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煤矿工业广场再开发策略研究-以晋城凤凰山矿为例

2022-11-04 16:44王靖翔邓元媛吴浩然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2年10期
关键词:凤凰山矿区广场

王靖翔,常 江,邓元媛,林 岩,吴浩然

(中国矿业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据统计,2020 年我国因化解产能或安全问题关闭煤矿数量达428 处,预测2030 年我国关闭/废弃煤矿将达到1.5 万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资源枯竭及落后产能矿井的关闭势在必行[1]。关闭矿井不仅带来赋存能源与空间资源的浪费,造成诸如工业广场废弃、土地压占、矿山地质环境待治理等后矿山问题[2],还会使矿区转变为城市中的“真空地带”,带来城镇空间割裂、片区功能衰退、活力缺失等城市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改造提升老旧厂区等存量片区功能。国务院在《“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批复中要求,支持独立工矿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更好解决自身困难,更好发挥支撑功能。以上都表明城市更新能为我国资源型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3]。如何挖掘关闭煤矿工业广场的价值与特色,赋予其新功能并助力城市转型和经济复兴,成为独立工矿区转型面临的首要挑战,也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盘活存量资源、激发地区活力的关键。

结合学者对“矿山工业场地”“采矿废弃地”等相近概念的释义[4-7],本文将“关闭煤矿工业广场”定义为:煤炭开采时期形成的地面工作区域,主要包含生产、仓储、运输、办公等功能,是地下资源输出与地面资源输入的交换界面,闭矿后处于损毁、闲置或未完全利用状态的土地。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关闭煤矿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能源与空间资源再利用等领域[8-11],研究范围多是地下空间或采空区/塌陷地[12],而涉及“工业广场”范围内的研究则集中在再开发时序、废弃地景观恢复、矿业遗产调查与保护、再开发模式等方面[13-15]。在已有研究中,研究对象多以工业广场中“矿业景观”“工业建筑”等单一要素为主,鲜有面向城市更新的空间设计研究,关闭煤矿工业广场的再开发与城市更新尚缺乏紧密的互动。笔者以山西省晋城市关井闭矿的独立工矿区凤凰山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工业广场的空间构成要素与价值特征,从城市设计视角探讨工业广场再开发策略,以期为此类资源型地区的城市更新提供借鉴。

1 矿区概况

1.1 城市背景

山西晋城市是一座典型的“以煤成矿、因矿兴城”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全市含煤面积达5 350 km2。早在隋唐,煤业便广泛用于生活与冶炼。新中国成立后被列入全国重点采煤地区,成为国家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经济发展长期倚重煤炭资源。进入21 世纪,城市“一煤独大”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2010 年随着山西被确立为资源型经济综改试验区,晋城开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关闭资源枯竭的矿井。“十三五”时期全市退出煤炭产能1 875 万 t[1],在山西省管辖市中占比最高。“十四五”时期,晋城开始部署新型城镇化战略,特别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推进城区扩容提质,优化功能布局,形成以人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新局面[16]。凤凰山矿的关井闭矿工程,是在晋城经济转型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背景下完成的。

1.2 矿井区位环境

凤凰山矿是晋能控股煤业集团下属的一座独立工矿区,位于晋城北石店镇北部,与市中心直线距离约5 km (图1)。该矿井田面积约29.35 km2,处在优质无烟煤储量丰富的沁水煤田东南边缘,南与古书院矿相接,东与王台铺矿相连,共属于原晋煤集团建矿历史最悠久的“老三矿”。矿区被大车渠村、窑头村、东上村三座乡村环抱,西侧紧邻可通向城区的227 省道。西南距离白马寺山森林风景区约3 km。矿区内铺设一条东西向全长8 km 的铁路专线,与太原-焦作铁路线在晋城北站接轨,是当地煤产品对省内外输出的主要路径。

