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鲟鱼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2022-11-04 07:41李水根
中国水产 2022年10期
关键词:鲟鱼鱼子酱福建省

文/李水根

福建省拥有广阔的山地丘陵土地资源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具有市场前景且适合成规模养殖的鲟鱼等优良鱼类品种,有助于发挥福建省突出的水产资源优势以及特殊的地方区位优势。本文介绍了福建省鲟鱼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就进一步充分利用福建省资源优势,深化鲟鱼产业发展,实现更大规模产业化与集约化生产、产品精深加工,推进福建省渔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了针对性发展思路和对策。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地区,水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水温常年保持在15℃~23℃,大库容水库遍布省内,水产养殖产量和产值常年位居全国前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城乡居民对于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福建省水产名特优种养殖产业的兴起,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对老百姓小康生活的缔造产生了积极影响。

喜好冷水环境的鲟鱼,正是一个适合福建省山区开发的优良品种。被称作“水中熊猫”的鲟鱼有着两亿年左右的进化史,全身皆是宝,鱼肉、鱼骨、内脏被视为美味佳肴,其鱼卵制成的鱼子酱更是有着“黑色黄金”的美誉。

福建省鲟鱼养殖产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高速发展于2010年左右。经过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多年努力,突破一系列技术难点,充分发挥福建省地理优势,实现了鲟鱼规模化生产,产业链不断健全,满足了市场供应,也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

一、鲟鱼主要特性及养殖现状

(一)鲟鱼主要特性

鲟鱼肉厚、味美、骨软、营养丰富,是一种具有极高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亚冷水性鱼类。鲟鱼肉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其中叶酸和ω-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是其他鱼类的3倍~5倍。体重在5kg以上的活鲟鱼,肉质优于三文鱼和龙虾。鲟鱼鱼子酱为世界上公认的珍贵食材,因价格昂贵素有“黑色黄金”之称;鲟鱼的软骨、鳍、肝、肠、肚可做成几十道风味各异的名菜。鲟鱼皮具有坚韧、耐用、美观等特点,可制成高档皮革;成鱼软骨富含硫酸软骨素,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炎、抗癌等保健效果。

(二)鲟鱼养殖业发展情况

20世纪初期以来,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全球范围的鲟鱼自然种群被过度捕捞,再加上各国陆续修建的大量水利水电工程及水域环境污染,鲟鱼洄游通道被阻断,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全球鲟鱼自然资源急剧下降,大多数种类已处于濒危状态,少量种类已绝迹。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鲟鱼养殖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从黑龙江省、辽宁省、北京市等地向南方省份逐年扩展,2017年,中国鲟鱼养殖产量已占世界鲟鱼年产量的83.9%。

鲟鱼自然状态下适宜偏冷、洁净、溶氧量高的山区流水环境,而福建省山地丘陵众多,地理资源优势明显,加上适宜的气候,鲟鱼养殖常年可正常投喂饵料时间长达8个月~9个月,约为北方地区的1.5倍~2倍。同时,福建省地下水资源丰富,海拔差异和地域温差较大,冬天沿海地带水温能保持在10℃以上,而夏天山区水温能保持在25℃以下,有利于鲟鱼安全度夏,保证成活率。福建省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水资源,为开展鲟鱼海化养殖提供了充足条件,运用一定盐度的海水养殖鲟鱼,能显著增强鲟鱼抗病力,提高鲟鱼存活率,改善鲟鱼肉质,优化鱼子酱品质。

因此,福建省发展鲟鱼养殖产业,具有产品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养殖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养殖户积极性高等优势,可促进福建省山区特种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带动百姓增收致富,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力量。

二、鲟鱼的养殖技术研究与成效

福建省区域内现有鲟鱼养殖场10余家,养殖鲟鱼约20万尾。其中,有规模较大的两家鲟鱼养殖企业,主营业务是生产加工及经营鱼子酱贸易,鱼子酱加工所用的雌性亲鱼保有量均超过5万尾。两家企业均拥有大库容水库水域资源、多品种鲟鱼亲本、工厂化繁育基地及食品加工厂,且都通过了农业农村部人工养殖鲟鱼与鱼子酱加工CITES备案,获得农业农村部鱼子酱出口资质证书。经过十余年科企联合攻关,开展了本土苗种繁育、饲料配制、养殖及疾病防治、精深加工及高值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福建省鲟鱼产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一)实现苗种全人工繁育,解决鲟鱼苗稀缺问题

福建省是我国鲟鱼人工养殖主要省份之一,但早年间由于缺乏鲟鱼人工繁殖技术,每年仅从北方引进的鲟鱼受精卵就达到1000万枚,需耗资约1300万元。由于南北方水质、温度等环境差异较大,严重影响受精卵孵化和幼苗成活,造成孵化率及幼苗成活率低等问题,从受精卵到幼鱼的成活率只有50%左右。

2011年,福建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联合成立“南方鲟鱼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双方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取得技术突破,应用专利技术“水产动物养殖系统与方法”“史氏鲟鱼性成熟人工冷水循环系统”,首次实现福建省鲟鱼苗全人工繁育,至2012年共获得受精卵约100万枚,育成并存活幼苗近90万尾。企业已建立了一套适合福建省地域环境的鲟鱼人工繁育技术,在实现鲟鱼本地繁育、推广适宜本地的品种、降低鱼苗成本、提高鱼苗成活率等方面跨出了重要一步。

