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健(甘肃演艺集团敦煌艺术团)
唢呐,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它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经典曲目。本文从现代音乐理论出发对其现状进行研究,然后对戏曲音乐中的唢呐概况进行了阐述;其次从发展现状、特点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戏曲音乐与微探乐队伴奏方法。通过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查发现:在戏曲中唢呐已经有了很高地位。但由于历史等原因和一些客观因素影响下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去改进与完善;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力度,不断地加强和创新发展并提升戏曲的民族乐的运用水平、从而更加丰富人们对戏曲音乐的喜爱,提高对戏曲音乐的认知度。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唢呐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的乐器,它不仅仅只是运用在民族乐演奏中,而是在许多戏曲剧种中不可或缺一部分。它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具有一定规模并且有着深远影响。在我国众多戏曲当中就非常多见,起到的烘托作用也各有不同。唢呐之所以在我国戏曲中运用长久,在民间流传甚广,是因为他的委婉动听的音色和古老特殊的表现力而决定的。不过现代流行乐音乐也融入了唢呐的演奏。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变化着艺术表现手法,唢呐作为一个表达情绪的乐器,也是随着剧目创作题材内容的发生而相应变换。而今,唢呐已经成为我国戏曲音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戏曲音乐中,伴奏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将乐曲所表达情感传递给听众,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而唢呐作为一种乐器类型之一也具有较强的渲染效果。唢呐演奏者自身要充分运用良好的气息,就必须控制好音准、音色,通过对乐曲旋律进行适当地力度调整以及节奏方面的变化,来控制自己与演员表演内容相契合。下边可以微探一下唢呐在几种戏曲中的运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演奏者单独吹奏出来的段落,也称为华彩段落,通过唢呐演奏来表现出演员的内心的喜怒哀乐,这种表现手法通常在新编大型剧目中出现居多。第二个就是演奏者和演唱者之间通过默契的配合来完成一个剧目段落,唢呐旋律配合和演员唱腔或是一种情绪变化过程、抑或是一个特殊场景的变换过程的简化表现,由此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效果。例如:京剧剧目《小商河》里,开场先是运用京剧唢呐曲牌《榜妆台》头段吹奏来渲染官兵上场的大场面,然后紧接着一段“点绛唇”做点将之用,之后接《榜妆台》后段,这就是通过唢呐的吹奏把战前的宏伟的气氛烘托了。在剧目主演出来时使用的是小海笛给演员伴奏唱腔,通过昆腔的手法,配合着打击乐特殊的处理方式,抑扬顿挫的唢呐旋律,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也让观众得到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其实,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之中还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种类离不开唢呐的演奏;这些不同类别的剧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比如说,以甘肃地方特色剧种陇剧为例来进行分析,此剧种运用高音D调唢呐(也称小海笛)作为唱腔里一个重要伴奏乐器,在每剧唱腔后缀入轻快的唢呐过门,为整个唱腔段落起着烘托气氛并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实,这也只是其中的两个戏曲剧种常见到的唢呐表现手法。如秦腔、东北二人转、黄梅戏、广东粤剧等等,都视唢呐为重要伴奏乐器之一。
在戏曲中的唢呐独奏与伴奏,有着不同的特性,其担负的责任也不尽相同,前者主奏是独立完成,旋律性强,在表现力上,可以自己做主,而后者伴奏在演奏中,需要同演员默契配合,相互迁就,甚至是完全依附于演员的唱腔和表演,就是为衬托演员而服务的,起到承上启下、连接前后的作用。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独奏和主奏都需要为整个剧目烘托情感,都是为了剧目完美呈现给观众而服务的。一个好旋律,才能使人物更加鲜明,剧目更加完整动人。在昆曲里的唢呐是作为一种主奏乐器的,通常武戏的角色需要小海笛(唢呐)为其烘托唱腔,但唢呐演奏必须以演员为主,鼓师为辅,互相依赖互相迁就,相互帮衬,这是戏曲唢呐,乃至戏曲乐队的重要职责。
