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函梅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61)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定宏观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从经济稳定发展的宏观层面,稳就业是第一要务。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经济下行首当其冲影响就业。会议指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面对新经济形态对未来人才的就业要求,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是实现新时代经济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高职院校勇担时代之责的现实担当,更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遵循。
2020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 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其中高职(专科)在校生1 590.1万人。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是每所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经济环境日趋复杂、新技术、新工艺、经济转型升级多重压力的叠加,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和实施,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根本遵循,可谓是恰逢其时。基于此,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厘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基本区别及其主要联系,梳理职业教育关键特色要素,彰显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特性,确保职业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改革、创新与发展。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增强教育服务社会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大力办好职业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应与经济发展同向而行,要注重人才质量提高,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提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人才资源要素的生产效率。围绕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深入挖掘职业教育的跨界融合内涵要求,从办学主体、教学时空、实践教学等跨界的视角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努力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院校作为打造技能型社会的主力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做好职业教育“跨界融合”这篇大文章。审计助理人才培养需要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丰富校企协同育人载体,构建政行校企多元育人体系,遵循“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相互融合,精准对接市场,对标就业岗位互培共育。审计助理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外,还需要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等通用技能,而这些技能只有在多元主体参与、多元课程开发、多元能力培育等协同育人的情境下才有可能养成;另一方面,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业态和新技术加速迭代的现实背景下,会计师事务所越来越重视审计助理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借助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予以实现。因此,应用“多元思维融合”,深化政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不仅是高质高效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必要环节,更是引领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到精准对接市场,实施精细管理,对标就业岗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政行校企”合作多方协同共进、双赢互惠的重要办学模式。
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在审计助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思政元素,以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为纲领,挖掘审计文化元素,涵养高尚的审计专业人文情怀。古人云:“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在审计业务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其道德基础、审计职业规范以及审计人文情怀对于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创建“思想铸魂、文化育人、精技强能”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德智技融汇、课中课贯通,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提高审计助理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包括:以思政课为核心引领课程思政教育;立足办学特色拓展基础课程、通识课程等思政内涵;凝练核心课程,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立足培养目标,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在专业实训课程以及跟岗、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分解技能行为点,提炼职业素养点,挖掘思政元素点,实现技能点与思政点的有机融合,有效实现岗课融通、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互融互通。
通过厘清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具体联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研究政府部门的政策供给和支持力度,突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育人主体作用,挖掘行业企业实践及市场资源优势,创建“基础能力、专业模块、定向分流”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共性能力和个性能力的融合。与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商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基础教育宽专结合,职业能力精深相融。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手段改造和优化传统会计专业教育,并会同政行校企一起制定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根据“宽专交、精深通、适应性强、多专业方向交叉培养”的要求,按照“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方式,构建涵盖“思想人文、信息技术、数据分析、逻辑思维、财务思维、管理思维、技能模块”等课程体系,其中“基础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所必备的基本能力,重在建设跨学科平台课程,体现交叉性、综合化特色,实现宽专结合,奠定学生职业发展基础。“专业模块”力求反映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课程内容要求与现代会计专业群发展紧密呼应,突出知识的前瞻性,强化能力培养。在培养的全过程提供审计助理人才交叉学习途径,凸显交叉专业培养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需要直面社会需求,创建大数据与审计专业“课岗赛证”多层级课程体系。“课岗赛证”多层级“双创”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政行校企”各方群策群力,依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深度合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自身的实践和市场资源优势。一方面,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审计助理岗位实践教育主渠道,为学生无缝对接将来的职业岗位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学校根据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需求,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各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繁多时节对审计助理人才的需求等,实现合作双方的互惠共赢。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通过与政行企合作方的充分沟通和交流,依据审计助理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职责、能力要求,科学制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结合职业资格(技术)证书的要求,明确“教与学”内容,实现“课岗赛证”融合;建立专业实训、能力拓展等平台,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实现“教学做”一体,在审计专业学生的课程中灵活加入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甚至是工程审计相关学习模块等,保证审计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理论与岗位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教育价值链的互融互通。
“多元融合、精准赋能”审计助理人才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质量内涵建设为核心,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致力于突出市场导向和就业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需要的特色道路。该模式引导政行企深度参与审计助理人才的培养培训,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增强技能实训内容,促进专任教师成长,提高师资队伍能力水平。通过深度产教融合,动态地调整机制,紧跟行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面对个性化的人才需求,坚持定制式服务、多元化供给,打造出贯穿学生全成长周期的教育生态链;放大“专业+”效应;提升“教育+”水平,从需求端入手,从供给端着力,不断提高人才供给的效率和质量。
审计助理人才所应用的政行校企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拓宽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了全社会育人格局,具有开创性、实用性和可复制性,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与职场的无缝对接,对于师资队伍成长和破解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困境等方面,提供了鲜活的可复制模板。该培养模式精准服务区域发展需求,实现多方共赢,获得社会广泛关注,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利用该模式培养的审计助理人才,“能胜任、有潜质、素养好、留得住”,解决了审计助理岗位人才匮乏、流动性强等长期困扰并影响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发展等系列难题,精准服务行业发展需求,创设合作多方共荣共赢的局面。
依据市场主体需求将德育、文化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理论课、实训课和跟岗、顶岗实践等教学环节,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同向同行、紧密联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实现德智技融汇、课中课贯通,打通培养高素质审计助理人才显性能力和隐性素养结合的通道。重视学生多元能力培育,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发展。具体包括道德与法律素养、工作适应能力、团队交流与协作、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应用、专业知识更新等多元能力,以岗位导向能力发展,实现所学即为所用。实施专业理论课程与技能训练多元开放,实现理论实务无间隙,实务专题学习结合岗位需求,提高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