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观的构建
——以“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教学为例

2022-11-04 02:05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中学陈季嘉
华夏教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情感音乐课程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中学 陈季嘉

正如中华传统教育原典《礼记·乐记》中所言:“乐者,德之华也。”音乐是道德的花朵,古语生动讲述了音乐教育与道德素质的关系,阐述了音乐具有引人积极向善、培育高尚理想、树立健全人格的作用。在“立德树人”大教育观的践行与贯彻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学科的育人价值获得了高度关注。

音乐鉴赏是每位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中音乐教学的主要课堂形式,更是中学阶段学生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

在融媒体、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无论是官方电视节目,还是网友自制视频,音乐在其中的伴随作用都越来越显著,人们开始意识到音乐作为一种有声语言对现实生活的重要作用。然而,由此带来的自媒体音乐泛化的混乱与无序,也让音乐“审美”受到大众媒介传播的巨大冲击。对生活在网络时代、热衷于追求流行的高中学生来说,音乐审美的趣味性极其容易受到干扰,造成学生缺少自身对音乐理性的审美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高中音乐鉴赏课不应该再停留于音乐聆听、乐理教学的层面,而应该打通世界音乐的渠道,了解音乐背景,体味音乐魅力,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独立审美能力。

例如:在高中音乐教材中,有风味浓厚的地方民歌、婉转悠扬的艺术歌曲、韵味十足的戏剧戏曲、异域风情的世界名乐、民众熟悉的流行音乐等不同音乐类别。在体系化、指导化、多样化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塑造下,学生能学会表达审美情感,丰富心理体验,提高核心素养。在教师的艺术引领进程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逐渐完善,形成对健康音乐美的心理定式与价值取向。

一、审美与时俱进,摹画时代强音

(一)强化时代背景,丰富音乐内涵

音乐是时代的产物,犹如一面时代的镜子,不仅能揭示、折射历史变迁的踪迹与时况,还能反映各历史时期音乐创造的源泉。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相关音乐时,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根据时代背景分析音乐作品在题材体裁、表现手法、旋律特征方面的异同,还要给学生布置相关课堂实践、背景调研任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时代主题对音乐体裁和创作方法的影响”“音乐在时代变迁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例如:《光明行》是刘天华先生创作于五四运动后的一首“二胡进行曲”,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从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的苦闷彷徨、追求光明的情感入手,分析刘天华《光明行》乐曲音调、曲式结构中具有的鲜明民族特性,并从《光明行》的演奏手法等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光明行》如该曲在发挥二胡这一民族乐器的独特声音外,还巧妙融合了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跳弓、颤弓、换把等演奏手法,使二胡的表现力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创新突破。

这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这一章节中,西洋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传统的碰撞结合,教师在课上不但能够纵向地依据中国历史变迁分析中国歌曲的时代变化,还可以横向地与世界音乐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音乐的时代特性更为丰富、饱满。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以强化学生对时代音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整合教学资源,借助现代媒体

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辅助工具逐渐成为教师授课的重要帮手,也是音乐教师教授课程必不可少的助力工具。在名曲鉴赏、乐器识别中,多媒体教学是一项不可多得、必不可少的音乐课堂工具。

教师运用多媒体工具,能够快速地切换展现音乐大家的作品,运用实例对知识做出合理而生动的解释,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在乐曲中穿插不同乐器的演奏,有效解决教室里乐器数量不足的问题,解决单个教师无法综合演绎各类乐器、提供范本的弊端。学生在随听随记的过程中,能轻松获知不同乐器间的识别与辨认方法。另外,多媒体软件还能够为教师综合性的活动服务提供便利。

例如:在讲授民族乐曲时,在多媒体软件的辅助下,教师在教授“骨笛”“编钟”“古琴”等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演奏视频时,就可以在“古老的声音”基础上,添加丰富的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的内容。通过生动的媒介展示,结合舞蹈、器乐、表演等多模块的组合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为音乐教材内容的多元彰显和深入挖掘提供应用途径。

二、奔走课堂内外,回归音乐实践

(一)创设课堂任务,优化教学模式

音乐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性质、超凡魅力和高度灵性的大众艺术,是不需外在翻译、场景代入即能引发内心共鸣、促进智能发展的语言。音乐的美只有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才能有效地传递。音乐课程各个领域的教学指导,只有通过如歌曲聆听、曲目演奏及综合性质的艺术表演等实践性活动环节,才能够得以展现和实施。

高中阶段,学生只有通过对以上各类音乐实践活动的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亲身经历,才能获得音乐学习的直接经验,产生对音乐素养提升的情感需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大量使用欢快的音乐游戏唤起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音乐合作,仔细选择各人的职能分工,以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学生的社会情感提升。

例如:“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中的“学堂乐歌”,是在新式学堂中广泛兴起的、近代音乐中由中西音乐文化初步交流融合而成的歌曲,借助了西洋近代音乐的曲调和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新词,这种歌曲更能贴合同在课堂中学习的高中生的心理,学生更容易对歌词的改编、新歌的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以布置一个班歌创作活动,指导学生根据课上鉴赏内容,采用摹写的方式重新填词、合理创编,让学生在共同的班级目标驱使下,更尽心竭力地思考与感悟音乐。

