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重庆库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11-02 02:05曾佳丽苏维词李青松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2年5期
关键词:库区区县城乡

曾佳丽,苏维词,2,李青松

(1.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 2.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550001)

0 引言

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1],其发展演变具有显著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特征[2],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协同发展演变的一种重要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发展大致经历了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和城乡融合3个阶段[3]。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的意见》,201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在吉林、江苏、重庆等11个省份设立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开展不同典型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模式、路径等方面的探索和总结。

近年来,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但在研究深度与广度以及案例分析方面存在不足。如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内涵、测度指标等方面尚未取得共识[1-4],典型地域发展模式/路径等方面需要总结提炼,体制机制等方面需要探索。国外学者L.Kenneth认为城乡融合是由“流空间”促成的,如人流、物流、观念流、资金流、资源流等要素流的交流融合促进了城乡区域间的融合发展[5];M.Terry认为,城乡融合是同在一个地域范围内的城市性行为和乡村性行为同时发生[6]。国内学者许彩玲等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两极的协同融合发展,需要城乡双向的共同推进,在城市向乡村输血的同时,要增强农村的自我造血能力和内生动力[4];周佳宁等基于“流空间”视角,从要素流动多维视角重构了淮海经济区城乡融合评价体系[7];张新林等从时空交互视角出发,整合空间和时间要素,研究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8];宋迎昌提出城乡融合发展可以采取差异化的模式,即乡村融入城市模式、城乡互动模式、城市带动乡村模式[9];何仁伟[10]、龙花楼等[11]对城乡融合的时代背景及城乡融合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体来看,国外对城乡关系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层面的联系以及相关的措施、计划、对策等行动方案方面的探索[12],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模式、机理等研究较少[13]。国内对城乡融合发展评价研究经历了城乡一体化[14]、城乡统筹[15-16]、城乡融合3个阶段,但对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取得共识,对乡村“人”的全面发展的指标反映偏弱,对多维视角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测度缺乏系统性研究和对比分析;对人口迁移、产业转型、技术和资本流动等各种要素变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驱动过程及其驱动机理、城乡融合发展地域规律[3]及典型地域模式等研究尚待加强。

重庆市是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发展的“试验田”和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示范区,三峡库区是中国一个相对独特的地域环境单元,重庆库区是三峡库区的主体,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极为典型。因此,研究三峡重庆库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格局、过程及关键影响因素,对于高质量深入推进重庆库区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三峡库区总面积5.670万km2,其中重庆段面积4.397万km2,占三峡库区总面积的77.55%,占重庆市总面积的53.36%,共涉及重庆市江津、巴南、渝北、长寿、涪陵、武隆、丰都、忠县、石柱、万州、开州、云阳、奉节、巫溪、巫山共15个区县(渝中、大渡口、九龙坡、南岸、江北、沙坪坝6个老城区2020年城市化率均超过90%,不作为城乡融合研究对象)。三峡重庆库区地处105°49′~110°12′E,28°31′~31°44′N,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形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坡度在15°以上的区域占重庆库区的50.49%,河谷(峡谷)地貌发育典型,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较严重,生态环境脆弱。2020年重庆库区水土流失面积15 200.72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34.57%,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同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431,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为2.111,库区城乡发展差距仍较大。

1.2 研究方法

1.2.1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等值化理念和现有城乡关系量化研究[17-19],遵循数据的代表性、客观性与可获取性等原则,结合高质量发展阶段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及重庆库区实际,选取人口、社会、经济、空间4个维度构建重庆库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具体指标按其性质分为综合类、对比类、动力类,其中综合类指标反映城乡整体发展水平;对比类指标反映城乡某方面水平差距,如城乡人均收入比、城乡人均消费比反映的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差距;动力类指标反映城乡互动程度,如反映城乡人口互动程度的城乡人口迁移率等。三类指标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表1 重庆库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2.2熵权法。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能够较好地克服主观性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干扰[20]。采用熵权法测度重庆库区2007—2020年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1.2.4地理探测器。地理探测器是用于探测空间分异性并揭示其背后驱动力的一组统计学方法[24-25]。运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方法探究重庆库区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解释力q的值域为[0,1],值越大说明城乡融合的空间分异性越明显。p值反映因子的显著性,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则差异极显著。

