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御窑厂整体申遗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以景德镇市浮梁县高岭村为例

2022-11-03 09:40:42易桂秀王益东
中国名城 2022年10期
关键词:瓷土古街高岭土

易桂秀,王益东,刘 鹏

引言

传统村落是人类以农业为经济基本活动内容的聚落,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文化遗产,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承载着千年的人类文明信息,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随着人类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建筑材料更新换代,传统村落历史风貌及传统建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消亡。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传统村落,让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努力寻求合适的保护发展方法与路径。2012年至今,国家各有关部门先后公布了5批中国传统村落,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位于遗产地保护范围内的传统村落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遗存成为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瑰宝。景德镇高岭村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汉唐以来即以盛产陶瓷而著称。明清之际,发展为闻名的制瓷基地,千年窑火,长盛不衰,至今仍然是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和科研中心,有“世界瓷都”之称。景德镇陶瓷手工业生产、加工、运输的过程使其陶瓷文化遗存不局限于城区,在市域更大范围内广为分布,市域与陶瓷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尤以古矿冶遗址、古窑址数量多,分布面广,且堆积量非常大。据统计,全市古窑址有170余处。贯穿景德镇市域的昌江上溯祁门,下接鄱阳湖,是景德镇陶瓷运输的主动脉,昌江及其支流自古便是瓷土开采、运输、生产、加工、销售的重要运输要道。昌江及其支流两岸仍然保存着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为核心的古代特大规模的、相当完整复杂的瓷业体系,这一庞大的瓷业体系是由瓷土矿坑区(原料产地)、商埠码头、作坊窑厂、古道聚落等构成,形成了极其珍贵的线性文化遗产。

高岭瓷土矿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北部、昌江东支的瑶河(也称东河)南岸高岭村,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集中开采于明万历中期,延续至清乾隆末期。遗址范围内的遗迹类型包括采矿类、选矿类 、成型入库类 、生活类及祭祀类等,这些重要遗迹证明了高岭瓷土矿遗址集采矿、选矿、烧造于一身,是中国古代瓷土矿遗址的典型代表。高岭土在元代称“御土”,明代称“官土”,明万历以后称高岭土。高岭土从元代开始应用到制瓷业中,改善了瓷器的物理性能,使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出了明清高温颜色釉瓷器的艺术珍品。高岭土的开发,推动和支撑着景德镇明清制瓷业的鼎盛辉煌,使之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制瓷业中心,奠定了景德镇在世界上的瓷都地位。

1 研究背景

景德镇御窑厂是明清专为宫廷烧造和供奉瓷器的皇家瓷厂,遗址范围分布有烧制瓷器的作坊和窑炉遗址,其地下留存着丰富的明清不同朝代的瓷器标本,真实再现了明清御窑厂精湛的制瓷工艺和严密的管理体系,是中国乃至世界烧瓷技术最高水平的实物见证。景德镇御窑厂,对高岭土的质量要求极高,位于景德镇市东部的高岭瓷土矿所产的高岭土也因此被垄断为“官土”,成了衡量元以后景德镇窑业兴衰的标尺。2015年初,景德镇市正式启动以御窑厂遗址为核心,整合与御窑厂烧造技术有直接关系的其余重要古瓷窑址、制瓷原料开采及加工遗址以及相关的建筑、码头等历史遗迹,作为遗产构成要素主体,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现存的高岭瓷土矿遗址是典型的大型手工业遗址保护区,将包括瓷土矿遗址本体、矿业活动遗址古村落高岭村(含外村、里村)以及与高岭土运输和贸易紧密相关的东埠古街、古码头、古驿道,作为景德镇制瓷原料开采、加工以及明清高岭土集散地遗址统一纳入申遗范围。2017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景德镇御窑厂晋级世界遗产迈出了重要一步。

