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地理研究的理论脉络与研究评述

2022-11-02 02:05翟庆华胡小梅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术领域理论

翟庆华,胡小梅,苏 靖

(1.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 2.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1209)

0 引言

在当今中国乃至全球,创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1]。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分化与综合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2]。80年代,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科学的“空间化”倾向和人文地理学的“制度文化转向”“关系转向”深化了人们对“空间”的理解,“软空间”的研究受到重视[3]。在此背景下,创新和创业的空间维度研究引起了地理学者、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的关注[4]。

创业活动往往在空间上集聚,空间分布不均衡。因此,从地理学视角研究创业行为显得尤为重要。而经济活动的集聚一直都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区域层面创业活动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5]。一段时间以来,学者们已经认识到创业活动的空间维度,并从地理视角进行研究[6-9]。虽然有大量关于“创业地理”的文献,但只有很少一部分将地理作为促进创业的因素,还没有对创业地理的明确定义[10]。本研究认为,创业地理是研究人类创业活动与地理时空关系的地域系统,是人文地理学的新兴研究领域,涉及创业学、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多门学科,具有交叉学科性质。与创新地理相比,创业地理更聚焦创业过程,即新业务或新组织的创建过程,而在创新地理研究中,新业务或新组织已经存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创业地理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为了界定一个学术领域的崛起,分析促成一个学术领域崛起的因素,以及将这些因素提炼、概括到一个通用的框架模型中,R.K.Merton[11]通过社会学的崛起经历,提炼出一个学术领域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差异化和合法性建设。差异化是指新领域早期的支持者主张某些重要的现象没有被充分地解决,也不能被现有的领域解决。合法性建设是指创始人和他们的跟随者在学术机构中向其他学者强调社会学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兴学术领域。但是,R.K.Merton并没有提出这两个阶段可以表征其他学术领域的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D.C.Hambrick等[12]将一个学术领域的崛起建模为一场成功的“寻求准入的社会运动”,由差异化、动员(资源)和合法性建设三大元素构成,并结合战略管理领域的崛起进行了全面分析。一个新的领域要出现,第一,需要将自身与其他现有的领域区分开来,主张一类重要的问题无法由现有领域解决,但不否认现有领域的贡献。第二,必须动员集体行动的所需资源,包括政治机会结构、共同利益和社会基础设施。第三,有抱负的学术团体必须既要遵守相邻的、既定领域的规范、风格和标准,又要说服其他知识分子而获得他们的认可。该理论模型高度凝练了一个学术领域的崛起、生存以及最终的繁荣,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和运用。基于此,本研究借鉴R.K.Merton[11]和D.C.Hambrick等[12]的理论模型,旨在梳理创业地理这一学术领域崛起的理论脉络与研究进展,为该领域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并探索后续潜在的研究方向。

1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研究对象为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创业地理的文献。在WOS数据库SSCI索引中检索既包括地理相关主题的关键词“地理(的)(geograph*)”“空间(的)(spatial,spatio*)”“全球(的)(global*)”“区域(的)(region*)”“地方(的)(local*)”任意一个,又包括创业相关主题的关键词“创业(的)(entrep*)”“新创企业(start-up*,startup*,new firm*,new venture*)”任意一个的研究主题,限制语种为英语,文献类型为论文,时间设置为1982—2020年,共检索出9 759篇论文作为本研究数据库。

1.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法,结合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使用EndNote软件对文献进行采集及分析,梳理创业地理研究的综合知识体系,再借助CiteSpace,VOSviewer等可视化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构建结构化的语义知识库,清晰、直观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内在关系。

2 差异化:研究热点

创立一个学术领域的第一步是早期的倡导者宣称一些重要的现象不属于现有学科的范围,或者现有领域不愿意或没有能力解决,新领域有一些不同于已有学术领域的独特的东西,这个过程即差异化。文献关键词作为研究主题和主要内容的凝练,能够反映一定时间内特定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表征该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差异。整理创业地理研究的科研论文产出、关键词的频次和出现年份,辅助演化时区图分析得出,创业地理研究热点演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理论创新阶段3个阶段(图1)。