图1 凤凰山矿区位与航拍图Fig.1 Location and aerial image of Fenghuangshan Mine

1.3 矿城关系演变历程

作为“老三矿”之一,凤凰山矿的兴衰变迁见证着晋城市矿城关系的演变历程(图2)。该矿于1970 年投产使用,1974 年晋城将“工矿城镇”作为城市职能定位后,矿区兴建居民点与配套服务设施,经济与社会功能开始独立于老城区。随着原煤产量的增长,凤凰山矿逐渐形成煤炭业为支撑的单一产业结构,老城区则是在引入多元产业的同时逐步提升第三产业的占比。矿区与城区之间的功能差异,导致二者在空间上长期处于分离状态。1985 年晋城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后,城市轮廓以旧城区为核心圈层式向南、东方向扩张。到2001 年,北石店镇被纳入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凤凰山矿在内的若干矿区形成新的工矿组团。2008 年,晋城总体规划提出将北石店镇作为以煤炭生产服务和物流为支柱产业的生产、生活综合片区,同年,凤凰山矿井田主采煤层基本枯竭,原煤产量急速下跌,矿区步入产业转型阶段,于2009 年建构经济共同体并引入教育培训产业。2016 年,随着“三供一业”政策的落实,矿区脱离企业办社会职能。2019 年,按照晋城市“一体两翼、协同发展”的空间战略布局,承载主城与郊区联合发展的东部丹河新城大兴建设。受到新区辐射影响,矿区由最初的封闭型独立工矿区逐渐走向半开放的城市社区,2020 年下半年,凤凰山矿正式关闭。凤凰山矿井服役期累计生产原煤达1.1 亿t,为晋城市煤炭经济的崛起做出了积极贡献(图3)。

图2 “老三矿”与晋城空间演变关系Fig.2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old mines and Jincheng in space

图3 凤凰山矿原煤产量变化Fig.3 Change of raw coal output in Fenghuangshan Mine

2 工业广场构成与特征分析

2.1 工业广场空间构成

凤凰山矿工业广场总占地面积87 hm2,从土地利用情况看,以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仓储用地为主(图4),其中工业用地面积60.53 hm2,位于工业广场的西区,占广场总面积的69%。文化与商业服务设施及公园绿地主要在南、北、东围绕工人社区分布。绿化用地面积12.96 hm2,占广场总面积的15%。现有建筑组团共计72 组,场地总建筑面积超过15 万 m2。

图4 凤凰山矿工业广场建筑类型Fig.4 Building type of Fenghuangshan Mine industrial plaza

利用人工地面调查与无人机正斜摄影辅助技术,对场地进行详细勘探,归纳出工业广场主要由生产型、生活型以及生态型3 类构成(图5),并对以上构成要素展开具体分析。

图5 凤凰山矿工业广场要素构成Fig.5 Composition elements of Fenghuangshan Mine industrial plaza

2.1.1 生产型要素

生产型要素由地面生产系统中的建构筑物与外部设施构成,建筑组团共计31 组,规模庞大且形式多样。该要素群承担煤炭筛分破碎、重介分选、脱泥分级、储煤运输、浓缩沉淀5 道选煤工序以及附属工业的加工制造环节。代表性的单元有洗煤厂、沉淀池、筒仓、储煤场、设备车间、运煤廊、铁路等。

2.1.2 生活型要素

生活型要素由凤凰山矿工人社区内的办公与生活服务类设施构成,承载矿区生活、体育活动、养老教育、交通游憩等功能。具体包含办公楼、科教中心、学校、工人俱乐部、医院、商店等配套服务设施,建筑组团共计41 组;以凤凰东路、光明路、希望路3 条路为主的街道空间,用于串联工业广场与其他功能区的交通;中心广场、操场等大型户外活动场地;以及4 座露天停车场与2 座立体停车楼。生活型要素群主要分布在工业广场的东侧、北侧,与生产厂区界限明确,基本确保了生活服务功能的全覆盖。

2.1.3 生态型要素

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的生态要素是城市环境的主导要素[17]。凤凰山矿工业广场的生态型要素主要包含:开敞的水域空间;滨水生态岸线与绿地公园;西北高、东南低的山地环境;主干道与铁路线两侧的生态走廊;生产区内散点式分布的乔木景观。工业广场水域面积达8 万 m2,北接依山而建的生产空间,西临白马寺山森林公园,远山近水的空间结构为水体景观增加了层次感。场地整体以悬铃木、毛白杨、垂柳等乡土乔木为骨干树种构建起绿地框架结构。

