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燕 孙祥龙 刘星光 方 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要步伐。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广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金字招牌,在概括广西四个突出特点时也强调: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在“四个新”的总要求中更指出广西要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围绕更为宜居康寿的广西建设,目前广西各地开展了丰富的生态实践,在推动生态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的进程中不断取得进步。环大明山健康产业带是广西重要的生态环境优质区域,行政区划上主要涵盖武鸣、上林、马山、宾阳及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从区域共建视角探索这一区域如何通过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态优势更快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推动山水优质县域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
环大明山区域生态优势凸显,拥有大明山、三十六弄-陇均、弄拉、龙山4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域森林覆盖率达67.31%,高出南宁市整体水平18.53个百分点,其中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超过98.9%,号称“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75%,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负氧离子每平方厘米平均含量高达7万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大明山水质等级高,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7.5%,且矿物质含量丰富,被誉为“绿色水库”。夏季平均气温为22-26℃,是“避暑”“避霾”的最佳目的地。
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拥有维管束植物2023种,野生脊椎动物294种,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宝库”。区域农产品和中药材资源丰富,培育了武鸣沃柑、马山黑山羊、上林油粘米、黎塘莲藕等名优特产品以及金银花、牛大力、石斛等1331种特色药材。自然风光开发价值高,上林鼓鸣寨、大庙江、下水源、马山水锦顺庄、金钗石林、金伦洞等一批旅游项目享誉区内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壮汉族群交织和特色地理环境、社会历史背景等,荟萃了骆越、龙母、霞客、古关、民歌等丰富多元的文化精髓。
区域内“养、游、动、文、食、医”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养生养老方面,借力南宁作为国家医养结合首批试点城市的契机,主动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健康旅游方面,旅游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开发了大明山、大龙湖等12个4A级景区;山地运动方面,举办了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等,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山地运动成为新的市场热点;健康文化方面,策划了武鸣“三月三”歌圩等节庆活动,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健康食品方面,拥有武鸣沃柑、马山黑山羊等特色食品,为产业融合奠定基础;健康医药方面,成功引进丽源、金嗓子、恒拓等生物医药企业,初步形成以中成药为主、化学药剂为辅的医药产业格局。
环大明山区域陆路、水路交通网络结构不断完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快集聚,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支撑。陆路交通方面,形成以来宾—马山、马山—平果、贵港—隆安为主要支撑的东西向和以都安—南宁为骨干的南北高速公路,建成多条国省干线和县道支线公路,新柳南高速公路、府城至大明山南门二改一公路、宾阳—马山一级公路等项目正积极推进,区域路网密度不断增加;水路交通方面,西江“黄金水道”规划在马山县建设货客运码头,水运向东可通达珠三角等地,进一步加强了其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经贸联系。
南宁市享有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沿海沿边沿江开放、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部湾城市群以及“一路一带”建设、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多重政策叠加优势。同时,随着“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级对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向好,2019年8月全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后,自治区已陆续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西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南宁市环大明山区域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
区域健康资源开发、产业效益提升、品牌造势宣传等方面的整体统筹能力较薄弱,具体表现为:健康产业优质资源挖掘不足、开发力度不强、出彩程度不高、盈利效益不佳,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的能力不足。健康产业效益提升能力不强,产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偏低,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各县(区)经济贡献度不高。健康产业品牌宣传能力薄弱,以“大明山”为亮点的品牌运作营销体系不成熟,大事件营销、自媒体营销等新兴营销手段运用不足,健康产业品牌联动效应不强。
企业是产业共建发展的核心主体,目前环大明山区域健康产业类的大部分企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规模不大、层级偏低、带动性不强。健康制造类企业培育不足,虽然武鸣东盟经开区已引进丽源、金嗓子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但马山苏博工业园、上林象山工业园与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相关的企业寥寥无几,马山黑山羊、上林香米等农副食品仍以初级种养和低端加工为主,缺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与精深加工企业运作,产品和服务特色不足,致使环大明山健康产业发展缺乏同期比较优势与市场竞争力。
开发运营平台是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环大明山区域尚未组建统一的、大型的开发建设运营平台,四县(区)健康产业资源的开发、建设、运营以政府主导投资开发为主,兼有部分政企合作开发模式,初步建立了市场化管理运营机制。总体上,由于缺少统一的运营管理机构,区域生态资源、农林资源、旅游资源等优势健康资源未能实现高效整合,商业包装推广工作滞后,而现有的环大明山旅游联盟由于缺少统筹协调的具体措施,尚未发挥实际作用,无法有效撬动更多市场投资和组织各方力量参与区域健康产业共建。
设施、资金、用地、人才等要素是促进健康产业联动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区域要素支撑能力薄弱,制约了县(区)健康产业耦合联动。区域交通路况差、通行距离长、通达程度低,交通体验感差,交通基础设施亟待进一步完善。资金缺口大,各县(区)财政吃紧,无法有效保障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受环保约束和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影响,各县(区)健康产业用地指标紧缺。人才队伍薄弱,大湾区对人才虹吸效应明显,致使健康产业发展所需的康养、旅游、医疗、护理等人才短缺。
推动环大明山山水优质县域健康产业共建,必须从整体上对区域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进行引导,坚持“共绘蓝图、共享资源、共建设施、共管运营、共保生态”的建设路径,实现对山水优质资源的统筹开发和区域竞争力的最大提升。
