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张晓瑜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让教师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才能引导学生坚持正确方向、树立远大理想,才能培养出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做好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媒介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成为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媒介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类媒介产生的海量信息无孔不入,媒介信息的传播本质上是意识形态输出,其所包含的意识形态色彩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判断标准。媒介是教师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高校教师群体思维比较活跃,想法更加多元,其思想政治状况更容易被各类媒介信息所影响。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即在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做好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
提升高校教师媒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一方面,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是高校教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高校一直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这其中就包括媒介素养能力。高校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力,才能在各种社会热点事件、观点和舆情中,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判断包含在其中的价值观渗透的现象,同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权威身份,通过媒介向学生和公众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是高校教师适应时代发展、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范式不断拓展,各类媒介工具和媒介信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利用媒体功能和技术手段可以使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和生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可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效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形势,线上教学、线上办公已经成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新模式,适应“线上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深入了解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发现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于2021年以中国政法大学教师群体为对象,开展了高校教师媒介素养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144名教职工参与其中。男性教职工占总比例34.72%;女性教职工占总比例65.28%。30岁以下教职工占比为20.14%;31-45岁教职工占比为58.33%;46-60岁教职工占比为20.83%;61岁以上教职工占比为0.69%。8.33%的教职工为本科及以下学历;55.56%的教职工为硕士研究生学历;36.11%的教职工为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政治面貌以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为主,占比81.94%;共青团员占比2.08%;群众占比11.81%;民主党派人士占比4.17%。参与调研的群体职务较为多样,其中专任教师占总人数的40.97%;大学生辅导员占总人数的9.03%;职能部门或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49.31%;工勤人员占总人数的0.69%。其中,在参与调研的专任教师中,职称覆盖十分全面,助教占比6.78%;讲师占比30.51%;副教授占比27.12%;教授占比35.59%。与此同时,专任教师也覆盖了法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等多个教学学科。综上可知,此次调研面向的群体多样,覆盖层面广,调研数量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校教职员工媒介素养的整体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践总结发现,教师使用互联网(电脑、手机等)的时间比较长,43.75%的教师每日使用互联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其中有18.75%的教师每日使用互联网时间超过8小时。教师参与媒介活动较为丰富,包括转发信息、编发微博或朋友圈;制作视频并上传;在互联网上发表观点性文章;运营媒体账号(微信公众号、知乎、B站等);向报纸、杂志、期刊投稿;参与电视节目录制等。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媒介素养水平整体上良好,但在以下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
第一,作为受众者,对传媒的认知、对媒介信息的辨别、理解能力有待加强。大部分教师对信息制作过程不够了解,只有5.56%的人对媒介信息制作的流程非常了解,12.5%的人比较了解,33.33%的人一般了解,而45.83%的人不太了解。有些教师在面对媒介信息时进行准确判断和理解的能力有待加强,当媒介信息与已有认知不一样时,79.86%的人会产生怀疑、求证真相,15.28%的人会产生怀疑但不了了之,4.17%的人会坚持己见、认为信息不真实,0.69%的人会认为自己已有的认知是错误并改变认知。当热点事件中出现两个舆论指向时,83.33%的人能通过他们各自言论的逻辑和漏洞判断真实性,形成自己的倾向性意见,11.8%的人会感觉各有各的道理,很难判断事情真相,4.86%的人认为网友的评价会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很大的影响。17.36%的人有意或无意传播、转发过假新闻。调查结果显示媒介信息会对教师的思想和认知产生很大影响,但有些教师对媒介的认知不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辨别信息真伪、理解和判断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