早在2012年,高岭外村、里村和东埠古街并为一体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作为高岭瓷土矿遗址保护区内的传统村落,高岭村比其他国家传统村落更具特殊性和典型性。一方面,村民生活空间与矿业遗迹区互为重叠,古商埠、古码头与古瓷窑址既是遗产地,又是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空间,遗产地可以为传统村落提供物质资源和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传统村落也是展现遗产地人文环境的载体之一。因此,作为古代景德镇制瓷业最重要的原料产地,高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不仅有助于高岭瓷土矿遗址的完整性、真实性保护,而且对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成功申遗以及乡村振兴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岭传统村落总体特征

高岭传统村落由外村、里村、东埠古街3部分组成,高岭是国际通用的制瓷主要原料“高岭土(Kaolin)”的命名地。高岭土的命名源于江西省东北部景德镇市东面45 km的高岭村。高岭土是一种制作陶瓷的矿物原料。明《天工开物·陶埏》载:“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一名高粱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此处的高粱山即高岭,粳米土即高岭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高岭土制作陶瓷的国家。据高岭《何氏族谱》记载,南宋时期,高岭村村民何召一首先发现了高岭土。此后,高岭土开采历经800年不间断。作为瓷胎的主要原料,高岭土的出现使景德镇制瓷工艺实现了新的突破,由此奠定了景德镇享誉世界的瓷都地位,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纵观历史,高岭传统村落总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 山环水绕、聚族而居的聚落格局

高岭村山水环境优美,有“九分山,三厘田,七厘路河和庄园”之说,村前水溪环绕,村口古樟林立。东埠古街是高岭土、釉果等景德镇制瓷原料的集散地,因瑶河而兴,沿瑶河而建,穿村而过的高岭瓷土运输古道与水系将里村、外村、古街紧密相连,形成独特的山水聚落格局。

高岭里村、外村是以姓氏、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村落。五代时,为逃避战乱,何氏到达高岭建外村,后有汪、方两姓迁入外村。北宋初,冯氏迁到高岭建里村,至今两村仍然以何姓、冯姓为主。古代高岭村村民以开采高岭土为生,村内何、冯、汪、方4大家族均有自己的高岭土开采领地。到清光绪年间高岭土矿的大规模开采活动基本停止,小规模的开采活动则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村内保存了何氏宗祠、胡氏宗祠、古民居等传统风貌建筑,环境清幽、植被茂密、古木繁多(图1-图2)。

图1 高岭外村

图2 高岭里村

2.2 宽窄有序、尺度宜人的街巷空间

高岭村现存有1条明清古街及多条古巷道,古道保存完好,宽约2-2.5 m,屋宇之间由宽窄不一的巷道连通,宽约1-1.5 m。东埠古街位于高岭村西南5 km的瑶河边,明清时期依靠繁忙的高岭土运输码头发展而起。古街南北走向,宽约2.5-3 m。明代,高岭村由采瓷-制瓷生产综合体,转向专业化瓷土生产地,瓷土通过水运等方式运往景德镇。瓷土业兴旺也带来航运业发展,开始出现了东埠水陆运输中转码头,大量矿工和商人聚集于此,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清代,高岭瓷土开采业达到顶峰,船工从东埠运送高岭土至景德镇,又从景德镇将盐、布匹、百货等物资运回东埠。随着瑶河上游瑶里、三墩一带制瓷原料的大规模开发,东埠码头日趋繁华,舟车云集,逐渐发展成为长达1 km的商业街面和“龙眼”码头,与湘湖街、靳功街和三龙街并称浮梁县4大名街。古街建筑体现了去繁就简、多元融合的赣东北兼徽派民居特征。街面仍保存明清时期的格局,临河均为吊脚楼风格的店铺,客栈、酒坊、茶馆、米店等琳琅满目。路面用青石和麻石铺设,大量运送货物的独轮车驶于此道,日积月累,石板中央留下了深深的凹痕,至今清晰可辨(图3)。

