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话语下“地摊经济”再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

2022-11-04 06:55:14崔启健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8期
关键词:摊贩摊主公共服务

孟 冲,崔启健

(山东政法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014)

此次“地摊经济”是在疫情冲击下国内经济低迷、消费亟待释放的特殊背景下再次提出的。“地摊经济”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也为市民提供了便利和丰富多样的服务。它符合低收入群体和普通百姓的就业需求,也为后疫情时期的社会带来更大的“弹性”。一时间,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诸多利好“地摊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未出几个月,随着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地摊经济”降温明显。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关有效举措,那么此次“地摊经济”的回归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如何保证“地摊经济”有序发展,避免政府对“地摊经济”“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是从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分析“地摊经济”再兴困境的原因,进而提出以政府服务为核心理念、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的解决措施。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黄金期”,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政府革新治理理论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应运而生。之后登哈特教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批判发展,形成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是指以公民为中心的公共管理理念。登哈特认为,公共行政已经经历了一场革命。行政人员更加关注掌舵而不是划桨的劝告,即他们更加想如何成为一个更倾向于日益私有化的新政府的企业家。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要义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政府被看成日益私有化的掌舵者,而新公共服务理论则将政府价值内涵定义为公务员基于公共利益下为公民服务而不是试图掌握社会发展导向。第二,公共利益是目标而并不是副产品。政府应把其公共行为看成是为公民谋取公共利益的目标,而不是基于其他的目的在从事公共行为时创造出不被认可的利益附加品。第三,政府的责任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政府在制定决策以及构建社会框架时允许公民多方面的社会力量参与,在协商对话中促进政策制度的落实。第四,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效率。新公共服务认为,过于强调效率优先的价值观念显然不合时宜,要通过重视公民的价值,坚持“人本位”,服务的核心主体在公民,同时兼顾效率侧重公平。

二、“地摊经济”再兴面临的困境

目前阻碍“地摊经济”持续发展的困境有多种,其中既有其自身固有的自限性,也有外部因素导致,本文分析总结为以下主要四个方面。

(一)地摊主对市场信息的缺失

对于地摊主而言,他们大多来自城市失业者、低收入者、农民、学生等群体,根本无法充分了解和掌握地摊市场的发展动向和消费需求,导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大部分地摊主在进货时,往往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好恶或者受其他地摊主的影响“随大流”式地盲目进货,最终可能会出现销路不畅、货物积压等现象,从而打击摆摊的积极性,使“地摊经济”发展受阻。

(二)公共空间分配缺位

事实上,“地摊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讲也与城市公共空间冲突有关,具体表现为城市管理者在城市空间分配使用上对地摊主采取差别对待。“地摊经济”作为城市的一种边缘经济,在整个市场经济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一般而言,地摊主为了招揽生意,趋向于在人流多的小店旁边摆摊,这就不可避免地分散了小店的客流量、抢夺了小店的生意,容易导致二者之间产生一定矛盾。在处理此类矛盾时,城市管理者往往会以店主为先。再加之“地摊经济”易产生环境污染、扰民噪声、交通堵塞等问题,城市管理者基本采取统一管理的方式,为地摊主集中划定经营区域。但是这些经营区域的划分大多忽视“地摊经济”的发展特点,处于远离市区和公共交通体系以外的地方,造成地摊对消费群体的吸引力大为减弱。还有些因规划空间有限,出现了“一摊难求”局面,进而导致摊位费坐地起价,也影响了地摊主的积极性。

(三)假冒伪劣刻板印象的存在

地摊上的商品往往与人们的吃、穿、用等需求息息相关,也因物美价廉而受到消费者青睐。但是部分地摊主为了降低进货成本,提高总体利润,不惜售卖仿制的假冒伪劣品。这类行为既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导致消费者对地摊商品心无好感,甚至对“地摊经济”产生抵触心理。长久以来,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地摊商品皆次品”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地摊经济”的发展。

(四)客户沉淀困难,复购率低

不管对于哪种经济模式来讲,想要持续长久地发展必须要有庞大稳定的客户群体来支撑。但是就目前“地摊经济”发展而言,还仅停留于满足地摊主增加个人收入需求层面,不能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消费体验,难以吸引“回头客”。长此以往,“地摊经济”就陷入了“一次性消费”的尴尬境地,无法沉淀出自己稳定的消费群体,导致复购率低。

三、新公共服务视角下破解“地摊经济”再兴困境的对策分析

在后疫情时代下,“地摊经济”作为一项稳就业、保民生的非常举措,既保障了底层群众以及部分失业者经济收入来源,又给城市发展增添了一抹烟火气,是各级政府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充分彰显,为了保障“地摊经济”有序回归健康发展,避免在城市治理中对其“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本部分将结合阻碍“地摊经济”再兴困境的原因,在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提出解决对策。

(一)转变管理观念,树立服务思维

理顺“地摊经济”发展思路,使其规范进场、健康发展,不能一味地强调管理的“围追堵截”而忽视了服务的“疏导畅通”。依据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在社会组织中的主要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政府要树立服务的治理观念。因此,政府不能像以往一样谈“摊”色变,进行“一刀切”式的管理,而是要真正地接受其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以服务为指导理念,以管理为手段,从而促使“地摊经济”行稳致远。