2.1 萌芽阶段

1982—2000年,创业地理研究处于萌芽阶段。1983年仅有1篇创业地理论文,2000年论文数量达到78篇。企业家精神、创新和绩效是最早的研究热点。学者们重在从企业层面探讨创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但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侧重点有所差异。国外学者关注民族企业、移民创业、社区资源,认为全球化、地方化、内部化、全球化-内部化混合是4种跨国企业企业家精神的类型[13-14],技术变革对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国内学者多从国家政府和政策制度对创业企业的激励作用出发,认为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是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创业行为,追求利润导向、敢于冒风险、高效率和高合理性、对市场机制的敏感性是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关键特征[15]。

2.2 快速发展阶段

2001—2010年,创业地理研究论文数量平稳上升,年平均发表论文达到196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空间转向明显。这一时期企业家的个人特征、区域环境条件和区域创新系统对创业的影响受到重视。个人特征上,男性、失业者、过去有创业经验、与知名人士有联系、居住在人口聚集和增长更快地区的人从事自我创业的倾向高,而风险规避和土地价格则产生相反的影响[16]。区域环境条件方面,已有理论基础并不能完全解释现有的创业集聚现象,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空间区位选择、区域资源禀赋等地理因素对创业活动的区域差异性,衍生出了互联网产业地理、风险投资地理、社会网络和产业地理等与创业相关的研究主题。区域创新系统一体化使知识密集型新创企业通过知识溢出(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受益,反过来,新创企业的成长也有助于保持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使其不易受到技术、制度和地理锁定效应的影响[17]。此外,基于创业文化、企业国际化、社会网络分析等研究视角不断被完善。

2.3 理论创新阶段

2011—2020年,创业地理研究年平均论文发表量达到729篇,研究主题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处于理论创新阶段。在地方和区域视角下,既重视创业活动对区域发展的积极作用[18],又强调创业生态系统、区域一体化、人力资本、创业教育、制度环境、区域竞争力、社会网络、企业文化等区域条件对创业的决定因素,知识资源不断被重视,创业知识溢出理论得到空前发展。在国家层面和国际化视角下,制度变迁、文化转型、技术型企业、国家创新/创业体系、创业导向、可持续发展等主题不断涌现[19-20]。同时,这一时期的学者更关心新创企业的成活率而不只是出生率,创业成功/失败研究得到重视,因为真正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区域发展的不是所有的企业,而是能够存活下来并且成功的企业。

3 动员(资源):学术阵地和学术共同体

一个有抱负的学术团体会理想地将自己置于多个现有领域的交汇处,而不是明确地置身于任何一个领域。因为一个有抱负的学术团体是脆弱的,它需要寻求更多的成员和帮助,需要证明它的独特性,维护它的价值。它必须制定其发展方向,以论证知识的进步,并且整个社会将受益于它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动员(资源)尤为重要。动员(资源)是指调动一切有利于新领域发展的资源,包括研究团体、学术论坛、学术期刊、政策指引等,达到支持、扩大该领域发展的效果。期刊作为科研论文产出的载体,是某一研究领域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的学术阵地。而相关研究学者基于自身的人际社交网络和共同的研究兴趣,与其他学者互动交流、共同创作,组成某一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成为推动新领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3.1 学术阵地

创业地理研究期刊平台丰富,自身学术阵地凸显。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期刊类别分类方式,创业地理研究涵盖100多个学科,共1 615个期刊。其中,排名前6%的期刊(前100期刊)文献数量占全部期刊文献数量的51.10%,排名前20%的期刊(前335期刊)文献数量占比达73.54%,主要集中在少数学科、少数期刊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阵地(表1)。与管理学(2 486篇)、商业学(2 482篇)和经济学(2 083篇)等学科相比,地理学自身规模较小(1 460篇),但关于创业的研究成果丰硕。排名前三的期刊分别为《小企业经济学》(SmallBusinessEconomics)、《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和《区域研究》(RegionalStudies),都是典型的跨学科期刊,表明创业地理研究具有极强的学科交叉性。