图3 东埠古街、古码头

2.3 体系完整、线性分布的历史环境要素

“高岭采土,东埠运土。”古代从高岭村运送高岭土至东埠码头,再从东埠码头装船运往景德镇,高岭至东埠由此形成了一条长约7 km的瓷土运输古驿道(图4)。宋代中期至清乾隆年间,为运输高岭土的需要,村民几次对古驿道进行修整,改用花岗岩石板铺设,保存基本完整。古驿道连接外村、里村、高岭瓷土矿遗址核心区和东埠古街,沿线保存着极为丰富且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古矿坑、矿井、古碑刻、界碑、古井、古树等,形成集高岭古矿业、古商埠、古村落为一体的线性文化遗产,见证了高岭村瓷土业发展的兴衰历史(图5-图7)。

图4 高岭土运输线路示意

图5 高岭村古矿洞

图7 高岭村古樟树

2.4 丰富多样,活态原真的非物质文化

因偏安一隅,高岭村还保存有丰富多样的地方传统习俗。村口的聚秀桥亭旁曾供奉高岭土神、关帝神等,是采挖高岭土的矿工们祈求平安之所。桥内有明万历三十四年《聚秀桥记》、清乾隆三十六年《重建庙亭记》等石碑,碑刻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见,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埠古街保存有“奉勒石永遵碑”告示牌,为浮梁五品县令于清乾隆四十八年所立,警告欺行霸市歧视外地人的行为,提倡诚信、公平经营。此外,高岭村的手工制丕、制茶等传统技艺流传至今。高岭村这些原真性的非物质文化技艺对研究高岭矿业史、明清商业制度以及瓷业文化史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图8-图10)。

图6 古驿道

图8 高岭土神祭拜场所

图9 聚秀桥亭内石碑

图10 东埠奉勒石永遵碑

3 高岭传统村落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村民不当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无序的农房建设,使遗产资源保护村落自身保护与村落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

3.1 村民对传统村落固有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及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

经过百年的发掘与研究,国内外学者发表近百篇关于高岭瓷土矿遗址的学术研究报告和论文,但这些研究成果多集中在高岭瓷土矿遗址历史学、考古学领域,对高岭瓷土矿遗址的整体性研究以及高岭村保护发展的研究相对薄弱。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善居住环境成为村民的迫切需求。由于村民对传统村落固有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及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以及《高岭瓷土矿遗址(高岭片区)保护规划》提出的禁止扩大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自用住宅应在原有宅基地上更新等规划管控要求,使部分有建房需求的村民不得不拆除自家老宅,原址上建造新房。有些村民因自家原宅基地建房条件受限,违规在遗址保护范围内建房,使高岭土尾沙堆积地段处于断崖状态,随时有崩塌危险。另外,村落风貌规划的缺失导致多数新建房屋与传统风貌建筑风貌不协调,严重破坏了村落传统风貌的完整性。目前,仅有东埠古街保存有较为完整的传统风貌建筑,外村、里村历史街巷及传统风貌建筑损毁严重,所剩无几。

3.2 基础设施建设受限,村民生活环境难以得到改善

高岭村的外村和里村地处偏僻山区,村落与外界联系必须穿过高岭瓷土矿遗址保护范围,基于保护范围严格的管控要求,村落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了限制,村落污水处理没有得到合理解决,电力线路架设杂乱。滞后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成了高岭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村民生活环境难以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

3.3 空心化现象突出,村落活力日渐式微

由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空心化”已成为传统村落的普遍现象。交通不便、配套不足、产业匮乏,致使高岭村常住人口锐减。据统计,高岭村户籍人口1 432人,实际常住村民不足四分之一。曾经热闹繁华的东埠古街房屋空置率已超过一半,许多传统风貌建筑因长期无人居住,得不到及时修缮而濒临倒塌。留下来的居住者大多是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村落成了名副其实的“老人村”。传统手工业、民间技艺等难以为继,村落活力日渐衰弱。

