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奕
“世炎和恩来全身都是聪明”
赵世炎在留法勤工俭学生中的威望很高,大家都很敬佩他。蔡畅说:“世炎和恩来全身都是聪明。”傅钟回忆:“如果没有世炎同志这样经常地向大家讲解,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还不可能懂得那么快。”面对朋友们的赞誉,赵世炎表现得非常谦虚和谨慎。他诚恳地给一位赞扬他的朋友写信说:“你对我的观察未免太过分些,现在的我,只有我自己知道,自然我不当说,没有朋友知道我,我只觉得朋友所知道的我都太过分。”
萧楚女自喻贾宝玉
萧楚女举止豁达洒脱,文字也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同时代的人谈到他,总要强调他的眼睛,双眼透过镜片炯炯有神,“纵谈沉酣时,每目嗔而脸歪,口沫四溅,激昂凄厉,慑震四座”。1920年,他为《大汉报》写了篇文章《古今人孰似》,列举了中国上百个古代人物,并与当代军、政、文化各界相类比,洋洋洒洒。他在文章结尾写道:“或有问楚女古今人物孰似者,则应之曰:无事忙,似贾宝玉;而不惮烦则惟许劭焉。”
难以想象,肌肤黝黑、面带天花痘印的萧楚女,如何会以颜如冠玉的贾宝玉自比,这大概就是兴之所致的真性情吧。
朱德“像一個地地道道的农民”
1928年秋,康克清参加红军,上了井冈山。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她第一次见到朱德:“我在队伍中,顺着别人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个中等个头,体格健壮,忠厚长者模样的人,正向我们走来。”“朱军长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他很平易,平易得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1930年7月,红军在兴国召开北上誓师大会,萧华在会场上见到了朱德。他对朱德的印象是,“个头不高,腿上打着齐整的绑带,脚穿一双粗茅草编织的草鞋,连一双袜子也没有。然而,脸上的表情是轻松而慈祥的,宽宽的额头下,有一双深邃明净的大眼,稳重地环视着集结在草坪上的队伍。当他站起身的时候,就习惯地将两腿分开,双臂交叉在背后——那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大约是因为经历了许多惊天动地的斗争的缘故吧,所以那副瘦削的身体就显得像钢铁一样坚强”;“朱总说话时声音不大,也不着急,使人感到亲切。他留给我的印象是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像一个朴实的农民,又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和蔼可亲”。
1944年夏,访问延安的英国记者冈瑟·斯坦因对朱德印象深刻:“兵士们敬爱那个60岁(朱德实际58岁)的老农民,像父亲一样。他宽阔的面孔焕发着一种不可抗拒的热烈与乐观,他有力的握手唤起人们的信心”。
美国记者爱泼斯坦谈到对朱德的印象时也说:“从他的外表一点都看不出他是一个勇猛善战的指挥员和身经百战的战略家。相反,他看上去像一位普通的父亲,在干完一天艰苦而又令人满意的工作之后,回到家中,解开钮扣斜靠在椅子上休息,谈起话来面带安祥的微笑,充满成熟而又淳朴的智慧。”
聂荣臻“惟性情太温和”
1924年10月中旬,25岁的聂荣臻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被编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七组,任组长。
10月31日,第七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组员们对聂荣臻的批评,有“做事太复杂,性情太温和”,“不在组内起作用,以后应当积极地活动,注意内部支配工作,进而注意外部”,“有时疏忽”,“做事负责,活动少”。聂荣臻则自我批评:“做事负责,性情太温和,做事有时疏忽,以后要积极活动,尤其注意本组工作。”
当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莫斯科支部对聂荣臻的批评结论为,“做事认真,惟性情太温和,今后应特别努力活动,尤其在组内多接近(组员)”。
彭德怀自诩似李逵
1928年2月中旬,黄公略返回国民革命军独立第5师第1团,与团长彭德怀等人相聚。两人久别重逢,长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广州暴动以来的白色恐怖和国内形势。
其间,黄公略问彭德怀最近看什么书?彭德怀道:“看三本书:《共产主义ABC》(布哈林著)、《通俗资本论》(李季编)、《水浒传》。”黄公略问:“你像《水浒》上的谁?”彭德怀答:“有些类似李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