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根据中国古诗词进行创造而成的,不仅具有典雅的古典之风,还借助歌曲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现、传播优秀的古诗词内容。古诗词艺术歌曲借助丰富的内涵向人们展示出优美的意境,并且能够促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但是,在声乐演唱中存在一种现象,以往的演唱人员大多选取国外的艺术歌曲,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鲜少被人演唱。因此,声乐演唱人员应重视这一现象,注重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复兴与保护,充分发挥其独有的重要价值。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古诗词和歌曲相互融合的一种文化产物,它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歌词从头到尾都是由完整的古诗词组成。众所周知,中国的古诗词是我国甚至是世界上都不可多得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它通过简单的语法、深远的境界,体现了我国传统古诗词的不可思议和独一无二。不管是从文化传承上来说,还是从文学题材上去讲,古诗词毫无疑问都是人类的一种宝贵财富。并且,古诗词从内容上也分很多种不同的诗词类型,常见的就有抒情诗、送别诗、爱情诗等等,正因为它的类型繁多和它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它可以传承至今,成为我国一种无价瑰宝。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种类有很多,由于历史各种原因,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少。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文学与音乐艺术的结合,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并且结构工整,其韵律协调性是区别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其他歌曲的重要特征。在古诗词歌曲中,每一个字都有独特的含义,诗人借助一些简单的事物表达个人情感,形成高度凝练特点。古诗词艺术歌曲大多简短明了,内涵深刻,且风格优雅、旋律优美。由于其歌曲旋律大多根据诗词进行创作,每一句诗词的意境、风格各不相同,所以整体不具有较多的规律性。古诗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风格大多呈现淡雅,起一定的衬托作用,在乐句的衔接处,钢琴伴奏起到较好的烘托作用,两者的结合突出了古诗词典雅的风格。从演绎角度讲,音乐虽然固定,但演唱风格是多变的,可以结合作品风格等进行二次创作。
从音乐词曲的方面来讲,古诗词的存在,也促进了不少音乐家的艺术创作灵感,涌现出了一首又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歌曲。从20 世纪开始,就有以《水调歌头》 《独上西楼》为代表的惊世之作不断涌现出来,这些具有中国古诗词特色的歌曲也成为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佳品,对古诗词的宣传也起到了很好地作用,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古诗词歌曲。一直到了今天,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古诗词歌曲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古诗词也将成为音乐创作领域不可多得的灵感来源,也使得更多的作曲家开始注意到古诗词在作曲上存在的长远意义和借鉴价值。
文化自信是民族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我们应大力弘扬、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复兴与保护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现代音乐艺术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音乐、美学以及文学方面存在较大的价值。一方面,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具有独特的音乐价值,从声音层面来看,沿着不同的音调体现出诗词的音乐美;从曲调层面来看,古诗词的曲调十分和谐,不管是在填词还是创作方面,古人都非常注重诗词和曲调的融合,充分展示了音乐之美;从诗词的运用手法来看,诗词短小精悍,每一个词都是演唱的重点,能够大大提升歌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古诗词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其中包含押韵等各种手法展示。同时,古诗词艺术歌曲能够丰富人们的情感,对于不同的古诗词,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感悟,从而使倾听者产生不同的情感感悟,促进古诗词内涵的丰富,充分展示其文学特性。最后,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们的审美。古诗词艺术歌曲融合了古诗词、现代歌曲,为听众带来不同的审美享受以及审美意境,通过音乐的形式提升了古诗词的美学价值。同时,古诗词艺术歌曲与朗读有很大的不同,为听众展现了美学画面,对其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目前,由于流行音乐的出现和崛起,它的大众性、商业性和通俗性慢慢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吹捧和热爱,一跃变成了传唱最为广泛的音乐类型。但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似乎了解和喜爱它们的人却特别少,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更加倾心于流行音乐而忽略古诗词艺术歌曲。但是话说回来,现在的流行歌曲里面也有不少以古诗词作为歌词的歌曲。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红豆》,这样的音乐作品不仅结构新奇,而且旋律优美,恰恰迎合了大多数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当这种形式的歌曲一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赞赏。为什么流行歌曲与古诗词艺术歌曲之间的差别如此之大,可能是因为古诗词艺术歌曲自己本身过于隐晦的艺术性和相对更高的审美,由此可见,古诗词歌曲的复兴与保护非常重要,应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古诗词歌曲。
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其受众群体的范围比较小,对于古诗词歌曲这种充满传统气息的音乐作品,想要在现在这个种类繁多的歌曲形式中脱颖而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复兴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们就必须在延续它自身传统古典、意境优美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歌曲形式的创新,增加歌曲形式的多样性。一方面,目前大多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形式为独唱,这对演唱人员的专业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歌曲创作过程中,通过增加古诗词艺术歌曲形式,实现艺术歌曲的复兴。针对以往常用的独唱形式,将其改为多人合唱、对唱等多种形式,增加经典歌曲的演唱形式。另一方面,采取乐器伴奏的形式,继承与传承古诗词艺术歌曲。例如,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教授方琼,以传统乐器琴、箫为主,进行伴奏,通过吟诵、清唱等形式进行表演,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方琼教授在筹备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之前,拜访了很多唱古曲的专家,并对每一个字词的发音进行考证,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复兴。
同时,方琼教授在开展音乐会的时候,除了这种清淡平缓的表演形式之外,还将流行音乐与古诗词艺术歌曲互相融合,实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新发展,流行音乐作为当前时代的主流音乐,受众群众十分庞大,通过两者的互相结合,使得古诗词艺术歌曲更容易传唱,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
