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祎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中国是茶叶生产大国,作为茶叶原产地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是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在茶产业的发展中,茶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茶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体现出了诸多的应用优势,将其应用到多个领域中,能够使茶废弃物当中的有用成分被利用起来,实现循环利用,促进产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向着绿色化、环保化的方向展开了实践探索,成为循环经济建设中的有力推手。茶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要立足于茶产业文化背景,结合茶产业废弃物的特点,推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建设。
中国的茶产业发展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茶文化在人类的历史上,已经历经了数千年,做出了伟大的社会贡献,中国的茶产业、茶文化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融入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实现了传承和创新,茶产业发展不仅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方面体现了一定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功能,在文明传承、联谊交往、人际和谐关系的构建方面,形成了社会功能。茶文化在传承和发扬,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作为传承茶文化的载体,茶产业的发展要和世界各国之间构建起桥梁纽带,真正在一带一路的倡议实施中,促进世界文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在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中,促进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在绿色化、生态化的茶产业、茶文化发展中,将象征生命和希望的绿色理念引进其中,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构建优质生态环境,生产优质生态产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和茶产业相融合,促进茶文化的建设、传承和发扬,推动茶产业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深化,强化茶产业的发展竞争力,为茶产业未来的持续建设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茶产业废弃物指的是茶产业发展中,茶叶在种植、加工、消费等过程中形成的废弃物,以茶叶生物质为主体,例如枯枝落叶、茶籽壳、碎茶、茶灰、粗老梗叶、茶渣、茶饼粕,茶产业的废弃物数量庞大,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之后,才能够向生态环境中排放,这不仅会形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地球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负担,茶废弃物当中有很多的可再生可利用资源,将其排放到生态环境中,浪费了大量的可利用资源,无形中形成了对资源丢弃和浪费。茶产业废弃物具有数量大的特点,具有可利用性的特征,在农业生产的连续性中,茶产业链每年生产出的茶叶量大,废弃物数量也逐渐增长,有必要结合茶废弃物的数量大和资源化利用价值优势,对其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在国内外茶产业废弃物的利用率目前均处于较低的水平中,要更进一步的提高茶产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技术,优化技术手段,合理的实现对茶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建设发展。
茶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水体的污染修复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因为茶叶中本身就富含茶色素、纤维素、木质素,此类物质富含氧、氮、磷、硫等功能物质,具有较大比面积和多孔网状结构,因此能够有效的进行生物吸附,是一种具有极大潜力的生物吸附剂原料。直接采取使用茶叶制备生物吸附剂方式,实现生物吸附的目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而利用茶产业茶渣制备出的吸附剂的吸附效果,则能够更加显著的提高吸附能力,例如茶产业废弃物在水体污染的修复中,能够吸附重金属废水。在水域中,重金属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难以被微生物降解掉,当出现植物和动物吸收重金属的情况时,则难以排出体外,若更进一步的被人类食用,重金属富集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引起人体发生一系列的疾病。使用茶产业茶渣制备的生物吸附剂,能够有效地对重金属污染废水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推广和应用茶废弃物,处理低浓度重金属废水,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实现我国的绿色化、可持续化发展来说,是一项有力的措施。在吸附有机废水方面,茶废弃物同样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和价值。例如在印染废水中,有着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是难以降解的有机工业废水,浓度较高,目前在工业处理中主要以焚烧法为主,处理不当会导致大气受到二次污染,形成大量废气。使用茶渣制成的吸附剂,对水体中的阳离子染料亚甲蓝进行吸附的试验发现,茶废弃物对有机废水有着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效果良好,成本低廉,吸附性强。这一优势性能在茶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中近些年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以茶废弃物制备活性炭进行污染处理,成为了行业内研究的重点课题。