在戏曲中,唢呐声腔的控制也至关重要,因为唢呐自身具有音量较大、乐感强等特点,因此,演奏者根据剧目的情感、情绪、风格等方面,通过自我气息的控制来进行适当音色、音量的调整。唢呐在戏曲音乐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仅可以用来演奏一些曲目,而且还能够使人们在表演过程之中,更加轻松。在戏曲剧目中,唢呐的特效也是剧情中很重要、具代表性和最为活跃的一个部分。它不仅可以给故事情节带来特殊效果,而且能够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有立体感。如,京剧《穆桂英挂帅》里的“马鸣”;《坐宫》的“娃娃哭声”;《贵妃醉酒》里的“大雁的叫声”等等,都是由唢呐的特殊吹奏方式模拟的,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立体、鲜活。所以说,唢呐与其他类型乐器相比,有着十分明显地表现特征。因此,我们必须掌握好这些要素,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内容及音乐效果。
唢呐乐曲旋律是需要用气息带动上身动作来进行表达情感和渲染气氛的;同时,也要注意的是不同音高、音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以及唢呐在戏曲音乐中的运用的变化规律,可以说,唢呐演奏者本身,也是对整个乐曲进行了二度创作和延伸的。这不仅是指演奏者对于作品所描绘出来人物情绪所做出的艺术处理,而且还包括通过这种特殊手法来表现故事内容。唢呐在戏曲音乐中,能使乐曲旋律声部表现得更加生动、丰富。因此,演奏者要想把这种独特风格完美展现出来,就必须熟练掌握它。而我们平时所学过和学习到的,并没有那么多好方法以及技巧来对其进行训练与练习。首先就是让学生们了解唢呐在戏曲音乐中的重要性,然后,再开始运用到舞台表演,其次是用简单明了地语言描述出乐曲的基本内容、旋律等。
唢呐作为民族管乐器之一,在戏曲音乐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具有以下特点:(1)有很强吹奏力。由于不同民族、地区的人们,对唢呐有不同情感认知,都有着各自独特而又丰富多彩,并且十分生动有趣地演奏技巧与表现形式。(2)有较强节奏感,强弱变化性强,律动性比较好;同时,还能体现出音乐情绪的起伏变化。
唢呐是一种用气体作为动力的乐器,在舞台上,气流通过嘴、鼻传递音乐。它可以演奏多种多样的音乐类型。它有广泛性和适应性等特点:(1)能吹奏出优美的旋律线条美妙动听。(2)能够展现民间特色音乐形象与民族风格特征,具有浓郁地域色彩和地方风味以及独特魅力的文化韵味等等,这都属于唢呐艺术范畴内所包含或不含任何信仰性质的元素。
在戏曲音乐中,伴奏音系的运用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着乐曲情绪和情感。对于唢呐来说,它的音域一般都很高。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型曲目来选择合适、恰当,并且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演奏;同时,也不能违背了作曲家本意而胡乱编造或者有篡改乐谱等情况出现。在戏曲音乐中,伴奏的旋律一般是由主和弦、副调性乐段和装饰音组成。比如,副调式乐奏的这种类型的乐曲,通常会有一些辅助声部来配合主和弦或属七度以上八分音符进行演奏,使歌曲具有一种特殊感境之美;也可以用一个四五拍子或者两个三十六分音符构成,使得旋律更富有变化和韵味。
节奏是指音乐的基本要素,它在整个音乐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决定了作曲家对乐曲所要表达情绪和情感。“鼓”“唢呐”等乐器都属于这一类。而这些乐器又可以说是戏曲民族器乐当中,最为常见且最普遍使用,频率很高类型之一。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掌握这些音色来演奏曲目或者舞蹈动作,此时能够更好地把握其中节奏特点与变化规律,使其更加符合音乐的审美特征以及艺术表现力的要求和标准。在中国戏曲中,节奏的运用是非常重要,它不仅仅只是对曲调、音乐所起作用。而且对于旋律和伴奏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我们要根据当地文化背景来进行演奏。(1)唢呐与曲谱结合起来,可以起到很好地音响效果以及丰富乐曲内容的目的。(2)曲谱相结合,也是一种最基本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式能够使曲目更加完整,且有节奏感、动听度强以及富有美妙音乐色彩和韵味。
在唢呐的演奏中,旋律是指乐曲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与思想,它主要使整个乐曲具有较强律动感,抒发音乐情绪。唢呐的旋律,是由音高、音量和音色三方面因素决定,在演奏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曲目进行分析研究来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例如,乐曲节奏为六拍子式;曲子以八分音符为主要内容,其中,又有大量音符构成了一个个十六连音组成一串主旋律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在演奏中能更好地把握音乐形象,并进行处理。
在戏曲音乐中,唢呐是最能表现人物情感的乐器之一。它可以使声音、旋律和节奏变化更加丰富。首先,我们要了解曲子需要什么音色和特点,才能够正确运用到曲目当中;同时,对这首歌进行合理分析,可以帮助作曲家更好地把握作品情感基调、旋律节奏感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变化规律,从而使歌曲更加生动鲜活起来,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并喜爱上它,甚至在其他民族地区,也能得到广泛传唱及流传下去。因此,演奏者应掌握好这些技巧。对气息进行控制:①要保持音量与音色之间有一定的关系。②不能过分紧张或者过用力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乐曲效果。③如果音高过高或偏低,就需要调整音高来调节音强弱快慢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使音乐旋律流畅悦耳动听,且清晰轻快。唢呐的音色变化在演奏中非常重要,如果你想要吹出一种具有特色,有生命力的乐曲,那就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而对于一个新的音乐来说,也一样。如何让自己所演奏出来好听又富有感染力呢?首先就是要把握住音色与情感之间关系。其次便是对气息运用。最后一点在于控制音量以及节奏速度等来表现作品风格变化。
