒介融合的成果与意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田维钢、温莫寒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 (以下简称“疫情报道”)中的短视频为切入口,关注短视频的叙事视角、话语模式、价值呈现等特征,认为融媒体环境下,短视频作为主流媒体新冠疫情报道的生力军,不同于以往严肃的传播语态,具有实现主流媒体塑造社会共识、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功能。蒋颖认为融合传播与传统媒体主导下的传播环境不同,传播生态呈现出信息超越新闻、情绪超越事实的特征,应该更加重视主流舆论的引导。以融合媒体的思维来分析公共事件的传播,应该抛弃将媒体类别化的做法,将不同的媒体视为整体。秦刚也注意到主流媒体需发挥融合优势,以实现权威信息网络体系的建构与宣传实效的发挥。除了从媒体视角出发,孙玮还关注大众媒介对个体感知的影响,认为这种感知反作用于社会文化的重组。陈庆则从主流媒体的疫情报道中倒推媒介融合的新特征,认为智能“分众化产品”的生产逐渐替代了单一“共同体产品”的制造,在这个过程中,“记者报道”和“用户记录”互相补位,形成了“矩阵化的“传播共同体”,引发了传播“裂变”效果。俞挺、陈儒从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积极互动中,看到了媒介的深度融合与创新,认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这种深度融合创新具有成效。

当前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媒介深度融合的新认识,关注媒介融合的新特征,以及对舆论引导、社会形态的潜在作用,疫情报道在此过程中更多地被作为展示媒介融合成果的背景。本文通过对“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进行个案分析,探索媒体应该推出什么样的融媒精品,在融媒体时代和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现实背景下,什么样的疫情报道才能兼具内容与表达的创新性,希望能够为媒介融合新闻作品的生产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一、“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凸显媒介融合新特征

“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获得了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融合创新奖,入选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作为媒介深度融合语境下的疫情报道具有典型性和参考性。2020年2月5日,《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进入武汉,蹲守抢拍医护人员,精心策划“最美逆行者”海报。2月13日,《南方都市报》继续深耕该主题,推出了系列融媒报道,比如:海报《你们摘下口罩的样子,很美!》以特写的形式展现了医护人员的形象;图文报道 《千言万语尽在脸上》在海报的基础上,采访了医护人员的抗疫心情和心愿;H5作品 《“疫痕”在线照相馆》以“让我记住你的脸”为主题,展示摘下口罩后医护人员的形象,记录参与抗疫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并为医护人员书写抗疫日记提供了窗口,用户也可以留言参与互动,截至2021年12月,已有1357万人通过该H5作品向抗疫医护人员表达了敬意。“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在展现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为当下疫情报道的融媒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一)重大议题赋能情感归属驱动

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审核维度,在新冠肺炎疫情时,《南方都市报》及时深入现场,聚焦抗疫热点,正面呈现事实、报道事件,给受众带来了很大的心灵震撼。记录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奋斗的报道有很多,其中也不乏精品,但 《南方都市报》的“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能够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主题赋能的作用贴合用户思维,抓住了最打动人的的角度。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是一场持久战,受众不仅需要媒体提供其所处环境的相关信息,还需要情绪支持和情感共鸣。《南方都市报》关注宏大议题下人的价值和生存状态,以正能量的医护人员为题材,关注他们脸上因长时间戴口罩和护目镜而留下的印痕,并用特写镜头放大印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受众了解到医护人员抗疫工作的辛苦,通过引发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体验,缓解了受众的焦虑情绪,进而实现了内容的高速率传播。

(二)技术融合创新全媒产品线

《南方都市报》基于移动端,以海报、长图、图文报道、H5等形式,推出以融合、可视、社交、场景为方向的融媒报道,建立了矩阵化的传播共同体。其在信息内容上追求多模态和轻量化,海报文字只单纯呈现医护人员的个人信息和心愿,避免了生硬宣传;H5作品除展示海报外,医护人员还可以写下抗疫笔记,为媒体报道的内容补位,受众也能为医护人员点赞、留言。 《南方都市报》建构了一个媒体报道、用户记录的互动平台,实现了受众与医护人员的有效连接。

(三)线上线下强交互联动创新传播场景

为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打造立体传播面,2020年2月17日,《南方都市报》与广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为最美逆行者亮灯”活动,制作了医务人员的巨幅海报,并在广州塔、广州大剧院、猎德大桥等地标建筑投放了30多个LED屏海报。2月18日起,广东21个地市积极响应,陆续参与到这场线下亮灯活动中,共计推出1000多块LED屏来向抗疫英雄致敬。从线上到线下,从小屏到大屏,《南方都市报》“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通过多领域延展,实现了云端共振的深度互动,激活了跨圈层传播。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受众使用移动端的时间大大延长,移动端也不再局限于个人社交活动,还成为受众参与社会行动的工具。《南方都市报》通过H5设计为受众搭建了线上社交平台,向医护人员致敬、留言的交互行为衍生了社交虚拟空间,营造了独特的在场感与陪伴感。在技术的驱动下,媒介融合不仅限于媒介技术形态的融合,开始向场景融合发展,让受众进一步体验、参与到新闻中来。

