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粤北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路径研究

2022-11-04 02:52郑雅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粤北技术学校民族

陶 红,郑雅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2020 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国进入了以解决相对贫困、防止返贫与可持续性脱贫为主要任务的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地理条件制约、自然资源贫乏、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中。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与非少数民族地区和城市主城区相比,始终存在较大差距。民族地区如何实现可持续脱贫仍然是我国在后脱贫时代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加快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精准度[1]。职业教育在精准脱贫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高民族地区创收能力与实现“造血式”扶贫标本兼治的重要手段。

广东省粤北民族地区包括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3 个民族自治县和清远市三水瑶族乡、清远市连州市瑶安瑶族乡、清远市阳山县秤架瑶族乡、韶关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2]。近几年来,粤北民族地区通过一系列的扶贫方式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对三个粤北少数民族自治县的职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粤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助力可持续脱贫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助力粤北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现状

(一)粤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概况

粤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是粤北民族地区发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重要人才支撑。粤北民族地区七个民族乡职业教育中,所在的县区平均一县只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连南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乳源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瑶安民族学校、秤架瑶族民族学校、阳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始兴县职业技术学校、怀集县职业技术学校、龙门县职业技术学校与东源县灵通职业技术学校。这些职业学校在专业上大多以汽车运用与维修、加工制造、电子商务为主流,第三产业如服务与旅游也占大多数,为粤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了粤北民族地区的可持续脱贫。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充分与当地企业、学校合作,形成“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合作方式,建设培训基地,开展企业冠名班、生产实训一体化等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使在校学生走出学校,进入企业获得坚实有效的实践知识,为粤北民族地区发展与建设区域经济培养素质过硬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粤北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民族地区的产业经济吻合度不高,没有精准对接区域产业的发展,职业学校经费不足以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尤其是“双师型”师资缺乏,导致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不高,难以培养精英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学校毕业生外溢等问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粤北民族地区的可持续脱贫。

(二)职业教育助力粤北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的具体表现

本研究以连南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与乳源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为研究对象,根据文献与学校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对这三所学校的招生与专业、资助、培养和就业四个部分进行现状分析。

1.专业设置多元化助力扶贫

招生与专业情况能够反映职业学校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契合度。如表1 所示,三所学校均以中职教育为主,专业设置多样化,学制为3 年,不同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异同。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针对初中与高中生的中职教育。该校设立有汽车运用与维修等5 个专业,全日制中职在校生 337 人。而连南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除了负责实施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之外,还开设成人教育(开放大学大专、本科学历教育)、社区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此外,该校针对中职学历教育开设工艺美术等4个专业,现有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72 人,专科在读学生242 人,本科在读学生394 人。乳源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规模较大,专业设置众多。在教育教学资源上,各专业设施设备齐全,并配备各专业实训室50 多间。

表1 粤北民族地区三所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情况

2.稳步落实国家财政经费扶贫工作

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扶贫资助的落实主体,主要通过执行国家资助政策以及为师生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根据国家与省市相关资助政策,学校对贫困地区的学生给予免除学费、助学资助金、精准扶贫补助金及政府补贴等方式资助。以三所职业学校为例,连南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在2019 到2021 年度共发放国家资助金额54.1 万元,分别在享免学费与助学金给予353 人次学生补助,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年度相对比,后一年度资助人次与金额大幅提高,扶贫资助力度明显增强(见表2)。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除学费、助学金外,精准扶贫生活费也被纳入该校资助范围,共资助金额178.4975万元,补助学生845人次(见 表3)。乳源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在学费、助学金等方面设立校级标准,在学生学费全免的基础上,助学金与精准扶贫补助实行分级资助,并设立一定比例的生活补助,尤其对少数民族学生有所倾斜(见表4)。

表2 2019-2021 连南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资助情况

表3 2019-2021 年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资助情况

表4 乳源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资助标准

3.人才培养持续输送技术力量

在培养方式上,三所学校针对各自设置专业分别与不同类型企业进行人才合作培养。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在2021 年度与深圳汇邦机器人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邀请企业到学校指导17 次,学校走访企业20 次。连南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以学前教育为主,在专业培养上与多所幼儿园开展合作,充分体现幼师专业与幼儿机构的对接,从“做中学”形成“园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为毕业生供给实习就业平台。乳源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坚持“以技能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针对电子电器运用与维修专业,与中山美的环境电器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开展点对点专业培养人才,并与韶关碧桂园太阳城酒店等酒店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高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更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迅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三所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充分依托校内校外资源对学生开展跟岗与顶岗实习,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当地实习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增强人才自主效能,为当地产业经济发展输送技术人力资源,进而助力粤北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

