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袁 饶华江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体育科学词典》对民俗体育做出官方定义为:指在民间风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关于妈祖民俗体育的概念,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刘青健基于对民俗体育的认识,将妈祖民俗体育定义为:妈祖信众较为集中的地区,人们创造并形成传统而传承下来的一种身体运动习惯。林顺治认为:妈祖民俗体育是在妈祖文化背景之下创造传承至今,并在妈祖民俗祭祀庆典中具有身体运动特征的身体活动方式或体育生活习俗。黄瑞国在其著作将妈祖民俗体育定义为:在妈祖信仰地区,妈祖文化背景下开展的体育活动及体育现象都可以叫做妈祖民俗体育。综上所述,对于妈祖民俗体育至今还未有明确的官方定义,但结合相关文献及资料,依本文需求,将妈祖民俗体育界定为:以妈祖信仰为载体,在妈祖文化相关活动中,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手段所表现出来的身体活动方式。
据统计,妈祖信众遍布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其信众多达二亿多人。俗话说“有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庙”,妈祖庙就成为了妈祖民俗体育发展和传播的主要载体。福建省莆田市是妈祖信仰的发源地,早在清代,福建省妈祖宫庙的覆盖率就高达百分之八十,据《莆田县宗教志》统计,福建共有妈祖宫庙806座,其中妈祖信仰发源地莆田市分布最为密集,共有妈祖宫庙315座。妈祖信俗活动是妈祖民俗体育开展的主要方式,人们通过各种祭祀庆典来表达对妈祖的敬仰,各地妈祖信众都要举行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的节目表演,不同地区的妈祖庙正好体现了“一庙一俗”的地域性,受到不同地区生活、环境、民风民俗等因素影响,妈祖民俗体育表现形式也各有特色。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其舍身救人事迹在沿海地区闻名遐迩,并深深扎根于当地民俗之中,经过千百年历史沉淀而形成一种传统。妈祖传统节庆就成为了妈祖民俗体育发展和传播的重要继承形式,据调查祭祀妈祖的重大传统节日一年有三次,分别是妈祖祭日(农历九月初九)、妈祖诞辰(农历三月廿三)和妈祖文化旅游节。而每个妈祖节庆活动上都要安排各式各样的的妈祖民俗体育项目,烘托节日气氛,具有鲜明的传统性。
民族性是民俗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民俗体育文化要以民族为根基,不仅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该民族精神的体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与妈祖民俗密不可分,妈祖信众多居于我国沿海,这种特殊环境下孕育的妈祖民俗体育也表现出特有的运动特征,例如妈祖功、妈祖操、舞龙舞狮、车鼓等妈祖民俗体育项目,不仅具有浓烈的中华民族特色,也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体育文化。
妈祖民俗体育与妈祖祭祀和节庆活动密切相关,具有规模大、参与人数的的特点,并且健身娱乐价值显著。如妈祖闹元宵活动中,妈祖故乡莆田会举办数天庆典,不仅有各式各类民俗表演,还有车鼓、游灯踩街、踩高跷、舞狮等妈祖民俗体育项目沿街轮番上演;妈祖庙会中,整个庙会可以用戏、舞、歌、鼓、灯五个主项来概括,让在场之人目不暇接。隆隆的鼓乐声、优美的动作、热情的喝彩声、热闹的街道无一不营造出浓烈的娱乐气氛。为了弘扬妈祖文化及武术文化,莆田学院体育系林德明老师以妈祖文化为背景,在传统中华武术的基础上,结合养生、保健的健身理念,创建妈祖健身功共计十二式,其招式简单易学,长期练习可达到减脂塑性、平心定气、延年益寿的功效。同时莆田学院体育系杨松花老师等人经过长时间努力,以湄洲岛民众劳作场景为灵感,创建了妈祖健身操,该操共计9个动作组合,是一项节奏轻快、韵律感强的有氧健身运动,经常练习可促进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各方面身体机能的提高。
妈祖民俗体育不仅活动内容多,而且观赏人数庞大,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可进行经济开发。妈祖信徒众数量庞大,在官方及民众推动之下,每逢妈祖节庆都要举行盛大庆典,引起五湖四海妈祖信众前来朝拜。在保留传统习俗的情况之下,妈祖节庆活动大多以文化旅游节的形式开展,如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天津的妈祖祭祀活动、特别是台湾大甲镇澜宫妈祖赴台湾北港朝天宫进香活动更是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活动之一。规模之巨大,当地政府及民众可因地制宜,推动妈祖体育文化旅游,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台湾近六成人口信仰妈祖,两岸同胞命运与共,虽隔海相望,但妈祖文化中的情感元素充当了连接两岸同胞的重要媒介。妈祖民俗体育最为核心的内容是“立德、行善、大爱”,这些精神契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受到两岸同胞的普遍认同。可通过妈祖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两岸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传递民族情感,增进团结。长远来看,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有共同语言、风俗的全球妈祖信众中具有强烈的凝聚力,也可借助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增进全球各地妈祖信众之间的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文明生活正在侵蚀地方传统文化,便出现文化生态失衡的现象。在如今科技横飞的年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发生巨变,娱乐消遣方式的多样化迫使民俗体育话语权降低,受到漠视的传统民俗体育逐渐被视为潮流的西方竞技体育所取代。不可否认,西方竞技体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众的选择,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但从民俗体育的内涵上来说,民俗体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生活、劳动、情感于一体,是人类文明的一块瑰宝。从一定意义上来看,民俗体育的民俗性造就其特有的风格,并非“俗”而成为“草根文化”,其肩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而非简单的传授知识技能,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虽受到年轻人追捧,但民俗体育所蕴藏的精神需要更多的人去延续。
