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环环(执教)于保东(点评)
师:我们都熟悉贾岛和韩愈关于“推敲”的小故事。老师这儿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天,北宋大文豪苏轼、黄庭坚,还有苏小妹三人一起谈文论诗。苏小妹出了一道题: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成为五言联句。如果让你填,你会填什么?
屏显: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
生1:轻风拂细柳,淡月映梅花。“吹拂”的“拂”,“映照”的“映”。
师:为什么选这两个字?
生1:轻风拂过,更能体现风的柔和,“映”梅花更能显示月光的皎洁。
师:你有当诗人的潜质!大家想知道他们三个人填的是什么字吗?
屏显:苏东坡: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师:你们觉得他们三人谁填得好?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生1:我认为黄庭坚填的字好。“舞”能让人感受到柳枝随风起舞的优美身姿;“隐”给人若隐若现、如梦如幻的感受。
师:你用的这个词非常好,若隐若现,如梦如幻。
师:还有其他不同意见吗?
生2:我觉得苏小妹填的字好。“扶”把轻风、细柳拟人化了,“失”似乎有点哀伤的感觉。
师:你透过一个字感受到了作者的心境,特别棒。他们三人一致认为苏小妹的更胜一筹。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时候会用“扶”这个字?
生:帮扶一些弱者的时候。
师:所以说,这个“扶”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柳树的——
生:柔弱。
生:婀娜。
师:有个成语“弱柳扶风”,就是形容人婀娜的、令人心生怜惜的姿态。再看这个“失”字,比“隐”“映”好在哪儿呢?刚才提到,“映”让我们感受到了月光的皎洁,“隐”不只写了月光,还写了梅花,梅花在月光下若隐若现。而“失”呢?还看得见梅花吗?
生:看不到了。
生3:月光与梅花相互映衬,两者融为一色,更具朦胧美。
师:可见炼字在古代诗歌创作中是极为重要的,往往一字之差,境界迥然不同。那什么是“炼字”呢?
屏显: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师:我们常说“着一字而境界全出”,这便是炼字的妙处。我们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屏显:学习目标:借助联想和想象,学会从多角度鉴赏作者是如何通过炼字来描绘景物的。
师:想要品味词句之妙,我们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进入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其中的意境。
师:请同学们欣赏这幅图片,配合图片填上一个你认为合适的字,并说明理由。同桌交流一下。
屏显:“山路元无雨,空翠( )人衣。”——王维《山中》
生1:山路元无雨,空翠染人衣。“染”能显示那种油绿的感觉。
师:“染”这个字,让人感受到“翠绿”仿佛是油画颜料一般,很有质感!棒极了!
生2:山路元无雨,空翠透人衣。“透”就像绿色把人的衣服浸透一般。
师:这个字真是妙!抽象的色彩仿佛有触感了!而且这个字和原诗的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一起看看原诗。
屏显: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①无雨,空翠湿人衣。(注:①元:原,本来。)
生齐读。
师:你觉得这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生3:“湿”和前面的“元无雨”形成对比,更有感染力。
师: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染力?如果想更好地传达出我们的感受,就需要发散思维,多角度想象。
师:“空翠湿人衣”,这是一种怎样的翠色?结合诗中的季节以及呈现的色彩,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1:“湿”给人感觉这是非常浓的绿色。
师:浓到什么程度?有个成语可以形容。
生1:浓得几乎可以溢出来了,我想到了“青翠欲滴”这个成语。
生2:从“天寒红叶稀”可以看出这是深秋。但诗中写到了红色、翠绿,色彩非常鲜明,让我感觉到深秋不再是萧瑟的。
师:这些色彩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从触觉角度,你能感受到怎样的环境?
生3: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
师:简单的一个字,却能让我们有多重的感受,正如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让人如临其境。带着自己的感受,再去赏读这首诗。
生读。
师:你的朗读中隐约带着一丝清冷之气,很符合诗中的意境,非常不错!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展开想象,进行炼字赏析呢?