3.4 历史遗存展示方式单一,旅游吸引力不足

作为已实地发现的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开采高岭土的地方,高岭村有丰富独特的陶瓷文化遗存,具有世界独有的品牌价值。但由于受到保护管控要求的影响,瓷土矿尾沙堆积区采取传统解说方式进行展示,内容单一,大量的历史环境要素没有得到发掘和展示,品牌价值尚未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旅游吸引力不高。据统计,高岭村隶属的瑶里镇每年接待游客达100多万人次,而高岭接待的游客不足其十分之一。

4 景德镇御窑厂申遗背景下高岭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

传统村落的本质是见山见水见生活,针对高岭村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借助景德镇御窑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契机,通过陶瓷文化展示体系的构建,实行活态保护,达到保护村落历史风貌、展示村民传统生活、传承瓷土文化遗产的目的。

4.1 整体保护,守护山水

绵延千年、生生不息的陶瓷文化是景德镇的魂,高岭村的瓷土文化就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根。保护传承优秀的陶瓷文化,就是留住了景德镇的根与魂。高岭瓷土矿遗址、外村、里村、东埠古街、古码头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古代景德镇制瓷业最重要的原料生产、生活环境,是景德镇陶瓷文化根与魂的重要载体。根据《高岭瓷土矿遗址(高岭片区)保护规划》的管控要求,高岭瓷土矿遗址保护确定为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次,总规划面积为578.6 hm。高岭传统村落被划为三类建设控制地带,规划面积为11.7 hm。保护规划提出三类建设控制地带在规划期间禁止扩大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保护利用古建筑,开辟参观游览场所等(图11)。基于保护规划的管控要求,应将高岭传统村落置于高岭瓷土矿遗址整体保护范围统筹构建区域保护体系。以高岭瓷土矿遗址保护范围为核心,高岭土陆上运输线路(古驿道)和高岭土水上运输线路(瑶河)两条线性文化遗产为纽带,连接东埠码头、外村与里村3个重要节点,构建“一核二带三点”的整体保护框架(图12)。在保持陶瓷文化遗址、传统村落以及山水环境历史原真性基础上,进一步划定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传统村落进行分级保护和管控。同时,应加强高岭土遗址区、高岭村、东埠码头以及瑶河流域陶瓷考古发掘与遗存整理,通过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深入了解高岭瓷土矿遗址及传统村落历史遗存数量和分布状况,梳理与高岭村相关的物质遗存及山水环境,实现村落与环境的整体性、原真性保护。

图11 高岭瓷土矿遗址保护区划

图12 高岭村整体保护框架

4.2 分类整治,寄托乡愁

传统建筑反映了高岭村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村民寄托乡愁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在整体保护框架下,重点对高岭传统村落内现存建筑和环境要素进行分类评价和整治引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要求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可通过保护修缮展示其历史价值,建筑内部在符合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允许改善和更新,提高居住舒适度,实现从物质文化满足到美好生活向往的居住需求。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新建筑,应予以保留,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新建筑,采取整治、改造、拆除等保护措施,使其符合高岭传统村落风貌管控要求(图13-图14)。对于高岭传统村落违规搭建或不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予以拆除,置换出的用地作为村落公共活动空间与服务设施配套用地。作为传统建筑中重要符号的祠堂代表着一个血缘家族维系情感与商议族内重要事务的神圣场所,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是传统村落宗族文化之根。高岭村有保存完好的何氏宗祠和胡氏宗祠,应重视祠堂这个特殊“建筑”,建议逐步恢复与重建汪氏宗祠、张氏宗祠,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祠堂文化,将祠堂打造成高岭村史教育、民俗文化展示平台,把祠堂变成村民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