2.2 矿业遗存价值评估

前述分析中的3 种空间要素经过人工组织和配置,以建筑及周边环境为基本单元构成矿业遗存群,是关闭煤矿工业广场内特征最鲜明、信息最丰富的空间概念。研究以更新和再利用为基本目标,创新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矿业遗存价值的评估体系,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专业人士对遗存建筑评分,计算加权分数,确定建筑所属的价值等级。借鉴学者对工业遗产价值构成的阐述[18-21],结合凤凰山矿业遗存的空间特征,选取历史价值、美学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环境质量、景观优势、建筑现状、建筑再利用价值8 项作为准则层,并设计17 项评价因子组成指标层,由此构建指标层次结构体系(图6)。

图6 遗存价值评估层次结构体系Fig.6 Hierarchy structure system of value evaluation for remains

之后构建指标判断矩阵,计算权重数值。共发放11 份征询问卷,收集专家对准则层C和指标层内各因子D重要性差异评价,运用1-9 比例标度法构建出准则层C因素判断矩阵和指标层D因素判断矩阵,并经过一致性修正,对每项因子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其权重统计结果(表1)。

表1 权重计算结果Table 1 Calculation results of weight

在确定了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之后,针对每项评价因子制定评分标准。将每项因子的总得分列为100、90、80、70 这4 个等级并制定评分标准,并以景观标识性D11 的评分标准为例(表2)。

表2 评分标准细则(以景观标识性D11 为例)Table 2 Scoring criteria (taking the landscape identity D11 for example)

在此基础上,制作建筑遗存价值评估表,请熟悉该矿的学者专家、矿上行政管理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对存在评价需求的建筑遗存进行打分,通过权重与分数乘积得出准则层C分数,并按照该层级权重算出建筑综合得分U。按照评价标准,最终将参与评价的44 组建构筑物划分为4 个等级。其中,一级遗存(90~100 分)6 处,二级遗存(80~90 分)15 处,三级遗存(70~80 分)12 处,四级遗存(60~70 分)共11 处(表3)。

表3 评分结果Table 3 Scoring results

评价结果显示,一级遗存作为凤凰山矿采煤历程最重要见证和工业文脉的核心,必须进行保护;二级遗存大多数是使用频率较高、质量较好的建构筑物,外部景观环境良好,建议原状保存继续使用;三级遗存为具有较好的空间尺度、空间氛围的建构筑物,但存在某几项价值的缺失,具备改造提质的潜力,建议保留,并依照实际开发需求进行适宜性改造;四级遗存则存在严重的质量安全或风貌破坏等问题,建议统一拆除、清理(图7)。在此基础上开展对工业广场的再开发利用设计。

图7 凤凰山矿工业遗存评价Fig.7 Industrial remains evaluation of Fenghuangshan Mine

2.3 工业广场特征分析

2.3.1 空间界面的封闭性与复杂性

凤凰山矿是一座城郊型独立工矿区,尽管被纳入晋城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却始终处在主城的边缘地段。受城-矿空间关联性较弱以及“企业办社会”管理模式的影响,矿区长期无法共享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发展空间相对独立。从所在区位环境、与市区交通的衔接程度以及社会福利功能的自立等各方面看,工业广场都呈现出高度封闭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土空间的连通性,给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增加了难度。另外,矿区工业广场的土地权属关系较为复杂,表现在矿区产业转型中,企业控制矿区的资产处置和项目审批,但涉及到土地开发、置换与利用问题时,将由地方政府起决策作用。受到多重管理影响,场地内出现划拨、授权经营、租赁、无证、占用等多种权属类型的土地,复杂的权属关系给未来矿区土地的性质变更、利用方式造成影响。

