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视域下英语翻译教学方法研究

2022-11-02 00:08:57
福建茶叶 2022年8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茶文化词汇

何 婧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

英语翻译课程是处于当前贸易国际化的背景下,顺应社会需求为培养高校学生英语翻译应用能力而开设的教学项目。翻译课与常规英语教学目标不同,该课程对文化素养和语言驾驭能力要求更高。受经济发展影响,国际文化开放性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也使更多国家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其中以茶文化为主的经典传统文化宣传不仅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而且是满足世界人民文化需求的时代客观要求。

1 茶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从中国发展起步,并逐渐流传至海外,成为受众广泛的文化类型。在文化发展初期,茶作为中草药参与疾病治疗。随着茶研究深入,先民进一步认知了茶的独特芬芳和效用,将其发展为饮品。从文化角度解读茶文化,茶品本身气味清香,先苦后甘,蕴藏深远的人生哲理,在文人墨客中广泛流传,茶文化也因此被视为高雅文化。茶文化起初为小众文化,受到生产力发展和制茶工艺成熟的影响,逐渐在普通民众中普及。至此,茶文化被赋予生活性、社会性。至唐代,陆羽写成茶经,此时经济文化繁荣,饮茶文化盛行,并在宋代时进入茶文化的巅峰时期,而在元明清,茶一度成为生活必需品。经过文化发展和历史积淀,逐渐形成茶道思想。在今天,茶文化已经突破了茶技和茶艺本身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不再局限于茶的饮用价值,而是成为一种受众广泛的独特文化。

在现代,热爱茶文化的国际友人越来越多,茶文化相关的英语翻译工作渐趋重要。中国对外交流中,茶文化是重要文化构成,也是文化宣传的有效手段,在对外宣传茶文化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中华“客来敬茶”的待客礼仪,宣传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优秀品质。英语翻译教学可将茶文化当做教学素材,通过茶文化翻译深入体会英语翻译中同一文化在使用不同语言载体时的差异。与此同时,融合茶文化的英语翻译教学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2 英语翻译教学和茶文化的相关性

茶文化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茶文化本身在当前时代中的文化潮流地位,其二是茶文化所蕴藏的文化意蕴和哲思。从茶文化本身而言,翻译的基本职责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高质量的翻译要求“信、达、雅”,在茶文化相关的翻译工作中尤其应注意,在通过英语对汉语茶文化相关内容精准、诚实翻译的同时,还应使英语使用者从英语角度明确茶文化内涵,翻译后英文文本措辞应雅致、体现语言之美,全面传达茶文化的深层韵致。英语翻译教学中,应加强茶文化的文化解读力度,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翻译时合理融合文化因素,进行文化层面的语言转换。此外,茶文化理念可指导翻译教师更科学地制定教学策略。

3 立足茶文化的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3.1 体现词汇的文化意义

在翻译茶文化相关内容时,应对比分析双语文化,在保证译制精准的前提下,充分表达文化意蕴。不仅如此,茶文化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处世之道,蕴藏丰富的人生智慧,也可指导翻译学习。融合茶文化开展翻译教学,可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建立崇高的职业信仰,提升道德品质,以及增强语言敏感度等。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参悟修身为主的禅文化和静心凝神为主的茶文化存在紧密联系,但当两种概念融合于同一原理时,如何将博大精深的汉语词汇翻译为精简的英语是翻译难题。以“禅茶一味”为例,该理念是茶禅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简单直译为“Zen and tea blend into one taste”不仅未能准确表述禅茶一味的真正含义,而且失去了该文化用语精妙的禅意和丰富的文化寓意,违反了“信、达、雅”的翻译准则。在实际英文翻译中,禅茶一味被译为“Zen tea blindly”,此种翻译不仅用语简约,而且从理念层面体现了禅茶一味的哲理意味,即此种理念是禅(Zen)文化与茶(tea)文化的融合,同时“blindly”也具有“圆融”之意,而圆融是茶文化和禅文化共同的思想境界追求之一。与直译“Zen and tea blend into one taste”相比,“Zen tea blindly”兼顾了翻译的精准,并且尽可能地保留了汉语词汇的深层文化意义,通过“言传”促进跨文化“意会”。因为此种翻译在文化意蕴和词汇意义方面做到二者兼顾,所以受到大部分翻译工作者的认可,成为相对固定的翻译形式。

