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高建青,翁勤洁,杨波,范骁辉,黄佩芳,何俏军,盛荣,曹戟,沈丽娟
浙江大学药学院 (杭州 310058)
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医药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1],亟须汇聚大批药学创新人才。在培养药学高端领军人才的目标定位下,各高校对药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 6]。为促进药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培养综合性药学人才,加强符合药学创新研究与行业发展需求的研究生培养改革迫在眉睫。笔者以浙江大学药学院开展的研究生课程群建设为例,对药学研究生课程的改革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等教育要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一线应用创新人才[7]”。如何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综合型药学人才,药学研究生教育在理论与实验教学、创新学术氛围等培养方面尚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8-9]。虽然多数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药学研究生课程改革,亦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改革多以独立的一门课程为基础,对专业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缺乏以专业改革为基础进行系统的联动课程设计。药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强、涉及多学科领域交叉的综合学科,要求药学研究人员在多学科领域均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领域的前沿动态、熟悉各学科的先进技术、掌握良好的交叉领域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4- 6,10]。因此,相关高校亟须探索能够融通交叉药学各学科力量、整合教学资源的创新联动研究生课程体系。
为满足医药行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浙江大学药学院根据“夯实药学基础、强化实践应用、跟踪学科前沿、提升实验技能、培养综合素养”的理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搭建基于药学专业特色的,互补互辅、协同联动的研究生课程群,采用“案例化”“专题化”“代入式”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维融合教学模式。针对药学多元化学科背景,围绕学科发展趋势和动向、最新研究理论成果以及热点问题,构建符合药学专业特色的,以全方位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养为目的,实现学生全覆盖,教学涵盖实践、基础、前沿全领域的研究生课程群,旨在培养药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夯实其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提升全局观,拓展国际视野。
课程群以药物科学前沿、现代药理学实验技术、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技术、药理医药文献阅读与写作及药物波谱解析五门课程为核心,形成协同联动的有机整体,五门核心课程内容覆盖前沿、理论和实践等药学学科全链条训练过程,覆盖药学院从博士生、科学学位硕士生到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全部研究生,吸纳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兄弟院系的研究生参与,关注药学研究生“创新、前沿、实用、互动、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及素养培养,并发挥互补依托、相辅相成的联动促进作用。
课程群中五门核心课程内容各有侧重,覆盖药学前沿、基础理论、实践应用等学科。课程群内良好的相互依托和联动协同作用可满足药学研究生的培养需求。课程教师来自科研、临床和新药研发一线的国内外专家教授,可保障学生对前沿领域和行业发展的动态理解。课程加强国际学科交流,部分内容采取全英文授课,邀请外籍专家专题讲座,拓展学生国际视野。考核方式多元化,包括理论测试、专题综述、实验技能、新药申报资料解析、科研论文及项目申请书写作等形式,以考查培养成效。
为了实现共享开放和协同联动,在课程群建设中,浙江大学药学院落实以下举措:①坚持集体备课,共同制定课程群运行方案,联动整合教学资源,精细设计互补性教学内容。②共享教学资源和学生反馈,保证课程建设的开放性从而及时优化教学。③建设课程网站,建立线上互动平台,共享线上资料,充分发挥线上平台的功能。课程自主设计期中和期末调查问卷,建设线上平台共享教学资源与意见反馈以及时优化课程设置,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建设理念。调查问卷获得了学生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在教学方式上学生偏好案例式或探究式教学,即在课堂上教师结合实际案例辅助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学生关注学科发展热点问题、学科交叉发展前沿、领先的科研技术方法、课题研究思路及经验、临床药学及工业药学领域等。结合学生意见,课程教学团队增设了基于实例的创新药物发现及开发专题、大数据和云计算下药学信息学前沿专题、结构药理学前沿与相关实验技术专题、分子成像技术前沿专题、药品国际化及一致性评价专题等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融合“头脑风暴”讨论模式和“代入式”教学方式,由学生主导药学热点问题讨论,代入研究者进行思路梳理以提高课程参与度。充分地结合“专题化”讲座和“案例化”教学,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科研课题展开互动,形成自主学习习惯。采用多维融合教学模式,将线下课堂与线上MOOC相结合;依托学院和校设基地平台等条件,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基地平台,现场观摩药物安全评价及新药研发流程;基于新药报批需求,设置原料药的全套结构解析案例实践环节等。通过以上举措,全方位点燃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图1)。
图1 课程群建设目标、方法和多方面举措示意图
课程群建设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学生获益面广、满意度高。课程群的五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形成良好的互补依托关系,覆盖药学全链条研究领域,因此吸引了众多学生,选课学生不仅100%覆盖药学院所有研究生,还包括来自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西湖大学的研究生,课程群受众面和获益面不断扩大,辐射效果良好。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课程群获得学生高度认可。以药物科学前沿、现代药理学实验技术及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技术等课程为例,学生匿名问卷调查显示,2017—2019年,学生对这些课程的整体满意度均为100%。
课程群采用多元教学模式,注重学科交叉、显著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引导研究生由被动地“学会”知识,到主动地“会学”。“头脑风暴”小组自主讨论和课堂自由提问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自主选题在相关领域专家的指导下的课堂讨论取得了良好效果,所有上课学生都认为自己从课堂讨论中有所收获,认为从“头脑风暴”讨论中“收获巨大”的学生比例从81.82%(2017年)提升到了91.67%(2019年)。在谈到具体的收获和心得体会时,学生普遍提到通过该方式的交流和思维碰撞拓宽了知识面和科研视野,了解到不同领域内的前沿研究进展及学科交叉优势,加深了对热点研究及新技术的认识,促进了自己课题思路的形成甚至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经过课程群培训,研究生在实验动物技能及相关知识储备方面也显著提升,考取实验动物资格证的人数从2016年的39.2%显著增加到2018年的89.9%。在学校倡导浙大学子争取成为创新主力军,争做新一轮全球创新的引领者的大环境下,课程群助力提升研究生从事药学创新工作的积极性,硕士研究生转博比例大幅度提升,以课程群建设启动之前的2016届和建设一年之后的2017届硕士研究生转博比例为例(2018和2019年接受课程培养的学生尚未到转博年限):2016届转博比例为15.7%;2017届该比例上升至30.1%。在课程的引导下,研究生对学术交流的参与度显著提高,近三年博士研究生国际交流率接近100%。学生评价表示从课程群学习中获得的思维碰撞机会显著拓宽了自己的科研视野,加深了对热点研究及新技术的认识,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医药大健康和“First In Class”新药创制的背景下,课程群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国家医药产业的发展相结合,鼓励学生勇担前沿引领技术攻关重任,投身我国新药创制事业。课程群的培养坚定了研究生为药学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和毅力。课程群建设以来,博士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从2016年的50%升高到72%。毕业研究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顶级院校深造,显著提升学院的海内外知名度。此外,毕业生就业单位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除在省内外医院进行临床药学工作之外,近年来不少毕业生赴恒瑞、药明康德等知名医药企业从事新药创制工作,也不乏投身医药投资领域(包括深圳市华夏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海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的复合型人才,体现了课程群对药学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成效。
药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是理论知识的来源与应用,也是一门需要不断创新积累和发展的学科。为满足人类健康需要,切实落实发展药学创新人才计划,构建药学学科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药学学科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药学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优化导师队伍结构,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全面提升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我国的医药健康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