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耀辉 呼志昊 刘 琴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文化价值是某种文化特质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功能或意义,是促进人“更是人”的价值。在中华民族血脉中,很多文化都表现出“超出生活”的样态,这种文化的特点是拥有着其他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之一的中国武术也同样如此,它源于自卫的攻防技击,但又超出攻防技击,它早已不是直观、直白和直接的技击格斗术,而是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进化为一种具有多元文化价值的身体行为文化。因此,在当今多元化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挖掘中国武术技术中能够满足于当代社会需求的价值内涵。
生命是一切生物得以发展的根本,没有生命活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就无从谈起,而健康是生命活动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没有健康的身体,生产效率就会大幅度降低。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生命健康始终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21世纪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观是对健康问题的系统思考和科学论述,它将人的生命权、发展权和幸福权作为根本旨归和价值导向,牢牢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基本原则。在原始社会,人类少而禽兽多,人类的生命始终受到来自自然界的威胁,为了能够在众多威胁中生存下去,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了一定的搏杀技术,这样的技击术是武术发展的雏形。因此,在武技诞生之初就内含了对生命的不懈追求,这是世界各民族武技所共有的特点。世界武技的起源具有相同性,但是却又根据发展所处的环境、地域和文化显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使得诞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国武术吸收了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中庸、整体观等以及中医理论中的各种学说。在众多中国武术的拳种流派中,无论是太极、形意、八卦,还是少林、武当、峨眉,其武术体系所表现出的技术特征虽千变万化,但都始终遵循着“万变不离其宗”的人体运动规律。“先求形似,习而久之,必练内意”的由外及内的训练方法是各类流派在习武练拳中的必经之路。以备受海内外青睐太极拳为例,在习练太极拳技术动作时,身形要求立身中正、虚灵顶径、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四肢要求沉肩坠肘坐腕、开胯屈膝;动作运行时要遵循“化圆”的要求,以腰脊为第一主宰,由此带动肩、肘、腕关节和胯、膝、踝关节;整体上要做到由画“圆”开始,到求“圆”大成,过程中要做到呼吸与动作配合、以意念引导动作、中正安舒、虚实相济、动静相合、节节贯串、周身一体等。因此,对于太极拳习练者而言,经过持之以恒的太极拳习练不但能够起到对骨骼、关节、肌肉等运动系统的增强作用,而且还可以达到对内脏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锻炼。拥有丰富健康智慧的太极拳如此,形意、八卦甚至是被称为外家的少林拳也是如此。因为身体上的“外练”是有限度的,但对“内练”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从生命健康角度出发,中国武术更加注重由外及内的练化方式,这与中国人追求长寿的养生观念密不可分。因此,中国武术的健康促进理念是从整体观出发,将武术的技术体系融入到心理和社会适应中,注重内外兼修、身体协调、人格修养、健康长寿。
中国古代历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中,形成了极为严密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其中儒家和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为深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型文化或者称为“德性文化”,在“德性文化”范式的制约和影响下,中国人的处世观念及其行为具有浓厚的尚德特征,具体表现为:处世做人,贵在有德、与人交往,以德待人;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贵和尚中”,“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包括人与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的和谐;“中”既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从“击必中、中必摧”的暴力身体行为中发展而来,又以“点到为止、止戈为武”的宽容态度为最高境界,在这其中以“德性文化”为引领,以“贵和尚中”为处世方法贯穿在中国武术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首先,“德”制约和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正是因为有了“德”的制约,才能够让人们以“和谐有度”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在为人处世中“德”是“和谐”的前提,把握“度”是达到“和谐”的必然条件。在中国武术中,“和谐”的思想体现在练和用的方方面面。例如,中国武术理论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中包含了“天道”与“人道”的和谐和“自然”与“人体”的和谐,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使人与大地、自然形成了和谐的关系。由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融入在中国武术中,使技术中融入了各种动物的姿态、动作、攻防意蕴等来自自然界的多种元素。其次,要达到“和谐”则需要把握好“度”的运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表现在为人处世讲究一个“适中”原则,不可过而不及。例如:不可过而不及,要适可而止,恰如其分,凡事要留余地等等。“度”在中国武术中的运用上大有讲究,例如两人之间进行较技切磋时,掌、拳、腿的力量该用多大,推、拉、抓的程度有多深,点到为止等等;又比如在武术套路的演练过程中动静、虚实、刚柔、攻守等等处处体现着对“度”的把握。就如前人学者所讲:“中国武术的‘点到为止’理念,强调了一种武术人的‘在世情绪’,因为作为技击项目的中国武术,总免不了要和‘人’打交道。”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是武术人对处世的理解。因此,关于“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因此,在“德性”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武术将“武以律己、德以待人”作为其内含的处世原则。从中国武术技术体系的发展来看,“打”到“不打”的转变深受“武德”的影响。武德存在于“武”字之中,即止戈为武。要想达到停止干戈、制止冲突的实力的前提是让自身强大起来,但中国武术中所谓的强大并不只是有高超的技艺,而是有着高尚的品德,能够做到以德服人,即“武以德立,德为艺先”。
关于“成人”,从儒家学说提倡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做人的道德准则;到中华传统十大美德中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等等。这一系列论述的最终出发点、落脚点以及终极目标最终指向都是人。因此,关于如何使人“成人”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始终关注的问题。而在成人的过程中,必定要受到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从外在生理上的教化到内在心理上、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教化。因此,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走来的中国武术更是一种以“练”成“人”的教化文化。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成为“成人”的身体教化文化,其核心离不开通过对外在的技术修习进而影响到内在的人格品质。前人学者曾经提出:“中国武术注重身教言传与练悟的结合,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教化。它通过技艺的感性形象对习武者的情感和意志实施影响。”具体来讲,中国武术在“成人”的路径上首先是通过对身体的教化实现生理上“成人”的目的。这就是说习武者在修习中国武术技术时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不懈的习练,对一拳一掌的劲法,一拧一转的身法以及对弓、马、仆、虚、歇等步法脚踏实地地习练,逐渐能够实现“外三合”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身体协调配合和“内三合”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精神意志相合,进而达到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的目的。其次是通过对技术的不断修习和体悟达到克己、仁爱、和谐、勇毅的品格修养,以实现伦理道德上 “成人”的目的。长期以来,中国武术由于一直沉浸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襁褓之中,使其形成了以崇尚仁爱好礼、笃实宽厚、贵和尚中的价值取向,使之思想上主张动静结合、形神兼备、刚柔相济、内外俱练等。正如前人学者所指出:“中国武术真正的文化归属是一种教化。它是一门实践性的教化之学,一种近乎终身的习染过程。它追求的终极价值是‘武以成人’,关注的是人的生命与内在精神人格的养成完美,而非单纯的知识性教育。”因此,中国武术虽然从追求“打”开始,但其终极目的是通过对“打”的追求达到“不打”身心一体的融洽。总之,中国武术在使人“成人”的过程中不仅通过对技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持之以恒的修习达到生理上的人,而且还通过对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因素进行不断体悟和感受,以达到具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人。
中国武术之所以被冠以“博大精深”和“优秀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依靠单纯的攻防格斗技术,因为从攻防格斗来讲,世界上各民族都有相似的技击术。而中国武术是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文化的熏陶形成了拳理丰富、流派众多、价值多样的从追求身体的“外练”到人格精神的“内练”的身体行为文化。所谓中国武术技术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它包含了传统的生命健康观、处世的智慧以及人之为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