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中驰援医护的英雄叙事身份与抗逆力

2022-11-05 01:44郭芮彤
今传媒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护原型身份

郭芮彤 孟 彩

(1.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9;2.广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公共基础部,广东 广州 510610)

一、背景、概念与问题

2020年1月20日,中国卫健委专家组拉响了疫情警报,疫情从武汉扩展到整个湖北省,使湖北省成为中国首个疫情暴发地。自2020年1月24日起,29个省市,340多支医疗队,4.2万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参与救治工作。现实中,他们虽然身处高压力、高风险地区,但却能够按时完成任务,为中国及时有效控制疫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网络中,与现实同步讲述着驰援抗疫的中国故事,形成了集体与个体抗疫叙事系统,国家、组织、媒体通过号召、评论、报道塑造了他们作为英雄的宏观文化叙事,当事人则用日记、随笔塑造了特定生命经验的微观个人叙事,显性与隐性共同建构了“英雄”的叙事身份。

(一)叙事身份与生命故事

叙事身份 (narrative identity),又为叙事认同,是叙事方法对埃里克森 (Erikson)身份认同 (identity)理论的研究工具。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和对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路历程”。叙事身份被西方心理学家定义为表现在贯穿生命过程的个人叙事,即“主我”(I)讲述关于客我 (Me)的整合性故事。由于叙事形式赋予了个人经验以意义和连贯性,身份建构也依赖于叙事。麦克亚当斯 (McAdams)首先创建了叙事身份/认同的生命故事 (life story)模型,通过个人经验的生命故事可识别出身份认同内容。本研究通过网媒搜集驰援医护抗疫始末的文本、视像,获得生命故事,识别他们的英雄叙事身份与认同内容。社会文化宏观叙事赋予驰援医护叙事身份,个人又对其社会角色与位置的认同性表述形成叙事认同。

(二)抗逆力与“英雄”模式叙事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被界定为严重的累积性创伤事件的应激源,高压力、高风险等因素增加了医护人员罹患PTSD的风险,比如强工作负荷和突发任务,因此,有必要对驰援医护在任务前、中、后的身心健康保持长时间的关注。抗逆力作为一个积极适应危机并完成任务目标的概念,是一个适宜的理论视角。

抗逆力的叙事研究发现,如果我们能够以“连贯的积极决心”讲述生活中的困难片段,那么围绕这些片段编织的故事更有可能被整合到重要的自我定义记忆中,进而形成我们克服逆境的能力。杰罗姆·布鲁纳 (Jerome Bruner)发现了个人“英雄”模式叙事,高抗逆力个人的生命故事表征了英雄模式的叙事。

二、研究设计:网络民族志的抗逆力叙事分析

民族志是用以描述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信念和行为等问题的质性研究方法。网络民族志是将传统民族志的田野置于网络世界,在虚拟环境中针对网络及利用网络开展的民族志研究。Hine强调了研究网络作为文化产品和文化背景的必要性。Mann和Stewart将网络既作为研究场域,也作为数据收集工具。本研究搜集了2020年1月20日-2021年5月20日内的宏观叙事研究与个人叙事研究的相关材料:1.国家卫健委网站,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与新华社微博公众号的正文及网友评论;2.搜狐、腾讯网转载发布的个人抗疫日记;3.有影响力的连续日记、征文及网友评论,追踪张霜的个人微博日记作为高抗逆力个案,“浸染于网络田野中进行潜伏式在线观察”。

Ramsey和Bleiszner在研发抗逆力的叙事语法时,强调叙述者在他们故事中所刻画的身份,比如作为受害者、英雄,等等。具体分析框架为:叙事语境、叙事基调、含情节的叙事弧。本研究以此识别、整理、分析宏观与个人叙事中英雄身份的意义单元,并与文化原型动力理论进行对话。

三、研究结果:抗疫的英雄叙事身份主题

(一)叙事语境与基调:战斗与乐观主义

宏观叙事启动整个叙事系统,采纳战斗语境,使用军事隐喻,把防控疫情工作命名为战斗、阻击战,把医疗现场称为火线,把防护服称为战袍。纵观叙事系统的叙事基调,正性情绪词显著多于负性情绪词,以个人与集体奋力应战、克服困难,最终收获胜利的乐观主义基调为主。