1.加强环大明山区域的统筹管理
环大明山区域涉及武鸣、马山、上林、宾阳和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县区和单位,目前产业带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资源整合、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品牌塑造等工作均需要高位统筹,统一部署。建议构建市级层面组织领导体系,实行环大明山健康产业市、县(区)两级多部门联动发展机制,以南宁市大健康和文旅产业工程指挥部为领导机构,形成各县(区)职能部门及各工业园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和“责任到人、快速响应、全程跟踪、定期汇报”的工作机制。
2.合力共建区域健康产业空间格局
围绕“养、游、动、文、食、医”六大健康核心要素,总体构建“一带一核四片多组团”的环大明山健康产业空间格局。其中,“一带”为环大明山健康产业带,“一核”即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核心,“四片”即武鸣、马山、上林和宾阳四大发展片区,“多组团”即按照主题引导、区块融合、组团集聚、协同联动的发展要求,依托各发展片的产业、资源、文化优势,统筹环大明山区域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建设,谋划打造16个特色产业组团。
图1 环大明山区域健康产业空间格局示意图
环大明山区域健康产业发展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健康资源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将区域的自然、生态、气候等山水优质资源与乡村的农业生产、文化特色等相结合,聚焦“养、游、动、文、食、医”六大健康核心要素,以大健康产业统领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环大明山区域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示范区。重点打造六大健康产业:以养生养老为引领,重点发展森林康养、壮瑶医药保健、高品质养老服务和老年用品制造等产业;以健康旅游为重点,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山水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业态;以山地运动为亮点,重点发展体育赛事、运动培训和体育用品制造等产业;以健康文化为特色,重点发展民俗文化体验、文化创意和数字非遗等产业;以健康食品为配套,重点发展健康农产品种养和保健养生食品加工等产业;以健康医药为潜导,重点发展中医药壮瑶医药、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制造等产业。
以提升环大明山服务水平、保障健康产业高水平发展为引领,补齐设施不平衡的短板,加强产业项目—组团—环大明山区域—南宁—区内外间服务层级无缝衔接。
1.构建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落实环大明山区域内柳州经合山至南宁、上林经宾阳至横县等高速公路,宾阳(黎塘)—南宁等一级公路及马山站、南宁北站等交通枢纽建设,保障区内外重大交通廊道与环大明山区域的直接联系。根据产业项目发展需要,在组团内统筹项目组织,加快建设二级公路、旅游公路、乡村公路,解决项目与交通大通道的联系。实施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以组团为服务单位建设片区型旅游集散中心,引导环大明山内交通集散、住宿、餐饮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与产业项目间的可达性。
2.构建便捷完善的康养服务体系
优化康养基地、养老院布局,推进康养场所的更新改造。积极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和康复医疗机构,统筹布局环大明山“15分钟医疗服务圈”。打造多层次康养联合体,以大中型养生、养老机构为主体,结合医疗机构,为康养人群提供稳定期康复、出院后护理等服务。加强康养护理人才培育,依托自治区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基础,推动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加快培养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体育健身等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
服务运营水平是衡量健康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区域健康品牌的塑造、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以及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环大明山区域健康产业发展,应坚持整体开发运营的理念,加快构建完善的区域服务运营体系。
1.探索建立“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区域健康产业开发建设模式
充分发挥国有投资平台公司引领带动作用,探索由自治区、南宁市和有关区县的直属国有企业共同组建跨区域投资运营公司,共同发展环大明山区域健康产业;创新区域合作路径,重点加强在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方面的协作,成立跨区域健康产业合作联盟,加强跨区域健康产品创新合作。
2.强化整体招商引资
深入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引资研究,明确重点产业,制作“产业树”、绘制“产业链全景图”,精准开展健康产业大招商活动;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代理招商、重点项目招商、园区主题招商等;优化招商引资政策环境,加快制定土地、税收、财政等多方面与健康产业项目相关优惠政策。
3.加强整体运营策划
灵活选择社会化开发主体、开发公司、合作开发等土地使用模式,对于经营性用地,建议以市场运作为主,强化政府监督和管控。对于非经营性用地,建议充分利用市场资本,采用BOT及BLT、BT、BOOT等多种方式进行开发建设。做好近期项目策划,选择初具发展雏形的产业组团开展项目策划,重点打造具有规模性、创新性的产业项目,充分发挥龙头项目、精品项目、明星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形成环大明山区域健康产业品牌效应。
优质的生态环境是环大明山区域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坚持生态优先,既是保持区域发展优势的必要措施,也是把握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1.加强生态功能区管控
根据国家政策文件关于三区变两区管控要求,按主导功能差异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且各功能区按照管理目标和资源特征实施差别化保护管控措施。大明山保护区、龙山保护区的核心区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外,仅允许以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为优先的人为活动。
2.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
以环大明山区域为整体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制定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营建和疏通弄拉自然保护区、大明山—龙山自然保护区、高峰岭—大明山生态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廊道,提高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积极开展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采取以封禁为主的自然恢复措施,辅以人工修复,改善和提升区域生态功能。逐步推进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降低人类活动强度,减小生态压力。
3.推进绿色发展模式
积极推进环大明山区域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现区域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及资源综合利用。以循环化改造和清洁生产为突破口,强化健康制造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资源分类使用、能源梯级利用,建立健全循环型健康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东盟经开区、苏博工业园、象山工业园、黎塘工业园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引导居民、游客、候鸟人群衣食住行游等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