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 201306
课程教学是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过程性评价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新时代对全面提高本科课程建设质量、强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第九条明确提出: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
在课程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首先需要界定过程性评价是什么。学者黄甫全认为过程性评价是“在课程研制、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进行的系统性评价”;高凌飙主张过程性评价的功能“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罗祖兵提出过程性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过程进行的评价”。综上所述,本文界定过程性评价是在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及时、动态的评价,找出问题并予以反馈和改进,最终达到提高课程教学成效和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目的。
本科“微观经济学”课程是普通本科高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学科平台基础课程,是所有经济学、管理学本科生的必修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面临教学班级规模较大、课堂上师生互动方式比较单一、章后练习综合性较强、课程内容难度较大等问题,任课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开展了引入案例教学和讨论、建设课程网站、增加学业辅导、实施过程性评价等教与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线上学习平台的广泛应用,课程教学有了更好用、更强大的平台和技术支持。在线上学习平台发布课程,不仅可以便利地设计各项学习活动、推送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还能方便、快捷地开展过程性评价,获得学生学习过程的大数据,让教师和学生能及时反馈、修正、完善教与学过程,能显著提高过程性评价的工作效率。线上学习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也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了新的平台。
按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需求,本课程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在每次课中/课后帮助学生自我评价是否真正掌握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及时获得评价反馈,然后在问题导向模式下修正偏差、改进提高。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安排进行调整。过程性评价的核心是过程和改进,目的是提升课程教学成效和促进学生学习发展,总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过程性评价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前期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线上学习平台的优势,将过程性评价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每次的课程教学都包含明确学习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实施过程性评价这三个环节(图1)。其中课程学习目标由教师提出,让学生知晓和认同;课堂教学活动以讲授教学为主,加上案例讨论、互动分享等环节;课堂教学活动中或结束后在线上学习平台发放1~2个过程性评价,学习平台记录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并即时反馈评价结果。学生可以及时改进,老师可以及时了解评价结果并完善教学过程。
图1 过程性评价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本科专业评估中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要求每一门专业课都要为学生毕业要求提供支撑,因此,每一门专业课在开课前就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结束时要通过结果性评价来测度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结果性评价是一种检验,本身并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本身在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完成度高才有可能达成较好的教学结果。过程性评价的评价—反馈—改进的循环实施,有助于完善教学过程,并最终改善教学结果。从长期看,过程性评价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自我评价、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有利于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每一次过程性评价中都鼓励学生及时修正和改进。首先,过程性评价与教学进度同步伐、同频率,每次课中/课后至少有一次过程性评价;其次,要求过程性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基于线上学习平台的过程性评价可即时反馈给学生;最后,为鼓励学生及时修正和改进,允许学生获得评价结果反馈后,通过自我学习和改进后再次参与过程性评价并即时获得反馈。
2022年2—6月,本课程在学习通平台开展校内SPOC教学,在学习通线上平台使用作业、讨论等功能进行过程性评价活动,学生在电脑端或移动端线上参与。在实施时,本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体现了高频率性、低综合性、即时反馈性和可改进性。首先是频率高,每次课中/课后至少一次过程性评价,部分课时有两次过程性评价,整个学期16次课共进行了21次过程性评价。因为频率高,所以每次过程性评价涉及的内容分量比较少、综合性比较弱、概括性比较低,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自我评价本次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其次,学生每一次的过程性评价都线上提交并能即时获得反馈,学生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后,可以带着问题通过自我学习、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修正学习的偏差,增进学习和理解的深度。最后,学生还可以按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是否再次参与此次过程性评价。
从教学平台提供的相关数据看,本次课程的21次过程性评价整体完成度较高。虽然课程的过程性评价频率高、次数多,对准时提交的限时要求也比较高,但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认真完成且最终回答的正确率较高。从图2可以看到,约90%的同学都能按时完成每次的过程性评价。为更好地发挥过程性评价的自我评价、自我学习、自我更正的功能,21次课程评价活动中的17次,学生可以选择参与再次答题。即在完成某一次课程评价并收到反馈后,在学习和改进后可选择再次参加答题,线上学习平台记录学生每一次的学习和评价过程。经过这样的评价—反馈—修正—再评价后,学生最终回答的正确率均值达到90%以上(图2)。
图2 过程性评价参与率和正确率
在过程性评价的实施过程中,线上学习平台不仅能提供教学信息化支持,其“互联网+”的模式还能较好地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学习行为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线下课堂集体授课,整体工作效率高、同质性强,但无法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不同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而线上学习平台则能较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在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过程中,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节奏安排在线上学习平台参加每一次过程性评价;线上学习平台记录每一位同学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和轨迹;教师通过平台数据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状况,还能观察到学生不同的学习行为模式。比如,在传统线下教学课堂,教师常常有这样的体验:课堂上常常能当场快速回答问题、平时作业也完成得不错的同学,却常常不在期末考试优秀名单中,却无法定量地分析此类情况,而线上学习平台记录的学生学习大数据能帮助教师定量地分析学生学习行为。
本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中,从平台数据可以看到:一小部分(约20%)同学每次过程性评价的首次答题就有约85%或以上的正确率,但他们几乎不参加第二次回答,表现出这部分同学思维敏锐、学习接收知识较快的特点;大部分同学参加过程性评价首次回答时正确率不尽相同且多有波动,这其中的大多数同学在自我学习和改进后会选择再次回答并获得了较高的正确率,表现出这部分同学学习上比较循序渐进的特点。总的来看,每一次过程性评价中,有60%以上同学选择参与再次回答,且最终回答的正确率均值达到90%以上,明显高于首次回答的正确率均值(图3)。
图3 过程性评价首次和再次参与的平均正确率
本课程基于线上学习平台实施了高频率性的过程性评价,从课程最终的结果性评价看,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看,与上一年相同学院、相似班级规模、同一教师任教的教学班比较,该教学班级课程考核平均分提高了2.54分,优秀率(90分及以上人数占比)提高了3.12个百分点。此外,本教学班级内的不同学习模式的同学,其课程考核结果也有所不同。如前所述,从线上平台数据可以看到学生参与过程性评价的学习行为模式可分为两种:一小部分同学的第一次回答正确率较高且几乎不参加第二次回答;大部分同学第一次回答正确率不尽相同且有波动,大多数在学习改进后参加第二次回答。从最终结果性考核看,第一种学习行为模式学生与第二种学习行为模式学生的课程考核的平均分基本相当,但优秀率差别较大,第二种学习行为模式学生的优秀率明显更高(表1)。
表1 不同学习模式学生课程考核平均分和优秀率
从学期末的学生问卷调研反馈看,学生对过程性评价的认可度较高。为了解学生对过程性评价的“感觉”,在学期末发放了线上问卷调查,71位同学中有64位参加并反馈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采用五分量表形式,从反馈统计可以看到,学生对“每课一次的过程性评价对学习很有帮助”“每次过程性评价的分量和难度恰当”“过程性评价的即时反馈对学习很有帮助”这三个描述的认可度都比较高,综合得分(满分5分)分别为4.55分、4.44分、4.50分(表2)。
表2 学生问卷调查反馈统计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过程性评价应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每一次教学课堂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过程性评价的循环;过程性评价的重点在于过程和改进,教学过程完成度高才有可能得到好的教学结果;在线上学习平台可以高效率、互动性地实施高频率性、低综合性、可即时反馈和改进的过程性评价,学生参与线上过程性评价的完成度较高、认可度较高;从本课程实施结果看,过程性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升课程教学成效;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大数据,还可以看到学生参与过程性评价的两种不同的学习行为模式,过程性评价在学习循序渐进型学生中的效果看起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