生:视觉、触觉。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书》中的一个例子。
屏显: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师:你认为哪个字特别好?好在哪里?
(同桌交流)
生1:“乱”字用得好,让人感受到一种热闹、生机勃勃的氛围。
师:很好,你抓住了这个字的精髓,但是到底有多热闹?具体是一种怎样的场景?那就需要我们充分调动感官,展开想象,置身其中去体会。
师:“乱”如果改为“齐”可不可以?为什么?
生2:不可以。因为不是同时叫的,叫声应该是此起彼伏的。
师:可以说,从时间上看,它们并非同时鸣叫,而是此起彼伏的;那从空间角度,哪个方位的猿和鸟在叫?
生3:树上的、树下的、远处的、近处的,四面八方,到处都是。
师:从形态上看,我们想象一下猿鸟在鸣叫的时候,它们可能在做什么?姿态是怎样的?
生:唱歌、飞舞、聊天……什么姿态的都有。
师:那我们能想象出都是些怎样的声音吗?鸟鸣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猿叫呢?《三峡》一文中也提到了猿叫声。
生:“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师:同样是猿猴的叫声,你能感受到怎样的区别?
生:这里的猿叫声更欢快。
师:想象一下你走在这样的山林中,会有怎样的心情?具体描述一下这种心情。
生4:感觉很开心,仿佛置身于熙熙攘攘的集市中那样热闹;让人忘掉忧愁,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活力。
师:你形容得非常贴切。可以说这里让人目不暇接、耳不暇接,欣喜忘忧。
师:刚才我们是从哪些角度展开想象的?
生:时间、空间、声音、心情、姿态……
屏显:时间:此起彼伏
空间:四面八方
形态:姿态各异
声音:欢快明朗
心理:欢欣喜悦
师:现在我再问“乱”字展现了怎样的场面,该如何回答?(提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想象串成一段连贯的话。
生5:此起彼伏的鸣叫声从四面八方传来,猿鸟姿态各异,叫声欢快明朗,令人欢欣喜悦。
师:画面感非常强!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应该知道,想象和联想不是天马行空漫无目的,而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整合思维。炼字的时候,我们的想象和体悟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呢?一起来归纳一下。
生小结:时间、空间、视觉(形态)、听觉、触觉、心理等。
师:首先,时间角度可以包含季节、晨昏、昼夜等。既然有时间角度,那也可以考虑到——
生:空间角度。
师:空间角度包含远与近,高与低,点、线、面、体等。举个例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哪两个字特别传神?
生:直和圆。
师:如果从空间构图上进行赏析,“直”在几何图案里属于——
生:线。
师:给人一种劲拔、坚毅之美。
师:“圆”属于——
生:面。
师:给人一种温暖苍茫之感。这种简单的线面构图更显大漠的——
生:空旷、苍茫。
师:刚才提到猿鸟姿态各异,这属于——
生:形态角度。
师:形态角度可以包含形状、姿态、动静状态等等,当然这也属于视觉。那视觉除了形态,还包含什么?
生:颜色。
师:能找出具体的例子吗?
生:素湍绿潭。
师:表现了怎样的色彩?能具体描述吗?
生1:白色和绿色。“素”是白色的意思,说明水很明净。“绿”显得潭水深沉宁静。
师:很好!白色和绿色的搭配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很干净、很秀气、很清雅。
师(出示图片):白绿相映衬,更显风光清雅秀丽。
师:刚才“猿鸟乱鸣”一句中还提到了声音,声音角度可以考虑音调、音量、音色的差异。你能找到本单元从声音角度写景的其他词句,并进行炼字赏析吗?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生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激”字很传神,写出了泉水冲荡石头的样子。
师:你善于发现,迅速找到了句中的动词。我们可以看看刚才找到的字,几乎都是什么词性?
生:动词、形容词。
师:这是炼字中最常需要关注的。其实除了动词和形容词,叠词也往往是我们应注意赏析的点。
生:“泠泠”“嘤嘤”。
师:“泠泠”是怎样的泉水声呢?