第二,作为传播者,对教师特殊身份和自身传播意义的认知有待进一步加深。有关教师在媒介信息传播身份方面,有4.86%的人认为“教师主要是媒介信息的受众,传播信息功能不大。”13.89%的人认为“在网上发表言论时,教师和普通公众没有区别。”当对某个事件持有观点时,只有13.89%的人表示会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或讨论,仅有15.97%的人表示会在大众媒介上发布观点。通过访谈发现,个别老师因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引发舆情事件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原因在于教师的业务素质或思想政治素质水平不过关,在错误的价值观导向下发表了错误言论;另一方面原因是未能充分意识到网络空间下,教师的价值观输出具有特殊的传播意义,对网络舆情风险点和发表言论的后果未能充分认知,发表言论不严谨,导致被网民误解、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和炒作。教师承担着教育青少年、引导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职业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言论具有比普通民众更大的影响力,要格外注意是否失范、是否不当,教师对自身职业特殊性认知和防范风险意识不足。
第三,作为传播者,教师综合运用各类媒介传播信息的功能发挥不够。90.28%的人认为大众媒介对自身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影响。在使用过的教学媒介中,排名最靠前的依次是微信、QQ、微博群组讨论;远程网课(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学习通等);使用PPT课件授课;在课堂中播放视频音频资料,占比分别为65.28%、61.81%、56.94%和43.75%。而还有15.97% 的人表示以上教学方式均没有使用过。在使用过网课教学的老师中有37.08%的人不能熟练使用软件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有趣、效果更好,过程更便捷,而目前教师综合运用各类媒介的能力并不十分强,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四,在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媒介素养培训受众范围较小,尚未形成常态化、体系化的培训体制机制。问卷调查显示,73.61%的人表示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教育或者培训,仅有26.39%的人表示曾接受过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教育或者培训。绝大部分人认为有必要组织针对教师媒介素养的培训,占比达81.25%。当问到“您认为学校应该针对教师的哪些媒介素养能力进行培训?”按照占比由多到少进行排序依次为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能力,信息制作、生产能力,信息质疑、思辨能力,信息收集、选择能力,信息认知、理解能力,利用大众传媒实现形象、观点或者服务的宣传和推广。问卷调查结果体现出很多教师充分意识到了媒介的重要性,并且希望参与培训来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能力,目前媒介素养培训工作尚未覆盖到教师的大多数群体,媒介素养培训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针对在调研和实际工作中发现的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问题和不足,笔者结合实践工作进行教训反思和经验总结,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提升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水平。
第一,加强教师网络空间言行管理,完善言论表达相关制度。言论自由应有边界,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和公众人物,其言论具有特殊的传播价值,表达自由的边界应与普通人有所差异。教师在遵守法律和网络秩序的前提下,应更多地承担注意义务,即充分、全面、谨慎地考虑到自己发表的言论是否可能会给学生、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后果。在国家立法层面,公众人物网络言论的边界必须以明确统一的标准厘清范围,高校教师也应包含其中。在学校层面,可以探索制定教师媒介使用准则规范,通过制度性的规定明晰教师公开言论的动态边界,规范教师网络空间言行。
第二,加强对高校教师言行引导,做好风险提示工作。立德树人是教师的使命,引领社会风气是教师的责任,高校教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深耕细作,在相关的领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高校教师虽然不是直接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但在实质上却承担着舆论传播的重要功能,更要谨慎行使表达权利。学校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研判,针对敏感领域、敏感问题对教师加强风险提示和引导,避免教师被别有用心人所利用,引导教师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正能量。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引导高校教师“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第三,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师德师风事件惩处通报、警示预警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惩处机制,对传播错误思想、错误言论的教师,依法依规进行问责处置。建立警示预警制度,开展师德警示教育,通过介绍反面案例和处理结果,引导教师以案为鉴,组织教师讨论剖析原因,对照查摆自省,做到警钟长鸣。探索将媒介素养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深化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将媒介素养作为评价教师师德师风和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评价内容,细化评价标准,以评价促进教师媒介素养提升。
第四,加强多层次、分类别、常态化的培训工作开展。将培训的范围扩大到全校的所有教师,并且针对不同的岗位,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指导全校教师理解媒介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信息传播过程,正确认识大众媒体,培育教师思辨批判能力和媒介运用能力。针对学校各部门专职兼职从事宣传工作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建立高水平的宣传工作队伍。针对专任教师和辅导员,重点提高其运用大众媒介输出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更好的实现育人功能。注重学校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把各级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培训纳入日常工作当中,提升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敢于发声的能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舆情应对和解决的能力。同时,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每年利用线上,进行一定课时的媒介素养培训,同时线下开展培训课程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训练营、媒体访谈模拟演练、媒介素养知识竞赛等活动,创新培训形式和载体,提高参与度和实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