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背景下当代蜡染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2022-11-02 00:03
人文天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蜡染技艺图案

■ 张 莉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新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蜡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工艺的典型代表,在现代化的应用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基于新时代“两创”背景探讨蜡染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可为我国传统工艺的创新和传承提供有益借鉴。

一、蜡染艺术及其历史沿革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灰缬、夹缬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并与绞缬、夹缬并称为“三缬”。蜡染是蜡画与染色两步的合称,即蜡绘于布,染之,去蜡而成。蜡染的制作方法和工艺过程比较复杂,包含涂蜡、绘图、染色、漂洗等多个步骤,主要方法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

关于“蜡染”,《后汉书》中有西南夷“知染彩纹绣”之言,唐代慧琳写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载:“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蜡染在六朝时期开始流行,兴盛于唐代并流传到日本。在唐代,蜡染技艺得到很大创新,形成单色染和复色染两种技艺,并形成精美的图案。宋明之后,蜡染逐渐流传到同时期的南洋各地,并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流行。

蜡染制品虽无文物考证,但后人从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中的两位妇女的衣裳及《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几个骑马人物的服饰,可窥见唐代蜡染图案之美。受生活环境影响,蜡染制品图案大体有两大类,一类是大自然的花鸟虫鱼为主,造型夸张写意;另一类是几何纹饰,多体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

传统蜡染艺术主要流传于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并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手工艺品。蜡染图案有独具风格、色彩素雅、做工精美等艺术特点,对于提升艺术设计和人们审美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二、“两创”背景下蜡染艺术发展困境

蜡染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当下,随着我国民族品牌的振兴和发展,蜡染技艺及蜡染元素理应不断被创新发展,成为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当今“两创”背景下,传统的蜡染艺术或因区域局限、技术繁杂、图案故步自封、重视力度不够等因素,面临着发展瓶颈,急需寻求转化和创新的发展途径。

(一)传承土壤缺失

蜡染技艺多为家庭传承式传统手工制作,从业人员多为附近中年、老年群体,农闲时以此来补贴家用,在旅游旺季时帮助游客体验手工蜡染的乐趣。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教育的普及,多数蜡染人的子女或因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更加注重书本知识学习,或因家庭经济需要走入城市打工,打破了传统的“父子相传”“母女相传”的局面,使得传统的技艺流失,蜡染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二)生产技艺自身存在缺陷

随着科技化、数字化的发展,许多防染技术运用数字化技术快速高质高效完成,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蜡染技术工艺。蜡染的主要功用是生产日常实用品和环境的装饰与点缀,本身的应用空间非常狭窄。特别是在蜡染工艺的应用过程中,制作工艺繁琐,耗时较长,染色技艺要求高,短时间内难以学成;染料与面料之间的结合不够稳定与牢固,无法同时保证色彩饱和度和色彩稳定性。在印染时,如果注重色彩稳定性,则会导致色彩饱和度下降;如果强调色彩饱和度,就会导致色彩稳定性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面料一旦遇水会产生大面积褪色与掉色,对设计图形或既有图案组织方式造成干扰,影响服装扎染的整体效果和视觉美感。此外,石蜡和树脂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生态环境。

(三)缺乏市场竞争力

过去,蜡染主要用于自给自足,并没有走向市场,因此很难适应产业化发展,这使得蜡染图案在创作中故步自封,缺乏创新,与当代艺术审美相矛盾。这一方面体现在蜡染图案色调上,传统蜡染的色彩大多以蓝、白为主色调,形成了自己的色彩特征,这种色彩逐渐在人们的心中指向了那些特定的民族文化。而对于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者民族特色情感不那么浓烈的人们来说,这样的色彩就显得单调且缺少吸引力。另一方面体现在蜡染适用材料的单一性。蜡染材料长期以来都囿于棉、麻,后来又增加了丝绸,但应用局限于传统的衣物,并不广泛。也有观点认为,这样的色彩表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朴素、简洁的表达,但在现代审美体系当中,确实感染力较弱。此外,图案适用度差。传统蜡染的图案要么源于先民图腾,要么来自自然物象,经过抽象、夸张的艺术处理,寄予美好生活的吉祥寓意。这种追求之下,蜡染图案多数只是表现物象的外在,整个图案的主题性显得不够完整。随着文化环境的变迁,蜡染图案本身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在时间流逝中慢慢淡化。

(四)缺乏品牌效应

一是蜡染产品千篇一律。蜡染产品在风格、材质、工艺等方面均有欠缺,产品同质化问题十分突出。放眼市场,蜡染产品具有高度相似之处,以包、床单、桌布、成品服饰等为主。蜡染商户除了互相模仿产品样式及风格之外,还通过价格战来售卖产品,严重影响蜡染产品的创新发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蜡染产品的利润。

