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特殊教育学校 李东君
智力障碍学生的发展特点为智力水平低、心理调解能力差,在生活或学习中经常不自主、不自觉地表现出违背社会准则的行为。而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组织、有目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品格、行为习惯的活动。因此,班主任需加强对智力障碍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对智力障碍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是重点,也是难点,它要求班主任要结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品德。
对于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智力障碍学生存在认知缺陷,所以班主任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需要对他们进行多次重复指导,并且还要明确具体任务,提高德育教育质量与效率。工作中,班主任可以建立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规则制度,从智力障碍学生的课上、课间、课下、就餐、就寝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加强日常管理,反复强调、反复练习,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
与此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训练性强的生活类比赛,比如穿衣服比赛、整理物品比赛、系鞋带比赛等,以此来提高智力障碍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另外,班主任还需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配合,引导家长带领孩子多参与一些教育类活动,共同促进智力障碍学生的综合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每个班级都有各自的班级群,班主任可以借助班级群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及时反应学生在校表现,加强家校合作,对孩子的成长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智力障碍学生由于自身的差异性,极易受到家庭或社会的影响,在情感方面变得任性、蛮横、固执、孤僻、暴躁。为了改变智力障碍学生的不良情感表现,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强化情感教育,引导智力障碍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这个美丽世界。
首先,班主任需激发智力障碍学生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希望,引导学生乐观生活,培养他们的自强、自尊意识;其次,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对智力障碍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照顾、体贴、爱护,在情感态度上多一些耐心、细心、关心与谅解,具体表现为帮智力障碍学生洗手、洗脚、洗衣服、理发、买学习用品、买营养品等,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爱与关心,进而弥补智力障碍学生的情感缺陷,增加他们对生活的渴望与信心。
由于智力障碍学生的特殊性,班主任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与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全面渗透德育教育,提高自信心,更能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
比如:可以举办体育竞赛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提升他们的班级荣誉感,培养集体意识;通过各种娱乐表演活动,既可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个人特长,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通过讲故事、手工(或绘画)竞赛等趣味性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自信心,提升个人技能;通过举办各种重大节日活动,能够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来自祖国和家人的关怀。
班主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实施劳动教育也是一项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可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首先,班主任在日常教育中要向学生渗透劳动的重要性以及劳动所带来的价值,引导智力障碍学生正确看待劳动这件事情;其次,在劳动课上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引导、训练,从最简单的系鞋带、穿衣服、扫地开始,当他们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之后再逐渐加大劳动难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进行辅导。智力障碍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劳动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不惧困难、细致耐心的劳动品格,获得更好发展。
对于智力障碍学生而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良好的榜样典型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教育效果不容忽视。因此,班主任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以身作则,将积极乐观、善良美好、好学向上等优良品质展现给学生,身教胜于言教,为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
同时,班主任可根据班级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特点树立学生典型,比如可以树立遵守纪律、爱学习、爱劳动、积极乐观、乐于助人等方面的典型,号召所有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制定奖励制度,对于做得好的学生予以物质奖励,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增强德育效果。
学科渗透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特殊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普通学校不同,更注重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劳动能力、行为规范、爱国情怀以及审美能力等内容。
比如,在学习《爸爸妈妈》这一教学内容时,班主任可通过教学,引导智力障碍学生知道爸爸与妈妈的工作是什么;了解爸爸与妈妈工作的艰辛、苦累;为什么要感恩爸爸和妈妈;如何感恩爸爸妈妈等。班主任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引导智力障碍学生通过语言或者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感谢与敬爱,促进家庭温馨和谐,进而使得智力障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德育教育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
赏识教育对智力障碍学生而言十分重要,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使其战胜自卑心理。作为特殊学生的班主任,在与学生日常相处过程中,需要付出真心,给予他们满满的安全感与温暖。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需做到奖罚分明。对于智力障碍学生在生活上或者学习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表扬、赞赏,可以使用物质奖励,也可以是语言表扬。在表扬、赞赏过程中,班主任要遵循针对性、客观性原则,依据学生的残疾特点进行相应的赏识,例如深切的拥抱、温暖的笑容、善意的眼神、简单的手势等。
智力障碍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使他们可以扬长避短。
例如,班级中的小森同学,他在上课期间不守纪律,经常与班主任顶嘴,与同学大声喧哗,班主任对他进行口头批评,他便冲班主任大笑,毫不畏惧。对此,班主任转变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了解到小森同学喜欢画画,班主任就引导他参加学校的绘画训练小组。在训练期间,小森表现优秀,受到一致赞扬。在赞扬中,班主任因势利导,鼓舞小森同学克服学习上的缺点,发挥长处,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学生。
家庭教育对于智力障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需构建一个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的教育体系。学生在家庭生活的时间较长,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比较深远,家长的道德水平、教育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品质。
据研究显示,如果家长重视智力障碍孩子的德育教育,全力配合学校,那么他们的孩子道德品质相对较好;如果家长不关心智力障碍孩子的德育教育,缺乏与学校的有效沟通、交流,那么他们的孩子其道德品质就会变得低下。所以,家长教育在德育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予以重视。
综上所述,对于智力障碍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由于智力障碍学生在心理上、生理上存在较大的缺陷,导致他们的认知能力低下、情感表达能力脆弱、抑制能力欠缺,对事物的认识通常带有表面性、片面性,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很好地规范。因此,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力量,全面渗透德育教育,在生活与学习中不断引导智力障碍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道德观念,为他们以后更好地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