1.3 数据来源

研究时段自2007年重庆作为全国首个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始至2020年。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2008—2021年的《重庆统计年鉴》、2009—2021年的《重庆调查年鉴》、重庆市各区县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根据重庆市各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重庆市统计信息网提供的基础数据整理计算得来。重庆库区地图、DEM数字高程图数据分别来源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geodata.cn/)和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http:/www.gscloud.cn/)。

2 结果与分析

2.1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算及整体特征

计算2007—2020年不同维度上重庆库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表2)。结合相关研究[26],将城乡融合发展分为低水平、中低水平、中水平、中高水平、高水平5个级别,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区间分别为(0,0.2],(0.2,0.4],(0.4,0.6],(0.6,0.8],(0.8,1.0]。进一步计算各区县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并进行可视化(图1),分析各区县城乡融合发展的等级时空分异。

表2 2007—2020年重庆库区城乡融合综合水平指数及各维度融合指数

2.1.1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稳定提高,但总体水平偏低。2007—2020年重庆库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指数从0.257稳步增长到0.501,年均增长5.27%,中高水平及以上区域新增3个,分别为渝北、巴南和长寿,中水平区由原来的1个(渝北)增加到9个(江津、涪陵、万州等),低水平区由原来的5个降到0个,中低水平区由原来的8个减少到3个。库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水平偏低,属于中水平及以下的共12个,占区县总数的80%。

2.1.2不同维度城乡融合发展不同步。2020年重庆库区人口融合和社会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分别为0.632,0.671,进入中高水平发展阶段;空间融合和经济融合相对滞后,仍处于中等水平发展阶段,经济融合增速较快,年均增长率达6.79%,高于城乡融合综合水平的年均增长率。

2.1.3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和聚集性。2020年中高水平及以上的渝北、巴南和长寿3个区位于重庆主城区周边,渝北、巴南属于重庆市中心城区,长寿属于主城新区,经济社会及城镇化发展水平高,对乡村的溢出效应明显。同时,这3个区平行岭谷发育典型,谷地开阔,地形相对平坦,交通通达度高,有利于城乡要素之间的交流融合。中水平地区包括江津、涪陵、万州等9个区县,其中江津、涪陵、万州城镇基础较好,受中心或次中心城区辐射带动明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城乡合作密切,因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丰都、武隆、开州、忠县、奉节、石柱因旅游资源或农业资源禀赋较好,旅游产业或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城乡融合上了新台阶。低水平地区包括云阳、巫山和巫溪,这3个区县在地理位置上远离重庆主城区,受主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很小,同时地处巫山、大巴山脉片区,地形起伏度大,生态脆弱,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交通通达度较低,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图1 2007年和2020年重庆库区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

2.2 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分析

2.2.1全局和局域Moran’sI分析。重庆库区的城乡融合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图1,表3),研究期内集聚性先依次降低再逐渐增加,但总体上呈增强趋势。2007—2010年受三峡移民工程的影响,集聚性有所降低;后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的差异化效应显现,集聚性逐渐增强。库区大部分区县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图2)。2020年,高-高集聚的区县有渝北、长寿、巴南、涪陵和江津,其中渝北和巴南已划入主城区,长寿、涪陵和江津属于新城区(即城市发展新区);低-低集聚的区县主要有巫山、巫溪、开州等县域,这些区县位于库区腹地,离主城较远,受主城辐射带动作用较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城乡融合水平有待提升;万州是城乡融合典型溢出区高-低集聚区,万州作为重庆市的副中心和渝东北区域的驱动中心以及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渝东北三峡库区腹地经济总量最大的县区,对周边区县如开州、石柱等虹吸效应明显,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高且总体较为稳定。

表3 2007—2020年重庆库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全局Moran’s I

图2 2007年和2020年重庆库区城乡融合整体水平Moran’s I散点图

2.2.2冷热点分析。重庆库区城乡融合发展冷热点区域总体较为稳定,变动较小(图3)。研究期内巴南、渝北、长寿一直处于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传统主城核心区域的毗邻地区(其中渝北和巴南现已成为中心城区,长寿和涪陵则被划进主城新区,是主城产业外溢的主要承接区,受主城辐射效应显著)。奉节一直处于冷点区,主要因为奉节地处库区腹地、川渝出峡要津,离主城较远,受主城辐射带动作用小。此外,奉节是人口大县,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同时县内山高谷深,自然生态脆弱,水源保护任务重,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产业发展投资准入受限,城乡二元结构短时间内难以明显改善,城乡融合发展指数与周边地区有拉大趋势。因此,重庆库区城乡融合整体呈现“西南热东北冷”的空间分布格局。

