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新思考

2022-11-04 07:06姜卫芬刘文烁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7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育人

姜卫芬,刘文烁

(1. 天津医科大学体育教学部,天津 300070;2.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科学学院,天津 301617)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时代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强调各类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 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的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高校,体育作为公共基础课,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体育课的应有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导致大学生体质差、体育素养不高、吃苦耐劳品质差、团结协作意识不强等问题的出现。新时代课程思政对高等教育改革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体育课程如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依托体育课程的自身特点,积极寻求符合课程思政要求的改革路径等问题,是当前亟待回答的重要课题。 鉴于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借鉴与移植—课程特点分析”步骤,在内涵与要求、价值与目标、策略与方法方面系统分析了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相关基础理论,以期为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并有效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

1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内涵与要求

1.1 内 涵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既非单独增设一门思政课程,也非将思政课程的内容迁移到其他课程,而是要所有课程结合课程本身特点挖掘内涵的思政元素,继而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于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构建。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需要种好自身“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的提出规约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时代精神、中国榜样等思政元素与体育教学实践相融合,充分发挥体育内部蕴含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要 求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属于思政课程的任务范畴。课程思政 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说,在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要求下,高校体育课程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和使命,同时也被赋予了新要求。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这决定了我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党培养人才、为人民培养人才,使其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课程思政的建设事关我国发展大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把握好教学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高校体育课程要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体育教学,将大学生培养成身体健康、学识渊博、思想纯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世间万物都按照自身的运行规律和谐发展,不可随意打破。教书育人同样遵从着学生学习规律和课程教学规律。在课程思政新理念和新要求下,高校体育课程应打破原有只注重运动技术教学的藩篱,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学。需要注意,思政元素的融入万万不可生搬硬套,生搬硬套只会导致新的教学内容无法适应大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无法产生良性的教学效果,导致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在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体育课程教学基本原理实现思政元素与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育人是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课程思政本质上就是要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资源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围绕大学生、关照大学生、服务大学生,使大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改善身体素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还能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更能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与目标

2.1 价 值

作为一门以运动实践为主的课程,体育课一直把运动技术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常导致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但在思想精神层面却没有太大的进步,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引领与德育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体育内部所蕴含的不畏强敌、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爱国奉献等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自身成长、体育课程自我完善以及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突破了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强调大学生自由全面 的发展,通过运动技术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大学生在体育课上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培育崇高的体育精神,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来促进大学生体育素养与道德品行的协同发展。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体育课自我完善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体育课具有运动技术传授与思想引领的双重作用,但长久以来体育内部本身所蕴含的德育资源未能充分开发,体育自身的德育功能长期缺位,体育的思想引领功能始终未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通过挖掘与结合思政资源,使体育课运动技能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同步进行,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功能的自我完善。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思政理论课发挥主渠道的显性思政作用,也需要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发挥隐性思政作用。体育课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自然不能缺席,通过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建设,能发挥高校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高校体育课程应与其他课程协同作用、形成合力,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共同构建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体系。

2.2 目 标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可以从个人和国家两个方面界定。对大学生而言,实现自身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标。马克思认为体育、智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通过这一论点,足见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是实现体育教学的思政育人功能,要在传授运动技能与知识的同时挖掘高校体育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体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在使大学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增强体质的基础上,提高体育审美能力,培养吃苦耐劳、永不言弃的意志品质和家国情怀,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国家而言,高等教育要与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满足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当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大量人才作为支撑,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应抓好体育课程这一育人渠道,加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大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事业,使大学生自觉与国家富强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努力承担起新时代赋予他们的为实现体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与使命。

3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3.1 策 略

目前高校所有开设的课程中,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其中,思政教育显性课程是指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起到引领作用。而思政育人隐性课程包括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又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凸显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起到深化作用;自然科学课程注重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起到拓展的功能;综合素养课程里的通识教育课和公共基础课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牢铸理想信念,起到浸润作用。高校体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之一,需要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进行总体规划,在宏观层面精准把握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推进路径,以确保宏观调控与干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

部分体育教师长期以来固守于运动技术教学,而当涉及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时,通常会将自己置身事外,单方面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或辅导员的工作,与己无关。可以说,这部分体育教师忽视了理应承担起的思政育人职责。这种认知上的偏差是高校体育教师无法充分发挥育人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目前部分体育教师由于尚无思政育人意识,因此自然难以实现体育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功能。可见,部分体育教师思政教育意识淡薄是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要想顺利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全体体育教师就必须转变自身思想观念,唤醒自身思政育人意识,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承担起培养人才与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在大学生拔节孕穗的关键阶段,帮他们系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