音乐观是对音乐的一种主观性看法和态度,音乐来源于社会,又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当前,社会中的音乐风格类型较多,而不同的人,其音乐观念、音乐审美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音乐观念。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复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音乐观,准确把握其内涵,在演唱过程中注重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文人的创作风采,将古诗词歌曲的价值发挥至最大,扩大其影响力,实现古诗词歌曲的复兴,让更多的人对其产生不同的看法,正确看待古诗词歌曲以及其内涵。其次,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复兴、传承,要求演唱人员在具备正确音乐观念的同时,还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深入理解古诗词作品,将作者的创作情感真实地演绎出来。因此,高校声乐工作人员应不断学习古诗词歌曲作品,了解不同时期的歌曲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的背景、表达的情感等,在演唱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提升其审美能力、文化修养等,促进演唱者自身情感与作品的融合,从而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复兴与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复兴过程中,对于高校声乐工作人员的演唱技巧有着很高的要求。由于古诗词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糅合了创作的背景、社会风尚等各种特点,高校声乐工作人员在演唱过程中应结合创作背景,在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演唱,并从咬字、情感、气息等多方面着手,借助过硬的演唱技巧,充分发挥古诗词歌曲的内在含义,从而为古诗词歌曲的复兴奠定基础。古诗词的声律非常讲究,演唱人员在演唱之前,应深入了解创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情感,先融入自己的感情进行朗读,理解每一句诗词的情感转换、节奏韵律等等,通过不断推敲,完成二次创作。咬字在作品演唱中非常关键,只有做到字正腔圆,才能够表达清楚歌曲的内容,古人在创作的时候,每一个字都具有非常独特的内涵,所以,在演唱过程中,只有保证每一个字的咬字准确,才能够让听众听清,才能够推动古诗词歌曲的复兴。同时,气息在演唱过程中也十分关键,由于古诗词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意境,并且篇幅的长短各不相同,在演唱过程中应保证气息的稳定,这样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情感渲染作用,才能够在情感方面打动听众。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复兴与传承中,应保证演绎好每一首作品,深入研究作品内涵、提升自身的演唱技巧,从而将古诗词艺术歌曲发扬光大。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复兴在声乐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声乐演唱家,利用自身实际行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古诗词歌曲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例如,宋祖英老师演绎的《爱的史诗》这一专辑,其中包含了诗经、楚辞等不同时期的创作的古诗词内容。同时,刘青老师谱曲的《越人歌》、赵季平老师谱曲的《关雎》等作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且也是声乐演唱者必选的经典曲目,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古诗词歌曲的复兴起着关键作用,不仅让大家了解到了古诗词的内容,还使其感受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网络媒体的出现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复兴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古诗词歌曲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让古诗词在今天释放出全新的能量。在古诗词歌曲的复兴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在演唱古诗词歌曲作品的时候,便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人、传播人。
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十分重视,各大高校建立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院校,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过于表面化,缺乏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深入了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宣传比较小众化,各大高校对古诗词歌曲的普及缺乏充足的渠道,只有开阔艺术院系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创新意识,才能够不断完善其音乐艺术价值观。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复兴中,创作者是重要的媒介,想要全面普及,就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出动力。因此,相关部门应与民间组合相结合,制定可行的激励政策,鼓励创作者不断创新。同时,不定期组织交流访问活动,加强地域之间的文化融合,促进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二次发展。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缓慢的一大原因是缺乏创作动力,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艺术欣赏力的不同,艺术流行地位不断更迭,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需要丰富的文化积累,其创作周期较长,导致大多人不愿意投入创作。目前,古风歌曲在各大音乐平台较为流行,并且涌现出许多作品。对于高校声乐工作者来说,应结合教学实际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大纲,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实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复兴。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开发与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很多学者都曾致力于古诗词歌曲的开发,并留下了众多值得参考的学习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保护。王苏芬教授一直从事古曲收集工作,尤其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收集,她收集了大量歌曲,并且将其录制成音频,便于保存、保护。例如,《中国古诗词歌曲教程》,这里面记录了一百多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其中,还配有相应的音频,这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保护意义重大。王苏芬教授也曾多次表示,古诗词艺术歌曲已经濒临灭绝,现存的古诗词歌谱少之又少,古诗词歌曲的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对于歌曲资料紧缺、经验较少等问题,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通过广泛研读各种古书典籍,加大歌曲的开发力度。首先,走出书本,注重民间资料的挖掘,通过走访、查找民间相关古诗词的作品资料等,深入了解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特点等内容。其次,对残存的古诗词歌曲片段进行创编,在理解古人创作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理解,完成新曲的创作,实现古诗词歌曲的开发与保护。
目前,美育课程在我国各大学校得到重视,而古诗词歌曲作为重要的推广对象,应合理将其应用于高校声乐表演专业课程中。当前,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课中的出现较为常见,在高校声乐表演专业课程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因此,应将古诗词歌曲巧妙应用于声乐表演专业课程中,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并有效结合诗词、音乐,将音乐课程与传统文化课程巧妙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基础、艺术修养等多种因素,将古诗词的意境、艺术感融合起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研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理解,提升歌曲的传唱度,有效保护古诗词艺术歌曲。此外,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将古诗词艺术歌曲和课堂巧妙融合,利用音乐这一载体,完成传统文化的弘扬,实现古诗词歌曲的保护。
古诗词艺术歌曲蕴含丰富的内涵,不仅能够为听众带来听觉方面的享受,还能够从精神层面对听众进行熏陶,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古诗词艺术歌曲具备的独特魅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人们去欣赏、品味,并且需要被更多的人认可。古诗词歌曲的复兴与保护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散发古诗词歌曲魅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增加歌曲形式的多样性、树立正确的音乐观、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注重古诗词歌曲的开发与保护、巧妙应用于中小学人文课程等,实现古诗词歌曲这一瑰宝的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