2.3.2 生产工艺的流程化与完整性

凤凰山矿工业广场完整保留了大量与煤炭相关的各类生产建筑与设施,相连生产性构筑物的跨度达到200 m,清晰呈现了煤炭产业“采掘-加工-洗选-运输”的生产工艺,是地区工业历程的实体记录。工业广场建设形成“多组团、多尺度、紧凑型”的场地空间格局,在煤炭加工的流程线上,不同功能的技术用房经过组合,因地制宜地形成各自独立的空间组团。各组团间又能依靠工艺流程间的承接性,通过道路、廊桥、设备等要素产生关联,确保整条生产链的安全与高效。矿井关闭后,场地整体的工业风貌得以存续,为再开发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机遇。

2.3.3 景观的多样性与标识性

凤凰山矿的工业景观是一种多尺度的复杂巨系统,地表的铁轨、道路和信号设备,地面伫立的大跨厂房和车间,以及空中盘旋交错的各工种介质与运输管廊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文景观群落。从景观视觉质量来看,巨构单元重复并列的圆筒仓、高耸的原煤准备大楼、纤长延伸的蓝色运输廊等都极具视觉识别度和冲击力。矿区的自然景观多样但质量参差不齐。生产区植被以毛白杨、龙柏为主,景观严重缺失且质量较差;办公生活区的整体植被景观良好,主要集中在办公楼、文体活动楼、体育场等地段,以针叶常绿植被及常绿灌木为主;南侧以水环境为基底的滨水带生态环境优美,植被种类丰富。总体来看,凤凰山矿具有“花园式矿山”的景观特征,保留了绿色山地要素基底,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相生。

2.4 再开发挑战

2.4.1 从矿区走向街区的业态选择

在晋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需求下,关井后的凤凰山矿应积极填补城市新功能,主动由封闭独立转向开放包容,从独立矿区走向城市街区。由于矿区现存的产业结构单一、活力不足,尚缺乏提振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因此,再开发面临的首要挑战将是评估现有产业环境与土地价值,根据城市与区域的长远发展要求开展定位工作,选择适合的替代产业,统筹业态体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方式作出合理决策,释放既有用地的潜在价值与活力,刺激地区的经济增长。

2.4.2 山地环境下的交通组织模式

工业广场现有的交通系统是为生产和运输的便捷性而服务的,由于生产流程的模式化,加上特殊地貌影响,整体交通结构单薄,不能很好地满足作为现代城市街区的使用需求。矿区对外的车行入口位于东南侧,处在铁路线与十字道路汇接地段,车流量大且交通情况复杂。工业广场外围虽有乡道环绕,但由于地形高差较大,限制了工业广场与外围道路衔接。另外,场地内部多处跌落式陡坡影响车辆通行的便捷性和可达性。铁路线地段的南北两侧高差起伏,最大高差达8 m,制约了南北区域的交通联系。如何架构对接城市的交通网、缝合内部高差带来的空间裂缝,是再开发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4.3 矿业文脉的保护与再生

从城市文脉传承的角度看,凤凰山矿作为资源型城市工业发展的见证者、矿区人民集体记忆的记录者,包含独特的文脉气息。再开发城市设计需要对该地的历史文化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充分挖掘场地的特色文化要素,并将它们做“符号化”和“类型化”的处理,将其转化为一种文化触媒因子,融入到工业广场文化景观的创造中,帮助民众唤醒对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场所的公共记忆。此外,对矿业遗址风貌做整体性保护,也有利于矿区工业文脉的延续,而这一过程同时是城市文脉的延续过程。一方面从工业广场的布局和自然肌理出发,通过设施景观化处理,可以起到延续显性文脉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对工业广场历史沿革的研究,完成采煤工业史的讲述和演绎,能够延续其隐形文脉。

2.4.4 矿业遗存改造策略制定

凤凰山矿业遗存形式庞杂,再利用潜力巨大,改造重点因建构筑物类型而异。具体来说,生产建筑因操作需要,一般有着较大的空间尺度和坚固的结构形式。通过何种方式使生产空间由“机器尺度”转化为“人体尺度”是这类建筑更新的重点。对于生活与办公建筑,改造则更加强调功能优化与形象环境的美化,使空间性能更加低碳、绿色、节能。再开发需要针对矿业遗存的改造提出总的策略框架,指导遗存的更新设计。