政府应着眼“服务型政府”定位,整合涉及“地摊经济”管理职能的各部门单位,成立一个专门指导“地摊经济”发展的机构,并通过手机客户端、电视频道、电台广播等媒介向当地居民宣传,为摊贩提供政策讲解、市场信息咨询等服务;发挥各社区居委会以及网格员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整合出城市居民对不同消费品的需求结果,通过“地摊经济APP”将城市居民需求信息及时公开;通过在各个摊点建立志愿服务点,安放问题反馈收集箱,为地摊主就进货渠道、销售困惑等方面问题予以解决。

(二)坚持公共利益导向,实施精细化管理

登哈特指出,公共利益是目标而不是副产品,强调要关注公民利益,认为政府从事公共行为的导向是为了实现公民利益。在城市空间治理中,要重视不同群体城市空间使用权利益的分配,合理调整摊贩与其他群体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权,从精细化管理入手,促进“地摊经济”合理有序发展。

针对“一摊难求”“经营占道”“污染严重”“疫情防控”等问题,必须在全面考虑不同层次居民公共利益的需要下,对公共空间做出合理分配。基于此,在遵循“划区而治,区别对待,合理分配”原则的基础上,将城市治理空间划分为“引导经营区”“相对许可区”“绝对禁止区”。“引导经营区”是指允许摊贩在市区内传统的市场附近、车流量较小的道路两旁、环保监督系统较为完善的公园门外以及原有的美食街等对居民休息影响较小且不妨碍公共交通的区域摆摊经营;“相对许可区”是指可在居民区广场附近、景区门口空旷处、学校外美食街经营摆摊;“绝对禁止区”是指不允许在政府机关周围、居民楼下、车流量较多的道路、中心商业区摆摊。划区经营避免了对城市其他空间的占用,减少了地摊主与其他群体在城市空间使用的摩擦,从而减轻了治理难度,也避免占道经营现象的发生。在“引导经营区”“相对许可区”中设置流动摊位以及固定摊位,将摊位占地面积根据摊贩的实际需求进行划分,规定一人一摊,加大力度惩处“囤积摊位”的行为。针对环境噪音问题,城市管理者应完善“引导经营区”以及“相对许可区”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系统,配备一定数量的垃圾桶,加强地摊经营区垃圾处理的频率。限制不同区域内营业时长,“引导经营区”允许发展夜店、夜市经济,“相对许可区”根据区域内商店营业时间、居民上班时间进行营业时间制定,禁止夜晚经营。

(三)加强政策法规建设,重视多元主体监督

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话语下,政府的责任并不是单一的,不要求行政公共人员单独地做出行政要求,而是要求其借助于对话、协调和公民参与的过程来解决问题。因此,针对消费者对“地摊商品”质量的担忧,政府有必要承担起把关摊贩经营资格的责任,从源头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打击“以次充好”“诈骗经营”行为,引导摊贩、消费者参与监督治理,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及健康安全,保障“地摊经济”有序发展。

城市管理者应出台完善摊贩入市经营的政策规范,加强对摊贩入市的资格审批,简化审批流程,并登记摊贩的年龄、家庭住址、个人健康状况、电话号码、经营产品等个人信息。根据摊贩的需求颁发流动经营许可证或者固定摊位经营许可证,同时与摊贩签订诚信经营协议书,如果违反了诚信经营协议书将受到罚款、暂时扣押执照、通报批评等处罚,只有凭借营业执照与诚信协议书才能入市经营。引导多方参与,加强监督治理,形成“摊贩自我管理—消费者监督—政府反馈”的治理互动模式,组织成立“摊贩自我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监督地摊商品质量、有无欺诈消费者行为,政府对参加委员会的摊贩进行培训,并负责考核,给予认真履行职责的成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建立“同城‘地摊’公众号”,消费者可随时向公众号反映欺诈消费者、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后台管理人员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处理并向消费者予以反馈。政府加大对摊贩经营商品质量的抽查管治力度,并将商品抽查结果通过公众号及时公布,从而提高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维权意识。

总之,政府要正确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要避免“一刀切”执法。这不仅有利于减轻政府管理的压力,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建设服务型的政府,提高政府的威信力,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强调以人为本,打造“地摊”文化

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应注重公民的需要,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需求与价值,而不是只注重生产效率。因此,促进“地摊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在于将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构建本城市特色的地摊文化。将地摊文化融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既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喜闻乐见文化的需要,又增加了摊贩的收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地摊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形式千篇一律的现象,因此各地应秉持“因地制宜、结合习俗、突出特色”的理念,引导“地摊经济”发展,打造集消费、娱乐、休闲、观光一体的“新地摊模式”,形成属于本地“文化经济”新名片。

结语

“地摊经济”再度回归,既是各地政府在后疫情时代下为解决民生问题、就业问题的“纾困解围”之举,又体现了在特殊背景下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失业群众、底层群众以及其他群体的重要收入途径。但在回归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成为阻碍“地摊经济”再兴的发展难题。因此,需要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转变治理理念,树立服务思维,强调公共利益,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政策规范,加强精细化管理以及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地摊文化,从而促进“地摊经济”有序入场、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摊贩摊主公共服务
误 会
上海故事(2022年7期)2022-09-27 00:59:32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20元
海南:学校周边200米禁摆食品摊
砍价
协作自治:摊贩治理的昆山之道
决策(2014年4期)2014-12-12 05:48:07
地摊情话
戏剧之家(2011年9期)2011-08-15 00: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