(二)身份认同结构:显性与隐性

在驰援医护的整个叙事系统中,国家、地方的宏观叙事及网友评论的他者叙事中,命名驰援医护为“英雄”,显性构建了驰援医护的抗疫英雄身份。个人叙事中,最高频的自我称谓是“战士”“白衣战士”,表征个人显性认同医者的职业身份,而抗疫里程表征的“英雄之旅”的内容逻辑,显示了隐性认同英雄的身份。

(三)叙事弧:时空历程的英雄之旅

叙事弧即包含一个完整的开始——中间——结束的故事结构,宏观与个人叙事 (特别是有连续叙事的高弹性个案)都一致反映了包含出征、作战、凯旋、回报的完整征战历程。

1.开始——出征:奔赴考验与离乡别亲

宏观叙事启动了英雄出征意象,采纳了英雄隐喻。比如,国家卫健委网站于1月23日发文:大疫当前,谁敢立马横刀?唯我中华儿女、唯我白衣战士!“立马横刀”取自 《三国演义》对沙场上勇敢厮杀状态的描述,紧接着写道:“风萧萧兮易水寒,不除疫情誓不还!”,以荆轲为国出征履责的意象,隐喻医护们驰援一线的出征景象,渲染豪迈之情与悲壮感。

宏观叙事将抗疫工作定义为对医护集体及个体的考验。比如,新华社微博2020年1月31日18:22发布的 《战“疫”一线就是初心的试金石》:……病房就是战场,就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 ;新华社微博于2020年2月25日06:18发布的 《沧海横流 英雄本色——致敬抗疫一线的勇士们》: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危机中挺身而出,在大考中英勇奋起。

个人叙事积极认同宏观叙事,包括三个情节:一是描述离别家庭亲人、故土同事 (领导)时彼此的牵挂、不舍与担心,比如,告别丈夫“相聚战 ‘疫’结束时”,告诉孩子“妈妈去打怪兽了”;二是获得亲人的鼓励与支持,比如,当事人母亲肯定其“精忠报国”;三是自愿主动迎战、接受考验的坚定决心,个人生活中的妻子、丈夫、母亲、孩子等身份让位于职业身份。

2.中间——作战:智勇双全与敬业舍命

白衣战士与病毒殊死搏斗,虽也曾沮丧,但却依然充满希望、不畏艰险,在医学治疗上攻坚克难,而后战果累累,集中体现出他们高尚的情操、坚毅的意志力和杰出的能力。随着科研的不断突破、治愈的不断增加,高业绩叙事与高负荷工作、身体受苦、牺牲个人情感和利益的叙事并行,网络中传播着大量满脸印痕和血痕的口罩脸、带病工作的文字与视像。比如,人民日报微博于2020年1月29日 至3月19日连续发布的话题:“晒晒最美的她”,以及2021年5月12日刊登的雷神山医院,一名男护士在进入病区工作前打点滴的照片。

3.结局——战胜:凯旋返乡与恩义回报

首先是胜利凯旋的叙事单元,2020年3月17日,驰援医护在完成异地抗疫任务后,陆续告别被驰援地,返回家乡。在此期间,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英雄凯旋”,整个社会系统给予驰援者战斗英雄般的最高礼遇,响彻致敬、赞美与感恩之声,并见诸于行动。比如:当驰援医护离去时,同行含泪相送,骑警护送、群众十里长街行礼致敬;返乡机场提供过水门等高规格的迎接仪式,原单位领导同事给予的欢迎仪式。等等。

其次是持续1年多对驰援者义行与恩情的回报的叙事:1.党和政府授予的精神鼓励、荣誉褒奖,比如,人民日报于2020年4月18日19:02发布的:“将驰援者摘下口罩瞬间的肖像照载入史册的国家影像档案”,国家、省市级召开专门性大会进行授勋、表彰。2.被驰援地的相关组织的情谊回报,比如,央视新闻微博于2021年3月2日15:21发布的:“盼君与春风同归!武汉早樱开放邀医护人员赏花”。3.民众自发的感恩报恩行动,比如,人民日报微博视频号于2020年10月31日22:00发布的:“74岁武汉老人骑行600多公里感谢战疫恩人”。4.商业特殊服务与优惠,比如,根据张霜2020年11月16的日记显示,在驰援结束后,航空公司对驰援者提供了专用通道与免费升舱的服务。