(二)缩短亲鱼培育周期,推动鱼子酱生产产业化

素有“黑色黄金”之称的鲟鱼鱼子酱,在全球市场呈现供不应求之势,价格高达600美元/kg~2000美元/kg。由于野生鲟鱼资源枯竭,及欧美等国家因鲟鱼品种、环境和劳动力等问题无法扩大人工养殖规模,造成国际上鱼子酱市场缺口日益增大。

福建省科研院所与企业科研人员充分发挥福建省地理气候优势,因地制宜,集成微创穿刺性别识别、自然低温环境模拟、新型蛋白——寡肽添加饲料配方、ISCOMs专利疾病防治、综合管理等一套健康养殖技术,加快了鲟鱼生长速度,缩短鲟鱼亲鱼养殖周期至6年。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寡肽蛋白源酶关键技术及其在水产饲料中应用”、发明专利“鲟鱼雌亲鱼配合饲料”和“一种富寡肽的鲟鱼软颗粒配合饲料”等成果的应用,为鱼子酱产业化生产提供更多亲鱼,把鲟鱼产业打造成福建省新的渔业经济增长点,为促进福建省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三)构建疾病防控体系,促进鲟鱼健康养殖

幼鱼期和稚鱼期是鲟鱼病害防控的关键期,其中,仔鱼开口、幼鱼转食两个阶段最为敏感,若控制不当,极易造成培育鱼苗大规模死亡。当鱼苗进入成鱼期,鱼体生理机能完善,抵抗力增强,各类疾病发生率会大幅下降。相较于病原因素,环境是导致鲟鱼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许多鲟鱼的人工养殖环境与其自然栖息环境相差较大,气候、水温、生态等理化指标存在差异,导致鲟鱼抗逆性减弱、生理机能失调,引发各类疾病。

福建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科研人员以防为主、综合防控,探索出一套具福建省特色的史氏鲟疾病防控技术。技术人员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物质,提升鱼体抵抗力,防止疾病发生。同时,采取疾病监测,对发病病例及时进行检测分析,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有效提高了鲟鱼整个养殖过程中的成活率,增加了养殖经济效益。

三、鲟鱼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鲟鱼养殖产业起源于北方,现阶段福建省鲟鱼养殖还存在多方面问题,鲟鱼苗种人工繁育、养殖过程病害防控、可持续的养殖模式等技术难题亟待解决,需要展开大量更为深入的基础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加强良种选育

福建省鲟鱼产业在苗种方面的问题在于,鲟鱼亲体种群数量较少,遗传多样性程度低,新品种有待培育扩繁。目前,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施氏鲟、达氏鲟及其杂交种和中华鲟的育种等方面,研究方向较窄,需要扩展。

渔业部门应重视对进口品种的选育与培育,进一步筛选出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强、适合南方地区生长的优良鲟鱼品种。建立育种协作组织,促进良种企业间鱼种交换,提升苗种质量,逐年选留后备亲鱼,扩大后备亲鱼群体数量,加强现有后备亲鱼的培育和选育,使之尽早进入繁殖生产,实现鲟鱼增养殖的良性循环。加大力度推进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以中华鲟保种中心为模板,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联合攻关选育优质、高效、多抗、安全的适合福建省养殖的鲟鱼新品种,建立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提升水产养殖良种化水平。

(二)加强高值化开发利用

鲟鱼养殖产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产业链条不够长、不够全面,尚局限于活鱼养成后进入水产批发市场销售。鲟鱼精深加工产业深入开发不足,高附加值开发利用形式较为单调落后,一定程度制约着产业自身进一步发展,不利于鲟鱼产业做大做强。

应从鱼子酱、医药保健品、化妆品、工业骨胶、制革用鱼、皮肉制品以及鱼体各部位分割制品等方面进行鲟鱼高附加值开发。鲟鱼鱼子酱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奢侈消费品,近几年,养殖鱼子酱消费量和市场价格呈明显上扬趋势,我国养殖鱼子酱总产量超过世界总量的60%。可充分发挥福建省气候环境优势,利用鱼子酱的加工生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重点扶持一批鲟鱼加工企业,瞄准国际市场,提升鲟鱼产品品质,完善生产卫生条件,开发休闲食品、医药保健用品等功能性产品,打造名牌产品,不断加强我国鲟鱼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整体效益。

(三)建立特色品牌

鲟鱼养殖周期长、投资成本大,品牌培育时间也较长,福建省“鲟鱼绿色产业”品牌建设不足。各地应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大力发展鲟鱼产业,创造自身特色,打造以养殖加工为基础带动科普、观光、休闲、旅游一二三产融合的新业态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以品牌开拓市场,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农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鲟鱼鱼子酱福建省
鱼子酱中有“海洋的味道”吗
福建省陈建洪名校长工作室掠影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东南风福建省青年油画展作品选登
试吃鱼子酱
100岁的鲟鱼
让鲟鱼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