二、疫情报道融合创新实践的困境与突围

(一)内容表达的突破与求新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适配移动端的融媒体作品成为媒体角逐发力的方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使得与疫情报道相关的融媒产品过了单纯通过技术来展现创新的红利期,推出融媒精品才是媒体获得影响力的有利途径。疫情通报类视频通常是将新闻发布会的直播视频剪辑后进行投放,但新闻发布会宣传式的语态并不符合移动端用户的观影习惯,难以产生“破圈”传播的效果。如果此类短视频大量出现,受众便会产生审美疲劳,短视频的传播力也将被削弱。此外,媒体还容易在内容选题上“撞车”,当某个主题得到受众关注,该主题的相关报道便大量涌现,导致受众接收到的媒体信息同质化严重。因此,疫情报道要精简叙事,以轻量化为基准,提高信息达到率。需要注意的是,轻量并不代表简单随意,而应注重务实高效,把受众最需要的内容提供给他们。内容、形式的创新挖掘要体现用户思维,改变话语模态,注重用户的情感体验、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例如,凤凰网新媒体推出疫情地图,用户可以直观地看见疫情的动态变化;“确诊患者同程查询工具”能够方便用户搜索是否和疑似患者有时空重合。

(二)情感克制:流量与深度的再平衡

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受众的情绪波动性较大,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媒体要承担起舆论引导责任,通过正能量报道增强受众的信心。但是,媒体也容易陷入情绪输出过度的误区,导致情绪超越事实,对受众造成麻木的感官刺激。疫情报道在强调人文主义之余,还应加强新闻专业理念,以克制的情绪引导,促进社会协调。在报道过程中要辩证地看待流量,过分煽情的内容或许能带来高流量,但这并不是衡量内容质量的唯一标尺。同时,也不能只局限于情感传递,还需在社会矛盾的弥合上发力,传播健康信息。例如,央视探索出慢直播形式,将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造过程在央视频APP上进行慢直播,其虽没有对新闻产品进行加工制作,但充分体现出报道的全程性、全息性、全员性和全效性,并且,受众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可以参与评论互动,起到了“云监督”的效果。

(三)宣传与服务提升报道实效

一方面,疫情报道要进一步强化媒介融合宣传报道的效果,扩大信息的覆盖范围,同时,媒体应进行信息把关,把疫情信息通过权威解读和切片化呈现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例如,凤凰网新媒体将数据监测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人民网研究院开辟专栏进行辟谣,等等。另一方面,在疫情报道中,主流媒体的报道语态偏向宣传教育和记录事实,受众的部分信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媒体需要深耕公共服务,为受众提供多维度的信息。例如,湖北广播电视台打造的“长江云”客户端将疫情防控知识与动态新闻相结合,综合运用字幕、背景音乐等创作手法,让疫情报道在宣传之余更具趣味性。此外,媒体在疫情报道中还展现了提供拓展服务的能力,不仅提供了解释说明的信息服务,还助力打通了物资支援、疫情救援等民生服务通道。

(四)整合媒体资源,发挥融媒体合力

在媒介融合发展中,技术融合是创新思维、突破边界、形塑产品的重要路径,媒体可以搭建融媒技术矩阵,合理利用HTML5、VR、AR、MR、Vlog和短视频等报道形式,创新疫情报道的融媒实践。媒介融合不仅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融合,各种媒体形态的边界也逐渐模糊,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单向传播的格局,逐渐转为全媒体矩阵。在疫情报道过程中,媒体不断整合抖音、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发布内容,以期实现同频共振,并借助大V、热搜话题等进行裂变式传播。媒体平台间的融合创新,建构起立体化、综合化的信息传播网络,让采集到的信息被加工、分发到各个平台,不仅能够提升资源整合的速率,也可以提高融媒体的信息生产能力,扩大传播效果。例如,浙江广电集团钱江视频制作的MV《浙世界那么多人》,从决定制作到发布只用了两天时间,并且,一经发布就收获了超1亿次的播放量。该MV之所以能够快速被制作、发布出来,其中很关键的因素是视频中关于抗疫防疫的新闻报道和感人故事都是已有的媒体资源,浙江省700多家媒体和单位,每天都在向钱江都市频道所运营的“美丽浙江”传播矩阵提供一线新闻素材。

三、结 语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体将疫情报道作为创新融媒理念、展示融媒成果的试验田,对融合报道的创新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疫情报道中技术并不是第一位,内容创新、形态创新、渠道创新才是实现跨圈层传播的主要因素。然而,为追求热点而过度煽情、深度内容缺失、产品形态缺乏新意以及难以形成聚合新闻效应等因素,仍是媒体在后疫情时代创新融媒报道的阻碍。媒体要在拓展自身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承担职责使命,主动发声、积极求变,升级宣传与服务功能,整合产品内容形态和媒体资源,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传播优势。

猜你喜欢
医护人员媒介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画”说抗疫
医护人员压力源与应对策略现状分析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意大利 帕帕乔瓦尼第二十二医院 向勇敢的医护人员们致敬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