四、结 语

中国抗疫叙事通过驰援医护的生命故事,形成集体与个体应对逆境的英雄式自传体记忆,传承了中国英雄文化原型故事,为全民在危机中进行积极心理建构提供了机会,是“讲好中国故事”,在知、情、意方面注入文化抗逆力的有效话语体系的成功实践。

中国的“英雄”概念始于三国,含理想人格的意义。首见于刘邵 《人物志·英雄》:“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首部英雄人物传记王粲《英雄记》记载了有文、武能力、智慧和勇气的不同社会身份人物。近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精英,把为中华民族崛起、振兴的领袖与平民做了有名与无名的区分,盛赞“隐于世界中之农夫、职工、役人、商贾、兵卒、小学教师、老翁、寡妇、孤儿等无名英雄”。

中国文化的“英雄”叙事身份历经时代演变。古代,强调文、武能力处于高层次的人才身份;近代,提出具有集体性、民族性行为贡献的有名领袖或无名平民两种身份;当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英雄精神与英雄情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包含担当与奋斗、奉献与牺牲、信仰坚定、忠诚、勇敢和敬业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新冠疫情公共危机的社会情境促成了驰援医护先锋群体的英雄叙事,也融合了中国文化历史性英雄身份的属性:高能力 (体能与智能)职业人才;高道德的行为动机与结果;强意志贯穿的行为过程;集体性利益的行为导向;敬业守责的行为原则;平民化的国民身份等。

(一)中国文化英雄原型故事传承:立德与建功

分析心理学的原型动力认为,文化原型是文化心理结构中基础内容与行为的源泉,有两个理论假设:一是个人心理深处包含某种英雄文化原型,可能会在特定处境中被唤醒;二是这种原型最初由神话传说等文化遗产赋予内容表征,又历时性表达于集体与个人叙事中,形成原型故事。鉴于此,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英雄”原型故事传承至今,成为集体、地方和个人可使用的叙事身份资源。

跨地域、跨民族的驰援医护的宏观与微观叙事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文化原型故事,与历史英雄叙事身份一致表现出的共性内容,它既不同于西方文化叙事中个体英雄的冒险故事类型,也不同于当代西方个体生命故事的救赎模式,即将个人的痛苦转化为积极的情感生活场景,从而救赎和证明自己的生命,而是为国家与人民主动迎战、通过考验,践行使命,以立德实现建功的故事,赋予英雄仁、义、礼、智、信、勇的道德叙事。“仁”表现为最高频的情感叙述——医者仁心。驰援医护表现出对病人、同胞、同事的同情与仁爱,并结合爱国情感,将驰援行动赋予为国而战的“大义”,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与生命意义感,获得光荣与自豪感。“勇”的叙事表现为在“仁”与“义”的基础上,为集体性目标而生发的不畏艰险的行动。“礼”为驰援个人与他人、环境互动中的关系叙事,传承中国遗产中有来有往的礼仪文化。优秀的工作能力的叙事则表征了“智”。“信”表现为驰援医护的职业承诺 (如践行使命),也是履行人际承诺(如樱花之约)的文化表征。

(二)抗逆力的文化策略:由内向外的“英雄”应对

社会文化叙事包括社群信仰等内容,比如,意识形态、个人生活意义、对基本需求的社会支持等等,都可以调节人类对创伤的反应,产生抗逆力。文化叙事提供了“个人叙事进入社会复制和转化过程的直接途径”,并发生在个人、文化和社会意义创造的交叉点上。中国驰援抗疫叙事表征了外部、内部两个方面英雄应对的抗逆力文化策略。外部方面:疫情初期,宏观叙事启动战争语境,输入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英雄原型主题、意象,提供唤醒个人英雄原型并赋能的心理资源;内部方面:驰援者个人心理深层的英雄文化原型被宏观叙事唤醒,并吸收了文化遗产外化表达的历史性英雄身份叙事元素,通过社会互动书写个人英雄身份,认同宏观叙事 (图1)。由于“叙事可以模仿现实,现实也可以模仿叙事”,这个吸收与认同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应对风险和压力的能力,增续工作动力,提升抗逆力,保护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医护原型身份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抗疫医护共赴樱花之约
包裹的一切
大生产
歌颂抗疫医护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