生:叮叮咚咚,清脆悦耳……
师:“嘤嘤”呢?
生:和谐动听。
师:这是根据注释的理解,我们要加入自己的感受。现在有个网络词语“嘤嘤嘤”,有点撒娇卖萌的感觉,所以我们能感受到鸟儿鸣叫——
生:声音细微柔弱,非常可爱。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和谐动听的声音(出示音频)。作者所选的这两个叠词怎么样?
生:微妙,传神……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什么角度?
生:触觉、嗅觉。
师:你能找到本单元可以从嗅觉角度赏析的词句吗?(提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课外古诗词部分。
生:“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盈”是充满的意思,让人感受到香气很浓。
师:我们能通过这个字想象到怎样的情景呢?结合这首诗的意思来说一说。
生:“盈”字说明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
师:为什么站了很久?结合诗句的含义说一说。
生: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为了赠送给思念之人。然而“路远莫致之”,这花无法送到所思念的人手中。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任凭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师:太有画面感了!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
师:我们在进行炼字赏析的时候,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意境呢?
生小结。
屏显:时间:季节、晨昏、昼夜……
空间:远近、高低,点、线、面……
形态:形状、姿态、动静……
颜色:色调、浓淡、明暗……
声音(听觉):音调的高与低、音量的强与弱、音色……
气味(嗅觉)
师: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知道八上第三单元这些模山范水、写景状物的篇章都是我国古代诗文的典范,所选文本中有很多“炼字炼句”的典型。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刚才所学的方法,对本单元的一些词句进行炼字赏析。
出示:快速浏览第三单元的古诗文,找到你认为精练传神的字词,结合原诗(文)内容,用以下句式进行赏析。
我选的是《_____》中“_____”(句)的“_____”(字),从_____的角度,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嗅到了、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选的是《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的“孤”字,从视觉的角度,我仿佛看到了荒凉的边塞,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上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从心理的角度,我仿佛感受到了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在苍茫的大漠中。
师:每人选择两组,写到学案上。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补充完善。
生1:我选的是《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中的“竞”和“争”,这两个字从视觉的角度,我仿佛看到了群山峰峦叠起,互相比赛般争高的姿态,感受到了群山的雄伟,充满了生命活力。
师:很好,这两个字非常精妙,本来静止的山峰让你感受到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是什么手法?
生:化静为动。
生2:我选的是《答谢中书书》里“高峰入云”里的“入”,从视觉的角度,我仿佛看到了山峰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姿态。山峰被云层环绕依稀可见,十分壮美!
师:从你的描述中我仿佛也看到了高峰入云是怎样的画面。
生3:我选的是《黄鹤楼》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从视觉的角度,我仿佛看到了空荡荡的黄鹤楼和孑然一身的诗人;从心理的角度看,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人去楼空的孤独和落寞。
师:嗯,这个“空”字非常妙,本诗还有一个“空”。
生3:“白云千载空悠悠”。
师:看上去好像重复,但这种回环唱叹,让人有种一再落空的惆怅。
生4:我选的是《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中的“随”,从视觉的角度,我仿佛看到了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随着作者的行船,视野也一点点变得开阔。
师:同学们赏析得都非常好!不仅领会到了某些字词的传神之处,而且能展开想象走进诗中的意境。如果在一首完整的诗中进行炼字赏析,那就要结合整首诗的意蕴、情感。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首诗的鉴赏。
屏显:
【课外古诗词鉴赏】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①,安禅制毒龙②。注:①薄暮:黄昏。曲:水边。②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价此诗“极状山寺深僻幽静,篇法句法字法入微入妙”,请就“字法”微妙之处谈谈你的理解。
