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炎净Ⅰ号方联合莫西沙星对慢性盆腔炎的影响

2022-11-03 06:21沈俊玲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13期
关键词:动脉血盆腔炎研究组

沈俊玲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全科病区 郑州 450000)

慢性盆腔炎是发生于女性内生殖器与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常发于性活跃的生育期妇女群体,且发病多与致炎因子、性激素水平异常、感染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1~2]。机体在受到病原菌入侵后会导致免疫系统激活,大量致炎因子得到释放,从而抵抗病原菌的入侵,过度分泌后会使正常组织及细胞受到损伤,从而出现慢性盆腔痛、阴道分泌物异常或阴道出血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3~4]。莫西沙星属于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等细菌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临床多用于肠道、肺部、尿路感染等的治疗[5]。中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的发病原因为产后胞宫、胞脉空虚或淤积,余浊未尽,亦或房事不洁致房劳过度,体质虚弱,寒邪湿热入侵致气血互结而致病,故应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为治疗原则[6]。盆炎净Ⅰ号方是根据慢性盆腔炎的病理特点自拟的中药处方,已有临床研究证实该方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佳。本研究分析盆炎净Ⅰ号方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8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1例,年龄24~48岁,平均(34.72±3.54)岁;病程5个月至11年,平均(4.37±1.28)年;疾病类型: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盆腔腹膜炎分别为16例、12例、7例、6例。研究组41例,年龄21~47岁,平均(33.65±4.37)岁;病程6个月至10年,平均(4.46±1.15)年;疾病类型: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盆腔腹膜炎分别为18例、11例、7例、5例。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符合《妇产科学》[7]中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中标准,证型为湿热瘀结证,主症为下腹胀痛或刺痛,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次症为神疲乏力,经期腹痛加重,经量多或经期延长;舌质红或暗红,舌尖瘀斑或瘀点,苔黄腻,脉弦滑或涩。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临床以下腹疼痛、白带增多、腰骶坠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精神障碍者;伴造血系统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莫西沙星片(国药准字H20213553)0.4 g口服治疗,1次/d,共治疗21 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盆炎净Ⅰ号方治疗。方剂组成:薏苡仁30 g,白芍30 g,延胡索20 g,忍冬藤20 g,鸡血藤20 g,蒲公英15 g,牛膝15 g,川楝子15 g,败酱草10 g,贯众10 g,柴胡9 g,大血藤9 g,泽兰9 g,车前子9 g,木香8 g,甘草6 g,砂仁6 g。腹泻甚者加白豆蔻、山药各15 g;便秘甚者加瓜蒌20 g,大黄4 g;乏力甚者加黄芪20 g,炒白术10 g。上述中药加入400 ml水煎服,早晚各服用1次,共治疗3周。

1.5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相关标准:显效,治疗3周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临床症状消失,妇科相关检查均为正常,且停药后1个月内未出现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妇科相关检查指标大部分好转;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或病情加重。显效与有效之和计入总有效。(2)致炎因子、内分泌激素水平。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3周后3 ml(月经周期第3~5天)空腹外周静脉血,以3 5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半径为6 cm),提取血清,存于-80℃冰箱内保存待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雄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3)子宫动脉血流。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月经干净3~7 d时,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子宫动脉最大流速(Vs)、搏动指数(RI)及阻力指数(PI)。(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咳嗽、皮疹、低血压等。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致炎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清致炎因子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hs-CRP、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致炎因子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致炎因子水平对比(±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

2.3 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动脉血流对比 治疗后两组子宫动脉Vs水平较治疗前增加,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子宫动脉RI、PI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动脉血流对比(±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动脉血流对比(±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2.4两组治疗前后内分泌激素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E2、FSH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E2水平高于对照组,F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内分泌激素水平对比(±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内分泌激素水平对比(±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与对照组的12.2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妇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受炎症的刺激可导致输卵管堵塞,从而引发不孕或异位妊娠。目前,临床针对该病的治疗以广谱抗生素抗炎为主,以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疗效。但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具有一定局限性[9]。

中医学将慢性盆腔炎归属为“带下病、腹痛”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肝、肾、脾等重要脏器功能失常有关,机体孱弱或因产后脏虚受寒,受风热湿寒等外邪入侵后,胞宫空虚,冲任损伤,日久则瘀热相结,蕴结于胞脉,不通则痛,故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热利湿为原则[10~11]。盆炎净Ⅰ号自拟方主要由败酱草、大血藤、忍冬藤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癥散结之效。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血清IL-10、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hs-CRP、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盆炎净Ⅰ号方联合莫西沙星应用于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疗效较佳,可降低致炎因子表达。分析原因可能为,莫西沙星属于第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其可通过抑制多种细菌的DNA合成起到灭菌的作用。有文献[12]表明,与前三代抗感染药物相比,莫西沙星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更强,且具有安全性更高、耐药率低的优势。盆炎净Ⅰ号方中,薏苡仁有利水渗湿之效,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延胡索活血利气,忍冬藤清热解毒,鸡血藤活血通络,蒲公英消肿散结,牛膝逐瘀通经,川楝子、木香可行气止痛,败酱草可清热解毒、活血行瘀,贯众、柴胡可清热解毒、和解表里,大血藤、泽兰可养血消瘀、活血化瘀、行水消肿,车前子清热利尿,砂仁化湿温脾,甘草可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癥散结、行气止痛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血藤醇、忍冬叶醇提取物可增强肾脏及子宫的能量及合成代谢;败酱草富含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等多菌群起到抑制作用;蒲公英含有多糖可抑制致炎因子活性;薏苡仁油及薏苡仁素可抑制癌细胞增殖,提高免疫功能;延胡索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牛膝根含皂苷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贯众煎剂的有效成分可促进子宫兴奋,提高收缩强度;柴胡挥发油具有抗炎、镇静镇痛作用[13~14]。

本研究发现,盆腔炎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呈异常表达,且与不孕不育存在一定关系。子宫动脉血流相关指标可反映盆腔的微循环功能。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治疗后E2、Vs水平比对照组高,FSH水平比对照组低,提示盆炎净Ⅰ号方联合莫西沙星治疗可调节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性激素水平,且可改善子宫动脉血流流速。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盆炎净Ⅰ号方能够发挥抑制炎症反应的效果,通过抑制盆腔组织器官的炎症以改善盆腔的微循环,从而改善子宫动脉血流流速。卢土莲等[15]的研究发现,盆炎净Ⅰ号方可缓解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调节致炎因子hs-CRP、IL-10、TGF-β1、PCT水平的表达,促进盆腔修复,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盆炎净Ⅰ号方联合莫西沙星应用于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疗效较佳,可改善子宫动脉血流流速,降低致炎因子水平,调节性激素水平。

猜你喜欢
动脉血盆腔炎研究组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妇科千金片辅助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蒙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盆腔炎非小事! 详解4个常见的盆腔炎症状
动脉血与静脉血相互转化的演示方法
慢性盆腔炎患者该如何保养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急诊患者动脉血与静脉血清血钾的相关性分析
为什么要抽动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