3 关闭煤矿工业广场再开发城市设计策略

3.1 城市设计路径

城市设计是一个长期、连续的实践过程,其构思需要通过后续具体分支学科的详细介入实现。贯穿整个城市设计过程的“设计导则”和“实施策略”即是实施的媒介。因此,确立关闭煤矿工业广场再开发城市设计思路,用于指导详细设计的开展(图8)。

图8 关闭煤矿工业广场城市设计思路Fig.8 Urban design thinking of closed coal mine industrial plaza

3.2 “矿退城进”的更新目标

城市尺度上,按照晋城市“一体两翼,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战略布局,主城区将与正在建设的丹河新城共同组成2 个城市经济增长极,城市由现有主城区的单中心向主城区、丹河新城双中心发展,逐步实现城市轴线东移至金村大道城市发展轴的目标。“十四五”规划显示,丹河新城将以丹河及两岸生态环境、大学及优质高中教育高地发展优势为重点,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核心。凤凰山矿处于金村大道城市发展轴上,与丹河新城的区域发展联系密切。

区域尺度上,北石店镇将以建设充满魅力的地方特色小镇为目标,增强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打造连接城乡的网络节点。凤凰山矿位于镇区西北部村庄环绕的中心地带,紧邻白马寺城市生态绿心,本身具有“近城区、近景区”的天然地缘优势。此外,矿区的转型已经初步启动,产业集群涵盖服务行业与教育行业,产业转型基础稳定。基于对城镇空间发展趋势、产业发展方向的研判,立足凤凰山矿产业与资源的现实基础,确立工业广场“矿退城进”的总体更新目标,将新功能定位为以教育培训为动力引擎,康养产业和餐饮娱乐为抓手,工业遗产研学旅游为辅助,与城市功能相融合,面向山西、辐射中原地区的教育特色小镇,将片区形象定位为富有矿业文化特色、现代生活风尚与景观地域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成为北石店镇与晋城市的形象窗口。

3.3 景观引导下的秩序控制

关闭煤矿工业广场城市设计的本质是对原本功能独立且相互割裂的空间进行联系与整合,并更新工业景观,使其成为“城市化的景观”。设计将煤炭加工链作为“历史发展轴”,讲述凤凰山矿的工业历程。将铁路作为“景观记忆轴”,通过景观化设计改造为城市慢行公园。场地西侧的教育培训区作为“教育文化发展脉”,中部工业遗存作为“核心特色工业脉”,东侧服务空间作为“综合服务脉”。通过三脉并举,构建工业广场南北向的主要空间秩序;借“历史发展轴”与“景观记忆轴”2 条城市轴线完成历史轴线的转译与强化,构建东西主要空间秩序;中部“历史核心区”则最大限度地保存工业文化特征。最终在场地内形成“三脉、两轴、一核心、多片区”的总体空间结构(图9)。

图9 凤凰山矿工业广场城市设计空间结构Fig.9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design for Fenghuangshan Mine industrial plaza

3.4 功能空间的整合与重置

城市设计坚持工业遗存再利用优先,采用多功能混合的开发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功能布局方面,工业广场形成8 大功能区:教育培训区、博览陈展区、商业服务区、办公生活区、生态康养区、生态防护林区、滨水休闲区及仓储物流区。总体布局以洗煤厂、物供大院、设备库大院改造构成的博览陈展区为核心场所,利用现有厂房资源打造公共空间,以工业文化传播为媒介激活周边地块价值的提升,串联各个功能区。以该区域为基本分界点,西侧规划现代教育培训社区,推动专业教室、培训公寓等教育和居住载体的建设;北、东侧规划为生活社区,以优化基础服务设施为主、建筑适应性改造为辅,打造舒适现代的办公空间,引导城市新街区的生活风尚(图10)。