师总结:我们现在能欣赏到如此多精妙入微、令人叹为观止的诗文,离不开作者的用心经营和创造。唐朝诗人卢延让曾“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曾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正是他们冥思苦吟、精益求精地字斟句酌,才有了这些意境高远、意蕴丰厚、异彩纷呈的佳篇名作,才成就了中华诗歌的璀璨与辉煌!我们只有静心品味,发挥想象去体会诗文的意境,才能真正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领悟熔铸在每一个字词里的情感、意蕴。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这些诗文大都以描写景物为主,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学习本单元,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诗文大意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本单元可以分为四个课段展开教学,每个课段都从不同方向指向本单元的大概念和基本目标。有了对单元及课段要求的把握,有了对单元教学目标大概念大任务的统整,在研制教学目标时,教师就可以逐步将多维度的目标聚焦到各课学习共通的任务上,然后从这些共通的任务中细究深挖,提取出一个小的训练点,设计聚焦的学习来挈领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所选诗文大都篇幅短小、高度凝练,语言富有表现力,往往—个词甚至一个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景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正因如此,我们在鉴赏时,应该抓住古诗文言简义丰的特点,设计任务,引领学生细读诗句,甚至对每个字词进行反复玩味,用心去体味熔铸在每一个字词里的情感、意蕴。所以,将炼字作为一个切入点,实现从整体到关键细节的聚焦,是本堂课设计的初步思路。
炼字,是我国传统的揣摩语言的有效方式,为历代文人大家所推崇。学习炼字,能帮助学生品味汉字汉语,发展思辨能力,培养审美素养,是感受和体验作品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刻理解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路径。
本单元课文均以精练的文字描绘了或优美或雄壮,或空灵或清新的山水景物。炼字教学,势必要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还原作者观景写景时的情境和视角,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与神韵,从而使学生获得美感享受,达成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目的。比如《黄鹤楼》中“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两个“空”字,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现了吊古伤今、怅惘孤独的诗人形象,同时也在语言形式上形成一种回环唱叹,颇有余韵。通过这样的炼字赏析,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体验诗人的情感之美和语言之美,建构自己的审美思维。
本单元的大概念可归纳为“模山范水、写景状物不同文体的山水诗文(内容)寄寓着作者的山水情结”。围绕“模山范水、写景状物”这一小概念,可设定教学目标为:“探寻古人是如何模山范水的,并学会运用一定的审美视角,进入文本,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世界。”模山范水中涉及作者写什么,如何写的内容。炼字教学,正是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意境,从而让学生明晰“作者写什么”的问题,并通过对语言的揣摩体味,进一步理解“作者如何写”的问题。
《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二字的赏析,一方面“直”和“圆”抓住了孤烟和落日的重要特征,展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以及落日带给人的温暖苍茫之感,这样的感受解决了模山范水“写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两个字为什么看似“无理”却又如此精妙传神?这就涉及“怎么写”的问题。本堂课引导学生从空间的“点、线、面”构图角度去赏析,让学生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找到恰当的审美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从单元的大概念到“模山范水”这一小概念,再到“炼字”这一更小的概念,或者称其为达成“模山范水”这一小概念的途径,这些小概念又都指向本单元的核心大概念,这也充分体现了本课的教学思路是紧紧围绕大概念教学这个核心思想。
有了前面思维支架的搭建,学生赏析就有了方向与工具,但还需要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强化能力。因此第四个环节“鉴赏提升”就是通过特定的句式引导学生形成感性与理性思维的融合,让学生通过多角度进行想象与联想,并用规范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这既是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也是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思维的训练,同时也是对第三单元古诗文的一个小的整合。
最后的拓展延伸选取了被誉为“五律无上神品”的《过香积寺》,“《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价此诗‘极状山寺深僻幽静,篇法句法字法入微入妙’,请就‘字法’微妙之处谈谈你的理解”这一问题中“极状山寺深僻幽静”便是从“模山范水”这一概念出发的,领会“字法”的微妙就需要将炼字赏析的方法迁移运用。
本节课的炼字赏析教学,改变了以往诗文鉴赏中直接将标准答案、套路化答题模式植入学生脑中的生硬与低效,引领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诗无达诂”的真正内涵,搭建学生想象与诗文意境之间的桥梁,进而使学生进入到文字的优美世界中,深入理解这些文字丰富的情感意蕴,为学生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