表1 创业地理研究主要学科及主要期刊

3.2 学术共同体

基于研究者自身的社交合作网络和共同的兴趣爱好,创业地理研究初步形成了四大学术共同体,代表着创业地理研究的主流观点,推动着创业地理研究的发展。

3.2.1以学者D.B.Audretsch等[21]、M.Obschonka等[22]和E.E.Lehmann等[23]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该群体主要从知识资本和应用心理学视角解释创业活动的区域集聚性及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学者们对创新、创业和知识溢出的研究颇有建树,进行了大量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影响方面的相关研究,从创新地理和创业地理视角探析知识溢出的空间维度,总结出创业知识溢出理论、创新网络理论、决策理论、劳动专业化理论、社会创业理论和非正规经济中的创业6组基本的创业理论,奠定了创业地理研究的主流观点[21-23]。之后,许多学者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他们认为,研发活动是利润最大化企业“对新知识的有目的投资”,知识溢出是创业机会的源泉,内生创造的知识会导致知识溢出,从而使企业家能够发现和利用机会[21,23]。此外,在D.B.Audretsch等[21]研究的基础上,M.Obschonka等[22]开创性地从心理认知的五大人格视角解释创业活动的产生和集聚现象,发现具有创业导向人格特征(外向型、开放型、尽责型)的地理分布与创业活动的地理分布相对应,存在区域集聚性,这为创业地理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3.2.2以学者D.Urbano等[24]、M.Guerrero等[25]和J.C.Díaz-Casero等[26]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该群体主要从制度经济学探究创业认知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对象以创业型大学为主。在创业领域,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环境定义、创造和限制了创业机会,影响个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互动,从而影响创业活动率。制度可以是正式的(宪法、法规、合同等),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态度、价值、行为规范、惯例或文化认知等)。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D.Urbano等[24]认为有利的规制维度(更少的创业程序)、有利的规范维度(对新业务的媒体关注更高)和有利的文化认知维度(更好的创业技能、更少的对商业失败的恐惧和更好地了解企业家)增加了成为企业家的概率。M.Guerrero等[25]进一步研究发现,创业型大学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外溢渠道,并且非正式因素(如态度、榜样)比正式因素(如支持措施、教育和培训)对大学创业活动的影响更大。发达地区企业家的社会价值高于欠发达地区,并规范了企业家的主观范式和行为控制。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企业家的感知估值更能影响企业家的主观范式和行为控制。因此,政策决策者需要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推广更积极的创业价值观。此外,J.C.Díaz-Casero等[26]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再次验证了制度环境对个人创业意愿的影响。

3.2.3以学者M.Wright等[27]、I.Filatotchev等[28]和T.Mickiewicz等[29]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该群体主要是从资源基础观和企业国际化策略研究企业及区域(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优势。M.Wright等[27]认为,企业的资源基础观是了解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框架,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而持续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公司控制的资源和能力,包括公司的管理技能、组织过程和惯例以及它控制的信息和知识等,这些资源和能力是有价值的、稀有的、不可完全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国际化背景下,企业的销售额出口比例被认为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从事出口活动的能力是确保新创企业和中小企业生存和增长的必要因素。例如,跨国公司的战略是由国外企业的资源能力所拉动的,也是由跨国公司所拥有的企业特有优势所推动的。因此,在国际化过程中,特别是在跨国并购中,需要更多地关注相关资源的配置。此外,该群体还关注海归创业和移民创业现象。I.Filatotchev等[28]关注中国海归企业家的回国创业行为,发现只有在本土企业具备足够的吸收能力水平时,海归企业家的研发活动才能对本土企业的创新强度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影响受到技术差距的制约[28]。种族多样性背景下,T.Mickiewicz等[29]基于全球创业观察,发现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所表现出的文化和价值观对移民创业至关重要,拥有更多的移民可以增强当地的企业家精神。