图10 凤凰山矿功能分区设计与总平面规划Fig.10 Functional zoning design and general plan of Fenghuangshan Mine

在总体空间效果上,城市设计意图表达“自然”与“工业”“过去”与“未来”“教育”与“生活”交织的生活图景,使矿区主动融入晋城市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与城市有机融合,产生“对内重构、对外织补”的城市更新连锁反应(图11)。

图11 城市设计总体空间效果Fig.11 Overall spatial renderings of urban design

3.5 交通体系的外通与内融

城市设计立足于晋城市发展规划,重新建构工业广场的内外交通体系。矿区原主入口与东南侧四车道的凤凰东路相接,车辆需穿越铁路下方涵洞方可到达,便捷度较低。基于此现状,在铁路公园西侧设计入口广场,并规划南北向的8 车道,与通往丹河新城的规划路北金街相接,以强化矿区与城市核心区的联系。在矿区内部,疏通东西、南北方向的6 条车行道路,以凤凰街、凤凰东路、大学路作为基本骨架,构建场地内的车行网络系统(图12)。

图12 工业广场交通系统优化设计Fig.12 Optimal design of traffic system in industrial plaza

为了缝合场地内组团间因高差导致的空间裂缝,根据工业广场的交通需求修补局部高差,通过新建交通设施、原有空间改造和土方再利用3 种方式构建竖向交通体系,营造立体交通景观(图13)。

图13 交通体系与交通景观构建Fig.13 Traffic system and traffic landscape construction

3.6 矿业文脉特色的延续与塑造

通过对矿业遗存重要景观节点的打造来强化工业文化体验,进一步将这些节点空间形成网络化布局,使文化在整个矿区内蔓延开来,提高整体的标识性和触媒作用,让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可以感受到矿区特有的文化底蕴。提炼现有的工业元素与符号,将其植入新功能的环境设计中,强调工业场景的符号化再现。

3.6.1 “矿业历史核心区”环境设计

对洗煤厂、设备库大院、沉淀池进行改造设计,功能对应为发展历程展览馆、社区图书馆、城市文化馆,打造历史核心区内的“三馆”,营造特征鲜明的工业历史景观和较强的现代空间识别性,重构历史与现代的要素,在激发公共活力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本地居民的场所记忆。

3.6.2 “标识性景观”设计

筒仓和沉淀池在场地内具有极高的景观识别度,是凤凰山矿地标性的构筑物,设计将该区域定位为“文化展览区”,延续观瞻性文脉的特色。沉淀池主要应用于废水处理环节,因其特有的工作原理使得构件本身独具特色,且场地内地势下沉,有多个廊道和楼梯联系不同高差。设计意图将该区打造为兼有娱乐和商业属性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将3 座沉淀池分别改造为水池、沙坑、轮滑场地,用于开展户外活动,并对设施外场地做景观化铺装处理。在操作上保留设施的基本结构与廊道、楼梯等交通构件,增强空间游览的趣味性(图14)。

图14 筒仓与沉淀池标识性景观设计Fig.14 Iconic landscape design of silo and settling tank

3.6.3 线性要素的强化设计

凤凰山矿的线性要素是其工业特征之一,保留并且通过设计使其强化具有重要意义。原有的线性要素包括空中交错的运输廊道与地面沿湖的运输铁轨,可对其进行景观化处理,在色彩上进行统一控制,构建场地内工业景观的视觉联系(图15)。

图15 工业广场线性元素空间效果Fig.15 Spatial effect of linear elements in industrial plaza

3.7 工业建筑的再循环改造

设计应用“再循环”理念,对工业广场内的工业遗存进行改造,以功能创新与风貌优化为导向实施更新。以洗煤厂跳汰车间更新为例,提供形象、可视化的设计路径,从构造维修、功能创新和风貌控制三方面开展更新改造实践。