3.2 理解语句的历史文化因素

在英语俚语中,“I wouldn’t give it up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直译为“即使将全中国的茶作为交换品我也不会同意交换”。如果不了解该语句中茶文化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简单粗暴地直译语句,极易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无法达到翻译的基本作用,即实现跨语言无障碍交流。在进行该类翻译时,应结合俚语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解读语义。茶文化研究显示,在曾经一段历史时期中,生产力和交通方式并不发达,该时期茶是中国的特产,需要经过漫长的旅途才能运输至西方国家,这也就造成了茶在当时的英国是专属于上层阶级消费的奢侈品,其昂贵的价格与有限的货源致使其在某一方面成为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当时西方的文化认知中茶与宝石、香料等奢侈品类似。结合此种历史文化因素理解此句俚语,可将其翻译成“给我再好的东西我也不会同意交换”,或者结合实际语境也可翻译成“敝帚自珍,千金不换”等。在此类翻译中,仅仅掌握英语词汇表面意义无法进行高质量翻译,必须了解茶文化历史背景,方可精准领会俚语的真实含义和引用意义,作出正确翻译。

3.3 将茶文化作为教学素材

在翻译教学教材中,茶文化素材较常见。茶文化不仅在国内教材中经常被提及,而且在英文名著作品中也频繁出现。在许多使用英语的西方国家中,早茶和下午茶是重要的生活日常,也是其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此种文化显示了英语文化和茶文化的有效融合。传统英语翻译教材所选用的素材通常比较单一,教师必须积极进行教学拓展,应用丰富的素材提高教学质量。在此环节中,可选取有趣的茶文化知识、茶礼仪故事等。

例如,在一则讽刺主人慢待客人的故事中,即通过“Tea,serve tea,serve good tea”三个简单的词汇和断句表现了主人的避凉附炎前倨后恭。从客观层面分析该句中三个短语,似乎都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主人为客人提供茶饮这一情景,结合茶文化所蕴含的待客之道,在主人邀请客人喝茶时应遵循茶礼仪,所以在中文中通常使用“上茶”或“奉茶”之类的词汇,其中“上”与“奉”均代表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即主客饮茶的社交行为真正的文化意义不在于喝茶本身,茶的意义也并非只是解决口渴问题,而是象征主人已经准备好用优雅热情的礼仪招待客人,是善意和友好的象征。而以轻慢的态度送来茶水,则表示主人对客人的不欢迎或轻视。

“Tea”是主人要求侍从为客人送上茶水即可,显示主人不屑多发一言的傲慢。“serve tea”在“茶”的基础上添加动词“serve”,表达的是面对一般客人时循规蹈矩礼貌疏离的态度。“ serve good tea”侧重于形容词“good”,表示主人要用上好的茶水款待贵客,虽然与“Tea”相比只多了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动词,却显示了主人待客的热情。而在以茶待客的礼仪中,普通的客人饮用普通的茶品即可,但当接待尊贵的客人时,为表达主人的敬意,则应奉出家中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茶品。在教学中,应引导三个同样表示“请客人喝茶”的短语(词语)中,不同的表述方式所产生的情感色彩、隐喻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差异。应用此类素材,可活跃教学氛围,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3.4 明确语言环境产生的文化差异

汉语和英语来自两个差异显著的语言系统,在翻译时需要平衡文化在语言中的矛盾之处。尤其在茶文化词语翻译时,有时简单直译难以准确诠释词汇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学生倾向于采用熟悉的语言对茶学词汇进行直译。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翻译练习中挖掘深层文化意义,先领会语义再融合文化层面译成另一种语言,避免从词汇表面含义进行翻译,以免贻笑大方。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融合直译与意译,从多个层面翻译和表达词汇实际含义。

例如,“龙头”用于形容个人、团体时,在中文含义中表示被描述的个人、团体非常优秀,居于行业首位,此中文词汇来源于中国文化中龙图腾文化。龙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吉祥、强大、天命所归等文化意义,但在英语语境中,龙象征着邪恶、不幸等。将“龙头”直译为“The head of a dragon”会使英语受众感到莫名其妙,极易产生误解。在实际翻译中,应根据实际语境将“龙头”翻译成恰当的词汇,例如leader、top、king等等。为了减轻此类语言翻译中产生的文化隔阂,避免不必要的误会,许多茶文化词汇有特定的英文用词。以乌龙茶为例,在翻译时不应将其翻译为“Black dragon tea”,而应采用“Oolong tea”作为表述。明前茶是茶叶中珍贵的品种,必须是清明前雨水丰沛天气转暖的特殊时节摘取烹制的茶叶,通常翻译为“Remarkably tea”,直接简要地说明其珍贵。