习近平总书记将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最为我国的治国理政的行动指南,并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多次对文化自信做出深入阐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意识,才能使民俗体育流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是文化繁荣昌盛的根基,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妈祖民俗体育在传承过程中,由于文化自信和保护意识的缺失,导致妈祖民俗体育参与率骤降;第二,科学观念的提升,使年轻一代对以祭祀、庙会、庆典等形式开展的妈祖民俗体育赋予迷信色彩;第三,西方竞技体育的推崇,使妈祖民俗体育关注度降低,逐渐走向边缘化;第四,本土民众欠缺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传承自觉性。由此可见,文化自信的缺失是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最大阻碍。
民族传统体育的异化可以理解为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历程中产生阻碍和扭曲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象,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宗旨背道而驰。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飞速,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乡村旅游发展受到大力推崇。民俗体育在此契机下成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耦合点,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过度商业化,地方利用妈祖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对原生民俗文化做出过度规划,增加过量的现代元素,传统文化仅发挥其经济、娱乐价值,沦为获取经济效益的工具,使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被遗忘。第二,过度的竞技化,为了迎合现代西方竞技体育,满足旅客观众的胃口,妈祖民俗体育增加了运动难度,使其趋于竞技化。不可否认,妈祖民俗体育带来的效益价值,但以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才是最好的归宿。
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可因地制宜、凝聚地方特色,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当前,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大势所趋,校本课程研发成为热潮,民俗体育也被纳入课程开发行列之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民俗体育内容丰富,不仅能够补充学校体育课程的多样性,且能够将妈祖精神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对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妈祖民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而言,有以下对策:第一,聘请优秀传承人与本校体育教师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并纳入课程;第二,加强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宣传,提高学生对妈祖民俗体育的兴趣和认知度;第三,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民俗体育最主要的传承方式为活人传承,只有民众的认可和参与才是其生存之道。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所创造的文化及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妈祖民俗体育是沿海居民智慧的结晶,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批判性的去传承,才能是其走得更远。因此,加强民俗体育文化的认同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是妈祖民俗体育传承的关键。唯有对自身拥有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去糟”的前提下,将民俗体育所蕴藏的多元价值传承下去。因此,对于妈祖民俗体育而言,应从以下几个途径增强文化认同感: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网络数字媒体传播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第二,建立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生态参观地,并对外开放;第三;合理利用校园宣传空间,加强年轻一代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2006年妈祖祭奠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妈祖信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首个信俗类非遗。妈祖民俗体育作为妈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临最大的现实困境就在于传承人流失的问题,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延续的关键。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主要有师徒制、社会性、家族式、群体性、政府组织与倡导五类。无论是哪种传承形式,传承人都占据决定性的地位,因此,可通过以下途径鼓励传承人的培养:首先,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支持,加强妈祖民俗体育传承人的传承动机;其次,加强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提高民众对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的认知度;最后,积极挖掘妈祖民俗体育传承人,在保留原有民俗体育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