在戏曲音乐中,“伴”与“唱”的和谐关系,指的是表演者要注意保持音质、旋律等方面的协调。在戏曲演唱过程当中,演奏者应该时刻关注着这些问题。戏曲音乐的“伴”是指演唱者在进行表演时,要注意对人物、事件等各种因素进行处理,使整个演出能够协调一致。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于戏剧和声乐。而是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与互相影响的一种有机整体。在戏曲音乐中,“伴”的部分是十分重要,也就是所谓的伴奏。演奏者要想将曲子进行有感情地唱出来,就必须先把它调好。但是,我们知道这其中蕴含着很多技巧性因素和情感性元素:第一点,就是伴奏音型、节奏感等都需要保持一定程度上扬长避短;第二点则要求演唱人员能够在歌曲中找到“伴”与“唱”的和谐,这样才会使曲目更加生动有趣。
熟练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加强实践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更高效的完成任务。唢呐演奏时需要严格把控气息和速度的运用程度以及对乐曲风格与结构把握好度,是否合适都会影响到吹奏效果及整体音乐情绪变化,同时,还能体现出民族文化内涵及特色特征,并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展现其独特之处。在戏曲音乐中,唢呐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吹、拉、垫等基本练习。不同旋律之间,有一定程度上的关系。
唢呐演奏曲目繁多,但演奏的曲目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民间乐曲、包括牌子曲和戏曲曲牌,二是戏曲音乐中的曲牌、唱腔或直接改编的乐曲及其他创作的独奏曲,三是地方戏或各剧种的选段或整场戏,四是易接受的流行歌曲。在戏曲音乐中,唢呐曲目的创作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漫长过程。因为它不仅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状态下,人民群众对美好感情的向往以及社会地位等现实状况,而且还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极高文化品位及一定历史背景等特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唢呐曲艺谱来分析其发展变化情况与成就因素,并在其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而更好地推动从戏曲音乐中,对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和曲目创作方面的深入理解。而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探索唢呐演奏方法及技巧所需要注意到的,第一要了解乐曲旋律结构。第二是根据不同民族民间歌曲中对节奏的要求,来合理地选择不同乐器音色。
唢呐的演奏与未来发展。唢呐的演奏在戏曲音乐中,是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能使我们对民族民间曲有一个更深层次、更加深刻认识。“唢呐”这个词,从古至今,一直为我国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且广为流传,它主要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之情以及歌颂爱情等情感活动或乐曲曲目;而唢呐则是在戏曲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演奏形式之一。唢呐与中国戏曲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过去,人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而深刻的兴趣。随着时代变迁、科技进步以及流行音乐不断涌现和普及开来,使得人们更加喜爱于这种古老又神秘的民族乐器。
总之,唢呐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民族管乐器,它悠久的历史以及民间广泛流传,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变迁、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音乐审美意识变化等等因素,促使了我国唢呐的演奏方法,也不断地改变。从最初简单到吹奏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由原来单一性向多感官转变,从单音控制转向双音控制与调式结合、由低声部开始逐渐过渡为高谱多级配合。由此看来,戏曲音乐对唢呐音乐的影响是直接、且根深蒂固的,这对唢呐音乐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希望唢呐的演奏能在未来的戏曲伴奏中,发挥更大更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