3.5 融合茶文化理念指导教学

茶文化部分理念与教学理念有共通之处,例如茶文化崇尚的和而不同与因材施教理念具有相同点。茶文化认为,不同心境会影响茶水品鉴时的味道,同一个烹茶者在不同心境下烹茶,最终的茶品也会存在品质上的差异。应用在教学中提示教师应对教学对象与教学过程保持包容、平和的心境,避免从主观角度对学生作出优劣评价,而应从客观层面冷静分析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然后纠正自身教学的不足,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茶艺中,细节的叠加会带来差异显著的茶品,显示积水成渊的哲理。教师在教学中的微小不良习惯日月累积会对教学成果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教学细节的持续践行和完善最终也将起到如琢如磨、润物无声的效果。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教学细节的完善,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纠正不良翻译习惯。应明确学生的基础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对症施加引导,进行分层次的差异教学。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兴趣培养,逐步强化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差异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觉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提升学生的翻译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培养优秀的翻译专业人才。

3.6 感受中英文语言意境差异

在中英文互译时,有些语句虽然可以通过直译说明句子含义,但是直译通常只能显示该句子的核心含义,而失去了语言意境之美。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无论是英文诗歌还是中文诗词,或多或少地带有意境之美。在直译时,较易丢失具有隐喻意义或者情感意味的元素,导致句子平平无奇,未能体现句子本身的文化价值,因此导致翻译质量大打折扣。

例如,在翻译“When a guest comes to my home from far away on a cold night,I light bamboo to boil tea to offer him”时,在不了解语境与中国文化的前提下,较易翻译为“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一位从远方赶来的客人来到我家,我点燃竹子,煮了茶招待他”。在此翻译中,不仅完全失去烹茶待客的意境,而且错误地将“light bamboo to boil tea”拆分为“light bamboo”和“to boil tea”两个部分,分别翻译为点燃竹子和煮茶,中文接收者易将原句误解为燃放爆竹和煮茶待客,煮茶待客强调的是礼仪和亲近之感,非逢年过节却点燃爆竹不仅与整体意境不符合,而且此种礼节也令人莫名其妙,此种翻译显然不符合中文语言习惯。

学习茶文化知识后,可了解上述句子中“light bamboo ”部分与“to boil tea”部分不可拆分,而是应针对“light bamboo to boil tea ”进行整体翻译,该语句的实际含义是指古代煮茶招待客人时,使用竹制的炉子烹茶,此种煮茶方法可使茶叶隐隐带有竹子的清香,此外,竹子被中国古人视为有君子之风,经常被用于比喻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常用竹子作为烹茶器具,与茶的气质相一致。基于上述背景,此处“light bamboo to boil tea”应翻译为“使用竹炉煮茶”。

明确竹炉煮茶的知识点后,还应强调中文翻译意境。有同学将该句英文翻译为如下语句:“寂寂寒夜,远客忽来;何以待友?竹炉烹茶。”另有同学翻译为:“客从远方来,寒夜叩我门。欣欣围炉坐,徐徐细烹茶。”此两种中文翻译方法虽然与中文诗词韵律存在一定差异,不符合古诗词平仄,但是与前述翻译相比体现出中文翻译中句子意境和韵味,体现了寒夜、竹炉煮茶、远方来客、招待朋友等要素,而在中文语言表达中和文化习惯中,可以在夜晚来访的朋友说明是比较亲近的朋友,而在寒冷的夜晚中围着小火炉煮着香气氤氲、热气腾腾的茶,是温馨美好的场景,因此该英文语句并非简单陈述了夜晚有访客、主人家煮茶待客这样一个事实,而是含蓄地说明了这个“a guest comes to my home from far away ”是从远方来访的亲密友人,并非寻常访客,“on a cold night”(寒冷的夜晚)是为了与“light bamboo to boil tea”(烹煮热茶)相互呼应,营造天气寒冷但屋内暖意融融的和谐氛围,表达两个好朋友开心地围坐在火炉边一边等待茶煮好一边谈天说地的美好场景。

对中文掌握度较高,了解千家诗的同学则可见上述语句精准翻译为“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是宋代诗人杜耒的一首诗,名为《寒夜》。在常规对话翻译中,表达出中文语句的意境和深层涵义即可,但是在进行著作类翻译时,必须深入了解中文,力求精准还原。

综上所述,英语翻译是国际文化贸易交流的主要支持,是开展此类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茶文化在文化贸易交流中是重要内容,是时代潮流之一。茶文化可作为英语翻译教学的教学素材,并以其文化精神促进英语翻译教学中素质教育。在进行茶文化相关翻译时,应指导学生立足历史文化视角进行文化层面的精准翻译,提高翻译质量。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茶文化词汇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现代装饰(2021年2期)2021-07-21 08:28:26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山东医药(2020年34期)2020-12-09 01:22:24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学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8:52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0:32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