4.助力当地人才就业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粤北地区职业教育助力精准脱贫的情况。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2021 年毕业生总数为108 人,就业人数为96 人(其中12 人升入高一级学校),就业率为88.89%,毕业生96 人均在珠三角地区就业,对口就业率为93.75%。连南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对口就业人数36 人,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100%。乳源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就业率为98.3%,具体毕业就业率(见表5)。三所学校就业率与对口就业率相对较高,均达到85% 以上,说明三所学校专业设置基本符合社会产业经济需求,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当地人才基本能够获得工作岗位,从而促进家庭持续性脱贫,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见表5)。

表5 2020-2021 年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情况

二、职业教育助力粤北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存在问题与原因

(一)职业教育助力粤北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影响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效果

师资力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优秀师资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粤北民族地区发展培养重要精英人才的先决条件,是职业教育助力可持续脱贫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粤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匮乏,结构不合理。粤北民族地区位于广东省西北部,离中心城市及较发达地区比较远,存在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工资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粤北民族职业学校很难吸引与留住师资人才。连南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现有教职工编制34 人,在职在编教职工23 人(专任教师21 人,艺术类教师4 人;专任教师中级职称17 人,“双师型”教师13 人,同时聘请了5 位校外教师)(见表6)。从表6 中可以看出,2021 年连南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生师比分别是27.65:1,30.28:1,48.92:1,159:1。根据教育部2010 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标准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比应该达到1:20[3],而连南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师资远未达到这一基本水平。民族地区的学校理应注重学生专业技能与本地区民族文化的培养,以实现民族地区的精准定位与扶贫。该校的教师结构中,艺术类的教师仅有4 人。可见该校在支撑中职教育专业建设、社会劳动技能培训方面的师资十分匮乏,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粤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助力的可持续性。

表6 连南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在职生师情况

2.专业设置不合理难以对接民族地区产业需求

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与普通教育相比,它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产业融合与市场需求等结合更密切[4]。粤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以民族地区产业需求与目标为导向,为粤北民族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培养相适应的人才,促进粤北民族地区的可持续脱贫。根据数据可知,粤北民族地区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有雷同现象,例如近年来兴起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也有较成熟的专业如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专业设置雷同会导致同一方向毕业的学生较多,造成就业竞争力过大,不利于毕业生就业。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基于民族及区域特色,着眼、聚焦到“人”,通过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知识的人才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服务民族地区振兴[5]。虽然粤北民族地区个别职业学校为传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瑶族长鼓舞、瑶族音乐、瑶族刺秀等瑶族文化融入专业与实际教学中,但民族特色专业设置不完善,专业设置单一,不能体现粤北民族地区的特色,尚未形成粤北民族地区特色专业品牌,不利于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和高质量发展,也难以对接粤北民族地区产业的需求,无法为粤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3.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滞固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粤北民族地区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都是相对贫困县,地处粤北山区,地理位置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自身经济基础较薄弱。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虽然政策有所倾斜,政府资金投入以及驻村干部和社会力量加入,使得粤北民族地区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这只是“输血”的一小部分,粤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珠三角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着职业教育基础设施与实践基地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生活,进而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表示:“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独立校园,占地面积、课室、实训室、学生宿舍、运动场地、办公场室等不足。”[6]尽管职业学校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但职业学校在扩招背景下,随着职业教育生源增加,学校基本设施不能满足学生基本需求。学校基础设施不齐全,自身经费捉襟见肘,缺乏实训基地等制约着职业学校的发展,影响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从而又反作用于粤北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可持续脱贫。

4.人才外溢严重削弱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具有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功能,旨在将剩余劳动力培养成为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实用型人才[7]。职业教育首要的是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不是只让学生异地就业,而要为本地民族地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本民族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服务。根据数据得知,三所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率与专业对口率相对较高,然而三所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区基本上都在珠三角地区,立足于粤北民族地区发展的毕业生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因此,毕业生大量异地就业,人才大量外流,不仅加剧了粤北民族地区的贫困,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粤北民族地区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积极性。