二是缺乏品牌意识。从蜡染行业来看,整体缺乏独特的品牌意识。无论是贵州蜡染还是苗族蜡染等,均被赋予民族特色,缺乏国内知名品牌的运作。当下,甚至有很多蜡染元素被应用于国际大牌,但我们却没有自主品牌,使得蜡染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价低,很难持续发展。

三、蜡染工艺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创新模式,促进传统蜡染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蜡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比如,将蜡染技艺作为当地非遗项目引入学校教育,同时探索蜡染企业化管理的路径,积极鼓励当地年轻人运用蜡染技术拓展就业渠道。另外,针对保留有传统蜡染技艺的地区,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探索蜡染合作社、蜡染网络营销模式,集生产、销售为一体,从而传承和发展蜡染技艺。再者,针对传统蜡染技艺的传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目的,组织相关专业人才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对蜡染技术的工序进行详细记录,或进行专题影视作品创作,渲染蜡染文化氛围,提升蜡染技艺的人文影响力。

(二)融会贯通,促进传统蜡染技艺提升

民族手工艺的多样化是地方文化的一种活态传承。近年来,一些蜡染工作坊在实践中不断融合其他形式的表现手法,进行了实用性的技术革新。一是蜡染技法上,传统的蜡染多以蓝底白花为主,而现在的蜡染除了使用天然植物染料之外,还会运用化学染料,产生了更为丰富多彩的颜色。这种革新使得蜡染在花型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二是蜡染技艺与其他技艺结合,如与现代印染技术相融合,使其获得多元化的发展。此外,技艺的创新注重环境保护,既保留蜡染染色的关键性技艺,又利用科技实现绿色发展,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三)关注市场,促进蜡染产品多样化发展

要转变自给自足的传统状态,就要以产品和市场为突破口,使得蜡染产品向市场化、精品化发展。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推出不同的产品。如针对关注传统技艺的消费者,保留手工和传统技艺的做法和图案,在形式和介质上进行创新。在形式上,与传统文化结合。如苗族蜡染积极与“过新年”“踩花山”等传统节日结合;在介质上,探索与其他工艺融合发展,如将蜡染与刺绣、纤维艺术、传统绘画、陶瓷工艺和编织艺术等结合,体现出别样的魅力。针对大众消费者需求量较大情况下,探索以保护环境为主的机械化生产,推出新蜡染图案和样式,迎合消费者审美。同时,必须在设计和创作方面走精品化、品牌化路线。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知名品牌的运作模式,结合蜡染传统技艺,不断在设计上推陈出新。

(四)IP 产业赋能,促进蜡染元素融合发展

1.重视符号的力量

蜡染艺术不仅是一种工艺,还是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记忆。正如本雅明说:“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但唯有借助于这种独一无二性才构成了历史,艺术品的存在过程就受制于历史。”蜡染文化元素的文化价值体现在蜡染的色彩、图案、技艺、材质等方面,给人以温暖、质朴、舒适的心灵感受。这种蜡染艺术符合广大人群的审美情趣,依靠蜡染符号力量在人们心中形成视觉反射,催生人们的美好情感。

2.蜡染IP 的多元融合

在当今万物互联互通的时代,科技在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蜡染艺术中,元素符号作为IP产业的核心,可以突破传统的技艺和技法,与多种媒介、科技等融合,形成多元发展。因此,将蜡染IP 应用于设计方面,将其与装帧设计、VI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等结合,成为艺术设计的创作素材源泉,将蜡染艺术转变为一种风格。在蜡染与油画、水彩、水墨等中西方的画种元素和理念借鉴融合的过程中,创作者对于传统蜡染基因——传统的元素和工艺技法,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和精湛的把握。

蜡染从古代走来又活跃于现代,以蜡染元素符号为特征的艺术设计,有能力构建古典或现代、传统或时尚、质朴或灵动、含蓄或张扬、民族化或者国际感的视觉效果。在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方面,将蜡染元素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各种介质,如美术、影视、媒体动漫、游戏演艺、装饰品、旅游、节庆等相结合,彰显其传统的高端、大气、古朴、温馨的文化魅力,形成新的艺术语言,既保存了传统蜡染独特的纹理特征及所蕴含的艺术神韵,又加入了现代的、国际化的艺术理念,契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

猜你喜欢
蜡染技艺图案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王翀:割舍不断的蜡染情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蜡染的纹饰探讨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丹寨蜡染千年
传授技艺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