学生在专注的音乐之旅中,主动且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趣味十足的音乐活动中,从而实现学生间深层次的社会情感沟通,为学生打下乐理基础后,帮助学生进行音乐调式、节奏组合、音调形态的深入学习后,开启自主的歌曲创编的实质性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自己的音乐鉴赏兴趣与能力自觉地延伸至课外。

(二)开展专题活动,加强课程实践

很多高中学生的审美体验以及情绪情感的发展程度难以得到保证,一方面是因为学习任务重、网络媒体繁杂,难以让学生正确发展自身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学生音乐素养不足,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消极、自卑情绪,逐渐丧失对音乐学习、音乐演绎、音乐鉴赏的积极情感。情感的滞后发展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潜能激发,并由一个领域蔓延至其他领域,甚至阻碍学生的终身发展。

因此,如何运用音乐教学、音乐活动提升学生对音乐本身的积极情感体验,是高中音乐教师在课堂设计、课程开发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部分。

例如:在教学明清时期“琴派与琴曲”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高中生拥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熟练至少一种乐器乐音的专题鉴赏,通过乐器的演奏技能讲解,增进学生对乐器本身的了解,大大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乐器的关注。在教学《松花江上》《怒吼吧!黄河》内容时,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相关历史、朗诵歌词,通过音乐及其歌词本身的表现,吸引学生的关注。观看完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松花江上》《游击队歌》的段落后,教师可以通过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发挥音乐能够激发的律动天性和高中阶段学生的青春活力,加深学生对音乐时代背景的体验和理解,让他们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实现运动身体、强健体格和身体协调发育。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音乐专题活动的成功并不只存在于课堂之内,还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设计更多与外校学生、与社会各界相互合作和欣赏的活动,如举办集体音乐活动,促使高中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身,并通过成功的自我展现收获自信,提高学生参与校内外音乐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高中学生可以在紧张学习之余用音乐认识美好世界、感受阳光社会,人格更为健全,审美能力更为完善。

三、关注教育主体,提升课程关联

(一)直击学生需求,创新教学方法

从事中学教育的音乐教师,首先应当正视自己的教育主体,以有益于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从多方面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将更多的体验、感受和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实施音乐课堂教育。例如:学生在学习时对枯燥的乐理知识存在抵触心理,那么教师就不可只讲述歌曲中谱曲的变化,而应该通过化抽象为具体的演绎活动,加强学生对歌曲的了解。在兼顾统一的教学目标下,通过提供不同起点、进度、设备的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在讲述《花非花》《玫瑰三愿》《教我如何不想他》这类中国艺术歌曲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音乐学习的偏好,将学生划分为“演唱”“演奏”“表演”等不同兴趣小组,针对不同兴趣小组设计课堂方案。针对五四运动时期、抗日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鉴赏,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选主题,设计一张音乐会节目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予以展示。对一些热衷于音乐艺术的学生,可以建立一个校内的音乐鉴赏社团,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目标性地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采取表扬、分组、奖励、弹性作业、异步教学等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使用活泼的体态、灵动的语言、有趣的课程导入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想遨游、陶冶情操,不断地构建与人交流的桥梁。

(二)注重学科融合,拓展音乐广度

音乐教育是学生通过艺术启蒙教育,获得独特艺术审美、丰富情感体验、创新思维方式和终身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中音乐课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良好的音乐教育中,学生通过音乐的聆听、感受、创作与参与,能够间接培育自身的感性意识、理性思维和观念情感,在轻松欢乐的集体环境氛围中完善自身的人格。

随着音乐艺术教育的改革深入和时代的创新发展,音乐教学课程在日常教学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道德水平、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在当下流行的教育理念中,跨学科教育是教师开展教育创新实践的一项重点工作。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此,在高中学生的课程学习中,不可对音乐教育做过高的要求。在相应的课程设计中,教师应该首先考虑高中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行动水平、思维习惯等相关因素,抓住课程间的联系,将一些知识进行整合输出。例如:将音乐歌词与文学知识相结合,将音乐曲调与数学公式相联系,将作曲者、音乐家的生平与生活常识相统一。通过跨学科思维的合理运用、多元融合的科学教学方式,打破学科之间的模糊界限,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感和探究欲,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教育提供坚实的知识储备。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可以和舞蹈、绘画、戏剧、文学产生妙不可言的密切关联。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高中学生高涨的集体参与性、表现性,给予学生自己设计节目的机会,让学生自行组队,发挥自身的多项能力,创新音乐课堂的表现形式。这样,音乐课堂不仅多了各种类型的舞蹈、书法、绘画等表现形式,甚至还有各式地方方言版的民歌改编、流行歌改编,其间还会穿插各色的诗歌朗诵、团体表演,音乐也能与其他学科深入融合,使音乐自身的表现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音乐学科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音乐的教学也可以从单纯的学科教学中脱离出来,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服务,从跨学科的思维中发现音乐新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构建教师的音乐鉴赏教学体系。

猜你喜欢
情感音乐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情感
台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音乐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自行车的发明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