3.2.4以学者Z.J.Acs等[19]、E.Stam[30]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该群体主要关注国家创业体系和创业生态系统,将创业过程视为一个系统性过程。Z.J.Acs等[19]引入国家创业体系的概念,与国家创新体系强调制度、技术和市场三大要素不同,国家创业体系更强调企业家个人层面的机会追求驱动。创业过程的核心不是机会是否存在(在缺乏“客观”机会的情况下,企业家总是可以创造自己的机会),而是对这些机会做什么以及由谁来做,创业过程的关键是个人的行动和警觉性而非机会的产生。因此,国家创业体系是个体的创业态度、能力和抱负之间动态的、制度性的互动,通过新企业的创建和运营来驱动资源分配。国家创业体系具有情境化特征,即国家创业过程总是嵌入到特定国家的制度框架中,对区域的研究可能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用途径。创业生态系统也强调创业发生在相互依赖的企业家个体,这与将焦点放在企业的集群、工业区和创新系统等概念不同。相同的是,它们都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E.Stam[30]认为企业区位行为是创业者主动性过程的结果,创业生态系统的异质性、经济绩效、时空维度的创业活动转型过程、区域地理层面的地方和全球视角、工业地理层面的具体行业和区域驱动力之间的差异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4 合法性建设:知识基础

一个上升的学术领域的引领者需要传达他们的学术领域是合法的,需要向潜在的成员、盟友和资源提供者证明他们有资格领导这个领域的发展。他们的目标是受到其他学者认可、获取声誉、赢得大量追随者并最终转变为一个稳定的学术领域。因此,该团体需要宣称其独特性,同时证明它有资格出现在学术会议上。合法性建设主要有说服和模仿两种形式。R.K.Merton[11]强调了前者的重要性,提出通过合理的论证和证据,一个领域通过对知识或社会的独特贡献而获得地位。但是,一个领域也可以通过模仿,通过遵循更成熟领域的方法或范式惯例来获得合法性。因为一个新领域在早期其研究的实质性和正确性往往很难判断。引文共被引能够体现一个特定研究领域在吸收相邻学科的成熟理论之后发展起来的自身知识基础,因而更容易被其他学者所认可。选取被引频次不小于100的130篇引文进行共被引分析,发现创业地理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有创业知识溢出理论、创业国际化理论和创业环境理论。

4.1 创业知识溢出理论

在创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是知识资本,即新知识的创造扩大了技术机会的识别和利用。因此,创业活动不只是简单的机会套利,而且还涉及对现有企业知识溢出的利用[31]。该理论将具有新经济知识的个体主体作为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单元而不是外生假设的企业,有助于解释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新知识的主体内生地追求知识的开发,这表明知识溢出来自于知识存量,且与创业活动之间存在很强的关系。而创业型大学生产、利用知识,并由此创造创业机会,通过其教学、研究和创业活动的多重使命,充当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溢出渠道[32]。知识溢出具有很强的本地化特征,重要的知识溢出更可能发生在行业之间而不是行业内部,专业化(本地化的产业内溢出)和多样化(本地化的产业间溢出)一直是该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创业初期,创业者的隐性知识对创业活动的启动有更多的经验帮助,这一效应为同一地区的公司带来了积极的溢出效应,创业活动的维持和成功则需要更多的专业化知识。但是,如果知识产权保护变得过于强大,所有的租金都积累到知识生产者的手中,它将减少知识溢出过程,并最终影响创新和增长,因此,需要根据理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进行重新评估。

4.2 创业企业国际化理论

该理论以创业企业为主体,分析国际化的决定因素。通过某些交易内部化形成的组织、强烈依赖替代治理结构获取资源、建立外国区位优势以及对独特资源的控制这4个必要且充分的要素构建了国际新企业存在的框架[33]。技术适应能力、竞争动力、企业家的洞察力以及知识和网络的调节力量共同决定创业企业的国际化速度。知识强度通过知识创造促进国际增长,国际增长取决于公司的学习能力。无论企业年龄如何,加强知识学习能力都可以提高公司产出、识别机会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但是企业的早期跨境冒险具有“新学习优势”,企业越早开始国际化、知识密集度越高,国际增长越快[34]。在国际化过程中,公司必须开发与其内部资源和能力相适应的结构和惯例,并可以指导寻找有关外国市场和机构的经验知识。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问题不在于如何防止其他人模仿有形资产或公司行为,而是如何维持有价值的当前知识基础。