图13 高岭外村、里村建筑保护与整治

图14 东埠古街建筑保护与整治

4.3 改善环境,留住乡亲

村民是传统村落的主人,是村落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留住了村民,就留住了传统村落的活力与烟火气。高岭村应积极对接浮梁县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符合高岭瓷土矿遗址保护规划的前提下,适度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整合村庄闲置的零散土地资源,增加必要的活动场所、停车场、环卫设施等,新增村庄建设用地集中安置到瑶河西岸的东埠新村,控制传统村落内的建筑容量和人口规模,从根本上破解村民拆旧建新造成风貌破坏的现实问题,化解传统村落保护与农民建房需求间的矛盾。通过人居环境的改善,让村民愿意留、留得住(图15-图16)。

图15 高岭外村、里村环境整治

图16 东埠古街环境整治

4.4 产业引导,活化乡村

保护传统村落并不是要让村民接受落后的生活方式,而是要让历史遗存融入现代乡村生活。作为瓷都之源的高岭村,科学合理地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并将其融入景德镇全域旅游体系是乡村活化的重要途径。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近几年我国每年国内旅游30多亿人次中,一半以上的留在乡村,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乡村旅游人次仍将维持稳定增长态势。整合现有陶瓷文化资源,多角度、全方位展现高岭村悠久的陶瓷文化和乡村生活,构建高岭外村-里村-东埠古街-古码头-景德镇御窑厂陶瓷文化溯源旅游线路。将传统村落文化与前沿的互联网科技、大数据融合,让现代农村生活成为高岭村的靓丽风景。在高岭土开采的高峰期,这里的村民除了开采高岭土,还依托便捷的水运码头发展运输、贸易等第三产业。随着高岭土的停采,村民转向茶叶种植,并形成了颇有影响的茶叶品牌。应充分利用高岭土的品牌价值,将高岭外村打造成“陶艺村”,发展陶艺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手工作坊,再现传统陶瓷制作工艺。里村可依托茶叶种植基地优势,打造特色茶文化产业园,将有条件的民房改造成民宿、茶馆,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东埠古街在恢复传统米行、日杂店等老字号店铺的基础上,引导传统产品转型升级,拓展陶艺文创产品的生产、展示与销售。东埠古码头开辟瑶河水上观光游览项目的同时,情景式再现古代繁忙的码头运输景象,让游客身临其境体验陶瓷文化魅力。同时,为缓解进村交通压力,在东埠新村入口处设置综合性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实现外来游客的交通换乘和导览服务(图17)。

图17 景德镇市瑶里镇旅游景区分布

5 结语

高岭村既有世界瓷业最重要的瓷土矿山,也是中国传统村落,见证了中国高岭瓷土矿的发展历史,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高岭土开采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工艺水平,是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大批传统村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已经消亡,遗产地范围内的传统村落,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环境得以幸存。在景德镇御窑厂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背景下,遗产需要保护,乡村期待振兴。留住乡愁是遗产保护的目标,留住乡亲是传统村落振兴的活力与源泉。高岭村只有处理好遗产保护和村落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陶瓷文化传承和遗产的永续利用。

猜你喜欢
瓷土古街高岭土
《古街夜景》场景设计
艺术大观(2023年30期)2023-11-18 18:30:17
介福水洗瓷土的开发与应用*
陶瓷(2022年6期)2022-06-23 02:12:56
西津渡古街忆旧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3:04
古街新韵
海峡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 08:08:06
一种新的电锥加工线*
——连续式钢制电锥瓷土加工线
陶瓷(2019年7期)2019-07-30 05:07:06
高岭土加入量对Al2O3-SiC质修补料热震性能的影响
山东冶金(2019年1期)2019-03-30 01:35:02
煅烧高岭土吸附Zn2+/苯酚/CTAB复合污染物的研究
ABS/改性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中国塑料(2015年11期)2015-10-14 01:14:14
一种用作橡胶补强剂的改性高岭土的制备方法
橡胶工业(2015年7期)2015-08-29 06:33:06
无限天地在其间
醒狮国学(2013年9期)2013-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