图3 2007年和2020年重庆库区G指数空间分布

3 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

3.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三峡库区是一个相对独特的地域环境单元,其城乡融合水平时空演变受多要素综合影响。结合实地调研,本研究从自然环境、区位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初选13个因子(表4),利用地理探测器辨析其影响大小。其中坡度、地表起伏度和海拔反映了重庆作为典型山城其山地丘陵等地貌条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森林覆盖率反映了区域开发的适宜性或开发容许强度以及生态功能区的重要性;距主城距离反映了主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城乡土地配置是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布局的直接反映;地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直接反映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产业产值占比以及非农与农业从业人员之比直接反映了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差异;农林水事务支出、教育投入和医疗投入反映了基本建设投入对城乡融合的影响。

表4 重庆库区城乡融合水平时空演变影响因子指标体系

3.2 影响因素分析

选取2007年、2014年和2020年3个年份断面数据进行影响因子探测(表5)。

从自然条件因素来看,地表坡度、地形起伏度、海拔高度和森林覆盖率等因子的多年平均q值均大于0.5,为重庆库区城乡融合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重庆库区集大山区、大库区、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为生态脆弱区,同时被国家划定为限制开发的主体功能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城镇化及产业的发展。重庆库区城乡融合水平较低的地区如武隆、石柱、云阳、巫山、巫溪等区县大多地处武陵山、巫山、大巴山片区,地形起伏度大,生态脆弱,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交通通达度较低,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从社会经济和区位条件因素来看,绝大多数因子多年平均q值均大于0.5,其中地均GDP和城乡土地配置(建设用地占比)是各因素中对重庆库区城乡融合水平空间分异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同时城市对乡村的空间溢出效应也有所增强,资金、技术等社会要素流入广大农村地区,有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对城乡融合具有促进作用。重庆库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的“西南高、东北低”空间格局正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效应显著,但随着库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区位的影响程度呈下降趋势。

总体上看,2007—2020年重庆库区城乡融合水平影响因子中社会经济因子对重庆库区城乡融合水平空间分异的影响总体上要略高于自然因子,但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自然因子等不可控因素的客观影响相对凸显。由于这些因素客观存在,各区县尤其是位于库区腹地且地处武陵山、巫山、大巴山脉片区的区县应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高效产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同时,进一步提高交通通达度,降低或减弱地形等自然因素对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水平的负面作用;国家需要继续加大对类似三峡库区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在守住绿水青山底线的基础上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表5 重庆库区城乡融合水平影响因子探测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2007—2020年三峡重庆库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平均值由2007年的0.257提高到2020年的0.501,年均增长率为5.27%。不同维度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社会融合和人口融合水平已进入中高水平阶段,空间融合和经济融合仍处于中等水平阶段,经济融合增速最快,年均增长6.79%,人口融合和空间融合增速较慢,分别为3.84%和4.32%。

三峡重庆库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城乡融合发展中高水平地区位于主城新城区及其毗邻区县,低水平的区县大多位于武陵山、大巴山等偏远山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有明显的集聚性,且集聚性有增强趋势,巴南、渝北、长寿和涪陵4个热点区县已融入主城,奉节作为冷点区,其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与周边地区有拉大趋势。

城乡土地配置(建设用地占比)、地均GDP、地形起伏度、地表坡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海拔是影响重庆库区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对重庆库区城乡融合水平空间分异的影响总体上要略高于自然因子,但随着城乡融合的发展,城乡差异的缩小,自然因子等不可控因素的客观影响相对凸显。

4.2 讨论

受数据可获取性所限,本研究仅从人口、空间、经济、社会4个维度进行探讨,尚未从生态融合、城乡关键要素流动耦合等视角进行研究,今后需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此外,库区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效驱动机制、典型地域发展模式和路径等也有待于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库区区县城乡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城乡涌动创业潮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天津市2013上半年各区县节能目标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