3.7.1 场地现状与更新目标

凤凰山矿洗煤厂跳汰车间于1991 年投产使用,承担着选煤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建筑总高32.5 m,共7 层,整体采用框架结构,纵向3 跨,横向5 跨。内部设备完整保留,三层装有2 台可洗选0~13 mm 与13~80 mm 块煤的跳汰机。建筑南侧建有若干砖混建筑,层数1~2 层不等,风貌混乱且环境较差,车间的入口标识性较弱。该建筑原本承载的是煤矿洗选工艺中的关键一步,矿井关闭后完整保留了原始的建筑结构、框架以及洗选设备。依照工业广场更新功能的总体规划,该建筑的更新目标为历史博物馆,是未来发展历程展览序列中的核心空间(图16)。

图16 跳汰车间更新改造设计Fig.16 Updated renovation design of jigging workshop

3.7.2 再循环改造设计

第一步构造维修,是针对建筑存在的结构性病害进行科学维修、加固与替换,确保空间安全可用。经过结构师对厂房的基础、承重结构、外围护结构及变形情况进行检测鉴定并汇总,发现仅非承重墙体存在破损问题,无结构性病害,可直接进行功能改造。

第二步功能创新,是采取外部加建与内部重组创新的方式,利用加减法平衡功能的新旧转换。在建筑南侧加建1 000 m2的入口空间,功能包含门厅、展厅、水吧等,作为进入历史陈展的现代引导空间。建筑内部1-3 层则重构为核心展览空间,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工艺设施划分空间,并运用有限干预的手段进行再创作,将捞坑与跳汰机等设备转变为代表工业特色的机械展品,4 层及以上设计为办公、阅览、图书等小型空间,承接内部办公、会议、资料存储等功能(图17)。

图17 跳汰车间功能循环Fig.17 Functional circulation of jigging workshop

第三步风貌控制,注重场地环境氛围的营造,将建筑周围所有破旧砖房拆除并配置户外休闲区。对原有厂房主体结构及外立面90%予以保留,采用“微介入”的策略处理旧表皮。改造中拆除的玻璃经过二次捣碎后,掺入新建的立面材料中,可作为“反射”的骨料来丰富立面肌理(图18)。拆除的砖砌块可用于营建北侧挡土墙和景观路,塑造旧工业废品与新材料拼贴的风格。洗选设备和机器也可作为建筑小品在室外陈展,延续场所的工业记忆(图19)。

图18 跳汰车间更新立面设计Fig.18 Updated elevation design of jigging workshop

图19 跳汰车间更新设计效果Fig.19 Updated design rendering of jigging workshop

4 结论

a.提出一套面向关闭煤矿核心空间要素的价值评价体系,在层次分析法(AHP)中利用城市设计思维创新了评价的指标层。该评价体系与关闭煤矿再开发目标相结合,能为工业广场内建筑与设施的“保护、保留、改造、拆除”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

b.基于要素价值评价结果,工业广场经济、社会和文化潜力挖掘与矿业文化特色凝练,提出关闭煤矿保护性再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城市设计思维与方法,构建了关闭煤矿工业广场再开发的城市设计策略:景观引导下的秩序控制、功能空间的整合重置、交通体系的外通与内融、矿业文脉特色的延续与塑造、既有建筑的再循环改造。

c.凤凰山矿是晋城市独立工矿区。分析认为,山地矿业风貌与绿色生态本底是关闭矿区的核心价值表征,应以风貌存续与生态保育为再开发重点。凤凰山矿应确立由“封闭的工业广场”向“开放的城市街区”更新的目标,通过工业广场内外交通缝合、整体风貌景观化改造和既有建筑有机更新,能在提升活力的同时创造城市特色,指导矿区向“花园式街区”转型,成为关闭煤矿工业广场转型的示范。

d.在当前深化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的山西省开展该命题的研究,将更具典型性与借鉴性,依据矿区特色与价值制定保护性再开发的策略,对关闭煤矿的转型具有积极指导意义。此外,在我国深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背景下,如何将关闭煤矿工业广场再开发设计更科学合理地融入到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框架中,仍需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凤凰山矿区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煤炭矿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无人机高光谱遥感估测
在凤凰山上
广场
凤凰山歌
我国矿区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矿区智能勘测设备中单片机技术的应用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三字歌
凤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