现代课程论之父拉尔夫·泰勒曾深刻阐述了课程资源的利用问题,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实现体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必须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而高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思政资源的开发,优秀的思政资源能够直达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因此,体育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发优秀的思政资源。开发思政资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中国榜样等迁移到高校体育课程中,从而实现体育的育人价值;另一种就是要将体育自身所蕴含的思政资源提取出来进而进行适当的整合与改进,使之与当今的时代背景相适应。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思想的引领者。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思政水平直接影响最终的育人效果。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体育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与高尚的人格,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谈到,“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体育教师只有先接受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与党执政的拥护者,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大学生成长道路上引领者与指路人的使命。而当前大部分体育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致使其思政教育水平难以满足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师思政教育水平低成为全面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障碍。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初期,应通过多重手段加强体育教师的德育意识,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水平,使体育教师有能力承担起教书与育人的责任与使命。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要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要搞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育教师靠单打独斗、个人力量是难以有所突破、有所成就的。因此,高校要发动各专业领导、教师和专家的力量,整合资源,逐步形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和科研团队,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规范化、整体化、常态化。其中,管理团队要起到价值引领和把握方向的作用,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活动,指导并检查课程思政工作,给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好后勤保障。教师团队要结合体育课程的自身特点,钻研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体实施路径,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教学目标,探讨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组织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科研团队主要是针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工作加强各级别相关课题科学研究,把课程思政工作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并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配合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制定更好的解决方案,然后再应用于实践,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再上新水平,进而形成“实践—科研—应用”的良性模式。

3.2 方 法

本文对天津市部分高校体育专业课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体育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还相对模糊,不清楚什么是课程思政,不知道该怎样进行课程思政,甚至有的体育教师错误地认为开展课程思政是赶时髦、是走形式或是没有必要的哗众取宠,同时想要开展课程思政的体育教师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可见,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依然存在诸多误解和困惑。试想,如果体育教师都不知道干什么或不愿意去干这件事,又怎能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去引导大学生呢?因此,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通过师资培训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是当务之急。通过培训,首先,要消除课程思政会冲淡专业教学的思想顾虑和误解,切实提高体育教师思政理论素养;其次,要提高体育教师辨别、抵制和批判错误思潮和言论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最后,要提高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本领和教学能力,并引导其根据自己专业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落实好体育课程思政要求.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实现体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必须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而体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优秀的思政资源能够直达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和良好的德育效果,可以说思政育人元素直接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最终效果。因此,体育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挖掘体育课程内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其实,体育内部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十分丰富,体育教师既可以从我国传统体育中借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将中国传统武术强调的“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也可以根据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夺冠经历汲取他们不畏强敌、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如在跨栏教学时讲解刘翔历次艰难的夺冠历程;也可以在与体育相关的国家政策方面来借鉴体育思政元素,如上海体育学院为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要求,由思政教研部专门开设了思政选修课“体育强国”。总之,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对体育内含的思政育人元素进行挖掘。此外,在挖掘思政育人元素时,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制定思政元素挖掘框架,注重思政育人元素挖掘的系统性,加强总体规划与设计。

课程思政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还要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课堂教学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在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上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仅靠课堂教学难以养成,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实践活动。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仅靠读万卷书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互结合才是大学生成长为国家栋梁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大课堂的社会实践来支撑小课堂的理论学习。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不能使课程思政仅停留在课堂教学,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重要育人途径;经过系统深刻领悟文件精神后,一定要结合自己专业特点,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想引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充分利用好社会实践这一“大舞台”,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积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评价是任何学科、专业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控制教学质量、评估教学成效、监督教学过程、推动教学改革等重要职责。但经调查发现,目前很多高校仍沿用以往体育课程评价方式,未将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成效纳入评价范围,因此亟待完善。首先,应扩大评价主体来保证评价客观性。评价主体要扩展到大学生个人、班级全体成员、体育教师以及实践导师等,由各个评价主体进行独立评价,最终根据不同评价主体所占的权重得出最终综合性评分。其次,应拓宽评价维度来提高评价科学性。不同评价主体要从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情感与认知的发展、思政素养的提高、健康行为的养成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

4 结 语

本文在内涵与要求、价值与目标、策略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分析,并形成如下主要观点:(1)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内涵即高校体育课程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时代精神、中国榜样等思政元素与体育教学实践相融合,充分发挥出体育内部蕴含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要求下,高校体育课程需把握好体育教学的政治方向、遵循教书育人的基本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体育课程自我完善以及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目标一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为实现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目标,需做好体育课程思政总体规划,转变体育教师思想观念,充分开发体育课程思政资源,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水平与教学水平,优化团队建设。其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加强师资培训、挖掘思政元素、夯实体育课程思政实践、 改进体育教学评价等。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