(二)职业教育助力粤北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困境成因

1.自主效能不足阻碍职业教育助力脱贫

内源发展理论强调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发展主体自身的力量或内部的动力[8]。职业教育需要社会的参与与支持,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贫困人口的自主效能感与职业教育发展息息相关。贫困不仅仅是收入贫困,还包括能力贫困。能力贫困是贫困的根本原因,物质贫困只是直接原因[9]。在粤北民族地区的可持续脱贫中,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对中职学校存在普遍的偏见,严重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尽管粤北民族地区人口的收入水平已经超过现行贫困标准线,但是要单独依靠民族地区自己的发展能力来持续性摆脱贫困仍然难以实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也是导致可能返贫的一个潜在因素。上述数据分析可知,在粤北民族地区中,虽然职业技术学校正在开展扩招工作,但是生源不足是一大问题,一些脱贫人口“等靠要”思想严重。作为脱贫人口的一员不能从内源上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能力,让孩子进入职业教育获得能力的发展,而是等待依靠政府的经济补助。尽管粤北民族地区已经实现脱贫,但是脱贫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低,职业技能水平不高,难以适应职业技能型的工作,就业困难,缺乏就业的竞争力,只能从事简单基础劳动。更有甚者仍然保留着贬低职业教育的传统思想,诸如“只有大学出来才有前途”等唯普通教育论,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民族地区脱贫人口内生动力不足。因此,要助力民族地区可持续精准脱贫,如何提升脱贫人口的职业教育重要性意识,激发群众通过职业教育脱贫和自我发展的自主效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2.过度追求升学率制约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是职业性,理应开展适应职业发展需求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课程[10]。职业教育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与培训,使其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以获取工作岗位和报酬,提高就业率为最终目标。然而,近年来职业教育渐渐沦为“升学教育”,一些职业学校为了对口升学率大肆宣扬升学教育,把提高对口升学率作为工作重点来招揽生源,本末倒置。职业学校轻视职业学校真正需要重视的职业技能知识和实习实训环节,而受教育者受到“学历主义”思想的影响也倾向于升学而不愿意在毕业后成为技术类工人。受传统的所谓“学历越高,前途越好”等思想的影响,粤北民族地区的三所职业技术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以升学率高的专业为主,例如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等。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不受重视,甚至从职业教育出来的毕业生受到民族地区岗位歧视等,“学历主义”思想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3.盲目设置专业削弱职业教育的民族性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具有民族性,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最大助力就是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也必须依托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把民族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当中,走民族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这也是区别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独特优势。然而,粤北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盲目引进一些与自身发展实际不符的所谓的“现代化”专业,使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设置与较发达城市地区专业趋同,例如设置一些汽车维修、电子商务等。民族地区自身的经济基础薄弱,区会闭塞,文化程度较发达城市偏低,经济基础无力支撑开设的现代化专业,办学成本太高,经费、师资不足,又不愿发展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不能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就会失去核心竞争力,沦为其他地区职业教育的陪跑选手。

4.人才流失限制职业教育发展影响当地经济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具有协同性。一方面,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11]。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也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联系,一方面通过培养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民族地区特别是相对贫困的民族地区的发展做贡献;另一方面结合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与当地资源和产业结构相对接,培养本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然而,从现状看,粤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毕业生倾向于往城市中心发展。以粤北民族地区三所职业技术学校为例,粤北民族地区人才在职业学校毕业后往往到广州、深圳、佛山等珠三角中心城市就业发展,不愿回到本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发光发热。同时,毕业生异地就业也使得粤北民族地区政府降低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热情。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失去经济依靠将会加剧经费不足的问题,进而造成职业教育发展恶性循环。

三、职业教育助力粤北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对策

(一)根本性转变观念

民族地区的基本贫困已经消除。如何维持已经脱离贫困的局面,应进行持续性脱贫,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助力扶贫扶智。然而,民族地区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甚至贬低,影响到助力效果。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开始,人们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进而轻视职业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对职业教育院校认可度不高,倾向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不相符。特别在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闭塞,思想观念封闭,更容易对职业教育产生轻视,不利于职业教育对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教育是改变大众落后思想、实现贫困人口内源性发展的一个最有效的方式,“知识改变命运”是职业教育功能在精准脱贫过程中最生动的体现。因此,粤北民族地区要进行职业教育可持续性精准脱贫和防止返贫就要从观念上根本转变,通过政府等多方合力宣传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进而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进行精准扶贫,为“造血”式可持续对脱贫奠定基础。