4.3 创业资源理论

该理论重在分析区域环境中的人力资本、组织制度和社会关系网络等资源对企业家和创业企业的影响。企业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企业创造和利用各种资本的能力差异。在这个过程中,高层管理团队的专业知识、决策能力和社交网络至关重要。社会关系网络构成社会交易的宝贵资源[35],那些社会资本联系程度较高、拥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人群更容易发现被认为有足够吸引力的机会,从而促使他们更倾向于尝试创业。此外,社会关系网络的强关系与弱关系研究也是一个研究重点。弱关系提供了潜在市场和新业务实践,增强了创业者发现机会的能力,而强关系可能导致创业者对新发展视而不见或被“锁定”的危险,存在扼杀经济表现的风险[36]。因此,保持什么程度的社会关系网络更有利于创业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组织制度方面,持交易成本理论观点者认为,基于人类机会主义的假设和市场失灵的结果,组织作为制度设置,具有某些特定的创造和共享知识的能力,这使它们比其他制度安排(如市场)具有独特的优势。低效的制度被认为是社会经济差异的根源,低效率导致组织做出的决策不能使经济效益最大化。而高效的制度意味着无成本的交易,可以有效地收集和共享信息,促使团队纠正错误并做出正确的决策,获得经济回报[37]。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投入资源收集信息的各方往往不愿分享这些信息,这使得收集信息变得困难和昂贵。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在差异化方面,创业地理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理论创新阶段。研究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发展的学科使命逐渐清晰,与创新地理学等相邻领域的差别不断凸显。从最初的描述创业这一经济活动现象,到开始解释创业活动的产生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再到后期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与创业活动的双向有机联系和全球-地方联系视角,创业地理研究主题逐渐系统化,向多维度、多尺度、多样化发展。

在动员(资源)方面,通过研究团体的不断努力,学术阵地逐渐形成。不仅有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学术阵地,也有跨学科视角的学术阵地,更有地理学自己的学术阵地。多元化的学科构成有利于提高创业地理研究的活跃度和认同感,以推动学科发展。创业地理研究初步形成的四大学术共同体通过个人社交网络和共同研究兴趣,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合作网络关系,并在知识合作的溢出效应下成为创业地理研究的主导力量。

在合法性建设方面,主要以创业知识溢出理论、创业企业国际化理论和创业资源理论三大理论作为创业地理研究的理论支撑,是创业地理研究发展的坚实基础。创业企业国际化过程必然伴随着知识溢出、技术转移,而创业资源对企业的国际化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三大理论构成了有机联系的整体。但是,目前已有的理论基础大多建立在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已有理论之上,创业地理研究还未形成一套自身发展起来的、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

5.2 展望

创业地理研究的基本范畴、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创业地理研究推进了创业活动在空间经济层面的理论建设,成果丰硕。但由于创业地理研究的跨学科交叉性,尚未形成公认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成果转化的“碎片化”现象较为普遍,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成果共享困难。因此,未来的创业地理研究需要拥有不同学科特别是地理学背景的学者共同参与、交流合作,总结归纳基础研究成果,吸收已有先进理论,提出自身理论体系,重视和厘清创业地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未来创业地理研究可加强对创业知识理论、创业生态系统以及动态演化视角下的创业活动集聚现象的研究。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特征是重视空间研究,而目前创业地理研究中空间研究略显单薄,与经济学、管理学研究间的区别并未表现得十分突出,与地理学角度关联的创业精神区域差异、产业集群背景下企业社会网络、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创业活动的动态演化等值得深入探索,未来研究应更注重创业与空间的联系,加强创业活动的空间规律研究。同时,强化已有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的文化制度转向等理论的结合,将有助于推动创业研究的全面发展。

未来国内创业地理研究需融入中国特色情境探索。我国创业地理研究晚于西方国家,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智慧仍然贡献不足。首先,西方国家多维度、多尺度、多样化的研究主题和理论建设值得中国学者选择性吸收和借鉴。其次,中国特有的政府机构、人际关系网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了独特性视角,中国创业地理研究应当融入中国特色,以适应中国特定情境下的本土化特征。最后,目前国内地理学者对创新地理的研究成果丰硕,创业作为创新的重要表现,在地理学领域却缺乏重视,成立时间较短的创业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新创企业,对未来区域发展有着无限潜力,不应缺少地理学视角的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学术领域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2020 IT领域大事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领域·对峙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