茶产业废弃物的应用在大气污染的治理中,体现出了资源化的利用优势,利用茶产业废弃物吸附有害气体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果,因为在茶产业废弃物当中,茶多酚成分能够起到吸附甲醛的作用和效果,用茶多酚对有害气体进行吸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针对氨气、硫化氢气体,茶多酚能够最大限度起到吸附气体的作用。研究表明,茶多酚总量和吸附有害气体的时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茶多酚总量为0.09g,此时茶多酚对有害气体进行吸附的时间长达30分钟,若处于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吸附效果则更强,例如温度为50℃的时候,茶多酚吸附有害气体的效果最好。茶黄素作为茶产业废弃物当中的主要成分,能够起到吸附甲醛的有效作用,吸附效果良好,茶黄素甚至超过了茶多酚的吸附效果,茶氨酸、咖啡因,同样在有害气体的吸附中体现出了一定的应用价值,茶黄素、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因作为四种有效吸附甲醛的成分,在茶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中,是重要的物质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茶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大气污染的治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应用优势,具有理想的应用价值。
茶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要提取出茶废弃物当中功能性的成分,在茶废弃物中,茶渣作为一种重要物质,其中含有茶多酚、氨基酸、粗纤维等多种成分,这说明茶叶废弃物当中可利用的成分较多,提取出茶废弃物当中的功能性成分,经过相关处理之后,能够获取有利用价值的成分。进行对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将其应用到食品添加剂、饲料、有机肥生产中,有利于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的利用资源,实现对茶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向着绿色化、可持续化的方向不断探索和实践。
茶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再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诸多的应用优势,在添加剂、饲料的制备当中,能够将茶废弃物中丰富的粗蛋白质利用起来,包括其中的粗纤维和单宁等成分,均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在禽类动物饲料的生产中,此类成分开发和利用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将茶废弃物当中的粗纤维、单宁、粗蛋白质,应用到饲料和添加剂辅料的生产中,能够显著的增强生产力,提高生产水平,节约生产成本。例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和韩国的学者就发现在禽类的饲料中添加磨成粉的茶渣,能够明显的降低禽类的死亡率,强化禽类动物的抵抗力,为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加工茶叶之后产生的废弃物中,将茶的酶提取出来,能够在蛋白酶解制环节之后生成蛋白水解物,在猪饲料中将蛋白水解物作为添加剂增添其中,用于饲养猪仔,有利于促进猪仔更好的生长,强化猪仔的机体免疫力,使猪十二指肠和胰脏的消化酶活性大大提高。茶废弃物当中的有益成分,在饲料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于饲养牲口,为其提供营养物质补充。茶废弃物中植物乳酸的浓度水平高,形成乳酸菌,在添加剂中作为营养物质补充,起到了提高生产水平、生产效益的作用。
有机肥的生产和制备在茶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中,是具有广阔前景的应用领域,茶废弃物当中富含的营养元素丰富,对茶废弃物进行发酵处理之后,形成茶渣,可以将其作为有机肥,种植茶树,成为茶树的肥料,这使整个茶产业链构建起了循环经济的模式,有效地利用了茶产业链中的废弃物,避免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茶产业的附加值大大增加。茶渣还能够在土壤中得到利用,作为有机肥,使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变,促进能够更好的生长,使农作物的生长品质得到改善。茶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有机肥的制备方向上展开逐步探索,可以将茶渣和其他物质相混合,形成新的生物肥料,例如木霉菌发酵之后,与茶渣相混合,成为生物肥料,既可以是复合肥,也可以是有机肥。当茶渣经过自然发酵之后,能够将微生物分离出来,与茶渣相互混合,形成了茶渣有机复合肥,将此类肥料施给茶树之后,有助于促进茶叶产量的增长。使用茶渣有机复合肥和尿素肥相比,茶叶的产量有所升高,因为茶渣肥使用之后,所长出的茶叶中富含的营养物质含量更高,包括茶黄素、氨基酸、咖啡碱等物质更加丰富。
循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利用茶产业废弃物资源,提高茶废弃物的利用率,能够在食用菌的培育中体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因为我国目前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已经愈发成熟,在传统的栽培技术应用下,是以木材作为原材料,需要砍伐破坏大量的树木森林,进行食用菌栽培。这导致自然生态价值受损,森林资源遭到损坏,食用菌培育所创造出的生产价值和生态受损价值相比,难以均衡,可见传统的食用菌栽培技术环保性、生态性不足。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中,始终在寻找替代木材的原料,以此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目的,避免大量的森林资源、树木被破坏、被砍伐。在农业废弃物的应用中进行食用菌的栽培,可以将食用菌的菌渣作为肥料,利用废弃物,进行食用菌的培育,其中茶废弃物在食用菌的栽培中起到了良好的栽培效果,茶废弃物栽培食用菌的试验所培育出来的食用菌多达十余种,例如平菇、猴头菇、茶树菇等,深受人们喜爱的食用菌已经逐渐了走上大众餐桌,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益,实现了对茶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目标,促进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茶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茶产业废弃物应用在我国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内,均体现出了诸多的价值和应用优势。利用茶产业废弃物,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挖掘,有利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促进茶文化更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在茶产业的发展中,使废弃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向绿色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茶产业,构建绿色化的茶产业新格局,加快循环经济的建设脚步,是我国茶产业发展中实践和探索的方向。未来仍旧要向着循环经济和茶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方向逐步探索,强化我国的茶产业发展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