(二)加大物力与职业教育投入

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滞后,需要各部门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脱贫工作中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先进行“输血”,让民族地区脱贫实境相对稳定下来。目前,民族地区物质投入不够精准。要实现可持续脱贫,直接的物质投入工作依然是重中之重。在粤北少数民族自治县,中职学校才3 所,生源不足,设施不足,在生源扩招情况下设施仍然未能完善,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政府应针对民族地区物质较薄弱地方加大物质投入,特别在职业教育方面。首先,彻底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脱贫是全民性任务,国家应依托制度优势动员各方共同赋能,政府主导制定物力投入等政策,并号召企业、相关公益行业等协同参与,为贫困人口在基本需求上提供资源保障。其次,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增设当地职业教育学校,开设各种对接当地产业经济的课程及完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设施等,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资源支撑,使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再反作用于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培养人才,为民族地区可持续性精准脱贫提供源源不断的“造血式”扶贫。

(三)强化“造血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1.发挥民族特色,合理设置专业

民族特色是民族地区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各种各样的民族特色造就民族的形成。粤北民族地区拥有众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乳源“盘王节”、连南“耍歌堂”、连山“小长鼓舞”等多个文化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独特优势在于凸显特色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民俗旅游等方式增加当地人民收入来源,激发当地群众脱贫能动性,稳步迈进可持续脱贫。然而当前民族地区群众对民俗旅游等概念未能形成系统性知识,不能因势利导合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因此,粤北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不能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趋同,而要融入民族地区的元素,体现粤北民族特色,将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课堂中,编制民族文化课程,学习和弘扬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增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使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培养出具有专业民族文化与旅游知识的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精准围绕民族核心优势可持续脱贫。

2.坚持校企合作,实现可持续性脱贫

校企合作不仅是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有效培养方式,还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机会的有力平台。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与就业岗位,从现实上大力促进粤北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校企合作在精准脱贫过程中所发挥职能性作用已可见一斑。多方利益共同体合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粤北民族地区持续输入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措施。因此,职业教育应该继续坚持校企合作并进一步深度融合,探讨更多校企合作模式,持续性助力粤北民族地区的脱贫。精准定位企业需求,对接产业区域发展,明晰当地人才欠缺技能,加强培养具有信息技术基础的旅游型人才、互联网技术人才等。同时政府作为主导主体也应促进各种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发展,充分进行深度产教融合,为民族地区区域产业发展添砖加瓦,进而更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真正做到持续性造血。

3.人才当地发展,输血与造血并举

民族地区要进行可持续性脱贫根本在人,教育是发展大计,人才是发展根基。职业教育是面向贫困人口,促进当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有效手段。然而人才外溢是职业教育助力脱贫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与闭塞交通致使毕业生不愿在当地发展,人才大量流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当地产业经济与政治文化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力度留住人才,除了完善民族地区基础生活与教学资源设施建设,提高人才当地发展所享受的待遇如工资等,还应从职业教育着手。民族地区应该大力培养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在促进当地就业上与当地政府、企业等协商,通过定向培养及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助力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在专业定向培养上,职业教育应针对各民族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设立相应的专业,给予定向培养专业学生资助政策倾斜,让其在毕业后能够留在当地发展或回到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经济、创新等各方面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共同助力民族地区可持续性脱贫与发展。

总之,职业教育在粤北民族地区的扶贫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解决粤北民族地区基础薄弱与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设置精准对接民族地区产业需求,以及人才外溢、贫困人口职业教育认知与自我效能感等问题,是后脱贫时代助力粤北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脱贫的关键。职业教育应在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更应立足于内源性发展的角度,从根本上转变“等靠要”观念,加大物质与职业教育投入,主动依托职业教育为当地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全面提高民族地区核心竞争力,推动粤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人民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粤北技术学校民族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简介
粤北龙船歌研究
我们的民族
CLASS STRUGGLES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广州市增城区职业技术学校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