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翀:割舍不断的蜡染情

2022-10-11 09:22民生周刊王迪
民生周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安顺市蜡染安顺

□ 《民生周刊》记者 王迪

王翀高级工艺美术师、安顺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贵州安顺,素有“蜡染之乡”美誉。曾经,蜡染制作遍布安顺市各县区,引领地方民族民间工艺发展,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

但是,由于创新意识不强、盗版侵权泛滥、市场无序混乱等因素,安顺蜡染一度陷入边缘化的境遇。提到安顺蜡染,绕不过一个人,即高级工艺美术师、安顺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安顺市愚山居蜡染艺术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翀。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因有一技之长,王翀为安顺市蜡染总厂加工了10余年蜡画,熟练掌握了蜡画技艺,与蜡染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90年代末,王翀回到家乡,从此踏上振兴蜡染艺术之路。

高光时刻

1951年,王翀生于安顺西门外的王家庄,父亲王松年是“贵州省十老书画家”之一、原安顺市美协主席。

受家庭影响,王翀自幼酷爱绘画。1979年,他的国画参展作品在安顺地区首届书画展脱颖而出,后进入安顺市地毯厂做图案设计,此后辗转印刷厂、报社等地从事美工设计和美编工作。

提起蜡染艺术,王翀的思绪飘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安顺蜡染产业发展兴盛,从事蜡染生产的厂家、作坊遍及安顺市郊和周边农村,粗略估计有300余家。”

王翀向《民生周刊》记者回忆,蜡染在当地带动了数千人就业,产品更是从各式服装、背包、鞋帽等实用品,到壁饰、裱画等欣赏品,应有尽有。

“每天各大厂家到车站发货的,外地客商前来订货的,顾客到市场采购的,熙熙攘攘,车水马龙。”

蜡染,作为我国古老的三大印花工艺之一,在西南民族地区世代相传。贵州蜡染,也叫贵州蜡花,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

关于蜡染,有一段传奇故事:山林间有一个部族,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一天,寨子里有个清丽娟秀的姑娘做梦,梦到一名仙子带她走进一座美丽的百花园,那里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看得入了迷,在百花园睡着了,醒来后发现衣裙上沾染了蜂蜡。爱干净的姑娘将衣裙重新染色,没想到蜂蜡去掉后,蓝色的衣裙竟有了白色的花纹。姑娘喜出望外,人们纷纷前来观看学习。

从此,蜡染技术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族、瑶族等民族之间流传开来。正如《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之后,通过民间传承和发展,蜡染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成为苗族、布依族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技艺,并被广泛应用于衣物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美化、装饰。

一代代蜡染工匠,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从乡村到都市,从民间到市场,安顺蜡染首开先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古典艺术、佛教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抽象的现代艺术。安顺蜡染走出村寨、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

“法国、日本、美国等的设计品牌,都曾收集安顺蜡染艺人制作的手工蜡染作品作为原材料。”王翀说。

1992年,安顺首次举办蜡染艺术节,蜡染产业迎来高光时刻。“艺术节期间,安顺市内人如涌潮,数十万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相聚于此,不仅带动当地财政收入,还给安顺这座古老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王翀说。

坚守

伴随着安顺蜡染产业兴盛,一时间,安顺地区蜡染厂如雨后春笋般建起。然而,大规模地急速扩张,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由于蜡染工艺品这块蛋糕被市场看好,不少人纷纷改行从事蜡染生产,导致市场上的产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甚至一些不懂蜡染设计、生产技术低劣的商家也办起蜡染厂。”

更令王翀感到痛心的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盗版侵权商品泛滥,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蜡染市场陷入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

“那时还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一个作品设计出来,大家都理所当然地实行‘拿来主义’,又因为蜡染图案好复制,买一张做个版出来,找员工一画就可以成批生产,所以一家出图,家家复制。”王翀说。

一人创造,家家仿制。在王翀看来,如此循环往复,不仅原创者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保护,整个蜡染市场也面临秩序混乱、产品贬值的严峻挑战。

“很多图案设计者创作激情受到打击,有的止步不前,有的干脆愤然改行。”王翀说。

在持续10多年的恶性竞争环境下,90%的蜡染企业黯然退出舞台。而那些仍坚守在蜡染行业、从事蜡染图案设计的从业者,一旦将新图案投向市场,同样的产品便家家皆有。

如此恶性循环,蜡染何日振兴?看到曾经响当当的安顺蜡染品牌被如此滥用,王翀深感痛惜。

1991年,王翀辞去《安顺晚报》美术编辑工作,辗转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打工,为大厂设计工艺品。1999年,他回到安顺。

王翀看到,之前自己为安顺市蜡染总厂设计的《金陵十二钗》图案,当地工厂仍在生产。王翀意识到,蜡染图案创作灵感枯竭,只有创新,注入新的内容,蜡染行业才能走出低谷、重振雄风。

提升蜡染艺术品位

艺术创作是精神文明与思想情感碰撞的结晶。王翀认为,如果脱离了民间文化的滋养,蜡染就仅仅是一种工艺。在他的作品中,蜡染被赋予更多想象的空间,他将中国绘画的技法、构图和生活题材融入民间蜡染艺术。

2002年初,王翀创办愚山居蜡染艺术画廊,后成立愚山居蜡染艺术公司,这是一家集书画、民俗及民族民间文艺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场馆。

谈及“愚山居”的由来,王翀说,“愚山”是父亲王松年的笔名,取“愚公移山”之意。

“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想传承绘画的家风。”将丰富多彩的创作题材、行云流水的绘画技法,融入古朴典雅的蜡染艺术中,王翀在国画和蜡染之间找到了独一无二的契合点。

王翀对仕女画情有独钟。他创作了大量仕女画,其中最有名的是《金陵十二钗》。

“蜡染的美在于它的古朴,尤其是那自然出现的冰纹,是一种不可复制的拙朴之美。再加上蜡染原本就是苗族和布依族妇女的手工艺品,我一直觉得它本身就带有女性色彩,将女性在真实生活中的场景定格,制作成蜡染作品,用画的语言诠释女性角色的不同魅力。”王翀说。

王翀的创新,不仅丰富了蜡染图案的创作内容,而且提升了民间蜡染的艺术含量和品位,使蜡染成为颇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的特色民间手工技艺。

此外,王翀还聘请了法律顾问,打赢了几场知识产权保护官司。

“几场官司打下来,提振了创作者们的信心。后来,安顺市版权局还为协会数十名蜡染图案创作者颁发了知识产权证书,蜡染盗版现象一度得到改善。”王翀说。

2004年,王翀当选安顺市政协委员。其间,他写了不少有关振兴安顺蜡染的提案。

王翀建议,每两年举办一次蜡染艺术节暨蜡染创新作品展,优秀者予以评奖并给予奖励,让蜡染之乡涌现更多人才;在多处、多点展现安顺蜡染元素,在重点旅游区设立安顺蜡染体验馆,陈设安顺蜡染精品力作,让更多游客了解“东方第一染”风采;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行动,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维护原创者知识产权,净化、规范蜡染市场等。

2006年,蜡染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安顺市蜡染协会成立。作为第三届会长,王翀对安顺蜡染行业再次崛起充满期待。

面对安顺蜡染企业为数不多、各自为战的现状,王翀建议,将蜡染企业集中在一个园区内,整合资源、抱团发展,从而扩大安顺“蜡染之乡”的影响力。

2013年,在首届中国民族工艺美术珍品展上,王翀创作的《芳心红似刺梨花》荣获中国民族工艺美术神工百花奖金奖,王翀也被授予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如今,愚山居蜡染创办已有20余年,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撑起蜡染界的一片蓝天,成为安顺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

“传承一门艺术,需要一种情怀。坚持,就是对艺术最好的守护。”王翀说。

猜你喜欢
安顺市蜡染安顺
蜡染的纹饰探讨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安顺市石材集中采购中心举办揭牌仪式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有创新可借鉴的“塘约经验”——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考察报告
“安顺市金钟老年大讲堂
——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专题讲座举办
寻味贵州——安顺
蜡染手绢寄深情
蜡染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应用研究